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姗

作品数:15 被引量:21H指数:3
供职机构: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重庆市医学科研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8篇白血
  • 8篇白血病
  • 7篇细胞
  • 7篇急性
  • 6篇淋巴
  • 5篇淋巴细胞
  • 5篇淋巴细胞白血...
  • 4篇儿童
  • 3篇急性T淋巴细...
  • 3篇儿童急性
  • 2篇新生儿
  • 2篇预后
  • 2篇增殖
  • 2篇尿刊酸
  • 2篇危险度
  • 2篇危险度分级
  • 2篇患儿
  • 2篇基因
  • 2篇急性淋巴细胞
  • 2篇急性淋巴细胞...

机构

  • 13篇重庆医科大学
  • 2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北京医院
  • 1篇教育部
  • 1篇浙江医科大学
  • 1篇湖北省妇幼保...
  • 1篇郑州大学第三...
  • 1篇福建省妇幼保...
  • 1篇四川省妇幼保...
  • 1篇海南省妇女儿...

作者

  • 13篇刘姗
  • 12篇邹琳
  • 4篇何晓燕
  • 3篇刘海燕
  • 3篇唐诗
  • 3篇余朝文
  • 2篇袁召建
  • 2篇杨静
  • 2篇谭俊杰
  • 2篇王冬娟
  • 2篇于洁
  • 2篇舒逸
  • 2篇刘浩
  • 2篇韩星
  • 1篇戴荣欣
  • 1篇祁新坤
  • 1篇秦茹
  • 1篇苏庸春
  • 1篇赵晓东
  • 1篇王治国

传媒

  • 4篇中国实验血液...
  • 2篇基础医学与临...
  • 1篇中国生物制品...
  • 1篇中华检验医学...
  • 1篇第三军医大学...
  • 1篇儿科药学杂志
  • 1篇中华医学会第...

