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邝丽华

作品数:4 被引量:11H指数:2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输血
  • 1篇血小板
  • 1篇血型
  • 1篇血型血清学
  • 1篇荧光
  • 1篇荧光染料
  • 1篇治疗一例
  • 1篇溶血
  • 1篇溶血性
  • 1篇溶血性贫血
  • 1篇贫血
  • 1篇自身抗体
  • 1篇自身免疫
  • 1篇自身免疫性
  • 1篇自身免疫性溶...
  • 1篇自身免疫性溶...
  • 1篇自身免疫性溶...
  • 1篇临床输血
  • 1篇氯甲基
  • 1篇免疫性

机构

  • 4篇中山大学附属...
  • 1篇广州血液中心

作者

  • 4篇袁青
  • 4篇邝丽华
  • 3篇邹勇
  • 3篇廖思红
  • 2篇陆英
  • 2篇刘相富
  • 2篇冯宝莹
  • 1篇张祥忠
  • 1篇林东军
  • 1篇方志刚
  • 1篇刘贵连
  • 1篇廖志坚

传媒

  • 2篇新医学
  • 1篇中国病理生理...
  • 1篇中山大学学报...

年份

  • 1篇2021
  • 1篇2019
  • 1篇2017
  • 1篇2016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抗体鉴定及输血治疗一例被引量:7
2016年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患者的自身抗体存在复杂性,该类患者常难以找到与其完全相合的血液而无接受输血治疗,最终因极度贫血引起相关并发症而死亡。该文报道1例5个月的特异性自身抗体AIHA患儿,其因全身及双目黄染而入院,检测直接抗人球蛋白(Coombs)和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均阳性,诊断为急性溶血性贫血、AIHA、重度贫血,通过抗体筛查与鉴定,考虑其存在类抗-Ce的特异性自身抗体,选择与患儿Rh格局相同且交叉配血反应最弱的血液进行输注,输血过程顺利,无不良反应。经2次输血后患儿血红蛋白浓度由入院时的32 g/L先后增加至51 g/L和84 g/L。因此,对于该类患者,如果有条件应尽量选用与其Rh系统分型一致的血液输注,以尽量减少其产生Rh同种抗体的可能性,降低再次输血配血的难度。
刘相富廖志坚邝丽华陆英邹勇袁青廖思红刘贵连
关键词:自身抗体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输血抗体鉴定
不同荧光染料对3种储存温度下血小板的标记效果
2021年
目的:研究5-氯甲基荧光素二乙酸酯(CMFDA)、碘代3,3'-二己氧基羰花青[DiOC_(6)(3)]和抗血小板膜糖蛋白(GP)Ibβ抗体衍生物对3种储存温度下血小板的标记效果,以期找出1种受温度因素影响小的血小板荧光标记物。方法:取C57小鼠的全血制备富血小板血浆,分3组(室温组、4℃组和冷冻组)保存。保存24 h后,每组血小板分成3等份,分别用CMFDA、DiOC_(6)(3)以及抗GPIbβ抗体衍生物标记,流式细胞术检测各标记物的阳性率以及平均荧光强度(MFI);同时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血小板表面Annexin V和CD62P以评估血小板的凋亡和活化情况。结果:冷冻组血小板的CMFDA和DiOC_(6)(3)的阳性率以及MFI均低于室温组及4℃组。冷冻组血小板的Annexin V和CD62P阳性率均高于室温组和4℃组。抗GPIbβ抗体衍生物对3组血小板标记的阳性率以及MFI无明显差异。结论:CMFDA和DiOC_(6)(3)对冷冻组血小板的标记效果差于室温组和4℃组,考虑与冷冻组血小板的凋亡率和活化率高有关;抗GPIbβ抗体衍生物对3组血小板标记效果无明显差异,可以考虑作为荧光标记物应用于比较室温、4℃和冷冻保存血小板功能的相关实验。
陆英袁青邝丽华赵才翰张祥忠
关键词:血小板
Bm亚型血型血清学一例分析
2019年
Bm亚型在临床上较少见。该文分析了一例Bm亚型患者的血型鉴定过程。该例患者的微柱凝胶法显示血型正反不一致,正定型为O型,反定型为A型,抗体筛选结果为阴性,吸收放散实验证实其红细胞存在弱B抗原,且红细胞与抗A、B血清不凝集,证实为Bm亚型。该例提示,当发现患者正反定型不一致时应进行血型血清学实验鉴定其是否为亚型,选择合适的血液给亚型患者输注,确保临床输血安全。
廖思红邝丽华冯宝莹袁青邹勇
关键词:血型BM亚型
肝硬化患者临床输血合理性分析被引量:4
2017年
【目的】探讨肝硬化病例的临床特征和输血状况并分析其合理性。【方法】自行设计调查表,收集所有新入院肝硬化病例一般情况、临床特征、血液输注情况,以及吸烟、饮酒等生活行为习惯,并进行随访。【结果】共收集198例肝硬化病例,其中34.8%(69/198)的病例在住院期间输注了不同种类的血液品种,合计输血371次,其中52.2%的输血病例(36/69)在住院期间输注过2种及以上血液。69例输血肝硬化病例中,首次血液输注以治疗和预防为目的的病例分别为11例和58例;18例输注红细胞,输注总量为90.5 U。INR>1.3的110例肝硬化病例中,分别有54.55%(60/110)、60.91%(67/110)未输注新鲜和冰冻血浆,而在INR≤1.3的病例中有2.27%(2/88)的病例输注了血浆。纤维蛋白原小于1.0 g/L的病例中,输注冷沉淀的病例占29.41%(5/17);大于1.0 g/L的病例中,输注冷沉淀的病例占3.87%(7/181)。【结论】血液输注是肝硬化患者较常用的治疗手段,经验性和预防性输血较普遍,应采取更科学的限制性输血策略以优化输血治疗方案。
刘相富方志刚邝丽华廖思红袁青邹勇冯宝莹林东军
关键词:肝硬化输血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