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洁
- 作品数:11 被引量:33H指数:3
- 供职机构:温州医科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浙江省医药卫生科学研究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血小板参数及凝血指标对子痫前期的预测价值被引量:3
- 2021年
- 目的探讨血小板参数及凝血指标对子痫前期的预测价值。方法检测子痫前期孕妇162例(子痫前期组)及正常健康体检孕妇113例(对照组)的收缩压、舒张压、24-h尿蛋白、血小板参数和凝血指标,采用ROC曲线分析24-h尿蛋白、血小板参数和凝血指标对子痫前期的预测价值。结果子痫前期组收缩压、舒张压、24-h尿蛋白、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APTT、凝血酶时间(TT)高于对照组,凝血酶原时间(PT)低于对照组(P<0.05)。ROC曲线分析发现,24-h尿蛋白、MPV、PDW、APTT、TT、PT预测子痫前期的AUC分别为0.879、0.611、0.820、0.704、0.657、0.621。联合PDW、APTT和TT预测子痫前期的AUC为0.890,当截断值取33.360时,预测子痫前期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3.0%和81.8%;联合PDW、24-h尿蛋白和APTT预测子痫前期的AUC为0.917,当截断值取35.625时,预测子痫前期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0.5%和86.4%。结论24-h尿蛋白、MPV、PDW、APTT、TT和PT可用于预测子痫前期,联合多项指标较单一指标的预测价值更高。
- 杨威陈迎迎陈迎迎舒旷怡舒旷怡林素珍李帆帆柳洁江明华
- 关键词:血小板参数凝血指标子痫前期
- 一个Gly363Ser突变导致遗传性凝血因子X缺乏症家系的表型及基因型分析
- 2018年
- 目的分析1例凝血因子X(coagulable factorX,FX)缺陷症家系的表型及基因型,并探讨F10基因突变与表型的关系。方法用一期凝固法测定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的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纤维蛋白(fibrinogen,FIB)及血浆FⅡ活性(F1Iactivity,FⅡ:c)、血浆FⅦ活性(FⅦactivity,FⅦ:c)、血浆FⅨ活性(FIXactivity,FIX:c)、血浆FX活性(FX activity,FX:c)等指标进行表型诊断;用ELISA法检测FX抗原含量(FX antigen,FX:Ag);用PCR对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F10基因8个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5'和3'非翻译区进行扩增,产物纯化后直接进行正向和反向测序;同时对100名健康对照DNA相应突变区域测序以排除基因多态性;应用软件分析突变位点序列和蛋白质构象改变特点及同源比对分析。结果先证者PT、APTT、FX:C、FX:Ag均有异常,分别为16.1s、49.0s、27%、56%,其他凝血表型指标均正常;先证者母亲PT、APTT、FX:C、FX:Ag分别为14.8s、37.4s、44%、34%;先证者外祖母PT、APTT、FX:C、FX:Ag分别为15.8S、42.2S、31%、45%;父亲的凝血指标均正常。先证者、母亲和外祖母均为F10第8外显子g.28076G〉A杂合突变,导致P.Gly363Ser,父亲无此突变。P.Gly363Ser突变导致FX蛋白二级结构和三维空间结构的改变,导致活性降低。结论该先证者的家系中存在F10遗传性杂合突变g.28076G〉A(P.Gly363Ser),且该突变与FX水平降低有关,为国内尚未见报道的突变。
- 陈陶李帆帆舒旷怡柳洁沈晨芳章赵华金速速王晓欧江明华
- 关键词:凝血活性
-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儿外周白细胞非编码RNA表达谱初步研究
- 研究背景: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是一种病因不明的以血小板数量降低为特点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成人和儿童均可发病。儿童患者有自限性特点,约有80%的儿童会自行愈合,但自限性的原因至今不明。非编码RNA(non-coding-R...