年份

  • 1篇2023
  • 3篇2021
  • 2篇2019
  • 1篇2017
  • 2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3
  • 1篇2012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TRECs筛查方法的建立及联合IL2RG基因分析对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症的诊断意义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拟建立适合临床应用的新生儿筛查技术,结合Sanger测序技术,明确重症联合免疫缺陷(SCID)相关基因突变,为患儿的早期筛查与诊治提供依据。方法前瞻性研究。利用Taqman实时荧光PCR技术,建立定量检测滤纸干血斑中T细胞受体重排删除环(TRECs)的方法,进行方法学评价;收集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到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就诊的SCID疑似患儿30例,检测干血斑TRECs拷贝数和外周血基因组DNA中IL2RG核酸序列;结合患JH$床诊断,分析两种方法的临床符合率。结果自建荧光定量PCR法的最低检测量为10^3拷贝/ml,批内及批间变异系数分别为〈4.7%和〈9.1%。30例SCID疑似患儿中,17例TRECs含量低于参考区间,根据临床表现,最终均确诊为SCID,自建方法的临床符合率为17/17。17例SCID确诊患儿均为男孩,其中16例存在IL2RG基因突变(7例移码突变,6例错义突变,2例无义突变,1例剪切突变),1例为RAGI基因复合杂合错义突变。结论建立以TRECs为基础的新生儿筛查技术,联合应用IL2RG基因分析技术,将有助于SCID患儿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及治疗方案的正确选择。
何晓燕刘姗戴荣欣刘玮刘之岱余朝文唐诗赵晓东邹琳
关键词:重症联合免疫缺陷基因重排
EB病毒感染与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的预后相关性研究被引量:5
2019年
目的:探讨EB病毒感染与B-ALL患儿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2012年1月-2017年12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初诊为B-ALL的住院患儿外周血,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的方法检测患儿血浆中EB病毒DNA。收集患儿病历资料,关联性分析EBV感染与B-ALL患儿预后的相关性。结果:162名B-ALL患儿中EB病毒感染率为41.36%。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EB病毒感染的患儿预后差,生存期较短的风险高于未感染患儿(HR=2.373,95%CI:1.129-4.987),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3)。多因素分析结果与单因素分析结果一致,这表明EB病毒感染是B-ALL患儿预后不良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EB病毒感染可能在B-ALL的发生及进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是B-ALL患儿预后不良的独立预测因素。因而,检测B-ALL患儿血浆中的EB病毒DNA对评估患儿疾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唐诗张容王丹王丹王丹王兴斌刘姗邹琳刘海燕刘姗
关键词:EB病毒感染临床预后
β-arrestin 1促进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Jurkat细胞衰老被引量:2
2019年
目的:探讨β-arrestin1对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T-ALL)细胞衰老的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收集T-ALL患者骨髓样本和对照样本,应用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β-arrestin1在T-ALL患者中的表达,统计分析β-arrestin1的表达与T-ALL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构建稳定敲低或过表达β-arrestin1 Jurkat细胞株,应用CCK-8检测Jurkat细胞数,β-半乳糖苷酶染色(SA-β-gal)法检测β-arrestin1对Jurkat细胞衰老的作用,应用RNA-Seq与KEGG数据交叉分析筛选可能的信号通路,Western blot验证信号通路关键位点。结果:β-arrestin1在T-ALL患者样本中表达降低(P <0.01),且β-arrestin1的表达与外周血白细胞数(r=-0.601)、外周血原始细胞数(r=-0.516)和髓外浸润(r=-0.359)呈负相关,与化疗敏感性(r=0.393)呈正相关。利用敲低或过表达β-arrestin1的稳定Jurkat细胞株发现,β-arrestin1降低Jurkat细胞数(P <0.05),促进Jurkat细胞衰老(P<0.05)。RNA-Seq与KEGG数据交叉分析发现,T-ALL患者中β-arrestin1可能通过Ras-p16-pRb-E2F1调控细胞衰老。经Western blot验证发现,β-arrestin1促进Ras和p16的表达,抑制pRB和E2F1的表达(P <0.05)。结论:β-arrestin1可能通过Ras-p16-pRb-E2F1促进T-ALL细胞衰老,延缓T-ALL疾病进程,这为阐释T-ALL新的发病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郭维刘姗刘海燕陈燕华张航吕文琼邹琳
关键词: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Β-ARRESTIN
尿刊酸在儿童急性淋巴白血病危险度分级中的应用
刘之岱韩星刘姗舒逸谭俊杰邹琳
miR-221促进神经母细胞瘤SH-SY5Y细胞N-MYC表达和细胞增殖被引量:4
2016年
目的探讨过表达miR-221对神经母细胞瘤细胞SH-SY5Y中N-MYC表达及其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方法构建miR-221过表达慢病毒载体并建立稳定转染细胞系,实验设未处理组、空载组和miR-221组,以实时定量荧光PCR(RT-q PCR)检测miR-221表达;以RT-q PCR和Western blot检测N-MYC mRNA及蛋白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结果经测序证实慢病毒载体构建成功,与未处理的SH-SY5Y细胞相比,稳定表达miR-221的SH-SY5Y细胞(miR-221组)miR-221表达升高约7倍(P<0.01);miR-221组N-MYC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较未处理组显著增多(P<0.01);miR-221组G0/G1期细胞比例明显减少(P<0.05),S期细胞比例显著增多(P<0.05);miR-221组细胞增殖能力明显增强(P<0.01)。结论过表达miR-221能够上调神经母细胞瘤SH-SY5Y细胞中N-MYC的表达,并可能通过促发细胞从G0/G1期向S期转化促进细胞增殖。
谭正兰何晓燕陈卉刘姗余朝文邹琳
关键词:神经母细胞瘤N-MYC细胞增殖细胞周期
