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毅弘

作品数:4 被引量:14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生物学
  • 4篇天文地球

主题

  • 3篇动物群
  • 3篇更新世
  • 2篇早更新世
  • 2篇巨猿
  • 2篇哺乳动物
  • 1篇大样本
  • 1篇英文
  • 1篇山金
  • 1篇年龄
  • 1篇线性判别分析
  • 1篇小哺乳动物
  • 1篇巨猿动物群
  • 1篇化石
  • 1篇个案
  • 1篇个案研究
  • 1篇
  • 1篇哺乳动物群

机构

  • 4篇中国科学院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南...
  • 1篇重庆中国三峡...
  • 1篇河北地质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作者

  • 4篇刘毅弘
  • 3篇金昌柱
  • 2篇王元
  • 2篇严亚玲
  • 2篇朱敏
  • 1篇董为
  • 1篇魏光飚
  • 1篇张颖奇
  • 1篇刘金毅

传媒

  • 2篇第四纪研究
  • 1篇人类学学报
  • 1篇古脊椎动物学...

年份

  • 2篇2017
  • 1篇2014
  • 1篇2012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几何形态测量学方法在小哺乳动物化石分类鉴定中的应用——4种类化石大样本的个案研究(英文)被引量:3
2012年
小哺乳动物化石在晚新生代生物地层学和生物年代学研究中具有重要作用,尤其是筛洗法在古生物调查中得到广泛应用后,通常可以采集到数量可观的标本,使得其地位较大型哺乳动物化石更加彰显。因此,小哺乳动物化石标本的分类鉴定也成了一项十分关键的工作。然而,传统形态学方法在对大量标本进行分类鉴定时,往往容易受主观因素影响而将不稳定的细微性状变异作为依据建立新种,或者忽视一些肉眼难于察觉的形态学差异而将两个甚至多个类群合并到一起,导致基于形态学的化石分类鉴定随意性增加,失去客观性。此外,对于不具鉴定意义的非关键性单个牙齿,很难凭借肉眼或显微镜观察进行区分。针对这些问题,本文选取了安徽繁昌人字洞早更新世早期三种类甘肃模鼠Mimomys gansunicus, 郑氏异模鼠Heteromimomys zhengi和繁昌维蓝尼鼠Villanyia fanchangensis的1284件臼齿并以早上新世内蒙古比例克的比例克模鼠Mimomys bilikeensis的163件臼齿作为参考,采用几何形态测量学方法在各个臼齿咬合面上分别选取了7~14个同源landmark对咬合面的形态特征进行了线性判别分析,建立了针对这4个种的臼齿咬合面形态差异判别函数。分析结果表明,根据这些landmark所提供的形态差异信息,人字洞的1284件臼齿标本中的确存在3个可以明显区分且形态学性状稳定的类群,先前的分类鉴定得到了验证。与之不同地点不同时代的比例克模鼠也可以很好区分。因此,建立在大样本基础上的这4种类臼齿咬合面同源形态特征的判别函数可以用来描述这些种类较为稳定的形态特征差异,并用来作为今后对样本较少的标本进行分类鉴定时的判别依据。因为几何形态测量学的方法不仅可以对二维的离散landmark数据以及重要形态学特征的轮廓线进行分析,甚至还可以扩展至三维空间,所以上述方法对于�
张颖奇严亚玲刘毅弘魏光飚
关键词:线性判别分析小哺乳动物
广西崇左早更新世与巨猿共生的扶绥犀新材料被引量:3
2017年