- 柳洁
- 关键词:儿童患者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外周血白细胞非编码RNA
- 大麻素受体2基因rs35761398(Q63R)多态性与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1
- 2020年
- 目的探讨大麻素受体2基因Q63R多态性与浙南地区汉族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生、发展的相关性。方法应用PCR-测序分析126例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儿和94例正常对照组大麻素受体2基因Q63R多态性,并统计分析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的频率。结果病例组和对照组大麻素受体2基因QQ型、QR型、RR型分别为25%、54%、21%和33%、44%、23%,2组间基因型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组与慢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组QQ型、QR型、RR型分别为24%、50%、26%与25%、64%、11%;急性组、慢性组及对照组3者间基因型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组与慢性组、对照组间基因型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慢性组与对照组间基因型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和对照组大麻素受体2等位基因频率Q、R分别为52%、48%和55%、45%,2组间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组、慢性组Q、R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49%、51%与57%、43%,急性组、慢性组、对照组间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麻素受体2基因Q63R多态性与浙南地区汉族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生、发展无明显相关性,携带RR型及R等位基因的患儿亦与发展为慢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无明显联系,RR型作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儿预后的生物指标有待验证。
- 阮积晨章赵华柳洁谢尧琪舒旷怡江明华
- 关键词: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基因多态性
- miR-144-5p、miR-668-3p、miR-134-5p在儿童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中的表达
- 2020年
- 目的:探讨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中mi R-144-5p、mi R-668-3p、mi R-134-5p在儿童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中的表达变化。方法:采用RT-q PCR检测25例ITP患儿和15例正常对照PBMCs中3种mi RNAs相对表达量,Sysmex XE-500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血小板计数及未成熟血小板分数(IPF%);分析mi RNAs与血小板计数的相关性,ROC曲线分析检验效能。结果:ITP患儿组PBMCs中的mi R-144-5p和mi R-668-3p较对照组表达均上调,mi R-134-5p表达下调(均P<0.05)。mi R-144-5p和mi R-668-3p在急性ITP患儿组中表达量要高于慢性ITP患儿组(均P<0.05),且miR-144-5P(r=-0.802,P<0.001)和miR-668-3p(r=-0.753,P<0.001)的相对表达量与外周血小板计数呈负相关。相较于单个指标,miR-144-5p联合IPF%诊断急性ITP的AUC为0.960,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3.3%和100%;而mi R-134-5p联合IPF%诊断慢性ITP的AUC为0.967,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0.0%和93.3%。结论:mi R-144-5p和mi R-668-3p在ITP患儿PBMCs中表达显著上调,mi R-134-5p表达下调,这些改变可能在疾病的发生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 金速速李帆帆叶熳丽舒旷怡李姗姗柳洁江明华
- 关键词: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微小RNA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
- 遗传性FⅪ缺陷症出现双重杂合基因突变的分析
- 2017年
- 目的分析一个中国汉族遗传性凝血因子Ⅺ(FⅪ)缺陷症家系的表型和基因缺陷特征,探讨F11基因的突变类型和临床表型的关系。方法采用凝固法检测先证者及家系成员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因子Ⅺ活性(FⅪ:C)等指标进行表型诊断;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方法(ELISA)检测凝血因子Ⅺ抗原(FⅪ:Ag);提取外周血基因组DNA,对先证者及家系成员F11基因1~15号外显子及侧翼序列进行PCR扩增和测序,对105名健康对照者DNA相应突变区域进行PCR扩增和测序,与人类基因组突变数据库比对寻找突变位点并排除基因多态性;使用Pymol软件分析突变对FⅪ蛋白质结构及功能的影响。结果先证者APTT为74.2s,FⅪ:C为4.0%,FⅪ:Ag为2.9%;先证者姐姐APTT为67.1s,FⅪ:C为3.0%,FⅪ:Ag为1.8%;健康对照者APTT为34.5s,FⅪ:C为100.0%,FⅪ:Ag为100.0%;先证者父、母和弟弟FⅪ:C分别为72.0%、62.0%、78.0%;FⅪ:Ag分别为50.0%、43.0%、51.8%。先证者及家系成员其他凝血指标均正常。测序发现先证者及其姐姐F11存在双重杂合突变,外显子12的1491位碱基T缺失导致了移码突变,使465位氨基酸由亮氨酸突变为色氨酸,在突变位点后第7位出现终止密码子:F11NM_13142c.1491delT(P.Leu465Trp.fs*7);外显子15的1815位碱基G变为A,密码子由GGC变为GAC,导致错义突变F11 NM_13142c.1815G〉A(P.Gly573Asp)。其父和其弟弟为F11NM_13142c.1491delT(P.Leu465Trp.fs*7)杂合突变者;其母为P.G1y573Asp杂合突变者,先证者舅舅F11基因为正常野生型。结论F11NM_13142c.1491delT(P.Leu465Trp.fs*7)和F11NM_13142c.1815G〉A(P.Gly573Asp)双重杂合突变是导致先证者遗传性FⅪ缺陷症的分子致病原因,引起FⅪ抗原和活性同时降低。
