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文娟
- 作品数:6 被引量:114H指数:5
- 供职机构: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核苷(酸)类药物初始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被引量:13
- 2016年
- 目的分析不同核苷(酸)类似物初始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8月至2013年8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感染科诊断为乙型肝炎肝硬化的患者共218例,随机分为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组(LA组)、替比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组(TA组)、恩替卡韦单药治疗组(EN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不同抗病毒治疗,持续48周后检测患者相关肝功能以及肝硬化指标并进行综合评价。结果经48周的治疗,四组患者的肝功能均有一定程度改善,抗病毒治疗的患者优于对照组,而LA和TA两组联合治疗方式优于EN组单药治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9.775、10.148,P=0.012、0.008);四组患者的病毒复制均有所降低,抗病毒治疗的患者优于对照组,而LA组和TA组两组联合治疗方式优于EN组单药治疗,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F=11.275、12.198、15.645,P=0.037、0.016、0.003);四组患者的肝硬化程度亦有所降低,抗病毒治疗的患者优于对照组,而LA组和TA组两组联合治疗方式优于EN组单药治疗,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F=13.534、11.009、12.756,P=0.015、0.022、0.019)。结论使用不同核苷(酸)类似物进行抗病毒治疗后,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肝功能以及肝硬化程度有明显改善,且联合用药优于单药治疗。
- 阎文昭赵文娟金国华周东方孙慧赵彩彦
- 关键词:乙型肝炎肝硬化核苷(酸)类似物临床疗效
- 两种益生菌联合铋剂四联疗法根除幽门螺杆菌疗效分析被引量:37
- 2018年
- 目的评价复方嗜酸乳杆菌片或布拉氏酵母菌散联合铋剂四联疗法根除幽门螺杆菌(H.pylori)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360例H.pylori感染者随机分为3组。四联组:埃索美拉唑镁肠溶片20 mg+枸橼酸铋钾220 mg+阿莫西林1 000 mg+呋喃唑酮100 mg 2次/d,口服10 d;复方嗜酸乳杆菌组和布拉氏酵母菌组分别在四联组基础上,于服药第1天开始加用复方嗜酸乳杆菌片1 000 mg 3次/d或布拉氏酵母菌散500 mg 2次/d,口服14 d。治疗期间观察患者不良反应,治疗结束停药至少4周后行13C或14C-尿素呼气试验,结果阴性者判定为根除成功,比较3组间H.pylori根除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四联组、复方嗜酸乳杆菌组和布拉氏酵母菌组意向性(ITT)分析的根除率分别为81.7%(98/120)、84.2%(101/120)、85.0%(102/12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68);3组方案(PP)分析的根除率分别为92.5%(98/106)、90.1%(101/111)、93.6%(102/10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70);复方嗜酸乳杆菌组不良反应的总体发生率(P=0.008)以及腹泻(P〈0.001)的发生率均低于四联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布拉氏酵母菌组不良反应的总体发生率(P=0.003)以及腹泻(P〈0.001)、腹胀(P=0.004)、便秘(P=0.002)的发生率均低于四联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两益生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方嗜酸乳杆菌片和布拉氏酵母菌散均可降低铋剂四联方案中不良反应的总体发生率,前者可降低腹泻的发生率,后者可降低腹泻、腹胀、便秘的发生率。
- 朱新影杜娟赵文娟吴婧赵丽伟孟霞杨亮焦黎马欢
- 关键词:幽门螺杆菌嗜酸乳杆菌铋
- 内镜下套扎术治疗内痔54例前瞻性研究被引量:42
- 2020年
- 目的研究微创治疗内痔新方法内镜下套扎术治疗内痔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集2017年2月-2018年2月于该院行内镜下套扎术治疗的54例Ⅱ至Ⅲ期内痔患者,随访1、6和12个月,观察患者症状改善情况、并发症发生及复发情况,应用疼痛评分、出血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和脱出程度评分来评估内镜下套扎术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术后随访12个月,47例治疗有效,治疗有效率87.0%,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进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出血评分、生活质量及脱出程度评分,对比治疗前后,各个指标均有明显下降,VAS评分由(3.9±2.1)分降至(1.9±1.1)分(P=0.012),出血评分由(5.5±2.4)分降至(2.3±1.5)分(P=0.000),生活质量评分由(2.6±0.7)分降至(1.2±0.6)分(P=0.039),脱出程度评分由(2.4±0.5)分降至(1.6±0.6)分(P=0.002),2例(3.7%)患者出现复发,分别发生于10和11个月。结论内镜下套扎术治疗内痔临床疗效确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 王军民马欢赵文娟焦黎
- 关键词:内痔内镜下套扎术疗效并发症复发
- 急性结肠憩室炎132例临床特点分析被引量:14
- 2019年
- 目的探讨急性结肠憩室炎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17年12月该院收治的资料完整且经腹部CT、结肠镜和/或手术确诊的急性结肠憩室炎13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男89例,女43例,男女比例为2.1:1.0,发病年龄(51.8±13.1)岁;急性单纯性结肠憩室炎119例(90.2%),急性复杂性结肠憩室炎13例(9.8%);发病部位:盲肠升结肠82例(62.1%),乙状结肠23例(17.4%),降结肠16例(12.1%),横结肠8例(6.1%),同时累及两个部位者3例(2.3%);主要症状:腹痛132例(100.0%),发热117例(88.6%),腹部压痛132例(100.0%);外周血白细胞计数(WBC)升高者103例(78.0%),WBC计数(15.8±5.1)×109/L,C反应蛋白(CRP)升高者124例(93.9%),CRP数值(34.1±15.3)mg/L;所有患者均行腹部CT检查,有结肠壁增厚表现者124例(93.9%),结肠周围脂肪组织密度增高者78例(59.1%);119例急性单纯性憩室炎患者均经静脉输注抗生素后好转,13例急性复杂性憩室炎患者中,3例经单纯静脉输注抗生素后好转,5例单纯腹腔脓肿和2例腹腔脓肿伴腹腔积液者静脉输注抗生素,同时行腹腔引流管引流后好转,2例腹腔游离气体及1例腹腔脓肿并瘘管形成、腹腔积液患者行开腹手术治疗后好转,在院期间无死亡病例.结论急性结肠憩室炎好发于中老年男性,常见临床表现为腹痛、发热、腹部压痛,腹部增强CT在其诊断及病情评估中起重要作用,大部分患者无并发症,预后良好.
