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非特异性膝关节内骨样骨瘤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3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10例膝关节内骨样骨瘤。男7例,女3例,年龄6~23岁,平均(15.70±5.54)岁。10例均发生在膝关节内,其中胫骨近端8例,股骨远端2例。患者术前均行X线片、CT、MRI检查,采用开放性病灶扩大刮除术,10例经术后病理结果证实均为骨样骨瘤。术后复查X线片。临床疗效评价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美国西部Ontario与Mc Master大学骨关节炎指数评分(The western ontario and mcmaster universities,WOMAC),随访是否复发。结果 10例获得确诊时间为8~29个月,平均(16.0±7.4)个月。10例均获14~48个月随访,平均(26.4±10.5)个月;患者术前VAS评分(7.10±0.74),术后3个月VAS评分(0.60±0.70),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OMAC评分术前(181.4±9.9),术后(34.2±15.0),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末次随访所有患者均未复发。结论非特异性膝关节内骨样骨瘤由于解剖结构复杂,临床表现不典型,病灶小,X线片无特异性,给诊断造成极大困扰,导致患者经受更长痛苦和接受无效治疗。临床上需要详细了解病史,CT检查,特别是薄层CT扫描是最具有价值的检查方法,治疗方面采用病灶扩大刮除术,可以减少误诊误治,改善患者预后水平。
背景:早发型脊柱侧弯是一种严重危害幼儿脊柱生长及心肺功能发育的疾病,该病的治疗向来是许多临床科研工作者关注的焦点。目的:分析早发型脊柱侧弯的治疗方法,重点对早发型脊柱侧弯的脊柱融合、脊柱非融合、传统生长棒技术及磁控生长棒技术进行了探讨。方法:检索PubM ed、CENTRAL、EMbase、the ISI Web of Knowledge Databases、VIP、CNKI、CBM和万方数据库从建库至2016年3月相关文献。英文检索词:scoliosis,growing rod,complications;中文检索词:脊柱侧弯,生长棒,并发症。对纳入的54篇文献进行分析讨论。结果与结论:对于早发型脊柱侧弯患儿,不仅需要有效的矫正脊柱畸形,还需要保持脊柱的生长能力,缓解胸廓对胸腔内脏器的压迫,进而维持心肺功能。早发型脊柱侧弯的治疗,除了传统的保守治疗,手术治疗(脊柱融合术,生长棒技术等),还包括一种新型的体外磁控生长棒技术。全面了解外科治疗对早发型脊柱侧弯患儿脊柱生长及心肺功能的影响,将有助于防止相关并发症的发生,以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目的探讨传统引流联合负压封闭引流(VSD)技术在复发性软组织肉瘤创面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至2017年6月期间在我科接受手术治疗的18例复发性软组织肉瘤患者,均采用肿瘤扩大切除或间室切除,以获得广泛的外科边界,术中均应用VSD技术覆盖手术创面,同时在创腔内常规置入多孔硅胶负压引流装置。术后根据创面长度,引流量的多少,调整负压值,一般在150 mm Hg^350 mm Hg,持续负压引流5~7天,随后停止负压封闭引流,传统负压引流装置待引流量<20 m L/24 h后拔除。随访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后引流量,创面愈合情况、术后并发症,肢体功能恢复情况以及患者肿瘤学预后等情况。结果 18例复发性软组织肿瘤均完整切除,切口长度13.8±5.0(5~25)cm,手术时间159.7±42(87~230)min,出血量568.9±195.4(300~950)m L,传统引流量436.1±189.9(100~800)m L,VSD引流量544.4±163.7(260~800)m L,患者术后传统引流量与VSD引流量之间比较,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0.05)。全部患者获得随访,平均28.6±9.3(11~47)个月,所有患者术后3月MSTS评分平均22.2±4.3(16~28)分,优良率83.3%。随访中13例患者无复发,3例患者局部肿瘤复发,并再次行手术切除,2例恶性肿瘤患者因远处转移死亡。结论传统引流联合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可以起到充分引流,消灭死腔的作用,同时促进手术创面的愈合,缩短了治疗周期,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但仍有待大样本及长期随访结果来进一步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