- 许锴舒旷怡李帆帆陈陶柳洁金速速郭晶晶章赵华江明华
- 关键词:基因突变
- 一个遗传性凝血因子Ⅻ缺乏症家系的临床表型及基因分析被引量:1
- 2018年
- 凝血因子Ⅻ(FⅫ)是由肝细胞合成的糖蛋白,其基因位于5q33-qter,包括13个内含子和14个外显子。未成熟FⅫ由615个氨基酸组成,成熟酶原型FⅫ由596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包括由二硫键连接的重链和轻链,重链含353个氨基酸残基,包括6个结构域;轻链是由243个氨基酸残基构成的催化域[1]。遗传性FⅫ缺陷症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2],据人类基因突变数据库(HGMD)显示目前发现FⅫ基因突变约40余种,包括错义突变、无义突变及小的缺失或插入等。本研究对一个近亲婚配遗传性FⅫ缺陷症家系的临床表型和基因进行分析。
- 李姗姗柳洁沈晨芳舒旷怡王晓欧李帆帆杨啸杨威王锦乐江明华
- 关键词:基因分析临床表型家系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 两个遗传性凝血因子Ⅻ缺陷症家系的表型及基因分析被引量:6
- 2018年
- 目的分析两个遗传性凝血因子Ⅻ(coagulation factor Ⅻ,FⅫ)缺陷症家系的表型及基因突变,探讨其分子发病机制。方法一期凝固法检测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纤维蛋白原,凝血酶时间,凝血因子Ⅷ、Ⅸ、Ⅺ、Ⅻ的促凝活性(FⅧ:C、FIX:C、FⅪ:C、FⅫ:C);ELISA法检测FⅫ抗原(FⅫ:Ag);DNA测序分析患者F/2基因的14个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MegAlign、PYMOL等平台或软件分析基因突变位点物种保守性和蛋白质构象改变。结果两家系先证者均表现为APTT明显延长,FⅫ:C、FⅫ:Ag明显降低,分别为126.3s、2%、10%和122.0S、1%、11%。对两个家系的成员进行基因分析,共发现4种突变,其中3种为未报道的突变,包括第5内含子3’端的g.5972G>A(IVS5-1G>A)剪接突变、第14外显子g.8810_8814del GTCTA的小片段缺失、以及第7外显子g.6259G>A(p.Pro182Leu)。此外IVS13-1G>A为已报道突变。结论两个家系成员中发现4种基因突变,可能与这两个家系FⅫ缺陷有关,其中3种(g.5972G>A、g.8810_8814 del GTCTA及g.6259G>A)为尚未见报道的突变。
- 李姗姗沈晨芳舒旷怡柳洁王晓欧李帆帆杨啸章赵华陈碧江明华
- 关键词:杂合子
- 纤维蛋白原Aα链Gly31Glu突变导致的遗传性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的家系分析被引量:3
- 2019年
- 目的 对1例遗传性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家系进行临床表型和基因型分析,以探讨其发病机制.方法 用ADVIA2400型生化分析仪检测家系所有成员的肝、肾功能;用STA-R全自动血凝仪检测其血浆凝血酶原时间、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D二聚体及TT的硫酸鱼精蛋白纠正实验;分别用Clauss法和免疫散射比浊法检测血浆纤维蛋白原活性和纤维蛋白原抗原;用PCR扩增纤维蛋白原基因FGA、FGB和FGG的所有外显子及侧翼序列,测序寻找突变位点,并排除基因多态性;采用生物学信息学预测软件(PolyPhen-2、SIFT和Mutation Taster)分析突变对蛋白质功能的影响.结果 先证者及家系成员肝、肾功能均正常;先证者TT(31.8 s)明显延长且不能被硫酸鱼精蛋白校正,血浆纤维蛋白原活性明显降低(1.68 g/L)但纤维蛋白原抗原含量正常(3.78 g/L),其他凝血指标正常;其母检测结果与其相似.基因分析显示先证者及其母亲FGA基因第2外显子c.92G>A(p.Gly31Glu)存在杂合性错义变异,突变来源于母系.3个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结果均提示此突变可影响蛋白质功能.结论 纤维蛋白原 Αα链Gly31Glu突变是致先证者及其母亲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的分子基础,该突变尚未见报道.
- 王晓欧杨啸杨威舒旷怡李帆帆柳洁章赵华李姗姗江明华
- 关键词:凝血酶时间纤维蛋白原基因突变
- 两个遗传性凝血因子Ⅶ缺陷家系的表型及基因型分析被引量:2
- 2019年
- 目的对2例遗传性凝血因子Ⅶ(factor Ⅶ,FⅦ)缺陷症患者家系进行临床表型和基因变异分析,并探讨其分子发病机制。方法对先证者F7基因第1~9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进行PCR扩增、纯化和测序,寻找变异位点,对于新发现的错义变异位点排除多态性后,采用SWISS-MODEL建模,用Pymol软件分析蛋白结构的改变,同时分析该位点氨基酸在物种间的保守性。结果家系1先证者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凝血因子Ⅶ活性(FⅦ activity,FⅦ∶C)和凝血因子Ⅶ抗原(FⅦ antigen,FⅦ∶Ag)分别为36.3 s、3%和53.56%;测序结果显示先证者F7基因第1外显子c.80_81delCT和第9外显子c.1371G>T(p.Arg439Ser)的复合杂合变异,其儿子携带c.1371G>T(p.Arg439Ser)杂合变异。家系2先证者的PT 22.3 s、FⅦ∶C 4%和FⅦ∶Ag 1.58%;携带F7基因第3外显子c.278G>T(p.Arg75Met)和第9外显子c.1278T>G (p.His408Gln)的复合杂合错义变异,先证者母亲和儿子携带c.278G>T(p.Arg75Met)杂合变异。三维模拟软件分析提示p.Arg439Ser和p.Arg75Met会引起局部基团氢键的改变,物种间蛋白质同源性分析也表明这两个氨基酸高度保守。结论F7基因c.1371G>T(p.Arg439Ser)和c.278G>T(p.Arg75Met)变异均为未报道过的新变异,推测这两种变异可能会影响Ⅶ因子的功能,可能是两先证者的致病原因。
- 李帆帆柳洁朱钱迎沈晨芳舒旷怡杨啸杨威林素珍陈碧江明华
- 关键词:基因变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