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曾琦

作品数:23 被引量:103H指数:7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17篇期刊文章
  • 6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3篇医药卫生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15篇基因
  • 13篇突变
  • 12篇癫痫
  • 7篇综合征
  • 7篇基因突变
  • 7篇表型
  • 6篇族性
  • 6篇家族
  • 6篇家族性
  • 6篇DRAVET...
  • 5篇良性家族性
  • 4篇临床表型
  • 3篇婴儿
  • 3篇阵挛
  • 3篇致病基因
  • 3篇偏瘫
  • 3篇患儿
  • 3篇基因型
  • 3篇肌阵挛
  • 3篇交替性

机构

  • 23篇北京大学第一...
  • 4篇西安市儿童医...
  • 3篇天津市儿童医...
  • 3篇邢台市人民医...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武汉市儿童医...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作者

  • 23篇曾琦
  • 22篇张月华
  • 20篇杨小玲
  • 19篇吴希如
  • 18篇张静
  • 16篇刘爱杰
  • 12篇姜玉武
  • 9篇刘晓燕
  • 7篇杨志仙
  • 7篇田小娟
  • 5篇许小菁
  • 4篇吴晔
  • 3篇蒲利华
  • 2篇于晓莉
  • 2篇王爽
  • 2篇张秀菊
  • 1篇王静敏
  • 1篇张礼萍
  • 1篇叶锦棠
  • 1篇王丹

传媒

  • 7篇中华实用儿科...
  • 6篇中华儿科杂志
  • 3篇癫痫杂志
  • 1篇中华医学遗传...

