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宏波

作品数:8 被引量:31H指数:3
供职机构: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细胞
  • 3篇肝炎
  • 3篇病毒
  • 2篇血淋巴细胞
  • 2篇乙型
  • 2篇乙型肝炎
  • 2篇乙型肝炎患者
  • 2篇外周
  • 2篇外周血
  • 2篇外周血淋巴细...
  • 2篇细胞免疫
  • 2篇淋巴
  • 2篇淋巴细胞
  • 2篇慢性
  • 2篇慢性乙型
  • 2篇慢性乙型肝炎
  • 2篇慢性乙型肝炎...
  • 2篇免疫
  • 2篇患儿
  • 2篇肝炎患者

机构

  • 7篇杭州市第六人...
  • 2篇温州医学院
  • 2篇浙江省人民医...
  • 2篇浙江大学医学...
  • 1篇浙江大学医学...
  • 1篇浙江大学医学...
  • 1篇鄂尔多斯市中...
  • 1篇建德市第二人...

作者

  • 8篇李宏波
  • 5篇徐爱芳
  • 2篇邱莲女
  • 2篇周永列
  • 2篇章松平
  • 2篇陈刚
  • 2篇朱永泽
  • 1篇蒋雨虹
  • 1篇钮海莺
  • 1篇喻剑华
  • 1篇周建明
  • 1篇李沛
  • 1篇张永乐
  • 1篇沈红强
  • 1篇王莹
  • 1篇张洪涛
  • 1篇吴志刚
  • 1篇彭朝阳

