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雅宁

作品数:6 被引量:32H指数:2
供职机构:宝鸡市第二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气管
  • 2篇气管镜
  • 2篇灌洗
  • 2篇肺功
  • 2篇肺功能
  • 2篇肺泡
  • 2篇肺泡灌洗
  • 1篇形态学
  • 1篇压力支持通气
  • 1篇原代培养
  • 1篇支气管
  • 1篇支气管镜
  • 1篇支气管镜治疗
  • 1篇衰竭
  • 1篇糖皮质
  • 1篇糖皮质激素
  • 1篇特发性
  • 1篇特发性肺间质...
  • 1篇通气
  • 1篇通气模式

机构

  • 6篇宝鸡市第二人...
  • 2篇西安医学院附...
  • 1篇第四军医大学...
  • 1篇西安交通大学...
  • 1篇宝鸡市人民医...

作者

  • 6篇王雅宁
  • 2篇李宝明
  • 1篇鲁曦
  • 1篇李聪聪
  • 1篇金发光
  • 1篇张敏龙
  • 1篇李鹏程
  • 1篇王博荣
  • 1篇周红

传媒

  • 2篇陕西医学杂志
  • 1篇当代医学
  • 1篇贵州医药
  • 1篇中华肺部疾病...
  • 1篇临床医学研究...

