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卢艳

作品数:45 被引量:117H指数:6
供职机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卫生行业科研专项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3篇期刊文章
  • 11篇专利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4篇医药卫生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16篇吸虫
  • 12篇血吸虫
  • 12篇日本血吸虫
  • 12篇抗原
  • 8篇虫病
  • 7篇蛋白
  • 7篇抗原蛋白
  • 6篇吸虫病
  • 6篇免疫
  • 5篇血吸虫病
  • 4篇血清
  • 4篇日本血吸虫病
  • 4篇小鼠
  • 4篇基因
  • 4篇腹泻
  • 3篇动物
  • 3篇旋毛虫
  • 3篇实验动物
  • 3篇试剂
  • 3篇试剂盒

机构

  • 44篇中国疾病预防...
  • 10篇复旦大学
  • 7篇华东理工大学
  • 3篇云南省疾病预...
  • 2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兰州大学第一...
  • 1篇华中师范大学
  • 1篇河北省人民医...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襄阳市中心医...
  • 1篇南京医科大学...
  • 1篇广州市妇女儿...
  • 1篇暨南大学第一...

作者

  • 45篇卢艳
  • 24篇陈韶红
  • 24篇陈家旭
  • 24篇蔡玉春
  • 24篇艾琳
  • 17篇胡薇
  • 14篇徐斌
  • 13篇冯正
  • 11篇田利光
  • 10篇储言红
  • 10篇鞠川
  • 8篇陈木新
  • 7篇周晓农
  • 7篇许学年
  • 7篇陈绅波
  • 7篇吴秀萍
  • 6篇莫筱瑾
  • 6篇张顺先
  • 5篇李浩
  • 5篇杨春利

传媒

  • 9篇中国寄生虫学...
  • 8篇中国人兽共患...
  • 5篇国际医学寄生...
  • 4篇中国血吸虫病...
  • 3篇中国病原生物...
  • 1篇中华实验和临...
  • 1篇病毒学报
  • 1篇中国兽医科学
  • 1篇中华地方病学...