传媒

  • 2篇中华医院感染...
  • 2篇医学研究杂志
  • 1篇中国实验诊断...
  • 1篇中国免疫学杂...
  • 1篇浙江预防医学
  • 1篇检验医学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15
  • 1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08
  • 1篇2007
  • 2篇2006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重症手足口病患儿外周血炎性细胞因子表达与临床意义被引量:19
2015年
目的研究炎性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的表达与手足口病临床病理的关系,为指导临床诊断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1年3月-2012年6月医院收治的手足口病患儿共72例,其中轻症患儿28例(轻症组)、重症患儿44例(重症组)与正常儿童26名(正常对照组),采用ELISA法检测外周血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12(IL-12)、白细胞介素-18(IL-18)、肿瘤坏死因子(TNF-α)、γ-干扰素(IFN-γ)和趋化因子白细胞介素-8(IL-8)、正常T细胞表达分泌的活性调节蛋白(RANTES)、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干扰素诱导蛋白-10(IP-10)的表达水平,用实时荧光RT-PCR法检测患儿粪便样本中肠道病毒71型(EV71)的核酸。结果重症组手足口病患儿中所有检测的细胞因子和化学因子水平均高于轻症组患儿与正常对照组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轻症组患儿中RANTES、MCP-1、IL-4、IL-12和IL-18的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重症组患儿中,伴有脑炎和肺水肿的患儿在检测的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除IL-8和IL-4外)的水平均显著高于单纯伴有脑炎的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IL-8外,EV71核酸阳性所有患儿检测的细胞因子的水平均高于EV71阴性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参与了手足口病发病及疾病进展,检测细胞因子及趋化因子水平对监测疾病进展和预测疾病预后有重要作用。
李宏波吴志刚徐爱芳
关键词:手足口病肠道病毒71型炎性细胞因子趋化因子
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在巨细胞病毒性肝炎中的应用
2008年
目的探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在巨细胞病毒性肝炎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50例血清HCMV-IgM阳性的肝炎患者和25例健康人做对照组分别进行血清FQ-PCR法检测其HCMVDNA的含量对比其检出率以及与肝功能的关系。结果50例血清HCMV-IgM阳性的肝炎患者血清HCMVDNA>103拷贝/毫升者35例,HCMVDNA阳性组要较HCM-VDNA阴性组的血清总胆红素(TBiL)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要高,经统计学处理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5例健康对照组HCMV-IgM和HCMVDNA均阴性。结论FQ-PCR在巨细胞病毒性肝炎感染中具有早期诊断结果可靠等特点,通过HCMVDNA含量的变化指导临床、评价药物疗效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李宏波李沛张永乐徐爱芳
关键词: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巨细胞病毒肝炎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CD8^+CD38^+的检测意义被引量:5
2006年
目的:通过测定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CD8+CD38+的表达及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凝血酶原时间(PT),旨在为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提供有用的参考指标。方法:流式细胞术检测38例慢性乙型肝炎、14例肝硬化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CD8+CD38+细胞的百分率;同时测定AST、TBIL和PT。结果:(1)慢性乙型肝炎组CD8+CD38+、CD38+细胞均明显高于正常组(P<0.01,P<0.01),肝硬化组CD8+CD38+、CD38+细胞均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P<0.05)。肝硬化组CD8+CD38+、CD8+细胞均明显低于慢性乙型肝炎组(P<0.05,P<0.05)。(2)慢性乙型肝炎轻、中、重各组之间比较,中度组CD8+CD38+高于轻度组(P<0.05),重度组CD8+CD38+、CD8+、CD38+均高于轻度组(P<0.05,P<0.05,P<0.05);重度组CD38+高于中度组(P<0.05);肝硬化组CD8+CD38+均明显低于轻、中、重各组(P<0.05,P<0.01,P<0.01),肝硬化组CD8+低于重度组(P<0.01)。(3)慢性乙型肝炎患者AST、TBIL、PT不正常组CD8+CD38+均高于AST、TBIL、PT正常组。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CD8+CD38+细胞明显升高,表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细胞免疫处于异常激活状态,并与肝功能损伤有一定的相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CD8+CD38+的测定,对病情分析和诊断有一定的临床参考价值。
邱莲女朱永泽周永列骆思媛李宏波
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
艾滋病患者合并苍白密螺旋体感染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探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和苍白密螺旋体(TP)混合感染的临床特点。方法收集45份HIV/TP合并感染血清和57份单纯HIV阳性血清和全血,进行淋巴细胞、血常规、肝功能等检测,分析两组实验室检测指标的差异。结果 HIV/TP合并感染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数为(431.6±127.8)109/L,HIV感染者为(527.0±156.2)109/L,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16,P<0.05),两组间其他检测指标T(CD3+)细胞、CD4+、CD8+T淋巴细胞数、CD4+/CD8+比值、B淋巴细胞、NK细胞、白细胞计数、淋巴细胞、红细胞、血小板、血红蛋白、丙氨酸转氨酶、白蛋白、γ-谷氨酰转肽酶、总胆汁酸及总胆红素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HIV/TP合并感染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显著低于单纯HIV感染者,测定HIV/TP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变化,有助于评价合并感染患者感染的免疫状况。
王莹徐爱芳陈刚李宏波钮海莺喻剑华章松平
关键词: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苍白密螺旋体
D-D二聚体检测在肝病诊治中的意义被引量:5
2007年
李宏波徐爱芳
关键词:D-D二聚体肝病纤维蛋白降解产物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血液高凝状态
麻疹患儿感染早期肝损伤与细胞免疫分析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研究麻疹患儿血清酶学和细胞免疫的变化。方法用流式细胞仪对167例麻疹患儿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3+细胞、CD4+细胞、CD8+细胞)进行检测,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检测采用日立76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另选43例门诊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结果麻疹患儿血清ALT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血清AST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麻疹患儿CD8+细胞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麻疹组与对照组间CD3+细胞和CD4+细胞数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外周血T淋巴细胞和血清酶学水平有助于监测麻疹病毒感染机体免疫状态和肝损伤。
陈刚蒋雨虹徐爱芳李宏波章松平
关键词:麻疹血清酶学细胞免疫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TCRαβ和TCRγδ的表达研究
2006年
目的检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TCRαβ和TCRγδ的表达,评价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细胞免疫状态,并初步探究随病情发展TCRαβ和TCRγδ表达率的变化趋势。方法流式细胞术测定38例慢性乙型肝炎、14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淋巴细胞中TCRαβ、TCRγδ的表达率。结果TCRαβ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的表达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慢性乙型肝炎各组之间TCRαβ的表达率比较:重度组和乙型肝炎肝硬化组表达率显著低于轻度组(P<0.01,P<0.01),乙型肝炎肝硬化组显著低于中度组(P<0.05)。而TCRγδ在慢性乙型肝炎各组之间比较以及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中TCRαβ表达能力显著低于正常人,并随病情进展,其表达能力逐渐降低,提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T细胞免疫功能下降。
邱莲女朱永泽周永列李宏波
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细胞免疫
2种快速光学法与魏氏法红细胞沉降率检测结果一致性分析
2024年
目的 分析2种快速光学法和魏氏法红细胞沉降率(ESR)检测结果的一致性。方法 收集5家医院402例患者(以骨科和风湿免疫科患者为主)乙二胺四乙酸二钾抗凝血样本,分别采用2种快速光学法(A方法和B方法)和魏氏法检测ESR。按照ESR的医学决定水平和血细胞比容(HCT)进行分组,比较2种快速光学法和魏氏法检测结果的差异,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魏氏法ESR结果为15.00(7.00~38.00)mm,A方法和B方法分别为15.90(7.59~36.28)和23.00(10.00~46.00)mm。2种快速光学法检测结果与魏氏法均存在系统偏差(P<0.05),但相关性较好(P<0.05)。魏氏法ESR为20.00 mm时,A方法的分类效能与魏氏法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B方法与魏氏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HCT(HCT<0.35)组B方法与魏氏法ESR检测结果一致性较好;正常HCT(0.35≤HCT≤0.45)组和高HCT(HCT>0.45)组A方法与魏氏法ESR检测结果一致性较好。结论 快速光学法检测ESR与魏氏法的相关性较好,但存在系统偏差。实验室在将ESR分析仪应用于临床实践之前,需进行全面的验证,建立适合的参考区间,以保证不同体系间ESR检验结果互认的客观、准确。
彭朝阳李宏波周建明张洪涛杨霞贾波沈红强
关键词:红细胞沉降率魏氏法性能评价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