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任飞

作品数:24 被引量:52H指数:4
供职机构:福建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福建省卫生厅医学创新课题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9篇期刊文章
  • 3篇专利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9篇动脉
  • 7篇主动脉
  • 6篇术后
  • 5篇瓣膜
  • 4篇主动脉夹层
  • 4篇夹层
  • 4篇并发
  • 4篇并发症
  • 3篇心脏
  • 3篇血栓
  • 3篇药物
  • 3篇置换术
  • 3篇碎栓
  • 3篇下肢
  • 3篇疗效
  • 3篇机械碎栓
  • 3篇二尖瓣
  • 3篇瓣膜置换
  • 2篇导管
  • 2篇心脏瓣膜

机构

  • 19篇福建省立医院
  • 6篇福建医科大学
  • 1篇福建卫生职业...

作者

  • 24篇任飞
  • 15篇韩涛
  • 12篇黄烽
  • 11篇李春平
  • 10篇丁杭
  • 7篇程章波
  • 6篇姚祖武
  • 6篇雷云宏
  • 5篇陈雷
  • 4篇李春平
  • 2篇桂伟
  • 2篇陈同
  • 2篇陈群
  • 2篇蔡红
  • 1篇林承元
  • 1篇余涵

传媒

  • 4篇血管与腔内血...
  • 3篇福建医科大学...
  • 3篇福建医药杂志
  • 3篇中国胸心血管...
  • 1篇深圳中西医结...
  • 1篇中国医药指南
  • 1篇中外医疗
  • 1篇医学信息
  • 1篇临床合理用药...
  • 1篇创伤与急诊电...

