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东

作品数:31 被引量:123H指数:6
供职机构:福建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福建省科技创新平台建设项目福建省卫生厅青年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3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0篇医药卫生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21篇病毒
  • 13篇基因
  • 13篇基因型
  • 7篇麻疹
  • 7篇病原学
  • 6篇腮腺炎
  • 6篇抗体
  • 5篇疫苗
  • 5篇腮腺炎病毒
  • 5篇流行病
  • 5篇流行病学
  • 5篇流行性
  • 5篇流行性腮腺炎
  • 5篇风疹
  • 4篇中和抗体
  • 4篇麻疹病
  • 4篇麻疹病毒
  • 4篇抗体水平
  • 4篇脊髓灰质炎
  • 4篇风疹病毒

机构

  • 30篇福建省疾病预...
  • 16篇福建医科大学
  • 2篇中国疾病预防...
  • 1篇宁德市疾病预...
  • 1篇晋江市疾病预...
  • 1篇漳州市疾病预...

作者

  • 30篇李东
  • 27篇杨秀惠
  • 26篇陈致飞
  • 20篇周勇
  • 12篇潘伟毅
  • 4篇吴瑞红
  • 4篇张红榕
  • 3篇黄丽芳
  • 2篇林光灿
  • 2篇林志强
  • 1篇陈丹红
  • 1篇严冬梅
  • 1篇王东艳
  • 1篇祝双利
  • 1篇陈武
  • 1篇吴生根
  • 1篇郑奎城
  • 1篇梁晓峰
  • 1篇吴冰珊
  • 1篇蔡少健

传媒

  • 7篇海峡预防医学...
  • 5篇中华实验和临...
  • 5篇病毒学报
  • 5篇中国疫苗和免...
  • 4篇中国热带医学
  • 2篇中华流行病学...
  • 1篇中国生物制品...
  • 1篇预防医学论坛

