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宁金魁

作品数:63 被引量:626H指数:14
供职机构:江西农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经济管理生物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54篇期刊文章
  • 3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 1篇专利

领域

  • 55篇农业科学
  • 2篇经济管理
  • 1篇生物学
  • 1篇政治法律

主题

  • 14篇马尾松
  • 11篇林分
  • 10篇松林
  • 9篇马尾松林
  • 8篇飞播
  • 7篇土壤
  • 7篇人工林
  • 6篇闽楠
  • 6篇次生
  • 6篇次生林
  • 5篇植被
  • 5篇碳密度
  • 5篇天然次生林
  • 4篇凋落
  • 4篇凋落物
  • 4篇遥感
  • 4篇林下植被
  • 3篇造林
  • 3篇杉木
  • 3篇杉木人工林

机构

  • 40篇江西农业大学
  • 20篇北京林业大学
  • 10篇中国林业科学...
  • 8篇中国林业科学...
  • 3篇安福县明月山...
  • 2篇华中农业大学
  • 2篇江西省林业厅
  • 2篇吉安市林业局
  • 1篇黄河科技学院
  • 1篇九江学院
  • 1篇北京市林业局
  • 1篇浙江林学院
  • 1篇浙江省林业科...
  • 1篇江西省林业科...
  • 1篇北京市园林绿...
  • 1篇北京市农林科...
  • 1篇中国林科院
  • 1篇河南省林业科...
  • 1篇北京市西山试...

作者

  • 59篇宁金魁
  • 34篇欧阳勋志
  • 22篇潘萍
  • 14篇臧颢
  • 12篇陆元昌
  • 8篇吴自荣
  • 7篇郭丽玲
  • 6篇雷相东
  • 5篇刘宪钊
  • 4篇曹梦
  • 4篇黎芳
  • 3篇夏兵
  • 3篇郭孝玉
  • 3篇孟京辉
  • 2篇刘苑秋
  • 2篇余新晓
  • 2篇赵浩彦
  • 2篇鲁绍伟
  • 2篇张守攻
  • 2篇王懿祥

传媒

  • 8篇东北林业大学...
  • 7篇江西农业大学...
  • 6篇北京林业大学...
  • 3篇生态学报
  • 3篇西北林学院学...
  • 3篇生态学杂志
  • 2篇林业科学研究
  • 2篇林业资源管理
  • 2篇西南林学院学...
  • 2篇西南林业大学...
  • 2篇南方林业科学
  • 1篇林业科学
  • 1篇世界林业研究
  • 1篇中国人口·资...
  • 1篇南京林业大学...
  • 1篇农技服务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安徽农业大学...
  • 1篇河南林业科技
  • 1篇浙江林业科技

