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1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细胞
  • 5篇氨酸
  • 5篇白血
  • 5篇白血病
  • 4篇抑制剂
  • 4篇制剂
  • 4篇粒细胞
  • 4篇粒细胞白血病
  • 4篇慢性
  • 4篇慢性粒细胞
  • 4篇慢性粒细胞白...
  • 4篇酶抑制剂
  • 4篇激酶
  • 4篇激酶抑制剂
  • 3篇髓系
  • 3篇酪氨酸
  • 3篇酪氨酸激酶
  • 3篇酪氨酸激酶抑...
  • 2篇蛋白
  • 2篇多发

机构

  • 11篇内蒙古医科大...
  • 3篇内蒙古医科大...

作者

  • 11篇任慧娟
  • 9篇韩艳秋
  • 4篇曹丽霞
  • 3篇苏晓甜
  • 2篇张文霞
  • 1篇王磊
  • 1篇韩艳秋
  • 1篇刘洋
  • 1篇张俊
  • 1篇王颖君

传媒

  • 2篇中华医院感染...
  • 2篇白血病.淋巴...
  • 2篇中国实验血液...
  • 1篇临床肿瘤学杂...
  • 1篇山东医药
  • 1篇老年医学与保...
  • 1篇中国全科医学
  • 1篇中国医学前沿...