年份

  • 3篇2024
  • 2篇2023
  • 4篇2022
  • 5篇2021
  • 3篇2020
  • 3篇2019
  • 4篇2018
  • 5篇2017
  • 1篇2016
3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福建省2015年一起流行性腮腺炎暴发的病原学分析被引量:7
2016年
目的分析福建省2015年一起流行性腮腺炎暴发的病原学特征及基因变异情况。方法通过Vero/Slam细胞进行病毒分离;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扩增小疏水蛋白基因片段进行病毒鉴定;应用序列分析软件对病毒基因特征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成功分离到9株腮腺炎病毒,均属于G基因型。9株分离株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99.0%-100%,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98.0%-100%;与国内其他省流行的F基因型代表株核苷酸与氨基酸差异均〉13.0%;与疫苗株的核苷酸及氨基酸平均差异分别为15.3%和34.5%;同2003年流行于英国的G2亚型病毒代表株核苷酸序列同源性最高(96.8-97.2%)。腮腺炎病毒分离株SH基因的核苷酸存在8个特异性突变位点,其中CNT68、ANT199、TNT271是新发现的突变位点;部分氨基酸保守位点也发生了变化。结论此起暴发是由G基因型腮腺炎病毒引起的。
李东杨秀惠陈致飞张苏晗郑凝旋张红榕周勇
关键词:腮腺炎病毒基因型基因特征
福建省慢性HBV感染者HBV基因S区、基本核心启动子区和前C区基因变异特征分析
2018年
为研究福建省慢性HBV感染者HBV基因多样性及变异规律,了解该人群HBV-DNA的病毒学特征。收集慢性HBV感染者血清标本,通过巢式PCR法扩增其HBV基因序列,比对NCBI数据库中标准基因型序列,分析HBV基因S区,基本核心启动子区(BCP)及前C区的序列变异情况,并对这些变异可能造成的病毒抗原表达,疫苗逃逸,患者病症改变等情况进行探讨。最终成功扩增82例HBV全长基因序列,其中B基因型56例,C基因型26例。基因组特定功能区序列分析发现慢性HBV感染者HBV基因在S区(23.2%)、BCP区(61.0%)和前C区(29.3%)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变异。其中主蛋白(HBsAg)主要抗原决定簇a决定簇45.8%位点出现了变异,这些变异位点中包括与肝炎重症化及免疫逃逸密切相关的位点(aa126、aa129、aa145等)。位点G1896A(19.5%),G1764A(11.0%)和A1762T(9.8%)依然是BCP/前C区的主要突变位点。而位点A1752G(25.6%)高突变率的出现在BCP区应引起关注。此外位点G1764A(χ2=5.742,P=0.030)、A1896G(χ2=14.392,P=0.000)以及A1762T/G1764A(χ2=7.289,P=0.012)的突变更容易发生在HBeAg阴性的样品中;而位点A1846T(χ2=11.882,P=0.003)、A1762T(χ2=6.561,P=0.038)和A1896G(χ2=6.958,P=0.030)的突变与HBV-DNA的病毒载量存在一定相关性。总之,福建省慢性HBV感染者在HBV不同基因功能区域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变异,一些与HBeAg表达情况、HBV-DNA载量、疫苗免疫逃避及肝细胞癌发生具有相关联的变异位点已经出现,BCP区A1752G位点的高频率出现应值得关注,对于这些变异位点的患者应加强监测。
李东杨秀惠陈致飞张苏晗郑凝旋潘伟毅周勇周勇
关键词:基因变异前C区
福建省2018—2022年残留麻痹的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流行病学分析
2024年
目的了解福建省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中残留麻痹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减少麻痹病例的发生提供有价值的依据。方法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统计分析福建省2018—2022年AFP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报告的残留麻痹的个案调查表和随访信息。结果福建省2018—2022年报告AFP病例的残留麻痹率为11.3%(84/743),残留麻痹率总体呈下降趋势(趋势χ^(2)=6.96,P<0.01)。麻痹后14 d以上就诊者残留麻痹率(32.4%)高于14 d内就诊者(10.3%,χ^(2)=15.74,P<0.01);84例残留麻痹病例分布在省内9个设区市,残留麻痹率前3位依次为福州、厦门和泉州市(χ^(2)=19.98,P<0.05);各月均有病例报告,其中以7月份残留麻痹率最高23.4%(χ^(2)=24.46,P<0.05);病例男女性别比1.6∶1,<5岁组共占44.0%(37/84);84例残留麻痹病例中,免疫剂次≥3者残留麻痹率最低(10.9%,χ^(2)=10.18,P<0.05);发病时症状体征发生率发热为48.8%(41例),其次是深部腱发射减弱/或消失为44.0%(37例);残留麻痹部位中,肢体麻痹共占78.6%(66/84);84例标本均未分离出脊灰病毒,非脊灰肠道病毒分离率为4.8%(4/84);引起残留麻痹的主要疾病,格林巴利综合征占29.8%(25/84),无脊灰确诊和临床诊断病例。结论福建省近年发现的残留麻痹病例已不是脊灰病毒引起。应继续保持AFP监测系统高质量运转,对报告的AFP病例早诊断、早治疗,以减少残留麻痹病例发生。
