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国成
- 作品数:17 被引量:253H指数:4
- 供职机构: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基金资助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动物模型研究被引量:218
- 2001年
- 目的 :探讨建立功能性消化不良 (FD)的动物模型方法。方法 :适度夹尾刺激大鼠 ,每次 30 m in,每日 4次 ,连续刺激 1周 ,观察其饮水、进食量的变化及胃机械运动的频率和幅度 ,并与正常组作对照。结果 :模型组大鼠出现食少 ,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同时胃收缩频率、幅度均下降 (P <0 .0 5 )。结论 :适度夹尾刺激制造的 FD模型 ,符合 FD动物模型的生物学特征 ,可用于实验研究。
- 郭海军林洁李国成李亦武陶秀良罗树星
- 关键词:功能性消化不良动物模型病理
- 非甾体抗炎药致上消化道溃疡的临床特点分析
- 由于非甾体抗炎药(non—steroidil anti—inflam matory drugs.NSAIDs)具有良好的抗炎、镇痛、退热、抗凝等作用,近年来其临床应用范围逐渐扩大,但其副作用尤其对胃肠粘膜的损害成为日益突...
- 官纯寿罗树星林云华李国成
- 文献传递
- Hp阳性与阴性的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患者胃粘膜中HSP72的免疫电镜对比观察研究
- 目的:运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在透射电镜下观察HP(+)和HP(-)的十二指肠球部溃疡(DU)患者胃粘膜中热休克蛋白72(HSP)的细胞内分布情况,进一步阐明HSP介导的粘膜细胞的保护机制。 材料和方法 1、研究对象:20例...
- 易屏李国成刘胜洪
- 文献传递
- 情志舒治疗非溃疡性消化不良实验研究被引量:5
- 2005年
- 目的:通过观察小鼠小肠推进功能、小鼠排空功能、大鼠胃机械运动情况,探讨情志舒方对非溃疡性消化不良(NUD)治疗作用的机理。方法:采用墨汁灌胃测量小鼠小肠的推进功能;通过分光光度计测量葡聚糖蓝2000在小鼠胃内的残留量,比较各组动物胃排空情况;通过激怒大鼠制造肝胃不和型非溃疡性消化不良动物模型;用台式平衡记录仪比较各组大鼠胃收缩频率和幅度。结果:情志舒能显著加强小鼠小肠推进功能及小鼠的胃排空功能(P<0.01);显著提高大鼠胃收缩频率、幅度(P<0.01)。结论:情志舒对非溃疡性消化不良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 李亦武李贵玲郭海军李国成
- 关键词:非溃疡性消化不良胃排空情志舒
- HSP_(72)、HSPB在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患者胃粘膜中的表达被引量:3
- 2000年
- 目的 :探讨胃粘膜中热休克蛋白 72 (HSP72 )、幽门螺杆菌 (Hp)的热休克蛋白 6 0 (又称 HSP B)在 Hp感染中的病理生理意义。方法 :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 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 Hp(+ )组和 Hp(- )组的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患者胃窦粘膜中 HSP72 、HSP B的表达情况。结果 :Hp(+ )组 HSP72 的表达明显高于 Hp(- )组 (P <0 .0 5 ) ,Hp(+ )组 HSP B的表达显著高于 Hp(- )组 (P <0 .0 1)。结论 :Hp自身可表达 HSP B作为其致病因子 ;Hp又可诱导胃粘膜表达 HSP72 介导胃粘膜的细胞保护机制。
- 易屏李国成刘胜洪罗树星陶秀良
- 关键词:幽门螺杆菌热休克蛋白
- 脾虚证与胃肠激素关系的研究进展
- 近20年来对脾虚证进行了广泛深入的临床和实验研究。随着胃肠激素研究的进展,我国的医学工作者对脾虚证与胃肠激素关系的研究也逐步深入,研究的成果表明胃肠激素水平的变化对脾虚证的发生起着重要的直接或间接影响,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
- 陶秀良李国成
- 文献传递
- 消溃灵对Hp感染的DU患者胃粘膜HSP72、HSP B表达的影响
- 目的:研究中药复方消溃灵(由党参、黄芪、炒白术、川连、炒二芽组成)治疗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十二指肠球部溃疡(DU)的作用机理,探索热休克蛋白(HSP)在溃疡愈合中的病理生理意义.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各组胃粘膜...
- 易屏李国成
- 文献传递
- 幽门螺杆菌阳性与阴性的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患者胃粘膜中热休克蛋白72的免疫电镜观察
- 目的:揭示热休克蛋白72(HSP)介导的胃粘膜保护的细胞机制。方法:运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在透射电镜下观察幽门螺杆菌(HP)阳性和HP阴性的十二指肠球部溃疡(DU)患者胃粘膜中HSP的细胞内分布情况。
- 易屏李国成刘胜洪
- 文献传递
- 电针对大鼠胃肠动力障碍的调整作用及其神经化学机制被引量:24
- 2005年
- 目的:探讨针刺对胃肠运动功能的调整作用及可能的神经化学机制。方法:Wistar大鼠64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胃肠动力障碍组、胃肠动力障碍+西药治疗组和胃肠动力障碍+电针治疗组。采用夹尾刺激激怒法制成大鼠胃肠动力障碍模型,用应力传感器记录大鼠胃和十二指肠消化间期移行性复合运动(MMC),采用组织化学技术观测胃、十二指肠肌间神经丛乙酰胆碱酯酶(AChE)、一氧化氮合酶(NOS)阳性神经元的变化。结果:①MMC的改变:与对照组比较,胃肠动力障碍组胃-肠MMC周期、Ⅰ、Ⅱ相延长,Ⅲ相缩短(P<0.01),Ⅲ相频率减慢、幅度下降(P<0.01),胃Ⅲ相发生率降低(P<0.01),胃-肠平均协调收缩率显著下降(P<0.01);西药治疗组、电针治疗组与胃肠动力障碍组比较,胃-肠MMC周期、Ⅰ、Ⅱ相缩短,Ⅲ相延长(P<0.05,0.01),Ⅲ相频率加快、幅度上升(P<0.01),胃Ⅲ相发生率升高(P<0.01),胃-肠平均协调收缩率显著升高(P<0.01);与西药组比较,电针组各指标的改变较明显(P<0.05,0.01)。②胃窦、十二指肠肌间神经丛AChE阳性神经元表达:与对照组比较,胃肠动力障碍组显著减少(P<0.01);与胃肠动力障碍组比较,西药治疗组、电针治疗组显著增加(P<0.01)。③胃窦、十二指肠肌间神经丛NOS阳性神经元表达:与对照组比较,胃肠动力障碍组显著增加(P<0.01);与胃肠动力障碍组比较,西药治疗组、电针治疗组显著减少(P<0.01)。结论:①胃、十二指肠协调运动障碍可能是胃肠动力障碍大鼠发病机制之一;②胆碱能神经、氮能神经紊乱可能是胃肠动力障碍大鼠胃、十二指肠协调运动障碍的神经化学基础;③针刺能改善胃肠动力障碍大鼠胃、十二指肠运动协调性,效应优于胃肠动力药多潘立酮,其作用机理可能与调节ACh、NO神经递质的释放有关。
- 雷君李琴李国成茹立强
- 关键词:电针消化间期移行性复合运动胃肠动力
- 中药复方保护胃粘膜作用的实验研究进展被引量:6
- 2002年
- 陈绍斌肖凤仪李国成
- 关键词:胃粘膜中药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