年份

  • 4篇2018
  • 9篇2017
  • 6篇2016
  • 4篇2015
  • 3篇2014
  • 8篇2013
  • 4篇2012
  • 4篇2011
  • 1篇2009
  • 2篇2007
4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日本血吸虫金属蛋白酶基因的克隆和表达及其对小鼠的免疫保护性研究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克隆和表达日本血吸虫金属蛋白酶(metalloprotease)编码基因并纯化表达产物,观察其在成虫体内定位及在小鼠的免疫试验。方法根据表达序列标签(EST)测序的结果设计引物,从含有金属蛋白酶基因的日本血吸虫cDNA克隆(SJM2CFB04,简称SjB04)中扩增得到该编码基因片段,亚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ET28a中表达,应用组氨酸标签亲和层析法纯化表达产物,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ting)分析其免疫原性。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法,观察金属蛋白酶在血吸虫成虫体内的分布。将18只C57BC/6小鼠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用SjB04重组蛋白(25μg/只)免疫小鼠,共3次,每次间隔2周;对照组用佐剂免疫(50μl/只)。末次免疫后2周,每鼠腹部感染40±2条日本血吸虫尾蚴,攻击后第37天起连续收集6 d小鼠粪便,计算每克粪虫卵数和减卵率;第42天剖杀小鼠,门静脉灌注收集成虫并计算减虫率。结果获得了SjB04基因(ORF 528 bp)的编码序列,构建了原核表达载体,并在大肠埃希菌中表达,经组氨酸标签亲和层析法获得纯化重组蛋白SjB04。免疫荧光法检测结果显示,SjB04主要定位于日本血吸虫成虫的肠管表皮。Western blotting分析结果显示,该纯化重组蛋白SjB04能被感染兔血清和免疫兔血清识别,在相对分子质量(Mr)29 800处出现一清晰条带。用该纯化蛋白免疫C57BC/6小鼠后,减虫率为27.1%,粪减卵率为57.8%。结论克隆获得的日本血吸虫SjB04重组蛋白主要定位于日本血吸虫成虫的肠管表皮,该蛋白可明显减少感染日本血吸虫的C57BC/6小鼠的粪卵排出量。
徐斌鞠川卢艳莫筱谨冯正许学年胡薇
关键词:日本血吸虫金属蛋白酶免疫保护力
微小巴贝虫在不同免疫状态小鼠体内消长规律研究被引量:6
2013年
目的观察微小巴贝虫感染不同免疫状态小鼠后的消长规律。方法实验分正常BALB/c小鼠组、免疫抑制BALB/c小鼠组、SCID小鼠组和NOD-SCID小鼠组等,每组5只小鼠。免疫抑制BALB/c小鼠,每只经腹腔注射0.5mg地塞米松,连续5d。随后,各组小鼠每只腹腔注射100μL含微小巴贝虫鼠血(红细胞染虫率约20%)。每组留1只小鼠作未感染对照鼠。自接种当天每d尾部采血涂薄血片,吉姆萨染色,镜检观察红细胞染虫状况。结果正常BALB/c小鼠感染微小巴贝虫第3d在红细胞内查见虫体,感染后第7d染虫率最高为82.4%,染虫率在20%以上约持续7d;短暂免疫抑制BALB/c小鼠在感染后第5d染虫率达到高峰为73.18%,染虫率在20%以上约持续14d,而后染虫率处于0%~2%的较低水平状态。NOD-SCID小鼠组分别于第7d(72.45%)、第16d(67.4%)、第24d(58.9%)多次出现染虫率高峰,微小巴贝虫在NOD-SCID小鼠体内不会被大量清除,染虫率一直处于较高状态,平均为41.9%。SCID小鼠组于第8d出现第1次染虫率高峰,为86.4%,至第18d出现第2次高峰为62.23%,染虫率也一直处于较高状态,平均为38.2%。在薄血片中观察到小点状体,马耳他十字,小环状体,环状体,长丝状体,以及游离在红细胞外的虫体等多种巴贝虫形态。结论微小巴贝虫在正常BALB/c小鼠和短期免疫抑制BALB/c小鼠体内虫密度出现先升高又下降的宿主自限性现象;而在SCID小鼠和NOD-SCID小鼠体内虫密度出现多个高峰,且能持续较高水平。
蔡玉春卢艳陈韶红郭俭陈木新田利光张玲玲周洋陈家旭
关键词:BALBC小鼠SCID小鼠
用于检测犬粪中细粒棘球绦虫的引物和探针及其试剂盒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检测犬粪中细粒棘球绦虫的引物,其上游引物的序列如SEQ ID No.1所示;下游引物的序列如SEQ ID No.2所示;还提供了一种用于检测犬粪中细粒棘球绦虫的探针,序列如SEQ ID No.3所示。...
陈家旭肖宁陈韶红艾琳陈木新田利光储言红卢艳蔡玉春吴秀萍俞英昉宋鹏陈海宁李浩
文献传递
11种主要人体寄生虫虫卵的数字化描述及自动识别研究被引量:4