年份

  • 1篇2020
  • 5篇2019
  • 7篇2018
  • 9篇2017
  • 1篇2016
2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Dravet综合征少见致病基因突变研究及临床表型分析
<正>目的研究Dravet综合征(DS)少见致病基因突变,并对携带少见致病基因突变的患儿进行基因型-表型分析。方法收集2005年2月至2016年8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就诊的DS患儿,采用Sanger测序及多重连接依赖...
田小娟张月华曾琦张静刘爱杰杨小玲姜玉武吴希如
文献传递
Dravet综合征670例患儿预后随访研究被引量:3
2020年
目的通过对670例Dravet综合征(DS)患儿进行随访,对其预后进行总结。方法收集2005年2月至2016年8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就诊的DS患儿,建立临床资料登记表,完善基因检查。通过门诊复诊及电话随访的方式对DS患儿的预后进行随访。结果670例DS患儿中,存在SCN1A突变者556例(556/670例,83.0%),随访608例(90.7%,608/670例),失访62例(失访率为9.3%,62/670例);末次随访中位年龄8岁5个月。82例(82/608例,13.5%)发作曾控制1年以上,中位随访年龄9岁2个月。其中38例再次出现发作(38/82例,46.3%),主要诱发因素为发热(34例)或漏服抗癫痫药物(2例)。分析发作曾控制1年以上的相关因素,发现携带SCN1A错义突变者、遗传性突变者、年龄相对较大者发作控制相对较好。随访的608例患儿中,死亡25例(25/608例,4.1%),发生死亡的中位年龄为4岁;12例因病程中出现长时间的癫痫持续状态,并多器官衰竭死亡。7例为可能的癫痫猝死,2例为呕吐窒息死亡,1例外伤后死亡,余3例死因不详。结论DS为难治性癫痫,但少数患儿发作可控制1年以上,携带SCN1A错义突变者、遗传性突变者、年龄相对较大者发作控制相对较好。DS病死率高,死亡原因主要为癫痫持续状态后多脏器衰竭和可能的癫痫猝死。
田小娟张月华张月华许小菁杨小玲刘爱杰曾琦张静姜玉武
关键词:DRAVET综合征预后
家族性Dravet综合征家系临床表型特点和基因突变研究被引量:9
2016年
目的研究家族性Dravet综合征(Ds)家系成员的临床表型和基因突变,为遗传咨询提供指导。方法收集2005年2月至2016年3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门诊就诊的家族性Ds家系的临床资料和外周血DNA,采用Sanger测序和多重连接依赖探针扩增技术(MLPA)筛查SCNlA基因突变;采用靶向捕获二代测序癫痫基因检测包对未发现SCNlA突变的家系进行筛查。结果共收集6个家族性Ds家系,每个家系均有2例Ds受累者,其中2个家系为姐妹或姐弟同患,2个家系为母子或母女同患,1个家系为单卵双胎同患,1个家系为异卵双胎同患。6个Ds家系中,5个家系发现携带SCNlA基因突变(R101Q、R377X、1390P、F1486L、RlZ45X),其中3个家系证实为SCNlA遗传性杂合突变,均来自母源,母亲表型为DS或热性惊厥附加症(FS+);2个家系Sanger测序结果高度怀疑父母一方可能为SCNlA突变嵌合体,携带突变的父或母表型均正常。余1个家系未发现SCNlA基因突变,送检癫痫基因检测包未发现Ds其他候选基因突变,父母表型正常。结论家族性Ds可表现为患儿及父母一方同患或同胞共患,多数为SCNlA基因突变所致,少数致病基因尚未明确;家族性DS多数为遗传性突变,包括父母一方可能为突变嵌合体;携带SCNIA突变的父母一方临床表型可为DS、FS+或表型正常。
田小娟张月华杨小玲许小菁刘爱杰曾琦刘晓燕杨志仙姜玉武吴希如
关键词:DRAVET综合征家族性嵌合体
良性家族性新生儿癫痫致病基因研究被引量:9
2018年