年份

  • 1篇2023
  • 4篇2022
  • 5篇2021
  • 4篇2020
  • 6篇2019
  • 5篇2018
  • 7篇2017
  • 4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2
  • 2篇2011
  • 2篇2010
  • 11篇2009
  • 2篇2008
  • 1篇2007
  • 2篇2004
  • 1篇2003
6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天然阔叶林林分蓄积估算研究——以赣南槠栲林为例被引量:3
2019年
为探索天然阔叶林的林分蓄积估算方法,以赣南槠栲天然阔叶林为研究对象,利用7块标准地的数据,采用树冠光竞争高度法(CCH)将槠栲天然阔叶林划分为主林层、演替层和更新层,分析各林层的胸径和树高的平均值、标准差和变异系数,并探讨不同林层株数和蓄积垂直分布的特征。结果表明:槠栲天然阔叶林的垂直结构复杂:分层后各林层的胸径和树高的离散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更新层,演替层和主林层;分层后蓄积随林层高度的增加而增加,株数随林层高度的增加而减少。鉴于槠栲林复杂的垂直分布特征,提出分别林层标准木法估算林分蓄积,并与平均标准木法和每木检尺法的估算结果进行了对比,发现:分别林层标准木法在标准地和各林层的蓄积估计结果与每木检尺法无显著差异;平均标准木法由于低估了主林层蓄积且高估了更新层蓄积使得估算的标准地总蓄积偏高。推荐在森林资源调查时,使用分别林层标准木法估算林分蓄积。
臧颢刘洪生黄锦程张祖栋童钱东宁金魁欧阳勋志毛旭鹏钱升平
关键词:林层
赣中天然闽楠单木冠幅预测模型的研究被引量:3
2022年
【目的】探讨竞争指标和建模方法对天然闽楠(Phoebe bournei)单木冠幅预测模型的影响,以期为精准预测天然闽楠单木的冠幅提供参考。【方法】以江西省赣中25块闽楠天然次生林典型样地中的1011株闽楠为研究对象,采用普通最小二乘法(OLS模型)、仅考虑样地水平的混合效应模型、增强回归树和随机森林4种建模方法建立单木冠幅模型,分别添加林分每公顷断面积、大于对象木的断面积之和、林分密度指数和简单竞争指数4种竞争指标,分析竞争指标对冠幅模型的影响,采用决定系数(R^(2))、均方根误差(RMSE)、平均相对误差绝对值(RMA)和平均绝对误差(MAE)确定最佳模型。【结果】不添加竞争指标时,模型的预测能力表现为:混合效应模型>OLS模型>增强回归树>随机森林;添加竞争指标时,最优模型表现为:混合效应模型>OLS模型>随机森林>增强回归树。OLS模型中添加大于对象木的断面积之和竞争指标时预测能力最佳;增强回归树中添加固定半径为7 m的简单竞争指数时预测能力最佳;随机森林中添加林分每公顷断面积竞争指标时预测能力最佳;混合效应模型不添加竞争指标时预测能力最佳(RMSE为0.8460,RMA为0.2111,MAE为0.6501),并且都优于其他模型。【结论】研究结果可对天然闽楠单木冠幅生长进行精准预测,并为提高闽楠天然次生林的林分质量提供理论依据。
单凯丽臧颢潘萍宁金魁欧阳勋志
关键词:闽楠混合效应模型
补植木荷对湿地松林林木生长及林分碳密度的影响
2023年
探究补植木荷对湿地松林林木生长及林分碳密度的影响可为湿地松纯林提高林分稳定性及功能的改造提供参考依据。以江西省吉水县23年生受灾湿地松林为研究对象,于2013年选择立地条件相似且地域相邻地块分别设置补植(补植1年生木荷)和对照(纯林)配对固定样地,2013年和2021年对5组配对固定样地进行样地调查与样品测定。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分析湿地松林补植木荷后对林木生长及不同组分碳密度的影响。结果表明,1)补植木荷8 a后,湿地松的平均胸径显著高于对照样地(P<0.05),其平均胸径及平均单株材积的增长量分别比对照样地提高了27.27%和63.92%。2)乔木层、凋落物层、土壤层的碳密度及林分总碳密度分别比对照样地提高了62.01%、108.66%、40.09%和41.31%,而林下植被层碳密度则减少了12.75%,其中凋落物层碳密度和林分总碳密度提高显著(P<0.05)。3)补植样地的乔木层、植被(乔木层+林下植被层+凋落物层)碳密度及林分总碳密度8 a间的增长量均显著高于对照样地(P<0.05)。因此,补植木荷能够有效促进湿地松林林木生长及显著提高林分碳密度。
周巧晴周美才潘萍宁金魁邬可钰欧阳勋志
关键词:湿地松林补植木荷林木生长碳密度
基于不同空间模型的马尾松林生态系统碳密度研究被引量:1
2020年
