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颖
- 作品数:11 被引量:49H指数:4
- 供职机构: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苏州市科技发展计划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关节镜下距腓前韧带联合跟腓韧带修复治疗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合并距下关节不稳的临床效果被引量:1
- 2024年
- 目的探究关节镜下修复距腓前韧带(ATFL)和跟腓韧带(CFL)治疗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CLAI)合并距下关节不稳(STI)的临床效果。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2年12月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手足外科行关节镜手术治疗的15例CLAI合并STI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11例,女性4例,年龄(28.6±1.5)岁(范围:19~39岁)。右侧9例,左侧6例。所有患者术前拍摄踝关节内翻应力位X线片并行MRI检查,术中在关节镜下采用拉索技术分别行ATFL和CFL修复术。术后1年复查MRI,记录患肢功能恢复情况,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美国足踝外科协会踝与后足评分(AOFAS-AH)及Karlsson踝关节功能评分(KAFS)评估患肢疼痛和功能情况。手术前后数据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3.6±2.3)个月(范围:12~30个月),切口均一期愈合,未发生血管神经损伤、感染等并发症。末次随访时,AOFAS-AH由术前的(50.5±11.7)分升至(94.2±6.1)分(t=-13.132,P<0.01);KAFS由术前的(44.3±10.8)分升至(90.8±6.4)分(t=-12.510,P<0.01);VAS由术前的(6.1±1.4)分降至(1.4±1.2)分(t=9.482,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关节镜技术修复ATFL和CFL可恢复患者踝关节和距下关节稳定性,且操作简便、创伤小、患者术后恢复快,为临床治疗CLAI合并STI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 毛伟伟汤骏杰张勇李伟祝蓥王颖桂鉴超秦建忠
- 关键词:踝关节关节不稳定性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定距腓前韧带关节镜韧带修复
- 内镜下部分跖筋膜切除术治疗足底跖筋膜纤维瘤的初步疗效
- 2023年
- 目的:探讨内镜下部分跖筋膜切除术治疗足底跖筋膜纤维瘤的初步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20年1月~2022年1月收治的8例足底跖筋膜纤维瘤患者,其中男5例、女3例,年龄36~52岁,平均42.1岁。均为单侧,左侧6例、右侧2例。所有患者手术均在仰卧位下进行,术中在足内侧红白交界线上、跖筋膜纤维瘤两侧分别建立操作通道和观察通道。内镜下在跖筋膜纤维瘤周围清理并造腔后显露病灶,直视下行包含纤维瘤在内的扩大、部分跖筋膜切除术。手术前及末次随访时应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美国足踝外科协会踝-后足(AOFAS-AH)评分,以及SF-36健康调查简表评分进行疗效评估。结果:术后所有患者切口均获得一期愈合,局部疼痛症状均显著改善。术后随访时间10~22个月(平均17.5个月)。VAS评分由术前的6.3±1.0分下降到末次随访时的1.8±0.8分,AOFAS-AH评分由术前的45.5±6.3分提高到末次随访时的86.1±3.5分,SF-36健康调查简表评分由术前的51.3±4.8分改善到末次随访时的83.5±5.0分。术前与末次随访时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至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未见跖筋膜纤维瘤复发。结论:内镜下部分跖筋膜切除术治疗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治疗足底跖筋膜纤维瘤的短期疗效优良。
- 王颖秦建忠宋小妹李伟
- 关键词:纤维瘤内镜
- 应用肌膜瓣包裹、羊膜管预置聚乳酸-羟基乙酸微丝模拟周围神经再生微环境修复周围神经缺损的实验被引量:4
- 2009年