目的 探讨中国良性家族性新生儿癫痫(benign familial neonatal epilepsy,BFNE)家系的致病基因.方法 前瞻性收集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就诊的BFNE家系临床资料和外周血DNA,采用靶向捕获二代测序癫痫基因检测包对BFNE的候选致病基因进行突变筛查.结果 共收集4个BFNE家系,包括10例受累者.其中男6例,女4例;起病年龄为出生1~4d,末次发作年龄为3d~3岁10个月,末次随访年龄为4岁3个月~ 37岁.所有受累者智力运动发育均正常.基因检测发现3个家系携带KCNQ2基因突变(75%,3/4例),其中2个家系携带KCNQ2错义突变(c.1048A> C/p.N350H和c.242T> C/p.L81P),1个家系携带无义突变(c.2506G> T/p.E836X),以上3个KCNQ2突变均未见文献报道.另1个家系未发现致病基因,该家系先证者在出生第1天起病,3个月发作控制,3岁10个月在睡眠中出现2次无热发作,脑电图示左侧中颞区和右侧中央顶区痫样放电,考虑癫痫发作演变为伴中央颞区棘波的儿童良性癫痫.结论 KCNQ2基因是中国BFNE家系的主要致病基因.KCNQ2基因突变c.1048A> C/p.N350H、c.242T> C/p.L81P和c.2506G> T/p.E836X均为新发现的突变,基因突变检测可为临床诊断和判断预后提供帮助.
曾琦张月华杨小玲刘爱杰张静吴希如
关键词:基因突变
氟桂利嗪治疗儿童交替性偏瘫的临床疗效及影响因素被引量:3
2018年
目的 研究氟桂利嗪治疗儿童交替性偏瘫(AHC)的有效率,分析影响其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 收集2005年8月至2016年5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神经门诊就诊及病房住院的AHC患儿的临床资料及外周血DNA,筛查ATP1A3基因突变.随访AHC患儿口服氟桂利嗪对改善交替性偏瘫等发作性症状的临床效果.结果 共收集96例AHC患儿,随访到75例患儿口服氟桂利嗪治疗.其中男45例,女30例.随访时间1 ~11年,末次随访年龄1~21岁(中位年龄5岁).有效者50例(66.7%,50/75例),无效者25例(33.3%,25/75例).50例有效者中,偏瘫发作频率降低者43例(86.0%),发作时间缩短者28例(56.0%),发作程度减轻者3例(6.0%).在有效组与无效组之间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起病年龄,开始治疗年龄,服药剂量,及是否携带ATP1A3基因D801N、E815K或G947R突变等因素,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起病年龄、治疗年龄,服药剂量,是否携带E815K、D801N或G947R突变,与氟桂利嗪治疗效果不具有相关性.结论 氟桂利嗪对于多数AHC患儿有效,可降低偏瘫发作频率,缩短偏瘫持续时间,减轻偏瘫严重程度.起病年龄,治疗年龄,服药剂量,是否携带E815K、D801N或G947R突变,均不是影响疗效的因素.
李淑品张月华杨小玲刘爱杰曾琦张静姜玉武吴希如
关键词:儿童交替性偏瘫氟桂利嗪
氟桂利嗪治疗96例儿童交替性偏瘫的临床疗效研究
李淑品张月华杨小玲刘爱杰曾琦张静姜玉武吴希如
KCNC1基因突变导致的进行性肌阵挛癫痫4例及文献复习
<正>目的对本研究中的4例及文献报道的25例KCNC1基因突变患者进行基因型与表型相关性分析。方法2016年10月至2019年3月就诊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的4例KCNC1基因突变患儿,以及国际上已报道的25例KCNC1...
张静张月华陈娇阳杨莹曾琦杨小玲吴希如
文献传递
Dravet综合征少见致病基因突变及临床表型分析被引量:10
2017年
目的研究Dravet综合征(Ds)少见致病基因突变,并对携带少见致病基因突变的患儿进行基因型-表型:分析。方法收集2005年2月至2016年8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就诊的Ds患儿,采用Sanger测序及多重连接依赖的探针扩增(MLPA)方法筛查SCN1A及PCDH19基因突变,对SCN1A及PCDH19基因突变阴性的患儿进行癫痫基因靶向捕获二代测序;分析携带少见致病基因突变患儿的临床表型特点。结果在670例Ds患儿中,SCN1A突变阳性者556例(83.0%),PCDH19突变阳性者6例,余108例SCN1A及PCDH19突变筛查阴性者送检癫痫基因靶向捕获二代测序,发现12例携带其他致病基因突变,其中GABRA1杂合突变3例,GABRG2杂合突变2例,GABRB2杂合突变2例,SCN2A杂合突变1例,TBC1lD24复合杂合突变2例,ALDH7A,复合杂合突变2例。6例PCDH19杂合突变者发作均有丛集性,仅1例病翟甲曾出现癫痫持续状态;2例GABRB2杂合突变者发作控制相对好;2例TBC1lD24复合杂合突变者均出现多次肌阵挛持续状态;2例ALDH7A1复合杂合突变者加用维生素B6发作控制。未发现GABRG2、SCN2A和GABRA1基因突变导致的Ds表型有特异性。结论中国Ds患儿可出现的少见致病基因突变包括PCDH19、GABRG2、SCN2A、GABRA1、GABRB2、TBC11D24和ALDH7A1基因。GABRB2和TBC11D24基因突变的发现扩展了Ds的致病基因谱。PCDH19突变者丛集性发作突出,癫痫持续状态少见;GABRB2突变者发作相对容易控制;TBC1lD24复合杂合突变者肌阵挛发作持续状态突出。