建立HPLC法检测血清尿刊酸并探讨其对儿童白血病的意义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建立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检测血清尿刊酸(UCA)的方法,探讨血清UCA浓度对儿童急性白血病的临床意义。方法建立HPLC测定血清UCA浓度的方法,设定与优化HPLC色谱条件并进行验证。收集确诊为急性初诊白血病和非肿瘤血液疾病患者各90例的血清,检测UCA浓度,比较两组间的差异,并探究UCA浓度在白血病中的临床意义。结果成功优化并建立HPLC检测血清UCA方法,流动相乙腈:20 mmol/L KH2PO4,p H3.7为5∶95(V/V),流速为1.2 m L/min,检测波长264 nm的HPLC色谱条件下,反式尿刊酸(trans-UCA)和顺式尿刊酸(cis-UCA)浓度在0.125 g/L^5 g/L范围内与洗脱峰面积呈良好线性关系(R2分别为0.999 6和0.999 9)。批间测量和批内测量的相对标准偏差(RSD%)<5%。与对照组相比,急性白血病患儿血清中cis-UCA和trans-UCA浓度明显增高(P<0.001);与cis-UCA相比,trans-UCA对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危险度分级诊断更有价值。结论 HPLC方法可以测定血清UCA浓度,儿童急性白血病血清中的UCA浓度可为诊断与预后提供线索,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韩星刘之岱刘姗万科星苏庸春邹琳
关键词:尿刊酸急性白血病危险度分级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D34^+CD38^-群细胞在NOD/SCID与NSG小鼠体内增殖能力的比较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比较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CD34+CD38-细胞群在非肥胖糖尿病(non obese diabetic,NOD)/重症联合免疫缺陷(severe combined immunodeficient,SCID)小鼠与在NOD/SCID基础上敲除IL-2Rγ链的小鼠(NOD scid gamma,NSG)体内的复制能力。方法采用免疫磁珠法分选ALL患儿骨髓CD34+CD38-细胞(作为阳性细胞)及其他各群细胞(CD34+CD38+、CD34-CD38-、CD34-CD38+,作为阴性对照细胞),经尾静脉分别注射于NOD/SCID或NSG小鼠体内,104个/只,连续监测小鼠的发病情况并记录小鼠生存时间;进行小鼠外周血白血病细胞计数及外周血、骨髓血涂片检查;将濒死小鼠处死后,取肝、脾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结果 CD34+CD38-细胞注射入小鼠体内后,NOD/SCID小鼠的存活期为56~150 d,NSG小鼠的存活期为13~120 d;NOD/SCID小鼠外周血白细胞数量缓慢升高直至死亡或处死,NSG小鼠外周血白细胞数量从第7天开始升高,至75 d左右达高峰;NOD/SCID小鼠和NSG小鼠分别于注射CD34+CD38-细胞3周和2周后外周血涂片可见白血病细胞,NSG小鼠外周血涂片发现更多的蓝染幼稚细胞;NSG小鼠骨髓涂片中发现更多的圆形、外源整齐、蓝色深染的幼稚细胞;NSG小鼠脾脏组织中有明显的炎细胞团块,且组织疏松,NOD/SCID小鼠脾脏组织中未发现明显的炎细胞团块,且组织相对致密,两种小鼠的肝脏组织中均未发现明显的炎细胞团块和组织结构改变。结论 ALL CD34+C38-细胞在NOD/SCID小鼠及NSG小鼠体内均能增殖复制出白血病,NSG小鼠复制白血病的时间更短,恶性程度更高,且白血病的复制过程更接近人类白血病的病理过程。本实验为白血病发病机理的研究和临床用药的评价提供了更好的载体。
刘姗周晓燕周晓燕舒逸秦茹
关键词: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NODSCID小鼠
手足口病RT-RCR检测方法评价及亚型变化分析
刘姗何晓燕刘之岱唐诗张容王丹谭俊杰邹琳
重庆部分地区苯丙氨酸羟化酶缺乏症患儿基因突变分析被引量:3
2021年
目的探讨重庆部分区域苯丙氨酸羟化酶(phenylalanine hydroxylase,PAH)缺乏症基因突变频率和特征,为PAH缺乏症的诊断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1日至2020年10月25日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确诊的45例PAH缺乏症患儿,将苯丙氨酸羟化酶缺乏症分型为经典型苯丙酮尿症(phenylketonuria,PKU)、轻度PKU及轻度高苯丙氨酸血症(hyperphenylalaninemia,HPA),分析其二代高通量测序及多重连接依赖探针扩增技术检测的PAH基因突变情况以及Sanger测序技术对其父母相应变异位点的验证结果。结果①45例高苯丙氨酸血症患者中43例均检出2个变异位点(40例为复合杂合突变,3例为纯合突变),且所检测突变位点均来自父母;另外2例为杂合突变,仅检测到1个变异位点。②45例PAH缺乏症患者共检出34种突变,主要以错义突变(52.9%)为主,c.728G>A突变频率最高(15.9%,14/88),其次为c.158G>A(11.4%,10/88)、c.1197A>T(9.1%,8/88)及c.721C>T(9.1%,8/88)。高频突变的区域在第7外显子,包含4种突变,26个变异位点(29.5%)。③13例经典型PKU患者检测到11种PAH基因突变,其中突变频率最高的为c.728G>A(8/25,32%);8例轻度PKU患者检测到9种PAH基因突变,c.728G>A(3/15,20%)突变频率最高;24例轻度HPA患者共检出24种PAH基因突变,其中c.158G>A(10/48,20.8%)突变频率最高。结论重庆市PAH缺乏症患者PAH基因突变以复合杂合为主,主要变异类型为错义突变,具有明显的热点突变(c.728G>A、c.158G>A、c.721C>T及c.1197A>T)。
王冬娟张娟刘浩杨静万科星袁召建余朝文张大勇刘姗邹琳
关键词:高苯丙氨酸血症新生儿疾病筛查苯丙氨酸羟化酶基因突变
转录因子SP1对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进程的影响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研究转录因子SP1对支架蛋白ARRB1的转录调节及其在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T-ALL)中的作用。方法:构建p GL3-ARRB1-luc、p CDNA3.1-SP1及其他可能结合的转录因子质粒,采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证明ARRB1启动子区与转录因子结合;利用慢病毒感染构建SP1过表达的稳定细胞株JK-SP1,RT-PCR及Western blot验证SP1与ARRB1表达的关系;进一步流式细胞术检测SP1对细胞凋亡、细胞周期以及细胞活性氧含量的作用。构建NCG小鼠异种移植模型,探讨SP1对白血病小鼠成模能力的影响。结果:p GL3-ARRB1-luc、p CDNA3.1-SP1质粒共转入HEK293T细胞后,虫荧光素高表达(P<0.001);同时,与对照组相比,稳定细胞株JK-SP1中ARRB1 m RNA水平、蛋白水平均增加(均P<0.01)。进一步体外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JK-SP1细胞凋亡比例更高(x=22.78%),细胞周期多阻滞于G1期(63.00%),活性氧含量增加。体内实验证明,尾静脉输注JK-SP1细胞的NCG小鼠生存时间更长(平均33.8 d),肝脾肿瘤细胞浸润相对较少。结论:转录因子SP1通过直接结合于ARRB1启动子区,促进ARRB1转录与表达,进而延缓体内、体外T-ALL疾病进程。本研究完善了ARRB1调控T-ALL进程的机制并为新的靶向药物研发提供了理论依据。
唐诗王皓飙郭维邹琳刘姗
关键词: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SP1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