年份

  • 2篇2022
  • 4篇2021
  • 2篇2020
  • 3篇2019
  • 2篇2018
  • 6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2
  • 2篇2011
2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药物机械碎栓和导管接触性溶栓对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股静脉瓣膜功能影响的病例对照研究被引量:8
2019年
目的比较分析药物机械碎栓和导管接触性溶栓对于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股静脉瓣膜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0月到2017年3月我科室收治的60例急性髂股静脉血栓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患者分成3组:A组, 36例,男20例、女16例,平均年龄56岁,仅行导管接触性溶栓(catheter-directed thrombolysis,CDT)治疗;B组, 15例,平均年龄55岁,男8例、女7例,行单纯药物机械碎栓(pharmacomechanical thrombectomy,PMT)治疗;C组, 9例,平均年龄56岁,男4例、女5例,行PMT联合CDT治疗。比较3组治疗前后股静脉瓣膜功能情况。结果在出院时有40.0%(24/60)的患者存在双侧下肢深静脉瓣膜的反流。有40.0%(24/60)的患者存在单侧深静脉瓣膜反流(均为患肢)。有20.0%(12/60)的患者无瓣膜反流。单纯CDT治疗组中有38.9%(14/36)的患者术后存在患肢股静脉瓣膜反流,单纯PMT治疗组中有33.3%(5/15)的患者术后存在患肢股静脉瓣膜反流,PMT联合CDT组中有55.6%(5/9)的患者术后存在患肢股静脉瓣膜反流(P=0.07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PMT相比于CDT并不增加对于深静脉瓣膜功能的损害。
程章波丁杭任飞蓝永荣李春平雷云宏韩涛
扩大改良Morrow术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的临床分析
2019年
目的分析扩大改良Morrow术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OCM)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HOCM并行扩大改良Morrow术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其术前、术后临床数据,末次随访时症状、心功能分级、心脏彩超检查(室间隔厚度、左室流出道压差、二尖瓣反流)。结果 26里患者中围术期死亡1例,同期行冠脉搭桥3例,同期行二尖瓣置换3例,Ⅲ度房室传导阻滞2例,室间隔穿孔1例。术后超声心动图评估左室流出道压差明显下降(18. 2±11. 5) mm Hg vs.(85. 8±25. 7) mm Hg(P <0. 05);室间隔厚度明显减少(24. 5±5. 6) mm vs.(14. 3±3. 2) mm(P <0. 05);二尖瓣反流明显改善,术后二尖瓣无反流13例、轻度反流8例、中度反流3例、机械瓣术后改变2例,术前二尖瓣无反流3例、轻度反流3例、中度反流8、重度反流12例。1例失访,24例患者完成随访,平均随访3~93(40±27. 2)个月,无远期死亡。主观症状均得到明显改善。随访时心功能均恢复至Ⅰ、Ⅱ级。心脏彩超检查左室流出道压差、室间隔厚度、二尖瓣反流等与术后早期无明显差别。结论扩大改良Morrow术治疗肥厚梗阻性心肌病疗效确切,近中期随访提示能够有效改善症状、提高心功能分级、降低左室流出道压差、减轻二尖瓣反流,有一定的并发症发生率,在可接受范围内。
蓝永荣丁杭黄烽程章波任飞李春平
关键词: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左室流出道梗阻二尖瓣反流
溶栓治疗瓣膜置换术后心内血栓的疗效观察
2015年
人工瓣膜置换术后心内血栓包括人工瓣膜血栓和左心房血栓,是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其中人工瓣膜血栓每年的发生率为0.2%-6%。目前对瓣膜置换术后心内血栓的治疗主要为溶栓疗法及手术治疗。手术风险较大、费用高;溶栓治疗费用低、风险小,但在诸多方面存在着争议。现回顾性分析2010年9月-2014年6月在笔者医院住院的29例人工瓣膜置换术后心内血栓患者予以尿激酶溶栓治疗的临床资料,报告如下。
任飞韩涛姚祖武陈雷黄烽
关键词:血栓溶解疗法
一种球囊导管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球囊导管其包括导管,所述导管内部设有填注通道和激光光纤,所述激光光纤均匀分布与所述导管的内壁上,所述导管包括导管头端和导管尾端,所述激光光纤包括位于导管头端的激光头端,所述导管上距...
程章波韩涛陈同陈群桂伟陈雷任飞雷云宏蓝永荣李春平
文献传递
左锁骨下动脉重建技术在主动脉弓部病变腔内治疗中的应用被引量:4
2020年
目的探讨左锁骨下动脉(LSA)重建技术在主动脉弓部病变腔内治疗中的应用。方法选取福建省立医院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行LSA血供重建技术治疗的25例Standford B型主动脉夹层(TAD)患者,其中11例TEVAR合并左颈总—LSA搭桥术(人造血管搭桥组),9例行TEVAR合并LSA烟囱支架植入术(烟囱支架组),5例植入分支型主动脉覆膜支架(CASTOR组),术后l周、3、6和12个月随访。结果25例患者术后均未出现神经系统并发症及左上肢严重缺血症状。术后造影2例烟囱组患者出现少量I型内漏,3个月后复查CTA内漏消失。术后12个月复查,3例患者LSA出现血栓化或闭塞,其中"烟囱"支架1例,人造血管搭桥组2例,但3例患者均无明显不适,未予以处理。结论LSA重建技术可以为近端锚定区不足的主动脉病变患者提供腔内隔绝术治疗机会,避免开放手术的创伤,短期随访结果满意。