- 背景:周围神经损伤部位的微环境状况是影响神经再生的重要因素之一。周围神经损伤后,良好的神经再生微环境有利于保护受损神经元、促进轴突的有效再生。目的:应用肌膜瓣包裹、羊膜管预置聚乳酸-羟基乙酸微丝,充填大鼠自体周围神经组织浆模拟周围神经再生微环境,探讨其修复坐骨神经缺损的可行性。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6-06/2007-10在广东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完成。材料:清洁级2月龄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实验组、对照组、标准组3组,每组10只,右侧为实验侧,左侧为正常对照侧。取健康、足月、顺产的新鲜胎儿羊膜(产妇知情同意)制备羊膜基质膜。用医用Vicryl缝线和羊膜基质膜制备聚乳酸-羟基乙酸微丝桥接物。方法:大鼠切除坐骨神经6.0mm,自然回缩建立坐骨神经缺损模型。实验组采用带蒂肌膜瓣、人羊膜管预置Vicryl微丝并充填大鼠自体坐骨神经组织浆;对照组采用单纯人羊膜管充填大鼠自体坐骨神经组织浆;标准组采用自体神经移植,桥接大鼠坐骨神经缺损。主要观察指标:术后8,12周行大体观察、组织学检查、胫前肌湿质量、有髓神经纤维通过率及神经电生理学检测。结果:术后12周,实验组、标准组肌萎缩有所恢复,对照组则恢复不明显。实验、标准组患侧胫前肌色泽红润,饱满富有弹性;对照组色泽相对较暗,弹性度较差。术后8,12周3组胫前肌恢复率组间比较,术后12周3组有髓神经纤维总数、截面积,神经移植体血管数和血管截面积组间比较,以及小腿三头肌复合肌动作电位幅值组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其中标准组神经纤维再生质量最佳,实验组优于对照组。结论:肌膜转位、羊膜管预置聚乳酸-羟基乙酸微丝,并填充大鼠自体周围神经组织浆导管能较好的模拟周围神经再生之微环境,促进神经纤维再生,但与自体神经
- 秦建忠王培吉王颖
- 关键词:周围神经羊膜许旺细胞
- “线下讲堂+线上督导”健康教育方案在肠造口患者家庭护理中的实践被引量:10
- 2021年
- 目的制订“线下讲堂+线上督导”的健康教育方案,并探讨其在肠造口患者家庭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取便利抽样法,选取某医院2019年5月—2020年5月入院的92例患者为试验组,在院期间组织患者参加线下健康大讲堂,出院后通过线上平台督导其家庭护理行为。选取2018年4月—2019年4月入院的103例患者为对照组,给予传统健康教育。评价两组的出院指导质量,以及入院时、出院时、出院后1个月、出院后3个月的自我护理能力,并统计出院后3个月造口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出院指导质量结果显示,两组需要内容维度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获得内容维度得分(51.08±2.94)分、指导技巧及效果(100.37±6.41)分和出院指导质量总得分(152.01±7.96)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患者自我护理能力组间和时间存在交互效应(F=6.53,P<0.001),简单效应分析显示,出院时、出院后1个月、出院后3个月,试验组自我护理能力得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出院后3个月造口相关并发症发生率(9.78%)较对照组(63.11%)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线下讲堂+线上督导”的健康教育方案能有效提高出院指导质量、患者居家自我护理能力,降低肠造口并发症发生率,保障患者安全。
- 程孝惠谭丽萍李颖许文婷王颖
- 关键词:肠造口术家庭护理延续护理
- HBV cccDNA、HBsAg、HBV pgRNA联合检测对恩替卡韦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效果的预测价值被引量:19
- 2020年
- 目的研究血清HBV共价闭合环状DNA(HBV cccDNA)、HBsAg、HBV前基因组RNA(HBV pgRNA)联合检测对恩替卡韦(ETV)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的效果预测价值。方法将2015年5月-2017年5月经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确诊为HBeAg阳性的87例CHB患者纳入研究。根据患者ETV治疗48周后是否获得完全应答,分为获得组(n=38)和未获得组(n=49)。均采取ETV治疗,疗程48周,观测患者基线及治疗12、24、48周时血清HBV cccDNA、HBsAg、HBV pgRNA的水平。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探讨肝组织HBV cccDNA与血清HBsAg、HBV pgRNA的相关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完全应答的预测因素,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价血清HBV cccDNA、HBsAg、HBV pgRNA单独或联合检测对完全应答的预测价值。结果相较于未获得组,完全应答获得组患者基线,治疗24、48周时的HBV cccDNA水平明显下降(Z值分别为-2.452、-2.518、-2.266,P值均<0.001);基线,治疗12、24及48周时的HBsAg水平明显下降(Z值分别为-2.431、-2.750、2.386、2.536,P值均<0.001);治疗12、24、48周时的HBV pgRNA水平明显下降(Z值分别为-2.674、-2.503、-2.528,P值均<0.001)。