田小娟张月华曾琦张静刘爱杰杨小玲姜玉武吴希如
关键词:DRAVET综合征基因突变基因型表型
原钙黏蛋白19基因相关癫痫的遗传特点及临床表型谱研究被引量:9
2017年
目的分析原钙黏蛋白19(X-linked protocadherin 19,PCDH19)基因相关癫痫的遗传学特点及临床表型谱。方法对2005年2月-2017年4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及武汉市儿童医院神经内科确诊的41例(女39例,男2例)PCDH19基因相关癫痫患儿及家系受累成员的临床特点进行总结。采用Sanger测序或靶向捕获二代测序(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NGS)和多重连接依赖的探针扩增技术(Multiple ligation-dependent probe amplification,MLPA)筛查PCDH19突变。结果41例先证者中,测序发现40例携带PCDH19基因突变,MLPA发现1例为整个PCDH19基因缺失。2例男性患儿经NGS检测为PCDH19突变嵌合体,突变等位基因占比分别为85%和33%;39例女性患儿中,19例为遗传性突变,20例为新生突变。女性携带突变者外显率为90%(53/59)。12例半合子父亲和1例嵌合体父亲均无抽搐病史。突变携带者表型包括癫痫伴智力低下、Dravet综合征、热性惊厥,少数女性携带者表型正常。即使在同一家系内,携带相同PCDH19突变的女性表型具有异质性。46例PCDH19突变阳性患者(41例先证者及5例家系受累成员)的临床特点:起病中位年龄为11个月(4~42个月),病程中全面强直阵挛发作(Generalized tonic clonic seizures,GTCSs)占87.0%(40/46),局灶性发作占69.6%(32/46),肌阵挛发作(6/46),不典型失神(3/46)和失张力发作(1/46)少见。丛集性发作见于所有患者(46/46),80.4%发作具有热敏感的特点(37/46),仅3例曾有发热诱发的癫痫持续状态,76%有不同程度的智力损害(35/46),少数有孤独症样表现(7/46,15.2%)。结论 PCDH19基因突变可为遗传性突变或新生突变,受累者以女性为主,少数男性嵌合体可发病或无症状。PCDH19基因相关癫痫具有外显率不全和表型异质性,丛集性发作和热敏感为其主要临床特点。
刘爱杰许小菁孙丹曾琦杨小玲杨志仙吴晔刘晓燕姜玉武吴希如张月华
关键词:癫痫突变嵌合体
SCN2A基因突变导致的癫痫表型特点被引量:25
2018年
目的总结SCN2A基因突变导致的癫痫表型谱。方法收集2006年9月至2017年10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诊治的癫痫患儿,且通过靶向捕获二代测序发现SCN2A基因突变阳性者,回顾性总结和分析患儿临床特点。结果共收集21例SCN2A基因突变阳性的患儿,其中男16例、女5例,检测到21种不同的突变类型,其中11例为新生突变,10例为遗传性突变。21例患儿的癫痫发作起病年龄为2日龄-2岁6月龄,其中新生儿期起病6例(29%),1-3月龄起病6例(29%),4-6月龄起病3例,7月龄-1岁起病2例,1岁后起病4例;表现为多种发作类型,其中局灶性发作18例(86%),痉挛发作6例(29%),其他发作类型少见;19例患儿发作有丛集性的特点(90%);3例患儿发作有热敏感。10例携带SCN2A基因遗传性突变的患儿中,9例智力、运动发育正常;11例携带SCN2A基因新生突变的患儿均有不同程度的智力、运动发育落后。21例患儿包括多种癫痫表型,其中良性家族性婴儿癫痫5例,良性家族性新生儿-婴儿癫痫3例,大田原综合征3例,婴儿痉挛症3例,不能分类的早发癫痫性脑病2例,热性惊厥附加症1例,Dravet综合征1例,儿童期起病的癫痫性脑病1例,孤独症共患癫痫1例,发育落后共患癫痫1例。结论SCN2A基因突变导致的癫痫多在新生儿期或婴儿早期起病,发作具有丛集性的特点,局灶性发作最常见;癫痫表型谱广,既可表现为良性预后的癫痫,也可表现为癫痫性脑病,新生突变的患儿表型重,常伴智力、运动发育落后。
曾琦张月华杨小玲张静刘爱杰刘晓燕姜王武吴希如
关键词:癫痫突变婴儿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