2016年
目的借助计算机技术协助进行寄生虫虫卵的识别,建立适应自动化仪器中临床应用的虫卵分类器算法和相应流程。方法选择华支睾吸虫(Clonorchis sinensis)、猪带绦虫(Taenia solium)、蛲虫(Enterobius vermicularis)、蛔虫(Ascaris lumbricoides)、鞭虫(Trichuris trichiura)、曼氏迭宫绦虫(Spirometra mansoni)、阔节裂头绦虫(Diphyllobothrium latum)、十二指肠钩虫(Ancylostoma duodenale)、日本血吸虫(Schistosoma japonicum)、卫氏并殖吸虫(Paragonimus westermani)和布氏姜片吸虫(Fasciolopsis buski)等11种寄生虫的虫卵,分为训练组和测试组进行显微摄影,并使用基于VC++技术进行特征值提取。构建特征值数据库,使用多种分类算法对训练组数据库进行测试,选取分类效率最高的方法构建分类器,建立基于多特征融合的识别方法。结果获取了11种寄生虫虫卵图像,去除无法识别或含无效值的图片后,训练数据组虫卵图片为19 844张,测试组为3 721张。对虫卵的14种特征值进行采集,发现11种虫卵的大小、颜色均有显著差异。如11种虫卵中体积最小的华支睾吸虫虫卵的长度、宽度、面积、亮度的均值分别为292.24μm、192.64μm、43 416.61μm^2、53.84,而体积最大的布氏姜片吸虫虫卵则分别为945.31μm、610.88μm、536 002.60μm^2、100.54。在多特征融合检索时用动态生成权值的方法建立分类器,对训练样本集的区分率为88.89%(17 641/19 844),该分类器对测试样本集的识别率为91.83%(3 004/3 271),平均建模时间为0.01 s。结论建立了基于特征值融合方法的寄生虫虫卵分类器算法及相应流程,为其可行性的进一步研究打下了基础。
沈海默艾琳蔡玉春卢艳陈韶红
我国包虫病报告病例数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预测研究被引量:7
2018年
目的采用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Autoregressive integrated moving average,ARIMA)对全国(不含港、澳、台地区)包虫病月报告病例数进行预测,为包虫病的防控提供科学参考。方法通过SPSS 24.0软件,分别以2007-2015年和2007-2014年全国包虫病月报告病例数,分别建立最优的ARIMA模型,并进行模型比较。结果 2007-2015年全国包虫病月报告病例数的最优模型为ARIMA(1,0,0)(1,1,0)_(12),预测相对误差为-13.97%,AR(1)=0.367(t=3.816,P<0.001)、SAR(1)=-0.328(t=-3.361,P=0.001),Ljung-Box Q=14.119(df=16,P=0.590)。2007-2014年全国包虫病月报告病例数的最优模型为ARIMA(1,0,0)(1,0,1)12,预测相对误差为0.56%,AR(1)=0.413(t=4.244,P<0.001),SAR(1)=0.809(t=9.584,P<0.001),SMA(1)=0.356(t=2.278,P=0.025),Ljung-Box Q=18.924(df=15,P=0.217)。结论时间序列不同,所建立的预测模型可能不同。数据积累越多、预测时间越短、预测误差越小的情况还需得到进一步验证。模型的建立和预测应用是动态过程,需要不断根据积累的数据进行调整,但同时要充分考虑影响传染病报告病例数相关工作(普查和专项调查等)的影响。
谭恩丽王正峰周文策李石柱卢艳艾琳蔡玉春滕雪娇张顺先党志胜杨春利陈家旭胡薇周晓农周晓农
关键词:包虫病
博卡病毒的检测方法概述被引量:2
2014年
自2005年博卡病毒发现以来,先后在呼吸道和肠道标本中检出博卡病毒1-4型。博卡病毒1主要与呼吸道感染相关,博卡病毒2-4型主要与肠道感染相关。博卡病毒感染具有典型的咳嗽、喘息、肺炎和腹泻等临床症状,然而由于博卡病毒缺乏合适的宿主细胞而难以培养限制其致病机理等相关研究。立体上皮细胞培养平台、反向遗传学和病毒宏基因组学作为新一代技术有望成为研究博卡病毒致病机理和发现新病毒的有力工具。本文针对博卡病毒已有的电镜、细胞培养、PCR和免疫学检测方法进行综述,以期为博卡病毒的深入研究提供方法参考。
卢艳李丹地金玉段招军
关键词:博卡病毒电镜PCR免疫方法
旋毛虫病免疫诊断抗原的研究进展被引量:5
2015年
