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 1篇理学

主题

  • 1篇代谢
  • 1篇代谢组学
  • 1篇凋亡
  • 1篇动脉
  • 1篇血浆代谢组学
  • 1篇液相
  • 1篇应激
  • 1篇质谱
  • 1篇质谱法
  • 1篇尸检
  • 1篇死因
  • 1篇死因分析
  • 1篇内质网
  • 1篇内质网应激
  • 1篇轴索
  • 1篇轴索损伤
  • 1篇自发性冠状动...
  • 1篇慢性
  • 1篇慢性损伤
  • 1篇弥漫

机构

  • 3篇重庆市公安局
  • 2篇重庆医科大学
  • 1篇重庆医药高等...

作者

  • 3篇吴涛
  • 2篇李红卫
  • 2篇李永国
  • 2篇李剑波
  • 1篇何锐
  • 1篇刘云志
  • 1篇唐任宽
  • 1篇张鹏
  • 1篇杨里
  • 1篇朱英
  • 1篇朱士胜
  • 1篇刘振江
  • 1篇王昊

传媒

  • 1篇临床与实验病...
  • 1篇中华创伤杂志
  • 1篇中药药理与临...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16
  • 1篇2014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冠状动脉纤维肌性结构不良并发自发性冠状动脉夹层尸检及死因分析1例
2023年
死者女性,35岁,某日被发现在一小溪中死亡。溪水深15 cm, 尸体左侧卧位,髋、膝自然屈曲,手中抓握水草。据调查,其生前走路时有走走歇歇现象。心血中未检出常见农药、鼠药、安眠药和毒品。溪水及死者肺组织中均未检出硅藻。尸体检查 眼观:口鼻部见蕈状泡沫。体表见少量擦伤。
王昊何锐吴涛杨里刘振江
关键词:法医病理学自发性冠状动脉夹层死因分析
斑蟊素致肝脏慢性损伤的研究被引量:7
2016年
目的:探讨斑蟊素致肝脏慢性损伤的可能机制。方法:用不同剂量斑蟊素持续对昆明小鼠灌胃14天,检测其肝功能、肝脏指数和肝脏病理变化,检测ATF-6、XBP1、GRP78、ATF-4、CHOP、BAX、Bcl-2、caspase3、caspase8和caspase9蛋白的表达。用不同浓度斑蟊素连续培养人肝细胞LO2系,显微观察生长,CCK-8检测活性,检测GRP78和CHOP的mRNA的表达,检测GRP78、ATF-4、CHOP、BAX、Bcl-2、caspase3、caspase8和caspase9蛋白的表达。结果:斑蟊素(≥1.0 mg/kg)能增高小鼠转氨酶和肝脏指数,肝细胞坏死及凋亡,且程度与其剂量正相关;ATF-6、XBP1、GRP78、ATF-4、CHOP、BAX、caspase3、caspase8和caspase9蛋白的表达上调,Bcl-2蛋白的表达下调。斑蟊素(≥0.392μg/ml)抑制LO2系细胞活性,增高GRP78和CHOP基因mRNA的表达,GRP78、ATF-4、CHOP、BAX、caspase3、caspase8和caspase9蛋白的表达上调,Bcl-2蛋白的表达下调。结论:斑蟊素可能主要通过内质网应激途径诱导肝细胞凋亡从而导致肝脏的慢性损伤。
肖翾李永国马若翔熊进成胡玉树吴涛李红卫李剑波
关键词:肝脏损伤内质网应激凋亡
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技术的模式识别在弥漫性轴索损伤大鼠早期血浆代谢组学中的应用被引量:4
2014年
目的 探讨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技术(ultra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UPLC-MS)的模式识别方法应用于SD大鼠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 axonal injury,DAI)模型血浆代谢组学研究的可行性.方法 采用改良Marmarous法建立SD大鼠DAI模型.将18只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对照组、假手术对对照组和打击致伤组,每组6只.应用UPLC-MS技术对空白对照组、假手术对照组及打击致伤组大鼠血浆进行检测,所得数据分别采用主成分分析法(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法(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PLS-DA)和正交信号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法(orthogonal signal correction-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OSC-PLS-DA)进行模式识别分析,确定打击致伤组与对照组血浆的代谢差异,比较三种模式识别方法的判别能力.根据PLS-DA模型的变量重要性投影(variable importance in the projection,V1P)值初步筛选出可能的代谢标志物.结果 打击致伤组与对照组血浆代谢组存在明显差异,但PCA模式识别未能将打击致伤组和对照组明显区分开,而PLS-DA和OSC-PLS-DA模式识别法可显著将其分开.初步确认7个质荷比(分别为243.102 3,227.103 0,146.165 0,59.049 7,145.1197,218.138 9,169.096 9)对应的化合物可能为大鼠DA1候选的潜在生物标志物.结论 建立了利用UPLC-MS技术进行DAI大鼠模型早期的血浆代谢组学研究检测,PLS-DA和OSC-PLS-DA模式识别法明显优于PCA模式识别法,初步筛选出大鼠DAI可能的生物标志物,为DAI早期诊断、治疗及法医学鉴定奠定了基础.
赵敏珠李红卫朱士胜张鹏朱英吴涛唐任宽李永国刘云志李剑波
关键词:弥漫性轴索损伤质谱法代谢组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