任飞黄烽韩涛姚祖武蓝永荣李春平
关键词:腔内治疗左锁骨下动脉
股动脉和腋动脉插管策略在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中的疗效分析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探讨股动脉和腋动脉插管策略在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中的应用疗效。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21年1月福建医科大学省立临床医学院/福建省立医院收治的562例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根据插管策略不同将患者分为腋动脉组[n=328,行腋动脉插管建立体外循环(CPB)]和股动脉组(n=234,行股动脉插管建立体外循环)。比较两组患者的围手术期结果,包括术后30 d病死率、脑卒中发生率、CPB时间、主动脉阻断(ACC)时间、单侧脑灌注时间、肾功能衰竭发生率。结果股动脉组患者的术后30 d病死率和脑卒中发生率均高于腋动脉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CPB时间、ACC时间、单侧脑灌注时间、肾功能衰竭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行腋动脉插管术的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术后病死率和脑卒中发生率更低。
李春平任飞丁杭黄烽
关键词:主动脉夹层股动脉腋动脉插管体外循环
溶栓治疗瓣膜置换术后心内血栓的疗效观察
任飞韩涛
全胸腔镜下左房黏液瘤切除50例临床分析
2021年
目的分析全胸腔镜下左房黏液瘤切除手术的效果,探索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入选从2016年8月至2020年8月在我院收治左房黏液瘤50例,在全身麻醉下行全胸腔镜下左房黏液瘤切除术,评估围手术期风险、并发症、手术效果。术后7 d及术后3、6、12个月、每年复查心脏彩超。结果全组手术均成功,无围手术死亡,1例术后胸壁切口出血二次止血,2例发生切口感染,1例发生气胸,1例术前脑梗死,1例下肢动脉栓塞行取栓术。平均住院时间为(7.13±3.96)d,平均重症监护病房住院时间为(1.52±1.06)d,术后平均胸腔引流液(136.65±50.66)mL。平均随访时间为30个月,1例出现复发,再次手术切除,其余没有残留或复发肿瘤的证据。结论全胸腔镜下左心房黏液瘤切除术是一种安全、可重复的手术,可被视为替代标准胸骨切开术的有效肿瘤切除方法。
李春平任飞丁杭黄烽
关键词:左房黏液瘤胸腔镜微创体外循环
维持二尖瓣结构完整性在二尖瓣置换术的应用被引量:5
2016年
二尖瓣病变是最常见的心脏瓣膜病变,二尖瓣置换术是治疗二尖瓣病变的有效方法。在二尖瓣手术中,保持二尖瓣结构的完整性和连续性,对维持左心室功能和提高术后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1]。保留后瓣及瓣下结构的二尖瓣置换术可明显改善术后左心室功能,减少左心室破裂的发生率,降低手术死亡率[2]。2012年9月-2014年9月,
任飞韩涛姚祖武李春平
关键词:手术后并发症心脏
升主动脉瘤样扩张采用改良包裹成形术治疗的早中期疗效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总结升主动脉瘤样扩张或合并心瓣膜病变采用改良包裹成形术治疗的早中期疗效和应用该术式的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10月福建省立医院心血管外科27例升主动脉瘤样扩张或合并心瓣膜病变行改良包裹成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9例、女8例,年龄35~71(57±9)岁,体重42~90(59±11)kg。合并主动脉瓣病变23例(主动脉瓣二瓣化畸形3例)。术前心功能分级(NYHA)I级4例,Ⅱ级9例,Ⅲ级12例,Ⅳ级2例。术前升主动脉直径40.0~59.1(46.4±4.8)mm,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42.5~70.7(56.9±8.3)mm,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57.7%±8.O%。术后进行随访,行超声心动图检查,以评估升主动脉直径、左心室等变化。结果27例行包裹成形术的总体外循环时间(121.2±52.6)min,升主动脉阻断时间(70.6±29.7)min;其中有2例患者未经体外循环,直接行改良包裹成形术。无围手术期死亡。25例体外循环行改良包裹成形术患者中,l例术后出现脑梗死,1例术后出现低血压、心律失常。升主动脉直径由术前(46.4±4.8)mm减小至术后的(36.3±3.4)mm(t=1.675,P〈0.05)。术后随访24例,随访时间1.0~120.5个月,平均随访35.5个月。无因心脏事件死亡和二次手术患者。2例因肺部感染等并发症死亡,2例因脑出血死亡,l例出现上消化道大出血,1例随访3年出现复发性升主动脉瘤样扩张(升主动脉直径49.9mm)。随访1年、3年时升主动脉直径分别为(40.3±4.3)mm、(40.3±5.6)mm,与术前、术后出院前升主动脉直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改良包裹成形术可以作为治疗升主动脉瘤样扩张或合并心瓣膜病变的方法,其早中期疗效较好。
念辉黄烽丁杭任飞韩涛
关键词:主动脉疾病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