年份

  • 2篇2024
  • 2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21
  • 2篇2020
  • 2篇2019
  • 1篇2016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免疫监视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无治疗缓解中的研究进展
2022年
伴随着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的广泛应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患者获得无治疗缓解(TFR)逐步成为治疗的长期目标。疾病进展中自我更新的白血病干细胞与复发有关,对残余白血病细胞的免疫监视被认为是TFR成功的关键。近年来,在CML细胞的先天性免疫和适应性免疫方面有了众多研究突破。文章就CML患者的免疫功能和免疫标志物在TFR中的作用以及TKI组合新型免疫制剂疗法对实现更大程度TFR的研究进行阐述。
杨岚曹丽霞任慧娟韩艳秋
关键词:白血病髓系慢性BCR-ABL阳性蛋白激酶抑制剂
急性髓系白血病SRSF2基因突变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生存分析
2019年
目的探讨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genous leukemia,AML)精氨酸/丝氨酸丰富剪接因子2(serine/arginine-rich splicing factor 2,SRSF2)基因突变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生存情况。方法选取2006年12月至2013年4月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286例AML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统计患者的临床资料、SRSF2基因突变情况、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生存时间,并比较SRSF2基因不同表达患者间上述资料的差异性,分析影响AML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本研究286例AML患者中有12例发生杂合子SRSF2基因突变,突变率为4.20%,其余为野生型SRSF2基因。发生SRSF2基因突变和未发生SRSF2基因突变的AML患者在性别、病程、FAB分型、核型、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WBC)、血红蛋白(hemoglobin,Hb)、血小板(platelet,PLT)水平以及骨髓原始细胞比例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_均> 0.05),但发生SRSF2基因突变的AML患者年龄较未发生SRSF2基因突变的AML患者大(P <0.05)。发生SRSF2基因突变和未发生SRSF2基因突变的AML患者5年总生存率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χ~2=14.148,P <0.001)。经Log-Rank检验单因素分析,年龄≥60岁、出现异常核型、Hb <90.00 g/L、骨髓原始细胞比例≥50.00%以及SRSF2基因突变的AML患者生存时间均明显缩短(P_均<0.05)。经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年龄≥60岁、出现异常核型、Hb <90.00 g/L、骨髓原始细胞比例≥50.00%均为导致AML患者预后较差的独立危险因素(P_均<0.05)。结论 SRSF2基因突变的AML患者年龄显著较大,且年龄较大、出现异常核型、Hb水平过低、骨髓原始细胞比例较高均可导致AML患者预后不良,但SRSF2基因突变并非影响AML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任慧娟张文霞王磊韩艳秋
关键词:急性髓系白血病
利妥昔单抗时代原发结外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单中心回顾分析
2024年
目的:探讨利妥昔单抗治疗时代下原发结外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23年11月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一线予以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表柔比星、长春新碱、泼尼松(R-CHOP)或R-CHOP类方案化疗且具有完整病例资料的初诊DLBCL患者的连续数据,分析结外DLBCL患者的临床特征、分子免疫学特征及预后,应用Logistics回归模型分析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237例患者,其中54.4%(129例)为原发结外来源DLBCL,常见的结外部位分别为胃(19.4%)、结肠(14.7%)、扁桃体(12.4%)、皮肤或肌肉(9.3%)、中枢(7.7%),鼻或鼻咽(6.2%)、骨髓(5.4%)、睾丸(4.7%)。其中,骨髓、中枢、肝脏、胃肠道或肺部起源的结外DLBCL患者3年PFS及OS均明显低于其余非特殊部位结外DLBCL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FS,65.2%vs 76.7%P=0.008;OS:82.6%vs 88.3%,P=0.04)。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影响结外DLBCL患者OS的预后因素包括:NCCN-IPI评分>3分(OR:0.142,95%CI:0.041-0.495,P=0.002),非生发中心来源(OR:2.675,95%CI:1.069-6.694,P=0.036)和双表达(DEL)患者(OR:0.327,95%CI:0.129-0.830,P=0.019)。NCCN-IPI评分>3分是影响PFS的唯一独立不良预后因素(OR:0.235,95%CI:0.116-0.474,P<0.001)。结论:本中心原发结外DLBCL患者最多见于胃肠道受累,所有结外DBLCL患者中骨髓、中枢、肝脏、胃肠道或肺部起源的患者预后更差。NCCN-IPI评分是预测原发结外DLBCL患者总生存和无进展生存的独立不良预后因素。
杨岚曹丽霞任慧娟韩艳秋
关键词: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利妥昔单抗结外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血液肿瘤相关基因突变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21年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是以Ph染色体异位为特征的骨髓增殖性疾病,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的应用显著改善了CML患者的预后。细胞遗传学和分子学监测用于评估TKI疗效并指导疾病管理已成为CML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疾病诊断、转化和耐药性方面扩大基因组分析是CML研究中尚未完全探索的领域。文章旨在探讨CML最初诊断和治疗失败转化时的基因突变频率和类别,分析诊治中基因突变与CML患者预后的关系。
杨岚曹丽霞任慧娟韩艳秋
关键词:基因突变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脓毒症的病理生理机制研究进展被引量:105
2016年
脓毒症是由严重感染引起的综合征,机体对感染的免疫反应十分复杂,通常情况下,病原体入侵机体,引起机体细胞及体液免疫反应,发生促炎和抗炎反应,若二者不能平衡,引起若干介质释放,发生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导致脓毒症,甚至引起多器官功能障碍;该综述简述了脓毒症的定义,并从宿主反应、先天免疫、凝血异常、炎症反应、凝血与炎症网络、免疫抑制、器官功能障碍、基因多态性等对脓毒症的病理生理机制进展,以期进一步深入理解脓毒症的病理生理机制,为临床治疗奠定理论基础,指导未来从整体、器官、细胞、分子、基因水平进行多层次综合性研究,深入探索和认识脓毒症的确切发病机制,防止脓毒症发生发展,最终提高人类危重症的救治水平。
师灵灵韩艳秋任慧娟刘洋张静
关键词:脓毒症炎症反应凝血异常免疫抑制器官功能障碍
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肺部感染的临床特征与病原菌及耐药性研究被引量:27
2019年