年份

  • 1篇2023
  • 2篇2022
  • 2篇2017
  • 1篇2016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气管镜下宏基因组学二代测序技术在肺癌鉴别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探索气管镜下宏基因组学二代测序技术在鉴别诊断肺癌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32例肺癌患者(M组)、20例肺部非肺癌肺部疾病患者(MN组)以及同时期进行体检的18例健康人群(N组)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宏基因组学二代测序技术分析三组研究对象咽部以及肺泡灌洗液的菌群特征,比较三组研究对象微生物菌群的物种丰度差异;同时通过对研究对象进行代谢组学分析,以找出临床上肺癌患者确诊的潜在标志物。结果:对于咽部微量菌群而言,M组患者Shannon以及Simpson指数明显低于N组、MN组(均P<0.05);常见的菌门分别为拟杆菌门、厚壁菌门、变形菌门与梭杆菌门,N组患者厚壁菌门与梭杆菌门丰度与M组、MN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于肺泡灌洗液微量菌群而言,N组患者Shannon以及Simpson指数明显高于M组、MN组(均P<0.05);常见的菌门分别为拟杆菌门、厚壁菌门、变形菌门、梭杆菌门、放线菌门与螺杆菌门,N组患者厚壁菌门与梭杆菌门丰度与M组、MN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MN组患者放线菌门丰度与M组、N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经过筛选和挖掘三组间菌群存在差异且找出三个潜在标志物分别是葡萄球菌属、链球菌属和硒单胞菌属,根据研究结果表明,这三种菌属诊断鉴别肺癌的价值最高。其中他们的准确度分别是0.93、0.88、0.66;精度分别是0.88、0.75、0.63。结论:宏基因组学二代测序技术用来预测诊断肺癌是有一定运用价值的。葡萄球菌属、链球菌属和硒单胞菌属可作为肺癌诊断的潜在标志物。
米婷王雅宁
关键词:肺癌肺泡灌洗液
缬沙坦联合泼尼松治疗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肺功能的影响被引量:2
2022年
目的探讨缬沙坦联合泼尼松治疗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临床疗效及对患者肺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患者8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1例。对照组采用醋酸泼尼松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缬沙坦治疗。两组疗程均为3个月。比较两组治疗疗效,治疗前后血气分析、6MWT及肺功能变化。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PaO_(2)、6MWT增加,而PaCO_(2)降低(P<0.05),且观察组患者治疗后PaO_(2)、6MWT高于对照组,而PaCO_(2)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FEV1预计值、FVC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缬沙坦联合泼尼松治疗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临床疗效显著,且可明显改善患者肺功能,具有重要临床研究意义。
韩朋飞王雅宁赵嘉
关键词:泼尼松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疗效肺功能
吸入型糖皮质激素联合噻托溴铵治疗ACOS临床多点观察被引量:15
2017年
目的研究分析吸入型糖皮质激素联合噻托溴铵治疗哮喘-慢阻肺重叠综合征(asthma-COPD overlap syndrome,ACOS)的临床观察。方法选取200例哮喘-慢阻肺重叠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100例,采用吸入糖皮质激素方式治疗;观察组100例,在此基础上联合应用噻托溴铵进行吸入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肺功能指标水平、呼吸衰竭发病率、急性加重次数以及缓解期活动耐力。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肺功能指标水平、呼吸衰竭发病率、急性加重次数以及活动耐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肺功能指标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呼吸衰竭发病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急性加重期出现次数为(1.41±0.27)次,少于对照组的(3.48±1.42)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平均6 min步行距离为(203.26±32.28)m,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20.42±26.39)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吸入糖皮质激素联合噻托溴铵治疗哮喘-慢阻肺重叠综合征的疗效显著,呼吸衰竭发病率降低,患者生活质量提高,预后更好。
王雅宁李宝明
关键词:吸入糖皮质激素噻托溴铵
一种改良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培养方法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建立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的分离、改良培养、纯化方法,并进行细胞形态学观察、表面标志物鉴定及多向分化能力检测。方法通过改良全骨髓贴壁法对4周龄SD雄性大鼠脱颈处死,无菌条件下分离出骨髓进行原代培养、消化传代培养及纯化。对BMSCs进行形态学观察,收获第四代BMSCs进行流式细胞仪检测其细胞表面标记物CD90、CD29、CD34、CD45的表达率及向成脂方向诱导分化。结果 BMSCs的原代培养形态学观察可见骨髓细胞接种于培养皿后,细胞呈圆型,大小不一,悬浮于培养液中。24 h后部分细胞开始贴壁,呈圆形、梭形或多角形。通过换液去除未贴壁的杂质细胞,可见短梭形、星形细胞分散贴壁生长,四五天可见放射状排列的细胞集落,伸出长短不一、粗细不均的突起,梭形细胞为主,胞浆丰富,胞核大、核仁清晰。7~8 d细胞呈集落生长,融合80%~90%,呈漩涡状,同向排列,9~10 d细胞排列紧密,逐渐融合成片。传代培养可见消化传代后,传代细胞24 h完全贴壁生长。细胞形态均一,呈梭形生长,细胞生长旺盛。四至五天可传代1次。可稳定连续传代7代以上,细胞形态及生长速度未见明显变化。BMSCs表面标记物的表达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培养的第4代大鼠BMSCs均一表达CD90,CD29,阳性率分别为96.9%,96.6%;而CD34,CD45,呈阴性,阳性率分别为0.395%,7.56%。BMSCs加入成脂诱导剂后18 d,诱导而成的脂肪细胞累积脂质,脂滴变大,合并呈串珠状,经油红O染色呈鲜红色。结论与传统全骨髓贴壁法相比,改良后的全骨髓贴壁法操作步骤简单,降低离心对细胞的损害,减少了污染机会,节省经费,且分离的BMSCs细胞活性高,可大量分离、纯化、扩增,所获细胞具有间充质干细胞的一般生物学特性,经诱导培养后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可为组织器官缺损性疾病、恶性肿瘤等的治疗和组织工程提供充足的种
王博荣鲁曦张敏龙李聪聪李鹏程王雅宁金发光
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原代培养形态学分化
支气管镜治疗坠积性肺炎的临床评价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分析支气管镜用于坠积性肺炎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本院接受治疗的80例坠积性肺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支气管镜下进行肺泡灌洗治疗,分析治疗效果。结果所有患者经支气管镜治疗后临床症状显著好转,抗生素使用时间及住院治疗时间明显缩短,动脉血氧饱和度及氧分压明显改善,没有患者出现比较严重的并发症。3例气管切开患者,其中1例借助支气管镜对气管插管位置进行了调整。结论支气管镜治疗坠积性肺炎,能够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值得推广。
王雅宁李宝明
关键词:坠积性肺炎支气管镜肺泡灌洗
不同通气模式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临床疗效及患者呼吸动力学、肺功能水平比较被引量:10
2023年
目的:探究采用不同通气模式对呼吸系统疾病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疗效,并分析其对患者呼吸动力学以及肺功能指标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收治的116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根据通气模式将其分为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压力支持通气(PSV)组和适应性压力支持通气(ASV)组各58例。①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气指标变化情况;②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呼吸动力学指标(Ppeak、Pplat、Pmean)变化情况;③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肺功能相关指标变化情况;④记录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①治疗前ASV组与SIMV+PSV组患者pH值、血氧分压(PaO_(2))、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_(2))以及动脉血氧分压与吸入气氧浓度的比值(PaO_(2)/FiO_(2))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pH值无显著变化(均P>0.05),PaO_(2)、PaO_(2)/FiO_(2)明显升高(均P<0.05),PaCO_(2)明显降低(P<0.05),但治疗后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②治疗后,ASV组患者Ppeak、Pplat、Pmean等各项呼吸动力学指标均明显低于SIMV+PSV组患者,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③治疗前ASV组与SIMV+PSV组患者1s用力呼气末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以及呼气高峰流量(PEFR)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FEV1、FVC以及PEFR均明显升高(均P<0.05),且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④与SIMV+PSV组患者相比,ASV组患者不良反应以及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例数均有减少,总发生率明显降低(均P<0.05)。结论:对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进行治疗时,与SIMV+PSV通气模式相比,采用ASV通气模式具有更好的临床疗效,能够显著改善患者肺功能状况,明显提高患者呼吸动力学稳定性,也能显著降低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
王雅宁王雅宁周红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衰竭呼吸动力学肺功能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