广西崇左地区第四纪喀斯特溶洞发育,洞穴堆积中常含有丰富的哺乳动物化石,十余年的地质古生物调查中已发现多处第四纪不同时期的含有步氏巨猿(Gigantopithecus blacki)的洞穴化石点,共生的动物群中,独角犀(Rhinoceros)是化石数量最多、演化特征最显著的种类之一,对生物地层和环境变化有重要的指示意义。本文系统研究了产自崇左早更新世的鲤鱼山百孔洞和泊岳山巨猿洞的独角犀新材料,依据化石牙齿的大小和基本形态特征将其归入化石扶绥犀(Rhinoceros fusuiensis);此外,通过化石种和现生种冠高指数的比较研究表明,扶绥犀很可能栖息于温暖潮湿的森林环境中,这与现存于东南亚的苏门答腊犀的生活环境接近。扶绥犀是一种生存于早更新世早期(2.5~1.8Ma B.P.)的独角犀化石种,它往往与步氏巨猿(G. blacki)、中华乳齿象(Sinomastodon)、桑氏硕鬣狗(Pachycrocuta licenti)、小种大熊猫(Ailuropoda microta)或武陵山大熊猫(A. wulingshanensis)以及山原貘(Tapirus sanyuanensis)或中国貘(T. sinensis)等动物共生,主要分布于中国南方,尤以广西地区最为集中。
严亚玲王元刘毅弘朱敏金昌柱
关键词:早更新世
广西扶绥岩亮洞早更新世独角犀年龄结构的分析
2014年
岩亮洞是广西扶绥地区最近新发现的早更新世巨猿化石点,经过初步发掘,采集到了丰富的巨猿材料及大量伴生的哺乳动物化石。引人注目的是其中犀类化石居多,包括146颗完整的牙齿及十多件头后骨骼化石,从形态特征判断,这些犀类化石应属于独角犀的一新种Rhinoceros fusuiensis。岩亮洞巨猿动物群中的独角犀以种群丰度最大而不同于其他已知东亚地区的巨猿动物群中的独角犀类材料。本文从犀类牙齿的主尖釉质层、齿质暴露程度、咀嚼面的磨蚀程度等方面对岩亮洞独角犀的年龄结构进行了研究。该死亡群中至少有4头幼年个体、5头青年个体、5头成年个体和1头老年个体。依据牙齿磨蚀程度和牙齿萌出顺序对年龄结构的分析及统计显示,其中青年个体和成年个体最多,幼年个体次之,老年个体最少,其死亡的原因不是通常意义上磨耗型死亡,突发性的灾害可能是造成这种死亡年龄分布的主要原因。
严亚玲金昌柱朱敏刘毅弘刘进余
关键词:早更新世巨猿动物群
大连复州湾骆驼山金远洞2016年发掘简报被引量:8
2017年
辽宁省大连市复州湾东海水泥厂的骆驼山石灰岩矿区有一处富含脊椎动物化石的金远洞洞穴堆积,在2013年被发现后引起了有关部门和专家的注意。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大连自然博物馆的联合考察队于2014年8月对该地点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和清理工作时,采集到属种多样的哺乳动物化石及一批燧石、砂岩、脉石英等疑似石制品及古人类活动遗迹。2015年初东海水泥厂在金远洞西侧的石灰岩炸山采石过程中揭露出金远洞堆积主体,出露了可见厚度大于40m、底部长128m、洞顶发掘面积逾600m2的大型洞穴堆积,并含有发育良好的5条钙质结核层和6条富含哺乳动物的化石层。2016年,联合考察队对骆驼山金远洞进行了系统的地质调查和野外发掘,重点发掘了自上而下的第一和第四层,出土了大量完整的及保存程度不等的哺乳动物头骨和肢骨化石,还出土了鸟类和爬行类化石,此外,还系统采集了古地磁和孢粉样品。根据目前初步鉴定的结果,金远洞哺乳动物群有59个种类,在分类组成上种类最多的是食肉目和偶蹄目,分别占哺乳类种类总数的34% 和31%,而奇蹄目(8%)、翼手目(8%)、食虫目(6%)、啮齿目(6%)、兔形目(3%)、长鼻目(2%)和灵长目(2%)则较少。在生态类型的组成上以粗食者的种类最多,占哺乳动物总数的32%;其次是肉食类(18%)、杂食类及食虫类(均为15%)和嫩食类(13%),腐食类最少(7%)。根据初步鉴定的化石组成推测,金远洞上部堆积物(第一、二层和第三层上部)的时代可能与周口店猿人遗址相当,很可能属于中更新世;而中下部堆积物(第四、五层)的地质时代大致相当于蓝田公王岭或狭义泥河湾,应为早更新世。此外,还在骆驼山40m高程的半山腰望海洞堆积中采集到了肿骨鹿(Sinomegaceros pach
刘思昭王元董为刘金远刘毅弘高春玲刘金毅金昌柱赵博
关键词:更新世哺乳动物群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