目的探索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肺部感染的临床特征、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8年1月于医院接受治疗的78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临床资料,按照是否发生肺部感染分为感染组和对照组。收集患者基线资料对比临床特征,采集病原菌样本进行病原菌培养及鉴定,计算主要病原菌对不同抗菌药物耐药性。结果感染组患者发热类型、Ⅲ期骨髓瘤、粒细胞缺乏症、合并症等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数据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本次研究共检测出54株病原菌,革兰阴性菌32株占59.26%,革兰阳性菌18株占33.33%,真菌4株占比7.41%。铜绿假单胞菌对阿莫西林、肺炎克雷伯杆菌对头孢噻肟、鲍氏不动杆菌对头孢噻肟、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耐药性较高。结论发热类型、Ⅲ期骨髓瘤、粒细胞缺乏症、合并症是多发性骨髓瘤肺部感染的主要临床特征,常见病原菌以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鲍氏不动杆菌的革兰阴性菌为主,且病原菌对多种抗菌药物有较高的耐药性。
任慧娟韩艳秋张文霞王磊苏晓甜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肺部感染病原菌耐药性
感染四项阴性献血者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中EB病毒的检测及基因分型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 探讨感染四项阴性献血者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感染EBV的情况及基因分型。方法 采用荧光PCR技术对500例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血袋进行EB病毒核酸定量,统计其感染率,并根据EBV的EBNA2与EBNA3C基因连锁多态性及BamHI基因某些片段的保留与缺失通过PCR联合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的检测对EBV阳性标本进行A/B、F/f、C/D分型,分别统计出各型别的检出率。结果 500例血液制品样本中共有44例检测到有EB病毒DNA拷贝,阳性率为8.8%(44/500)。其中A/B分型中A型检出率为36.36%(16/44),B型检出率为63.64%(28/44),A型和B型混合感染未检出。F/f分型中F型检出率为79.55%(35/44),f型的检出率为20.45%(9/44),无两型混合感染。C/D分型中C型检出率为70.45%(31/44),D型检出率为29.55%(13/44),无两型混合感染。结论 感染四项阴性献血者输血时有EBV感染的可能,EBV阳性的样本中,多数以B、C、F型EBV感染为主。
陈秋雨任慧娟王颖君贾高鹏韩艳秋
关键词:EB病毒核酸检测基因分型输血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治疗老年Ph阳性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临床观察被引量:4
2020年
目的探究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s,TKI)治疗Ph阳性老年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后检出克隆演变对预后的影响,为治疗该病提供方法。方法选取2009年7月-2019年10月期间于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初诊为Ph阳性的慢性髓性白血病(CML)的老年患者780例,将一线TKI治疗后检出CCA/Ph-(Ph阴性细胞间期出现克隆性染色体异常)的32例老年Ph阳性CML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CML不同病期TKI疗效、TKI治疗前CML不同病期患者核型特征及克隆演变特点。结果TKI治疗于中位时间14(3~92)个月首次出现CCA/Ph-,且有11例(34.4%)调整药物为二线NL或DAS;首次伴CCA/Ph-的克隆比例≥50%有19例(59.4%),其余为<50%;12例(37.5%)反复出现CCA/Ph-,其余为一过性;CA/Ph-异常类型中以+8为主最高、-7/7q-为其次。32例患者中15例(46.9%)于初次给药3个月后检验BCR-ABLIS,其水平≤10%,随访49个月75.0%(24/32)疗效维持在CCyR,62.5%(20/32)为MMR。随访50个月时32例患者平均EFS时间为45个月,总生存中位时间为50个月。EFS率(2年)与性别、TKI给药3个月BCR-ABLIS水平和CCA/Ph-出现频率相关(P<0.05),OS率(2年)与CCA/Ph-出现频率相关(P<0.05)。影响老年CML患者EFS率的独立性危险因素是反复出现CCA/Ph-(P<0.05)。结论老年Ph阳性CML患者一线TKI治疗检出CCA/Ph-时,+8为主异常类型最为常见,-7/7q-为其次,大对数患者克隆比例超过50%,且CCA/Ph-克隆演变可一过性或反复出现,其中常见为一过性。而影响老年CML患者总生存率及无事件生存的独立性危险因素为CCA/Ph-反复性出现。
杨岚任慧娟韩艳秋
关键词:老年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预后
TKI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BCR-ABL^(IS)减半时间对获得深层分子学反应的早期预测
2024年
目的:探讨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患者BCR-ABL^(IS)减半时间(HT)对获得深层分子学反应(DMR)的早期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4年1月至2022年6月收治的一线予以伊马替尼治疗且具有完整病例资料的初诊CML患者的连续数据。结合患者临床特征及各时点疗效分析,应用Logistic回归模型探索患者获得DMR的独立影响因素联合HT与3个月BCR-ABLIs水平对DMR进行早期预测。结果: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HT与3个月BCR-ABLIs水平为患者获得MR4、MR4.5、stable MR4.5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确定HT的最佳截断值为28 d,与HT>28 d的患者相比,HT≤28 d的患者分别在2年、3年和5年更容易获得DMR(74.2%vs 27.3%,71.2%vs 22.7%,63.6%vs 25.0%,均P<0.001)。按照3个月BCR-ABL^(IS)水平及HT将患者分为4组,Kaplan-Meier分析结果显示,BCR-ABL^(IS)≤10%且HT≤28 d组获得累计MR4及MR4.5的概率高于BCR-ABL^(IS)≤10%且HT>28 d组(P<0.05);BCR-ABL^(IS)>10%且HT≤28 d组获得累计MR4及MR4.5的概率高于BCR-ABL^(IS)>10%且HT>28 d组(P<0.05)。结论:除了早期分子学反应(EMR)之外,HT可作为CML疗效的另一重要预测指标,二者联合对于患者获得DMR具有更准确的早期预测价值。
杨岚曹丽霞任慧娟韩艳秋
关键词: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伊马替尼BCR-ABL
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LRG1与尿微量白蛋白/肌酐的关系研究被引量:12
2020年
背景糖尿病肾病对人类健康的威胁是医疗工作者始终关注的问题,目前临床诊断糖尿病肾病方法较单一,富亮氨酸α-2糖蛋白-1(LRG1)可能成为早期发现糖尿病肾病且准确、简便及风险性更小的生物学标志物,而国内相关的研究较少。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LRG1水平及与尿微量白蛋白/肌酐(ACR)的关系,探讨LRG1在糖尿病肾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本研究共纳入2型糖尿病患者290例,根据不同ACR分为正常白蛋白尿组(D1组)、微量白蛋白尿组(D2组)和大量白蛋白尿组(D3组),选取同期年龄、性别与实验组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128例作为对照组(N组)。收集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检测血清中LRG1、炎性指标、纤维化指标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各组间LRG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中D3组LRG1要高于D2、D1和N组,D2组高于D1和N组,D1组高于N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清logACR与空腹血糖(r=0.578)、胰岛素抵抗指数(r=0.632)、C反应蛋白(r=0.834)、LRG1(r=0.930)、转化生长因子-β1(r=0.739)、纤维连接蛋白(r=0.920)、血管内皮生长因子(r=0.691)呈线性正相关,而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r=-0.328)呈线性负相关(P<0.01)。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LRG1水平可能成为早期预测糖尿病肾病的新型血清标志物,与2型糖尿病肾脏损伤的炎性反应、纤维化过程及异常血管新生过程有关。
张俊于菁韩艳秋任慧娟苏晓甜
关键词:糖尿病肾病尿白蛋白排泄率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