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煜 作品数:7 被引量:31 H指数:3 供职机构: 广东药科大学 更多>> 发文基金: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 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CD4+CD25+CD127Low调节性T细胞在原发性肝癌患者外周血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6 2020年 目的观察原发性肝癌患者经治疗前、后外周血CD4+CD25+CD127(CD127Low)调节性T细胞(Treg)的数量变化。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3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外周血CD4^+CD25^+CD127^LowTreg在CD4+T细胞的比例,以180例体检健康者作为健康对照组,分析肝癌患者治疗前、后CD4^+CD25^+CD127^Low Treg细胞表达的变化。结果原发性肝癌治疗前CD4^+CD25^+CD127^LowTreg细胞百分比为(6.21±1.53)%(<50岁)和(6.68±1.53)%(≥50岁),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同年龄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0.000),原发性肝癌患者治疗1个月有效者CD4^+CD25^+CD127^LowTreg细胞比例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CD4^+CD25^+CD127^LowTreg水平异常增高可能与原发性肝癌免疫功能调节紊乱有关,且其变化水平与临床病情的进展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周文超 蔡祥胜 熊小敏 黄生耀 郭煜 徐晓松 冯红梅 李薇关键词:肝癌 流式细胞术 外周血 体外膜肺氧合辅助心脏死亡器官捐献肝移植九例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2 2019年 目的探讨体外膜肺氧合(ECMO)辅助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CD)肝移植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至2016年9月于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诊治的36例DCD供者及26例肝移植受者临床资料。供者男29例,女7例;年龄11~65岁,中位年龄39岁;原发病:重型颅脑外伤14例,脑血管意外16例,缺血缺氧性疾病6例。根据是否接受ECMO支持,将供者分为ECMO组(9例)和非ECMO组(27例)。ECMO组9例均存在明显的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所有受者均为初次肝移植,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供者均符合《中国心脏死亡器官捐献工作指南》,按标准成功完成肝脏和肾脏捐献。两组热缺血时间比较采用t检验,肝肾功能比较采用秩和检验。结果ECMO组1例供者因ECMO机械故障导致肝、肾丢弃,非ECMO组2例因热缺血时间过长导致肝、肾丢弃。ECMO组供肝热缺血时间(4.8±0.4)min,明显少于非ECMO组的(24.1±8.0)min(t=-7.89,P<0.05)。ECMO组肝移植受者术后5、7 d ALT,术后7 d Scr明显低于非ECMO组(Z=-2.10,-2.14,-2.03;P<0.05)。结论ECMO支持可使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DCD供者肝肾热缺血时间缩短,肝移植受者可获得良好的手术效果。 安玉玲 易小猛 吕海金 陆平兰 刘剑戎 魏绪霞 黎利娟 范明明 杨扬 易慧敏 郭煜关键词:心脏死亡器官捐献 肝移植 体外膜肺氧合 预后 移植患者CD4+CD25+CD127low调节性T细胞、TGF-β1及IL-10的表达 被引量:1 2020年 目的观察肝肾移植患者外周血中调节性T细胞(Treg细胞)的百分比与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及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的表达情况及其相关性。方法15例移植患者的外周静脉血,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D4^+CD25^+CD127^low Treg细胞的百分比,并以20例体检健康者为对照组;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移植患者血清中细胞因子TGF-β1、IL-10的水平,分析这2种细胞因子水平与CD4^+CD25^+CD127^low Treg细胞百分比的关系及移植前后TGF-β1、IL-10水平的差异。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移植患者移植前CD4^+CD25^+CD127^low Treg细胞占CD4+T淋巴细胞的百分比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肾移植后CD4^+CD25^+CD127^low Treg细胞百分比下降为0。肝肾移植前CD4^+CD25^+CD127^low Treg细胞百分比与TGF-β1、IL-10的水平呈正相关(P<0.05)。TGF-β1、IL-10的水平移植后低于移植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D4^+CD25^+CD127^low Treg的百分比与TGF-β1、IL-10的水平存在一定相关性;移植后CD4^+CD25^+CD127^low Tre细胞百分比下降为0,可能与应用大量免疫抑制剂有关。 周文超 黄生耀 李薇 熊小敏 蔡祥胜 郭煜 冯红梅 徐晓松 陈思聪关键词:流式细胞术 器官捐献者转介时的临床特征分析 2023年 目的分析器官捐献者转介时的临床特征变化,为器官捐献者临床管理策略的优化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至2019年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器官获取组织完成的218例器官捐献者临床资料。比较不同年份器官捐献者转介时留置静脉管路情况、病原体携带情况,以及血红蛋白、血白蛋白和血钠等内环境指标,采用血管活性药物评分(VIS)评估捐献者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情况。比较转介时留置不同静脉管路的器官捐献者VIS。结果218例器官捐献者中,男性185例,女性33例,平均年龄(42±15)岁。