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郭丽玲

作品数:8 被引量:96H指数:7
供职机构:江西农业大学园林与艺术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西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8篇农业科学

主题

  • 6篇马尾松
  • 4篇飞播
  • 3篇松林
  • 3篇碳密度
  • 3篇马尾松林
  • 2篇低效林
  • 2篇造林
  • 2篇植被
  • 2篇林分
  • 2篇林木
  • 2篇林木生长
  • 2篇林下植被
  • 2篇飞播造林
  • 1篇凋落
  • 1篇凋落物
  • 1篇植被多样性
  • 1篇植被组成
  • 1篇森林生态
  • 1篇森林生态学
  • 1篇生态

机构

  • 8篇江西农业大学
  • 2篇中国林业科学...

作者

  • 8篇郭丽玲
  • 7篇宁金魁
  • 7篇欧阳勋志
  • 6篇潘萍
  • 3篇臧颢
  • 2篇吴自荣
  • 2篇黎芳
  • 1篇刘苑秋
  • 1篇郭孝玉
  • 1篇褚欣
  • 1篇徐辉
  • 1篇曹梦

传媒

  • 2篇西南林业大学...
  • 1篇北京林业大学...
  • 1篇东北林业大学...
  • 1篇中国人口·资...
  • 1篇生态学杂志
  • 1篇浙江农林大学...