完全应答获得组患者HBV cccDNA在治疗24周时、HBsAg在治疗12周时、HBV pgRNA在治疗12周时的下降水平均明显高于未获得组(Z值分别为-2.352、-2.566、-2.389,P值分别为0.006、0.001、0.004)。血清HBsAg、HBV pgRNA与肝组织HBV cccDNA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553、0.757,P值均<0.001)。治疗24周时HBV cccDNA、治疗12周时HBsAg、治疗12周时HBV pgRNA的水平可作为预测完全应答的独立影响因素(OR分别为6.248、5.452、5.670,95%CI分别为1.574~14.262、2.048~16.888、1.201~16.183,P值均<0.05)。HBV cccDNA、HBsAg、HBV pgRNA的ROC曲线下面积值分别
- 王颖赵奎秦建忠
- 关键词:恩替卡韦
- 拇指指固有动脉背侧支皮瓣一期修复拇指指端缺损被引量:9
- 2013年
- 【摘要】目的探讨应用拇指近节指固有动脉背侧支皮瓣一期修复拇指指端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设计拇指指固有动脉背侧支皮瓣一期修复拇指指端皮肤软组织缺损伴骨外露创面8例,皮瓣切取面积为2.0cm×3.5cm~2.5cm×5.0cm,供区均直接缝合。结果术后皮瓣均成活,随访6~12个月,皮瓣外形良好,患侧拇指指问关节活动度与健侧接近。患指指腹的两点辨别觉平均为9.2mm。结论应用拇指近节指固有动脉背侧支皮瓣一期修复拇指指端缺损临床效果良好。
- 秦建忠王培吉董启榕王颖
- 关键词:拇指外科皮瓣指固有动脉显微外科手术
- 指动脉背侧支皮瓣修复术后血管危象的早期诊断和护理治疗被引量:4
- 2015年
- 目的:探讨指动脉背侧支皮瓣修复术后皮瓣血管危象的早期诊断方法及护理措施。方法:应用针刺法和常规观察法相结合,密切观察26例患者的32指指动脉背侧支皮瓣修复术后皮瓣的血运情况,记录皮瓣血运发生变化的时间、术后疼痛程度等,并及时予以护理干预和治疗。结果:术后30指疼痛介于轻、中度之间,2指疼痛重度,经对症治疗后缓解。皮瓣血运变化可早在术后24-48 h内被发现。其中,28指皮瓣术后完全成活,另4指皮瓣在术后24 h内被及早发现血管危象,经三抗治疗、皮瓣按摩、放血及换药处理后完全成活。术后随访6-10个月,皮瓣质地优良,患侧手指外形满意,屈伸活动良好,供区无明显色素沉着。患指皮瓣的静止和运动两点辨别觉分别平均达9.2和9.0 mm。结论:严密细致的护理观察、可靠的早期诊断技能及周到完备的基础护理是指动脉背侧支皮瓣修复术后最终成活和早期康复的重要保障。
- 王颖陈筱粼
- 关键词:皮瓣指动脉护理
- 探讨运用改良造口护理法对减少造口底盘渗漏的效果
- 2020年
- 目的 观察改良造口护理法对造口底盘渗漏的减少作用。方法 随机选择 72 例从 2016 年 11 月~ 2019 年 1 月于本院接受肠造口治疗的患 者作为实验样本,并根据 1:1 的平均比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鉴别组与观 察组)予以差异性护理。予以鉴别组患者传统性护理,并在此基础上采用 改良造口护理法对观察组进行综合护理,而后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造口底 盘渗漏率以及造口周围皮肤损伤率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综合分析研究结 果可知,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总发生率 8.34% 以及造口底盘总渗漏率 5.56% 与造口周围皮肤总损伤率 2.78% 均明显优于鉴别组患者的并发症总发生率 27.80% 以及造口底盘总渗漏率 22.24% 与造口周围皮肤总损伤率 16.68%, 且两者相关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给予肠造口患者 传统性护理的同时对其实施改良造口护理法,既有利于减少造口底盘渗漏 和造口周围皮肤损伤,并且还可进一步降低其并发症发生率,优化预后效果, 值得临床借鉴与推广。
- 王颖
- 关键词:并发症发生率
- 一种造口袋清洗器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造口袋清洗器,从下往上依次包括:壶体、壶颈和壶嘴,所述壶颈上安装有抽水按键,所述壶嘴包括上下两层,上层为卡槽装置,下层为排水装置,所述卡槽装置包括卡装在卡槽内的可换洗布料、以及用于固定所述可换洗布料的...
- 王颖程孝惠周梅芳
- 文献传递
- 显微镜下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治疗下腰椎疾病的护理
- 通过总结32例显微镜下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治疗下腰椎疾病的护理配合,探讨术后护理对腰椎患者康复的重要性。从术后引流管、体位、术后并发症和疼痛管理,多角度的全面护理要点,尽力制定合理的护理计划,专注个性化的护理,从整体的角...
- 王颖张瑶琴
- 关键词:腰椎护理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