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晶晶
- 作品数:14 被引量:37H指数:3
- 供职机构:淮安市淮阴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宁夏回族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宁夏回族自治区科技厅科技攻关项目中国高校医学期刊临床专项资金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RP-HPLC法测定大鼠脊髓和脑组织中利多卡因浓度被引量:3
- 2012年
- 目的建立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RP-HPLC)测定大鼠脊髓和脑组织中利多卡因浓度。方法将16只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n=8)蛛网膜下腔注入利多卡因15μL,10min后在麻醉下取脑及脊髓;空白组(n=8)在麻醉下取脑及脊髓;在以下条件下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利多卡因浓度。结果大鼠脊髓中利多卡因浓度在0.365~14.6μg.mL-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57,n=6),所测得低、中、高3种质量浓度的提取回收率分别为97.09%、103.38%、94.02%;平均回收率为(98.17±6.21)%,日内、日间RSD分别<7.45%和11.75%。脑组织中利多卡因浓度在0.365~14.6.g.mL-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7,n=6),所测得低、中、高3种质量浓度的提取回收率分别为98.94%、103.89%、101.01%;平均回收率为(101.28±6.72)%,日内、日间RSD分别<7.35%和9.86%。结论此法简便、精确,适用于研究利多卡因浓度检测,可用于利多卡因椎管内麻醉的药代动力学检测。
- 毛晶晶杨小英马汉祥党宏万陈学新孟尽海
- 关键词: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利多卡因脊髓
- PetCO2监测结合轻度按压胸部辅助硬质光棒用于快诱导经口插管可行性的临床观察被引量:1
- 2021年
- 目的观察PetCO2监测并结合胸部轻度按压辅助硬质光棒用于快诱导经口插管的可行性。方法选取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于本院择期手术并接受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的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是否应用PetCO2检测,分为A、B两组,每组30例。两组均采用静脉麻醉药及肌松剂行快速诱导,并应用普通硬质光棒行气管插管。A组常规依据颈部光斑的位置判断,B组将光棒添加PetCO2检测采样管,操作中除依据光斑位置外,还结合轻度按压胸部并观察PetCO2检测波形。插管后两组均进一步确诊是否插管成功。结果B组一次插管成功率为100%,A组一次成功率为8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麻快速诱导应用光棒经口插管,利用PetCO2检测结合轻度按压胸部,通过观察PetCO2波形及参考具体数值,提供导管进入气管的客观指标,无需插管后即可证实进入气管,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杜娟朱学芳张朝进孙林森盛思玉毛晶晶姚盛来
- 关键词:光棒气管插管
- 麻醉气体浓度和脑电双频指数监测在对腹腔镜手术患者实施静吸复合全身麻醉中的应用被引量:1
- 2021年
- 目的:探讨麻醉气体浓度和脑电双频指数监测在对腹腔镜手术患者实施静吸复合全身麻醉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4月至2020年5月期间在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医院接受腹腔镜手术的患者77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45例)和对照组(32例)。在手术期间,对两组患者均进行静吸复合全身麻醉。在对观察组患者进行麻醉期间,对其进行麻醉气体浓度和脑电双频指数监测,并根据监测结果为其调节七氟醚的吸入浓度及舒芬太尼、丙泊酚的用量。然后比较两组患者七氟醚的吸入浓度、术后清醒的时间、术后拔管的时间、术后在复苏室停留的时间及舒芬太尼、丙泊酚的用量。结果:1)观察组患者七氟醚的吸入浓度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2)观察组患者术后清醒的时间、术后拔管的时间、术后在复苏室停留的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患者,P<0.05。3)观察组患者舒芬太尼和丙泊酚的用量均少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麻醉气体浓度和脑电双频指数监测在对腹腔镜手术患者实施静吸复合全身麻醉中的应用效果较为理想。
- 毛晶晶熊祥生
- 关键词:脑电双频指数静吸复合全身麻醉
- 术后芬太尼静脉镇痛效果的预测及前瞻性个体化用药的临床观察被引量:1
- 2014年
- 目的用疼痛刺激的方法预测芬太尼术后静脉镇痛的效果。方法椎管内麻醉下经腹子宫切除的患者,手术开始后即开通持续输注泵,泵内药物为芬太尼20μg/kg,稀释至100 ml。术毕时,静脉滴注1μg/kg的芬太尼作为负荷剂量,以针刺皮肤并在感到明显疼痛的患者中任意选择40例,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将实验组的泵中芬太尼剂量增加到30μg/kg,对照组剂量不变。观察两组术后的镇痛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术后24 h内实验组镇痛效果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至术后48 h时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清醒患者提早开通镇痛泵,在适当时机直接用疼痛刺激,有助于预测泵内芬太尼的镇痛效果。