年份

  • 1篇2019
  • 3篇2018
  • 2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不同密度飞播马尾松林凋落物及土壤持水性能比较分析被引量:8
2017年
根据飞播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林的林木密度,将林分分为Ⅰ组(900~1 500株·hm^(-2)),Ⅱ组(1 500~2 100株·hm^(-2)),Ⅲ组(2 100~2 700株·hm^(-2)),Ⅳ组(2 700~3 300株·hm^(-2))等4个密度组,并分别各密度组设立标准地调查和样品测定,分析比较其凋落物和土壤的持水性能。结果表明:(1)各密度组凋落物储存量都表现为半分解层大于未分解层,凋落物总储存量、最大持水量和有效拦蓄量均为密度组Ⅱ>密度组Ⅲ>密度组Ⅰ>密度组Ⅳ,最大值分别为4.26,11.55和9.79 t·hm^(-2),且密度组Ⅱ的最大持水量和有效拦蓄量均显著高于其余密度组(P<0.05),凋落物总储存量各密度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2)土壤非毛管持水量、毛管持水量和最大持水量的范围分别是332.62~628.93,2 210.17~2 859.98和3 792.45~3 984.91 t·hm^(-2),均表现为密度组Ⅱ>密度组Ⅲ>密度组Ⅰ>密度组Ⅳ,但各密度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综合分析表明:飞播马尾松林密度为1 500~2 100株·hm^(-2)时,凋落物和土壤的持水性能最好。
褚欣潘萍郭丽玲宁金魁欧阳勋志吴自荣
关键词:森林生态学马尾松林凋落物土壤持水性能
飞播马尾松林林下植被组成、多样性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被引量:24
2018年
以飞播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林为研究对象,采用冗余分析(RDA)和方差分解法分析林下植被物种组成及其多样性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林下植物共54种,隶属29科36属,灌木、草本层物种重要值分别以算盘子(Glochidion puberum)和铁芒萁(Dicranopteris linearis)最高;前向选择及蒙特卡洛(Monte Carlo)检验表明,平均胸径、海拔、郁闭度对灌木层物种组成影响显著(P<0.05),土层厚度对草本层物种组成影响极显著(P<0.01);Monte Carlo检验预选出的9个因子共解释了物种多样性变异的70.9%,其中平均胸径、郁闭度、土层厚度、速效氮和坡位是影响林下植被物种多样性的主要环境因子;生物因子、非生物因子对物种多样性的单独解释率分别为34.8%和7.5%,两者交互作用解释率为20.5%,表明生物因子及其与非生物因子的共同作用是影响林下植被物种多样性的主要因素。
曹梦潘萍欧阳勋志臧颢宁金魁郭丽玲李杨
关键词:马尾松飞播林环境因子林下植被
经营措施对不同低效或受灾林林木生长及林分碳密度的短期影响
合理的森林经营措施可以改善林木生长环境,优化林分结构,促进森林生长发育、提高林地生产力和森林质量。论文以江西省新余市和吉安市为研究区,以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马尾松(Pinus mass...
郭丽玲
关键词:低效林林木生长碳密度
文献传递
基于林农视角的赣江源公益林生态补偿满意度评价研究被引量:17
2015年
以赣江源区林农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入户随机调查了135份有效样本,构建了林农满意度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法和专家赋权法组合方式确定指标体系的权重系数,以模糊数学原理为基础构建林农满意度的综合评价模型。林农对生态公益林的生态效益满意度最高、对公益林区管护人员护林效果满意程度最低,40%的林农对公益林补偿标准不满意。并提出优化公益林生态补偿政策建议,为完善自然保护区及水源地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提供参考。
郭丽玲欧阳勋志郭孝玉宁金魁
关键词:公益林生态补偿生态建设
飞播马尾松林林分空间结构对林下植被多样性的影响被引量:24
2016年
以飞播马尾松中龄林为研究对象,通过典型样地调查,运用单因素方差及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分析林分空间结构对林下植被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大小比数对灌木及草本层多样性及盖度影响均不显著(P>0.05);角尺度、混交度对灌木及草本Shannon-Wiener指数影响显著(P<0.05),且混交度对草本Patrick指数影响达到显著水平(P<0.05);空间密度、开敞度对草本Shannon-Wiener指数影响显著(P<0.05),且开敞度对灌木Patrick指数的影响达显著水平(P<0.05),空间密度对灌木盖度的影响达显著水平(P<0.05);各种空间结构指数对Pielou指数的影响均不显著(P>0.05)。总体上,林下植被多样性表现为林木随机分布的林分高于聚集分布的林分,混交林高于纯林,中等密度林分高于高密度林分,开敞度基本充足的林分高于开敞度严重不足的林分。(2)受林下植被物种多样性影响最大的是空间密度,最小的是大小比数。因此,以调整林分密度为主,综合调整林木分布格局、树种结构及其开敞度,将有利于提高林下植被的多样性。
黎芳潘萍宁金魁赖国桢欧阳勋志徐辉郭丽玲吴自荣易祖滨
关键词:飞播造林马尾松林林下植被林分空间结构植被多样性
赣南马尾松天然林不同生长阶段碳密度分布特征被引量:8
2018年
【目的】通过对赣南马尾松天然林碳密度的分析,为其区域尺度上森林碳储量的准确估算以及开展碳汇林业的科学经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基于标准地调查与碳含量的测定,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LSD多重比较法,分析不同林龄、层次及不同组分碳密度的分布特征。【结果】(1)林分总碳密度为129.00 t/hm^2,表现为成熟林(185.41 t/hm^2)>近熟林(140.54 t/hm^2)>中龄林(114.21 t/hm^2)>幼龄林(75.83 t/hm^2);各层碳密度为土壤层(80.02 t/hm^2)>乔木层(43.81 t/hm^2)>林下植被层(4.60 t/hm^2)>凋落物层(0.57 t/hm^2),分别占总碳密度的62.03%、33.96%、3.57%和0.44%;每层碳密度的分配规律表现为:乔木层为树干>树枝>树根>树叶,林下植被为草本层>灌木层,凋落物为半分解层>未分解层,土壤各层单位厚度的碳密度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2)随林龄的增大,各层碳密度的变化规律不尽相同。其中,乔木层、土壤层的碳密度均呈增加趋势,且均以成熟林最大,成熟林的林木各组分碳密度均显著高于其他龄组(P<0.05),而土壤层碳密度在不同龄组间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林下植被层碳密度随林龄变化表现出先减后增趋势,但以幼龄林最大。不同龄组间的灌木层、草本层及其各组分碳密度均有显著差异(P<0.05),其中灌木层碳密度以近熟林最大,草本层碳密度以成熟林最大;凋落物层碳密度随林龄增大表现为先增后减的趋势,近熟林未分解层碳密度显著高于其他龄组(P<0.05),而半分解层碳密度各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土壤层和乔木层是马尾松天然林整个生态系统碳密度的主体;随着林龄的增大,乔木层及其各组分和土壤层的碳密度均呈增加趋势,而林下植被层、凋落物层及其各组分碳密度的变化并未表现出相同规律。
郭丽玲潘萍欧阳勋志宁金魁臧颢刘苑秋杨阳桂亚可
关键词:马尾松天然林碳密度
间伐补植对马尾松低效林生长及林分碳密度的短期影响被引量:9
2019年
以马尾松低效林为研究对象,根据其林分特征等因素采用20%间伐强度及补植措施,通过对2013—2017年连续4年的样地调查与样品测定获取数据,分析间伐补植措施对其林木生长以及林分碳密度的短期影响。结果表明:间伐补植措施实施4年后,林木平均胸径、平均单株材积的生长均得到显著提高(P<0.05),且分别比对照样地提高了77.78%、109.68%。间伐补植后乔木层碳密度的增量呈显著减慢趋势(P<0.05);林下植被层、凋落物层碳密度分别表现为极显著减少(P<0.01)和显著增加(P<0.05);土壤层碳密度的增量则为对照样地大于作业样地,且差异显著(P<0.05)。林分总碳密度4年增长量显著低于对照样地(P<0.05),且作业样地的增量比对照样地减少4.91 t/hm2。本研究可为低效林的质量提升提供参考。
郭丽玲潘萍欧阳勋志宁金魁李琦吴佳昊
关键词:马尾松低效林林木生长碳密度
赣南马尾松林分多功能经营空间结构优化模型研究被引量:8
2017年
以赣南飞播马尾松林为对象,通过对30个标准地的调查与样品测试,分析大小比数(U)、混交度(M)、角尺度(W)、开敞度(K)、空间密度(D)等空间结构指数及林分各功能大小;从林分尺度上利用多目标规划技术,分别建立以不同功能为主导的经营空间结构模型,采用顺序线性规划法求解理想空间结构的模式和综合指数。结果表明:以固碳、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保护、木材生产4个单项功能为主导及以生态功能为主导、整体功能最优的6种多功能经营模式的理想空间结构综合指数分别为0.78、0.78、0.90、0.68、0.97、0.93,其空间结构模式f(U,M,W,K,D)的理想值分别为{0.50,0.45,0.61,0.22,0.36}、{0.54,0.66,0.51,0.18,0.61}、{0.44,0.53,0.54,0.29,0.46}、{0.54,0.52,0.53,0.17,0.65}、{0.44,0.66,0.48,0.29,0.51}、{0.52,0.66,0.61,0.23,0.29};在拟合林分功能与空间结构关系模型的基础上,多目标规划技术是构建林分尺度上多功能经营空间结构模式的有效方法,不同功能为主导的理想空间结构模式可为其经营目标空间结构调整措施的制订提供科学依据。
黎芳潘萍臧颢欧阳勋志宁金魁郭丽玲
关键词:马尾松飞播造林林分空间结构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