吴瑞红林志强萧剑雄李东张海荣周勇
关键词:脊灰病毒格林巴利综合征流行病学
2018年福建省1起流行性腮腺炎暴发疫情的病原学鉴定及基因特征被引量:1
2018年
目的对2018年福建省漳州市1起流行性腮腺炎(流腮)暴发疫情进行病原学鉴定,分析腮腺炎病毒(Mumps virus,MuV)的基因型特征。方法采用细胞培养和RT-PCR对该起暴发中疑似流腮病例的咽拭子标本进行MuV分离和型别鉴定;应用序列分析软件分析MuV分离株的SH和HN基因特征。结果从该起暴发的17例疑似流腮病例的咽拭子标本中分离获得5株MuV毒株基因序列。这5株MuV分离株同属于F基因型,与中国其他省份F基因型毒株、疫苗株(Jeryl-Lynn和S79)相比,在SH基因上分别存在2个、12个氨基酸位点差异,在HN基因上分别存在4个、29个氨基酸位点差异。分离株464位点的变异导致在464-466位上增加1个N-糖基化位点,位点121、122、123、279、287、336、356和442的变异发生在HN基因已知抗原的相关位点上。分离株在HN基因上出现3个新变异位点(M58T、S271F和I435M)。结论该起流腮暴发疫情是由F基因型MuV引起的,且该F基因型MuV可能出现了新变异。
李东陈致飞陈丹红潘伟毅周勇张海荣张苏晗郑凝旋杨秀惠
关键词:流行性腮腺炎腮腺炎病毒HN基因
2015年福建省莆田市G基因型腮腺炎病毒全基因组序列测定及分析
2020年
目的了解福建省莆田市2015年G基因型腮腺炎病毒(mumps virus,MuV)全基因组序列特征。方法选择福建省莆田市2015年分离得到的2株腮腺炎流行株进行研究,命名为MuV15-01和MuV15-23。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对分离株全基因组进行扩增,并对产物进行测序拼接,结合GenBank下载的不同基因型腮腺炎参考株及现有疫苗株序列比对分析分离株基因序列遗传差异及抗原位点变异情况。结果福建省莆田市MuV分离株基因全长15384个核苷酸,与其它基因型毒株相比,全基因组核苷酸差异在3.7%~6.0%之间,其中与A基因型(疫苗株)的遗传差异最大,与N和B基因型的遗传差异最小;在基因组编码7种病毒蛋白核苷酸序列上,SH基因变异最大,M和L基因最为保守;在N基因和HN基因已知抗原相关位点上分别存在7和11个氨基酸位点变异;相比于疫苗株福建分离株在HN基因的464位点上多增加了一个N-糖基化位点。结论现流行于福建省莆田市的G基因型MuV与腮腺炎其他基因型及疫苗株之间在全基因上存在较大的差异,提示需要进一步加强腮腺炎流行株与疫苗株之间的遗传差异性监测,为更好的腮腺炎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张海荣潘伟毅杨秀惠陈致飞周勇李东
关键词:腮腺炎病毒全基因组
福建省发现输入性B3基因型麻疹病毒被引量:7
2020年
目的分析福建省2018年输入性B3基因型麻疹病毒的病原学特征。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筛查和扩增麻疹病毒核酸阳性咽拭子及Vero/Slam细胞培养阳性产物。对麻疹病毒N基因羧基末端634个核苷酸片段进行扩增测序,比对分析构建基因亲缘性关系树。结果分离获得2株麻疹病毒株,18条病毒核酸序列。所有福建株在亲缘关系上与WHO B3基因型参考株同属一个分支,其中标本MV18-41和MV18-42与2018年分离于中国香港地区的毒株(HongKong.CHN/35.18)核酸同源性为100.0%;其他毒株序列与2018年分离于日本的毒株(Mvs/Osaka.JPN/38.18/B3)同源性最高(99.9%)。福建株与除B3基因型外,23种WHO不同麻疹基因型参考株之间比较,福建株与B1基因型参考株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差异性最小,分别为95.1%~95.4%和95.3%;与H1基因型参考株同源差异性最大,其中与中国目前优势流行的参考株MVi/Hunan.CHN/0.93/7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差异分别为88.7%~89.0%和87.3%;在病毒N蛋白羧基末端150个氨基酸位点上,福建株与疫苗株(Shanghai-191)之间存在13个变异位点,但这些位点并未引起该蛋白区域的功能变化。结论福建省成功分离获得2株B3基因型麻疹毒株,B3基因型麻疹病毒是福建省发现的新基因型麻疹病毒,在补充和丰富福建省麻疹病毒分子流行病学本底资料的同时也进一步警示必需加强输入性病例的监测,才能更好地完成福建省麻疹病毒的控制和消除工作。
李东杨秀惠张苏晗潘伟毅周勇陈致飞吴瑞红
关键词:麻疹病毒病毒学监测
福建地区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分布及特征被引量:6
2017年
目的明确福建地区乙肝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基因型的分布情况及其特征。方法通过巢式PCR法分片段扩增慢性乙肝患者HBV全基因组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确定福建地区乙型肝炎病毒主要基因型、血清型;同时结合HBV-DNA载量、血清标志物等检测结果分析福建地区乙肝基因型分布特征。结果从147例血清样本中成功扩增126例HBV完整基因序列;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126例血清样本中B基因型78例(61.90%),C基因型42例(33.33%),B/C混合型6例(4.76%),未检测到其他基因型。血清型以adw2和adrq+为主,分别占63.49%和36.51%;不同基因型的分布与患者年龄、性别、HBV-DNA载量、所在地区均无相关性(P>0.05),而与患者血清标志物HBe Ag的阳性率、HBV血清型具有一定的相关性(P<0.05)。结论福建地区乙肝基因型主要以B型和C型为主,另见少量B/C混合型。B、C不同基因型的分布与患者血清标志物HBe Ag的阳性率及HBV的血清型具有一定相关性。