- 朱学芳毛晶晶程媛媛肖计文张其龙徐中东赵卫兵姚盛来
- 关键词:椎管内麻醉经腹子宫切除芬太尼静脉镇痛镇痛效果
- 椎管内阻滞镇静作用的研究进展被引量:4
- 2010年
- 椎管内麻醉复合全麻作为一项麻醉技术具有诸多优点而被广泛认可和采用,而在临床麻醉中,有些患者接受椎管内麻醉后就表现有一定的镇静作用。近年来一些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均发现椎管内麻醉能够显著减少镇静药物的需要量或直接降低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值和OAA/S评分,提示椎管内阻滞具有直接或间接的镇静作用。目前普遍认为可能的机制为去传人理论,即局麻药阻断了局部的传人信号,降低了对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活系统的刺激,从而产生相应的镇静作用。
- 马汉祥马妮娜张宁毛晶晶
- 关键词:椎管内麻醉
- 蛛网膜下腔阻滞和静脉全麻时丙泊酚镇静剂量的比较被引量:2
- 2011年
- 目的比较布比卡因蛛网膜下腔阻滞和静脉全麻时丙泊酚镇静剂量差异,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行下腹部妇科手术患者54例,ASAⅠ或Ⅱ级,随机均分为蛛网膜下腔阻滞组(S组)和静脉全麻组(G组)。S组在阻滞完成后15 min泵注丙泊酚,G组入室后10 min泵注丙泊酚实施全麻。比较两组患者意识消失时丙泊酚的用量。结果意识消失时S组所需丙泊酚用量为(1.12±0.18)mg/kg,明显少于G组的(1.73±0.19)mg/kg(P<0.01)。结论与静脉全麻相比,蛛网膜下腔阻滞时能减少丙泊酚镇静剂量。
- 马汉祥马妮娜毛晶晶刘红
-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阻滞丙泊酚脑电双频指数
- 不同局部麻醉药蛛网膜下腔阻滞对大鼠丙泊酚镇静作用的影响被引量:3
- 2012年
- 椎管内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因其诸多优点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国内外多有研究结果表明椎管内阻滞可以减少镇静药的用量,提示其可能具有镇静作用,而不同局部麻醉药蛛网膜下腔阻滞对丙?自酚镇静作用的影响尚未见报道。本研究通过建立Sprague—Dawley(SD)大鼠蛛网膜下腔阻滞动物模型,分别注射罗哌卡因、布比卡因和利多卡因进行蛛网膜下腔阻滞,比较不同麻醉药物对丙泊酚镇静作用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
- 马汉祥毛晶晶陈学新马妮娜熊祥生尉静芳孟尽海
-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阻滞局部麻醉药丙泊酚椎管内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动物模型
- 鞘内注射利多卡因对大鼠丙泊酚镇静效应和脑组织利多卡因含量的影响被引量:1
- 2013年
- 目的评价鞘内注射利多卡因对大鼠丙泊酚镇静效应和脑组织利多卡因含量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40只,体重250~350g,2~3月龄,2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4组(n=10):正常对照组(C组)、静脉注射利多卡因组(IV-L组)、鞘内注射生理盐水组(IT-NS组)和鞘内注射利多卡因组(TI-L组)。IT-Ns组和IT-L组分别鞘内注射生理盐水15μl和2%利多卡因15μl,IV-L组静脉注射2%利多卡因15μl。在鞘内给药或静脉给药后10min静脉输注丙泊酚,记录大鼠眼睑反射消失时丙泊酚剂量,IT-L组和IV-L组取脑组织,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利多卡因水平。结果与c组、IV-L组和IT-Ns组比较,IT-L组眼睑反射消失时丙泊酚剂量降低(P〈0.05),c组、IV-L组和IT-Ns组间眼睑反射消失时丙泊酚剂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V-L组与IT-L组间脑组织利多卡因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鼠鞘内注射利多卡因产生镇静效应的机制与其对与脑的直接作用无关。
- 马汉祥毛晶晶熊祥生张宁王建珍陈学新
- 关键词:利多卡因脊髓二异丙酚清醒镇静
- 大鼠脑脊髓利多卡因浓度对丙泊酚镇静剂量的影响
- 目的:观察大鼠脑脊髓利多卡因浓度对丙泊酚镇静剂量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椎管内麻醉产生镇静作用的机制。 方法:将40只雄性 SD大鼠随机分成四组:蛛网膜下腔利多卡因组(IT-L组, n=10),静脉利多卡因组(IV-L组,...
- 毛晶晶
- 关键词:脑脊髓椎管内麻醉丙泊酚动物实验
- 序贯法测定丙泊酚意识消失的半数有效量探讨被引量:6
- 2011年
- 目的测定丙泊酚意识消失的半数有效量(ED50)和意识消失的全量,并探讨其与剂量关系。方法将48例患者分为两组(n=24),采用序贯给药法测定丙泊酚意识消失的ED50,意识消失全量的测定是以20mg/(kg.h)速度泵入丙泊酚直至患者眼睑反射消失,和对呼喊没有反应(意识消失指标)时停止泵药,记录泵入时间并计算丙泊酚用量。结果丙泊酚意识消失的ED50和全量分别是1.018mg/kg(95%CI,0.785-1.320 mg/kg)和(1.856±0.265)mg/kg。结论丙泊酚意识消失的ED50值为1.018mg/kg,意识消失的全量约为1.8 ED50。
- 尉静芳马汉祥陈学新徐婷婷毛晶晶熊祥生
- 关键词:丙泊酚序贯试验法半数有效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