2016至2019年分别完成35、48、50和85例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不同年份器官捐献者性别、年龄和血型等构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218例器官捐献者转介时均留置静脉管路并不同程度地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留置上腔静脉导管、下腔静脉导管和外周静脉导管的捐献者分别为149、29和40例。2016至2019年上腔静脉导管使用率分别为48.6%、68.8%、58.0%和82.4%,VIS分别为(74±49)、(51±43)、(65±57)和(49±44)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F=29.65、2.90,P均<0.05)。上腔静脉导管组VIS为(34±27)分,低于下腔静脉导管组和外周静脉导管组[(110±50)和(105±4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器官捐献者转介时痰液标本病原体培养阳性率最高,不同年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2.52,P<0.05)。器官捐献者转介时血红蛋白、血白蛋白和血钠均处于异常水平,不同年份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器官捐献者转介前的临床管理仍需继续完善,除电解质紊乱、贫血和低蛋白血症外,静脉通道的选择和感染防控需得到更多关注。 刘剑戎 范明明 郭煜关键词:临床管理 器官移植 71例Rh血型同种抗体孕妇的妊娠结局分析 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 回顾性调查本地区两家医院含有Rh同种抗体孕妇的抗体分布及其妊娠结局,总结Rh同种抗体导致新生儿溶血病的患病率、诊治经验,为Rh-新生儿溶血病(HDN)的预防、诊断及治疗提供资料。方法 选取2014年1月~2020年12月17 345例本地区两家医院就诊的孕妇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试验,对其中检出的Rh抗体孕妇,随访分娩,对孕妇及新生儿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7年间,检出71例Rh同种抗体,阳性率0.40%,其中抗-D占26.76%(19/71),抗-E占46.48%(33/71),抗-Ec占9.86%(7/71),抗-C占7.04%(5/71),抗-Ce占5.63%(4/71),抗-c占2.82%(2/71),抗-e占1.41%(1/71)。71例孕妇中,分娩出新生儿溶血病者34例,总患病率为47.89%,其中抗-c组患儿患病率为100%,抗-D组患儿患病概率为78.94%,抗-E组分娩HDN患儿概率42.42%。重症换血患儿中71.43%(5/7)为抗-D,抗-E检出率最高,但患儿患病率低且多为轻症患者,在第1胎可发生,在胎龄、出生体重、黄疸出现时间方面与抗-D组并无统计学差别,但是抗-E组与抗-D组相比,总胆红素低、血红蛋白水平高(P均<0.05)。2例患儿死亡,其余患儿经光疗、白蛋白、丙球及输血换血等方式痊愈出院。结论 重视Rh抗体引起的新生儿溶血症的认识,尽早预防和治疗,提高患儿的治愈率。因此应加强Rh-HDN知识的宣传教育,针对高危人群,做到早发现、早干预以改善预后。 郭煜 冯大文 钟惠英 汤颖思 张伟轩 耿文艳关键词:孕妇 RH血型抗体 新生儿溶血病 血小板抗体产生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6 2019年 目的通过分析患者血小板抗体筛查结果,探讨血小板抗体产生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安全输血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8年8月—2019年5月收治的待产孕妇190例和有输血史的患者744例作为研究对象,无妊娠史、无输血史的健康人22例为阴性对照。均采用固相凝集法进行血小板抗体检测,从病型、性别、年龄、输血次数、妊娠史分析影响血小板抗体阳性率的因素。结果934例被检者血小板抗体阳性有141例,阳性率为15.10%(141/934)。孕产妇阳性率19.47%(37/190)。有输血史的744名患者中血液病患者阳性率17.13%(31/181)、肿瘤患者阳性率16.59%(37/223)、肾病5期患者阳性率16.07%(9/56)、急性出血患者阳性率10.81%(8/74)、其他病型阳性率9.05%(19/210)、对照组阳性率4.55%(1/22),不同病型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患者阳性率13.49%(53/393)、女性患者阳性率14.53%(51/351);1~20岁患者阳性率14.55%(16/110)、21~50岁患者阳性率18.02%(38/211)、51~80岁患者阳性率12.22%(38/311)、81~100岁患者阳性率10.71%(12/112),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5次的患者阳性率20.97%(56/267)、2≤输血≤4次的患者阳性率13.29%(23/173);输血1次患者阳性率8.22%(25/304);输血次数越多,抗体阳性率越高,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反复输血和妊娠可能是影响血小板抗体产生的主要因素。 冯红梅 蔡祥胜 杨兆收 钟惠英 汤颖思 王若帆 林翠琼 郭煜关键词:反复输血 妊娠 血小板输注无效 48例急性混合细胞表型白血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 被引量:5 2017年 目的分析急性混合细胞表型白血病(MPAL)临床特点、生物学特征、疗效及预后。方法根据2008年WHO血液肿瘤分类标准,回顾性分析了48例M PAL患者(M PAL组)的病历资料,以同期50例伴淋系抗原表达的AML(Ly+AML)患者(Ly+AML组)作为对照。采用常规瑞士染色及细胞化学染色进行细胞形态学分析,采用流式细胞术进行细胞免疫分型,采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检测白血病常见融合基因,采用常规G显带技术分析染色体核型。结果 MPAL组发病中位年龄显著大于Ly+AML组(54岁vs 30岁,P<0.05),其CD34阳性率、异常染色体核型发生率及Ph染色体核型发生率也显著高于Ly+AML组(85.4%vs 50.0%,65.3%vs 35.7%,23.0%vs 0%,P均<0.05)。M PAL总体生存时间(OS)及无复发生存时间(RFS)均显著低于Ly+AM L组(P<0.05)。结论与Ly+AM L患者相比,M PAL患者的OS及RFS短,其预后不良可能与年龄、CD34高表达、Ph染色体阳性率高等因素有关。 周兰兰 潘学谊 郭煜关键词: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