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章云

作品数:9 被引量:5H指数:1
供职机构:广东工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一般工业技术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电气工程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自动化与计算...
  • 3篇一般工业技术
  • 1篇金属学及工艺
  • 1篇机械工程
  • 1篇电气工程
  • 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驱动器
  • 3篇压电元件
  • 2篇柔性制造系统
  • 2篇控制器
  • 2篇控制系统
  • 1篇代数
  • 1篇单片
  • 1篇单片机
  • 1篇电刀
  • 1篇电气
  • 1篇电气工程
  • 1篇电源
  • 1篇一体化
  • 1篇医用
  • 1篇圆弧
  • 1篇直线驱动
  • 1篇直线驱动器
  • 1篇自动化
  • 1篇自动化设备
  • 1篇微机器人

机构

  • 8篇广东工学院
  • 1篇广州电视台

作者

  • 9篇章云
  • 6篇杨宜民
  • 5篇李传芳
  • 3篇徐晓宁
  • 2篇程良伦
  • 1篇姜波涌
  • 1篇周学才
  • 1篇张占松
  • 1篇谢莉萍
  • 1篇周学才

传媒

  • 6篇广东工业大学...
  • 3篇高技术通讯

年份

  • 3篇1995
  • 2篇1994
  • 2篇1993
  • 1篇1992
  • 1篇1991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新型二坐标微位移驱动器被引量:1
1993年
杨宜民章云徐晓宁李传芳
关键词:微位移驱动器驱动器
基于2-D域的柔性制造系统的建模方法
1991年
本文应用工艺向量、排队向量及受制向量,全面地描述了具有任意排序和缓冲区受限的柔性制造系统。利用Minmax《γ,δ》代数,在2—D域上给出了较为一般的柔性制造系统的建模方法。这一方法可容易地推广到其它类型的离散事件系统中。
章云
关键词:离散事件系统柔性制造系统极大代数
柔性制造系统(FMS)报文通讯的研究
1994年
柔性制造系统(FMS)报文通讯的研究姜波涌,章云(广州电视台)(广东工学院电气工程系)随着科学技术和生产技术的进步,产品更新换代的周期越来越短,为了有效地加工经常变化的中小批量生产的零件,在机械制造行业,愈来愈要求用计算机技术将各式各样的制造设备及分...
姜波涌章云
关键词:电气工程单片机机械制造
MR-2型微机器人的研究
1995年
提出一种新型三自由度微机器人的机械结构及其控制系统。微机器人的机构具有三轴一体、体积小和内藏传感器等特点。计算机仿真和实验结果表明,该微机器人的动态性能好,重复精度高,既可以单独使用,也可安装在一般工业机器人的终端执行器上,从而构成高精度装配机器人和能进行各种檄操作的高精度机器人。
杨宜民章云林汉荣柯燕娇
关键词:驱动器机器人
NC机床精密进给直线驱动器的研究
1995年
本文介绍了一种采用“带压电元件,圆孤缺口杠杆和双平行四边形弹簧的多级放大的一体化结构”的新型直线驱动器的研究。实验表明:该直线驱动器的最大行程为400μm,最大输出力为50N,可控精度为0.sμm,频带宽为100Hz,动作频率为50Hz。该直线驱动器的特点是驱动力大、精度高、响应快、可直接用于NC机床、机器人等的精密驱动.
程良伦杨宜民周学才章云李传芳
关键词:直线驱动器压电元件一体化
新型两坐标微型驱动器的研究被引量:3
1992年
本文提出了一种新型的两坐标微型驱动器,这种驱动器具有两轴共体,压电元件与带圆弧缺口支点机构一体化的特点。文中对这种驱动器的结构设计和相应的控制器设计进行了研究对整个系统的静,动态特性进行了计算机仿真与实验研究。经计量部门测定,这种驱动器的驱动范围为50μm×50μm,重复精度达0.03μm,带宽在400Hz以上,驱动力为0.74N。这种微型驱动器可作为生物医学工程和所有高精度微细加工领域中的定位和驱动装置。
杨宜民徐晓宁章云李传芳
关键词:压电元件
新型两坐标微型驱动器及鲁棒控制器
1993年
本文提出了一种新型两轴共体、带圆弧缺口支点一体化的微型驱动器结构。根据EMM(Exact Model Matching)法得到了相应的控制器,本控制系统具有较强的鲁棒稳定性,轴间干扰渐近解耦。计算机仿真与实测结果表明,本系统驱动范围在50μm×50μm以上,
章云杨宜民徐晓宁李传芳
关键词:鲁棒控制器鲁棒稳定性计算机仿真控制系统渐近解
高频医用电刀开关电源
1994年
作者采用VMOS管变换器和高频调制原理研制出一种用于医疗手术的新型开关电路.本文介绍了它的工作原理,从理论上说明了输出功率的调节过程,并给出了实际工作波形和实测数据.
谢莉萍章云张占松
关键词:场效应晶体管变换器高频
仿生型步进式旋转驱动器及其控制器被引量:1
1995年
提出了一种新型旋转驱动器的仿生动作原理,并设计出基于这一动作原理的驱动器结构及其控制器。试验表明,这种驱动器具有精度高、步距范围宽(无级可调)、内藏传感器、输出特性好及抗负载扰动能力强等特点。它适用于光学、电子、航空、航天、机器人、IC及超导、生物医学及遗传工程中的高精度直接驱动。
杨宜民李传芳周学才李医民章云程良伦
关键词:驱动器压电元件自动化设备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