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丽丽
- 作品数:10 被引量:54H指数:4
- 供职机构: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前庭性偏头痛患者位置性眼震的特征分析被引量:17
- 2017年
- 目的观察研究前庭性偏头痛(VM)患者位置性眼震的临床特征,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经视频眼震图(VNG)记录的14例急性发作期VM患者和16例水平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HSC-BPPV)患者在Dix-Hallpike试验和滚转试验(Roll-test)诱发下位置性眼震的类型、强度、时间等参数。结果 VM患者于多种诱发体位时出现混合性的眼震成分,其眼震成分主要为下跳性、离地性及向地性成分的单个或多个组合。VM组和HSC-BPPV组眼震的潜伏期、持续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VM组水平成分的眼震最大慢相角速度(SPVmax)为(11.4±2.3)°/s,低于HSC-BPPV组[(56.8±9.4)°/s],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与HSC-BPPV组相比,VM组达到SPVmax时所需的时间(tm)较长[(18.1±2.0)s vs(5.9±1.1)s,P<0.001],其眼震变化速率较缓慢[(0.54±0.14)°/s^2 vs(7.21±1.79)°/s^2,P<0.001]。HSC-BPPV组的强弱侧眼震强度的不对称比高于VM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结论 VM中异常的中枢整合机制可能引起紊乱的半规管旋转信息传递,导致变位试验时出现混合性眼震成分以及多种体位诱发的平坦型眼震。
- 周丽丽童蓓王文昭李斐赵菲庄建华
- 关键词:视频眼震图
- 前庭性偏头痛的研究现状被引量:13
- 2016年
- 前庭性偏头痛(vestibular migraine,VM)为眩晕和偏头痛共存的良性复发性眩晕,其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近年来受到学者们的极大关注。眩晕和偏头痛均是神经内科的常见症状,在排除了年龄和性别混杂因素后,偏头痛患者容易出现眩晕发作,眩晕患者也容易并发偏头痛。
- 周丽丽王文昭杨月嫦庄建华
- 关键词:偏头痛眩晕药物疗法
- 肌萎缩型颈椎病1例报告被引量:4
- 2017年
- Sobue等于1975年提出"节段性脊髓病变"理论,首次将以上肢肌肉萎缩为特征的颈椎病命名为肌萎缩型颈椎病(CSA)。CSA又称为"Keegan型颈椎病",以颈椎退变为基础,主要表现为节段性、非对称性、稳定性上肢肌肉萎缩,伴/不伴轻度的感觉异常及脊髓病变(表现为下肢症状及步态异常),使患者的生活质量严重降低。
- 孟亚轲刘晓东周丽丽孔庆捷史建刚郭永飞
- 关键词:颈椎病内固定器脊柱融合术
-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残留症状的影响因素被引量:2
- 2017年
- 目的探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患者耳石复位后残留症状的影响因素。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共收集42例门诊确诊BPPV的患者在发病时和耳石复位成功1周后的一般情况,以及眩晕残障量表(DHI)、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S)和眼肌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检查(oVEMP)的结果。按照复位成功后有无残留症状进行分组比较,Logistic回归分析残留症状的影响因素。结果41例患者完成随访。发现12例(29.3%)患者耳石复位成功后出现残留症状。残留症状组平均年龄和病程均大于无残留症状组(P〈0.05);残留症状组oVEMP患侧的振幅在耳石复位后有明显增高(P〈0.05);残留症状组的DHI—E(情绪)和HADS总分均高于无残留症状组(P〈0.01)。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BPPV发病时的情绪状态是复位后残留症状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BPPV复位后残留症状受多方面因素影响,抑郁与焦虑情绪是主要影响因素,BPPV发病时心理情绪干预能预防或改善残留症状的发生。