旋毛虫病的血清学诊断技术基于诊断抗原的研究。旋毛虫抗原分为排泄-分泌抗原、表面抗原、虫体抗原及重组抗原。排泄-分泌抗原是旋毛虫肌幼虫分泌排泄物,重要的组分有p49、p53和杆细胞相关颗粒抗原等,前者对旋毛虫病有诊断价值,p53可区分现症感染与既往感染,面后者则具早期诊断价值。旋毛虫虫体表面抗原的研究较少,处于起步阶段。旋毛虫的虫体抗原成分复杂,多与其他寄生虫病有交叉反应,用作诊断抗原的价值还有待考证。基因工程抗原研究较多的有旋毛虫氨基肽酶(TsAP)、副肌球蛋白(Ts-Pmy)、Ts87蛋白、组织蛋白酶样B蛋白酶(TsCPB)等,由于其均质性,可大量制备等倍受青睐。本文就旋毛虫抗原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为旋毛虫病免疫诊断用抗原的研究提供参考。
简莎娜艾琳陈韶红蔡玉春卢艳陈木新吴秀萍田利光陈家旭
关键词:旋毛虫病免疫诊断抗原
华支睾吸虫特异性GRA2a类抗原蛋白及其应用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华支睾吸虫特异性GRA2a类抗原蛋白,还提供了特异性的结合华支睾吸虫特异性GRA2a类抗原蛋白的抗体。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编码华支睾吸虫特异性GRA2a类抗原蛋白的抗原基因。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含有华支睾吸虫...
许学年周岩卢艳董玉婷包意芳徐斌冯正
田鼠巴贝虫cDNA文库构建与免疫筛选被引量:3
2013年
目的构建田鼠巴贝虫cDNA文库,从中筛选免疫诊断候选抗原。方法用田鼠巴贝虫感染BALB/c小鼠.约7d后待虫血密度达到70%时取血.提取虫体总RNA.经mRNA纯化试剂盒纯化后,构建田鼠巴贝虫的cDNA文库。用田鼠巴贝虫感染阳性小鼠血清筛选cDNA文库.获得阳性克隆,PCR鉴定阳性克隆插入片段大小.测序并进行同源性分析。结果所构建的田鼠巴贝虫cDNA文库的滴度为5.2×10^5噬菌斑形成单位(plaqueforming unit,pfu)/ml,重组率为91.0%,文库插入片段平均长度为1.1kb。从cDNA文库中筛选获得Bm2、Bm4、Bm6、Bm7、Bm9和Bml5等6个阳性克隆,插入片段依次约为633、614、1073、890、1001和1032bp,6个片段均包含开放阅读框,依次编码159、100、254、217、60和244个氨基酸,相对分子质量(尬)依次约为17900、11400、28600、24000、6800和28900。结论构建了田鼠巴贝虫eDNA文库.并筛选获得6个能被感染阳性小鼠血清识别的田鼠巴贝虫阳性克隆,为进一步筛选田鼠巴贝虫免疫诊断抗原奠定了基础。
孙嘉慧徐斌鞠川陈军虎卢艳陈韶红韩建平胡薇
关键词:CDNA文库免疫筛选
2014-2015年昆明市杯状病毒分子流行特征研究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 通过分析云南省昆明市<5岁腹泻儿童杯状病毒(Human Calicivirus,HuCV)的分子流行特征,为HuCV相关腹泻的防治提供科学参考.方法 收集云南省昆明市4个哨点医院<5岁腹泻儿童(n =850)和非腹泻儿童(n=170)的粪便样本,提取病毒RNA,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杯状病毒,通过测序确定是否为阳性及亚型和基因型.结果HuCV的阳性率在腹泻儿童中高于非腹泻儿童(11.5%,98/850;4.7%,8/170,x2=7.083,P=0.008),其中诺如病毒(Norovirus,NoVs) GⅡ阳性率在腹泻儿童中高于非腹泻儿童(11.1%,94/850;4.7%,8/170,x2=6.353,P=0.012).而NoVs GⅠ(0.1%,1/850;0.0%,0/170,P=0.833)和扎如病毒(0.4%,3/850;0.0%,0/170,P=0.578)在腹泻人群和非腹泻人群中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在腹泻人群和非腹泻人群中检出的102株NoVs GⅡ中,GⅡ.P4(10%,n=102)是最主要的基因型.NoVs GⅡ的阳性率在腹泻儿童中性别和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38,P=0.846;x2=0.620,P=0.733),但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差异(x2=9.867,P=0.020),其流行高峰为秋季(15.6%),以GⅡ.P4和GⅡ.P12株型尤其显著(x2=8.881,P=0.031;x2=7.917,P=0.039).结论 昆明市腹泻儿童中NoVs GⅡ的流行程度较高,多个基因型均可引起感染,以GⅡ.P4为优势,同时出现了新的基因型GⅡ.P17.
何李英周永明古文鹏许万福张顺先张顺先艾琳卢艳
关键词:杯状病毒诺如病毒腹泻儿童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