李东张苏晗杨秀惠陈致飞郑凝旋张红榕黄丽芳梁晓峰周勇郑金凤
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DNA基因型
2017年福建省1起2B基因型风疹暴发的病原学分析被引量:2
2018年
目的分析2017年福建省一所学校风疹暴发的风疹病毒基因特征。方法采用Vero/hSLAM细胞对患者咽拭子标本进行风疹病毒分离,通过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方法扩增风疹病毒E1蛋白基因的739个核苷酸片段,对扩增产物进行测序和遗传变异分析。结果 10份患者咽拭子标本中分离到5株风疹病毒,均为2B基因型。5株分离株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均为100%;与中国其他地区流行株核苷酸和氨基酸遗传距离分别为0.017-0.025和0.002-0.006;与疫苗株BRDII相比,分离株在E1蛋白第333氨基酸位点存在丙氨酸→缬氨酸的突变。结论本起暴发由本地流行的2B基因型风疹病毒引起。
陈致飞李东陈丹红张苏晗郑凝旋潘伟毅周勇周勇
关键词:风疹风疹病毒基因型
福建省2014—2019年麻疹病毒基因型监测情况分析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分析福建省2014—2019年不同基因型麻疹野病毒流行情况,为制定后续麻疹防控策略,完成消除麻疹目标提供参考。方法收集福建省2014—2019年麻疹发病监测数据及各地市上送的麻疹疑似病例咽拭子样本,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扩增麻疹病毒N蛋白羧基端450个核苷酸序列,对扩增产物进行序列鉴定和分析。结果2014—2019年福建省共报告疑似麻疹病例1102例,年发病率为0.47/10万;实验室共接收咽拭子标本884份,获得除疫苗株外麻疹病毒N蛋白羧基端450个核苷酸序列179条,其中110条为H1基因型麻疹毒株序列,43条为B3基因型麻疹毒株序列,26条为D8基因型麻疹毒株序列。福建省H1基因型麻疹病毒属于H1a基因亚型,存在两个分支,有19种不同的变异序列毒株,部分毒株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麻疹毒株高度同源(99.8%~100.0%);福建省B3基因型麻疹病毒存在6个变异序列毒株,与国内外流行的B3型麻疹毒株之间核苷酸同源性为98.4%~100.0%,其中部分毒株与2018年的香港HongKong.C HN/35.18/B3毒株同源性为100.0%,与美国、日本、菲律宾等国的B3基因型毒株高度同源(99.8%);而福建省D8基因型麻疹毒株存在5个变异序列毒株,部分毒株与2014年越南的HoChiMinh.VNM/11.14/MV95毒株、2019年日本的MVs/KobeC.JPN/28.19/19MR69毒株、2018年的泰国MVs/Samut_Sakhon.THA/8.18毒株高度同源。结论2014—2019年福建省共发现三种不同基因型别的麻疹野病毒(H1、B3、D8型)流行传播,其中H1a基因型依然是福建省的本土流行基因型,B3和D8基因型麻疹病毒为福建省输入性基因型毒株,并引起有限的传播流行。结果提示福建省近年来麻疹本土病例虽有所减少,但境外输入病例的风险在增大,后续应加强境外输入病例的监测。
李东张苏晗陈致飞杨秀惠郑凝旋张海荣潘伟毅周勇
关键词:麻疹病毒病原学监测
福建省2005-2017年流行性腮腺炎疫情及病原学监测分析被引量:36
2018年
目的分析福建省2005-2017年流行性腮腺炎(腮腺炎)的流行病学及病原学特征。方法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收集2005-2017年福建省腮腺炎报告病例,主动搜索、访谈收集腮腺炎疫苗接种信息,对新发病例采集咽拭子标本进行腮腺炎病毒(mumps virus,MuV)细胞培养、基因定型及基因序列分析。结果2005-2017年福建省累计报告腮腺炎病例83 959例,年平均发病率为17.6/10万,2007年后发病率总体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到2017年为监测以来的历史新低(7.5/10万);发病时间呈明显的季节性双峰特征,但第1个发病高峰(4-7月)有减弱趋势,而第2个发病高峰(10月至次年1月)有增强趋势;发病人群以学生、托幼儿童、散居儿童为主(占总病例数89.2%,5 814/6 517),其中5~9岁年龄组年平均发病数达2 527例(占总病例数38.8%);发病无明显的地域性特征。病原学监测表明福建省存在MuV G基因型病毒株的流行。序列分析发现2015年MuV G基因型病毒株在核苷酸上的突变导致了SH基因编码区6个氨基酸位点变异,进一步加大了与A型疫苗株在核苷酸及氨基酸上的同源性差异。结论2005-2017年福建省腮腺炎发病逐年下降,预防工作需重点关注中小学生,MuV G基因型病毒株在福建省存在传播链,且在SH基因编码区发现部分氨基酸变异。需加强福建省腮腺炎流行病学及病原学监测工作。
李东陈致飞杨秀惠潘伟毅王琴张苏晗郑凝旋黄丽芳周勇
关键词: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病学特征病原学特征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