- 朱新影赵文娟杜娟孟霞赵丽伟杨亮焦黎马欢樊晓
- 关键词:憩室炎结肠憩室
- 锯齿状息肉病综合征的关键基因与潜在治疗药物的生物信息学筛选
- 2021年
- 目的基于生物信息学方法利用GEO芯片数据库分析锯齿状息肉病综合征(serrated polyposis syndrome,SPS)的关键基因,探索SPS的分子调控机制及潜在的治疗药物。方法从GEO数据库下载GSE19963数据集,利用GEO2R分析SPS组织样本和正常结肠黏膜组织样本的表达数据,利用DAVID数据库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富集与功能注释。利用STRING数据库和Cytoscape软件构建蛋白质相互作用(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PPI)网络,分析其关键基因,利用药物基因组学数据库CMap探索具有潜在治疗SPS作用的小分子药物。结果从GSE19963芯片数据集中共获取230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157个为上调基因,73个为下调基因。上调的差异表达基因显著富集于细胞间粘附、脂类物质的生物合成、氧化还原及类固醇的生物合成等过程,下调的差异表达基因显著富集于金属离子的结合、矿物质吸收及细胞色素P450途径等过程。根据PPI网络,筛选出5个关键基因。通过CMap数据库筛选到10个具有潜在治疗SPS作用的小分子药物。结论通过生物信息学筛选出的关键基因及构建的PPI网络有助于全面了解SPS发生的分子机制,为探索关键基因作为临床诊断及治疗的分子靶标提供了可靠的研究方向,筛选出的小分子药物可作为潜在治疗SPS作用的关键药物进行研发。
- 任威瑞张创赵文娟张宇翔王军民
- 关键词:生物信息学差异表达基因
- 分节顺应性全腹膜可回收食管支架与传统食管支架用于食管恶性狭窄的前瞻性对比研究被引量:8
- 2020年
- 目的:评估第三代分节顺应性全腹膜可回收食管支架用于食管恶性狭窄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方法:以2016年1月—2018年8月因食管癌并吞咽困难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拟行内镜下食管支架置入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按入院时间单双月进行分组,单月置入第三代分节顺应性全腹膜可回收食管支架(分节食管支架组)、双月置入传统食管支架(传统食管支架组)。对比分析两组支架置入成功率,术后1周、3个月患者生存率、吞咽困难改善率、体能状态改善率,术后3个月内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术后1周内有12例死亡,分节食管支架组生存率为97.3%(179/184),传统食管支架组为95.9%(162/169)(χ^2=0.544,P=0.461);分节食管支架组生存者的吞咽困难改善率为99.4%(178/179),传统食管支架组生存者为98.8%(160/162)(χ^2=0.008,P=0.931);分节食管支架组生存者的体能状态改善率为31.3%(56/179),传统食管支架组生存者为27.8%(45/162)(χ^2=0.502,P=0.479)。术后3个月内有55例死亡,分节食管支架组生存率为84.8%(156/184),传统食管支架组为84.0%(142/169)(χ^2=0.039,P=0.844);分节食管支架组生存者的吞咽困难改善率为71.8%(112/156),传统食管支架组生存者为76.8%(109/142)(χ^2=0.957,P=0.328);分节食管支架组生存者的体能状态改善率为43.6%(68/156),传统食管支架组生存者为43.0%(61/142)(χ^2=0.012,P=0.912)。术后3个月内,分节食管支架组胸痛发生率、食管出血发生率、食管穿孔发生率、支架移位发生率分别为45.7%(84/184)、7.6%(14/184)、3.8%(7/184)、7.6%(14/184),传统食管支架组分别为60.9%(103/169)(P<0.05)、14.2%(24/169)(P<0.05)、8.9%(15/169)(P<0.05)、16.6%(28/169)(P<0.05)。结论:第三代分节顺应性全腹膜可回收食管支架用于食管恶性狭窄的疗效与传统食管支架相似,安全性更优。
- 王军民朱新影赵文娟
- 关键词:食管狭窄内镜下食管支架置入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