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珏

作品数:2 被引量:6H指数:2
供职机构:浙江大学心理与行为科学系更多>>
发文基金: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哲学宗教

主题

  • 1篇道德
  • 1篇道德行为
  • 1篇道德自我
  • 1篇德行
  • 1篇心理
  • 1篇心理需求
  • 1篇社会
  • 1篇社会生活
  • 1篇社交退缩
  • 1篇自我
  • 1篇自我调节
  • 1篇自我调节策略
  • 1篇自我形象
  • 1篇不道德
  • 1篇不道德行为
  • 1篇存在感

机构

  • 2篇浙江大学
  • 1篇杭州师范大学

作者

  • 2篇王珏
  • 1篇吴明证
  • 1篇孙晓玲

传媒

  • 1篇心理科学
  • 1篇成都理工大学...

年份

  • 2篇2016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道德失调的自我调节策略被引量:3
2016年
个体因为自己或内群体成员的不道德行为而面临道德失调,为了维持积极的道德自我形象,不得不采取一系列道德自我调节策略以减少道德失调。在道德决策阶段,通过道德许可来缓冲预期的道德失调。在行为评价和责任归因阶段,通过道德规范的动机性遗忘来避免道德觉察,也可以通过道德切换、去道德化、道德推脱等认知策略将不道德行为合理化。在反馈调节阶段,通过道德补偿、道德清洗等行为策略以恢复道德自我形象或通过道德掩饰以避免道德形象损失。综述最后还探讨了道德自我调节过程的系统性、灵活性特点及其不利后果,并提出了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王珏吴明证孙晓玲
关键词:不道德行为
社会生活中的存在感:心理学的解释被引量:3
2016年
社会生活中广泛存在着"存在感"、"刷存在感"等现象,对个体的社会交往行为产生了重要影响。通过扎根理论方法,对现实和虚拟情境中这种存在感产生原因、过程及其结果进行探讨。结果发现:存在感通常是个体自发产生的一种心理体验,伴随着尊重、自我实现以及积极情绪等体验;获得存在感的需求影响着个体主动获取存在感体验的行为,包括关系需求和归属需求;个体可以通过个体途径和群体途径获得存在感,前者为直接途径,后者为间接途径;存在感体验失败时,个体既有可能选择补偿行为重建存在感,也可能产生出社交退缩表现,这取决于其存在感需求本身。文章最后探讨了未来可进一步拓展的地方和研究的不足。
王珏
关键词:存在感心理需求社交退缩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