- 童蓓周丽丽庄建华赵忠新
- 关键词: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抑郁焦虑残留症状
- 腰椎间盘突出自发性重吸收伴邻近节段突出加重一例报道被引量:3
- 2017年
- 腰椎间盘突出症所致的腰腿痛是骨科门诊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大多数患者经过保守治疗能够得到好转或治愈。研究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突出的髓核组织可能发生体积缩小、甚至自发消失。1984年,Guinto等报道了第一例腰椎间盘突出髓核组织自发性吸收的案例,此后,椎间盘突出髓核组织自发吸收的报道日益增多。
- 孟亚轲杨勇周丽丽郭永飞史建刚
- 关键词:腰椎突出髓核
- 颈椎减压术后C5神经根麻痹的研究进展被引量:7
- 2016年
- 颈椎减压术后C5神经根麻痹是颈椎手术常见且较为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了术后早期疗效的判断及患者的满意度,成为患者术后生活质量下降的一个重要因素。C5神经根麻痹的确切病因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相关的学说包括术中医源性神经根损伤、减压术后脊髓漂移神经根牵拉栓系效应、根动脉供血减少致脊髓局部缺血、脊髓局部功能失调和脊髓再灌输损伤。本文结合近年来国内外文献对颈椎减压术后C5神经根麻痹的临床特点、发生率、发病机理、危险因素、预防措施及预后做一综述。
- 孟亚轲周丽丽郭永飞史建刚
- 关键词:颈椎神经根脊髓损伤
- 远端型肌萎缩型颈椎病1例报告被引量:2
- 2017年
- 肌萎缩型颈椎病(CSA)又称为"Keegan型颈椎病",主要表现为单/双侧上肢肌肉萎缩(单侧为主),通常伴/不伴轻度的感觉异常及脊髓病变,是颈椎病的一种特殊类型,发生率较低,容易与运动神经元病、平山病、脊肌萎缩症等疾病混淆,造成漏诊、误诊。本院2015年8月收治1例远端型CSA患者,现将诊疗过程报告如下。
- 孟亚轲周丽丽刘晓东侯洋史建刚郭永飞
- 关键词:颈椎病肌萎缩内固定器脊柱融合术
- 平山病一例
- 2017年
- 患者男性,28岁,因渐进性右上肢远端无力伴肌萎缩5年,于2016年2月19日至我院门诊就诊。患者5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手手指无力,寒冷时加重,逐渐出现右手手指活动笨拙、不能并拢,穿针引线等精细活动明显受限,症状持续无明显缓解,伴右手肌萎缩,无明显肉跳感,其他肢体活动正常,无疼痛、麻木等感觉异常,无言语障碍、吞咽困难等。
- 周丽丽孟亚轲蒋珍珍王文昭
- 关键词:上肢肌萎缩青少年病例报告
- 帕金森病痴呆的神经网络机制和药物治疗进展
- 2016年
- 帕金森病(PD)随着病程的延长最终可进展为帕金森病痴呆(PDD),并将严重影响到患者的生活质量,显著增加致残率和病死率,近年逐渐受到关注。认知相关的多巴胺及非多巴胺神经网络可能有助于揭示PDD的发病机制及针对性的新型药物的研发。本文主要综述PDD的神经网络机制及药物治疗研究进展,以期为PDD的预防、诊断以及治疗提供新思路。
- 周丽丽王文昭
- 关键词:神经网络药物治疗
- 零切迹椎间融合器在食管型颈椎病中的临床应用被引量:8
- 2016年
- 背景:食管型颈椎病是颈椎病的一种特殊类型,相关的研究报道较少。目的:探讨食管型颈椎病的诊疗特点及零切迹椎间融合器(Zero-P)在食管型颈椎病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选取我院脊柱外科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住院治疗的食管型颈椎病13例。男11例,女2例;年龄46-71岁,平均(60.3±4.8)岁;12例患者行颈前路骨赘切除术+Zero-P植入融合内固定术,1例患者转胸外科进一步治疗。结果结果:手术时间54-120 min,平均(62±10.3)min;术中出血量50-120 ml,平均(80±25.2)ml。12例患者术后吞咽困难明显好转,1例出现Horner综合征,无颈部血肿、气胸等并发症发生。12例患者随访6-24个月,平均13个月。末次随访时均未出现螺钉松动、移位、断裂等内固定相关并发症。结论:零切迹椎间融合器作为一体式固定装置,生物力学稳定性良好,对食管刺激干扰小,能够显著改善食管型颈椎病患者的吞咽情况,且术后吞咽困难的短期复发率较低。
- 孟亚轲周丽丽许鹏谢栋陈宇史国栋史建刚郭永飞
- 关键词:颈椎退变吞咽困难脊柱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