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光斌
- 作品数:38 被引量:46H指数:4
- 供职机构:文山学院更多>>
-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文学历史地理政治法律更多>>
- 论鲁迅的伦理思想被引量:1
- 2006年
- 鲁迅的伦理思想主要表现为“幼者本位”、“弱者本位”、“生存本位”、“独立本位”四个方面,是鲁迅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鲁迅伦理思想实质上是个体生命伦理,坚持人道主义和个性主义,维护人的生存发展和独立自由。当下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和谐伦理的支持,这使我们很容易与鲁迅相遇,领略思想者烛照的光辉。
- 王光斌
- 关键词:伦理思想生命伦理
- 论教育与人的多样性存在被引量:2
- 2016年
- 人是多样性存在,这并非只有先天形成的自然状态,更重要的是经过后天教育所带来的成长过程和结果的多样性。以实用功利为目的的应试教育与人的多样性是相背离的,只能造就如"标准产品"一般的共性人,妨碍个性人的多样性存在。教育不仅要培养人之为人的共性,保持人的"类本质",更要尊重人的个性,刻意发展人的多样性,使人实现各种不同的可能性。
- 王光斌
- 关键词:教育
- 论壮族文化的内涵特征及其现代合理性被引量:9
- 2010年
- 壮族文化属于传统农耕文明形态,但也有变异形态,其核心文化有稻作文化、"麽"文化、政治文化、生态文化。具有自然生态性、社会和谐性、个人和谐性、相对封闭性等特征,蕴涵着可持续发展的因子、生态发展的观念,因而有其现代合理性。
- 王光斌
- 关键词:那文化政教合一生态发展和谐性
- 我啮我心 反抗绝望——散文诗集《野草》的哲学解读被引量:1
- 2006年
- 散文诗集《野草》的意象怪异复杂,从象征隐喻的角度去解读,可以看到其深层底蕴所表现的正是作者反抗绝望的生命哲学:面对阴冷的世界,人道主义者鲁迅的心灵深感痛苦和绝望,但他没有因此沉沦,而是在“苦痛和绝望”的体悟中,以“不役于物,我自存在”的形式坚守个体生命的独立自由,以“我啮我心,毁灭生命”的独特方式反抗心灵的绝望。这是《野草》的精神,也是《野草》最难懂的原因。
- 王光斌
- 关键词:生命哲学反抗绝望
- 试析鲁迅“立人”的理论支点——兼论鲁迅对民主科学的质疑被引量:1
- 2005年
- 鲁迅思想和文学的逻辑起点是“立人”,但他以什么“立人”呢?考察鲁迅生平和著作所显现的思想脉络可以看出,他“立人”的理论支点是人的自由存在。鲁迅是以自由存在作为尺度去批判封建思想,解构封建体系的;同时,也以此质疑西方近代文明,审视民主与科学的有限性。自由存在的本原性使鲁迅思想更切近人的本质解放,因而他才成为现代中国最深刻的思想者。
- 王光斌
- 关键词:鲁迅思想立人本原性
- 月亮的美丽与荒凉——试析鲁迅创作的现代性及其意义
- 2004年
- 鲁迅创作的现代性主要表现在创作题材的平民化、现代主义表现手法的运用和悲剧审美意识的确立三个方面。其意义在于向“文学是人学”靠近 ,背离伪现实主义 ,突破“大团圆”审美观念 ,使中国文学结束了古典时期理想化的美善形态 ,直接显现现代文学直面人生的悲剧形态 ,踏上了现代化的第一级台阶。
- 王光斌
- 关键词:鲁迅创作平民化现代主义悲剧精神
- 谈素质教育的几个方法问题
- 2000年
- 根据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向,结合多年的教育实践和教育改革现状,针对素质教育的推进,本文在剖析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多元式的因材施教原则、复合式的全面教育原则、引导式的兴趣培养原则、科学的多样化考试原则,作为实现素质教育应该遵循的方法原则。
- 王光斌
- 关键词:素质教育因材施教原则
- 论教育的世界眼光被引量:1
- 2014年
- 中国正处于深刻的转型期,教育也必须转型,教育转型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顺应全球化,以全球化思维来谋划中国教育的发展。首先是要坚持邓小平提出的"三个面向",克服中国教育的偏狭功利性和狭隘的民族性;其次是以世界的眼光来办教育,培养合格公民;再次是与国际先进教育接轨,培养国际化人才,深度融入国际社会。这样才能为中国的和平崛起创造良好的发展条件并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 王光斌
- 关键词:全球化思维世界眼光人类性人文性
- 论优秀文化的真理性和道义性
- 2021年
- 要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吸纳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创造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首先需要明确何为优秀文化。凡有生命力的文化,都契合真善美,具有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特点,因此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就是优秀文化的基本标准。合规律性的文化就是真理性文化,合目的性的文化就是道义性文化,合规律性又合目的性的文化就是美的文化,亦即优秀文化必然符合真理性和道义性。每个时代都有其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任何时代的真理性和道义性都是相对的,因此历史坐标下的传统文化,现实坐标下的当代文化,既有精华也有糟粕,需要不断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 王光斌
- 关键词:真理性创新性发展
- 毛泽东“鲁迅论”的常态分析被引量:4
- 2008年
- 从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角度分析,毛泽东对鲁迅的高度评价除了基于客观事实外,还有确立文化代言人的政治需要和寻求精神同盟的个性心理需要这两个重要因素。《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发表,标志着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形成,此后,毛泽东对鲁迅长期保持沉默。新中国成立后,又出乎意料地作出一般性评价,其原因正是他们文艺思想的本质不同,政治需要的不复存在,以及心理认同需要的弱化。毛泽东的"鲁迅论"是一个革命领袖对一个思想巨人的政治评价,也是一个凡人对精神盟友心理认同的产物,在其矛盾的表象背后,有着非常合理的内在逻辑。
- 王光斌
- 关键词:鲁迅论政治需要心理认同消解沉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