以江西省马尾松林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基于样地调查及样品碳含量测定结果计算其碳密度,并选取立地、植被及气象等方面的15个因子,采用多元线性逐步回归方法筛选出对生态系统碳密度影响显著的因子,然后分别利用最小二乘模型(OLS)、空间误差模型(SEM)、空间滞后模型(SLM)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WR)构建生态系统碳密度与其影响因子之间的关系模型,筛选出最优的拟合模型。结果表明:对马尾松林生态系统碳密度影响显著的因子分别为海拔、坡度、土层厚度、胸径、年均温度和年均降水量。4种模型拟合结果均显示碳密度与坡度呈负相关,与海拔、土层厚度、胸径呈正相关。模型的决定系数(R2)由大到小分别为GWR(0.8043)>SEM(0.6371)>SLM(0.6364)>OLS(0.6321),模型均方误差(MSE)与赤池信息准则(AIC)最大的均为OLS模型,最小的均为GWR模型;残差检验表明GWR模型能有效降低模型残差的空间自相关性。综合分析得出GWR模型的拟合效果最优,更适用于江西省马尾松林生态系统碳密度的估测。
潘萍孙玉军欧阳勋志宁金魁宁金魁汪清
关键词:马尾松林生态系统碳密度
一元非线性回归模型参数估计的ExcelVBA算法与程序实现
2011年
为了拟合带有2个参数的一元非线性回归模型,提出了一种ExcelVBA程序算法。该算法根据"残差平方和最小"原则通过建立关于参数的For循环语句并利用最小值传递的思想,从而获得一元非线性回归模型的参数值。实例证明该算法简单实用。
赵浩彦亢新刚杨华陆元昌龚直文宁金魁
近自然森林经理计划体系技术应用示范被引量:37
2010年
基于北京市一个示范区的实例,介绍在森林生态系统多功能可持续经营目标指导下的近自然森林经理计划技术体系及其4个技术要素的实现方法与具体应用。群落生境分析制图技术是支持森林经理空间区划和作业级类型计划的基本技术工具;森林发展类型设计技术为在"作业级"这个自然性质、动态特征和经营目标基本一致的经营空间单元层次上提供了长期稳定的目标森林设计模式;目标树作业方法是规定本经理期内对当前林分执行具体采伐和造林(补植)作业的技术模式;垂直结构导向的经营周期计划给出了从林分发生发展到最终利用全过程的作业计划。希望通过与操作实例结合提出的近自然森林经营计划体系,能成为在多功能经营目标下的新型森林作业法的一个典型参考案例。
陆元昌雷相东洪玲霞宁金魁刘宪钊孟京辉
马尾松林两种林下植被土壤碳氮特征及其与凋落物质量的关系被引量:18
2018年
以飞播马尾松林为研究对象,通过典型样地调查和样品测定,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和冗余分析(RDA)方法分析芒萁类和禾草类两种林下植被类型土壤碳、氮特征及其与凋落物质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土壤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可溶性有机碳、全氮、速效氮、微生物量氮和可溶性有机氮含量在0—10、10—20 cm土层均表现为禾草类显著高于芒萁类(P<0.05),而在20—40、40—80 cm土层两种植被类型碳氮指标的大小未表现出相同的变化规律,且差异不显著(P>0.05)。(2)两种植被类型凋落物半分解和未分解层的C含量及C/N值均表现为芒萁类显著高于禾草类(P<0.05),而N含量则表现为禾草类显著高于芒萁类(P<0.05);同一植被类型的未分解层C含量及C/N值均显著大于半分解层,N含量则半分解层显著大于未分解层(P<0.05)。(3)0—10 cm土层两种类型凋落物C/N值和C含量均与土壤碳氮各指标呈显著负相关(P<0.05),N含量与土壤碳氮各指标的相关性不显著(P>0.05);10—20 cm土层,芒萁类的半分解层C/N值与土壤碳氮各指标存在显著相关性(P<0.05),禾草类的凋落物C含量与土壤碳氮各指标也存在显著相关性(P<0.01)。林下植被凋落物C/N值越小,其分解速率越快,有利于土壤养分的积累,禾草类凋落物C/N值低于芒萁类是导致其土壤碳氮指标高于芒萁类的重要原因。
潘萍赵芳欧阳勋志臧颢宁金魁国瑞
关键词:马尾松飞播林林下植被土壤碳氮
间伐补植对马尾松低效林生长及林分碳密度的短期影响被引量:9
2019年
以马尾松低效林为研究对象,根据其林分特征等因素采用20%间伐强度及补植措施,通过对2013—2017年连续4年的样地调查与样品测定获取数据,分析间伐补植措施对其林木生长以及林分碳密度的短期影响。结果表明:间伐补植措施实施4年后,林木平均胸径、平均单株材积的生长均得到显著提高(P<0.05),且分别比对照样地提高了77.78%、109.68%。间伐补植后乔木层碳密度的增量呈显著减慢趋势(P<0.05);林下植被层、凋落物层碳密度分别表现为极显著减少(P<0.01)和显著增加(P<0.05);土壤层碳密度的增量则为对照样地大于作业样地,且差异显著(P<0.05)。林分总碳密度4年增长量显著低于对照样地(P<0.05),且作业样地的增量比对照样地减少4.91 t/hm2。本研究可为低效林的质量提升提供参考。
郭丽玲潘萍欧阳勋志宁金魁李琦吴佳昊
关键词:马尾松低效林林木生长碳密度
飞播马尾松林林分空间结构对林下植被多样性的影响被引量:24
2016年
以飞播马尾松中龄林为研究对象,通过典型样地调查,运用单因素方差及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分析林分空间结构对林下植被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大小比数对灌木及草本层多样性及盖度影响均不显著(P>0.05);角尺度、混交度对灌木及草本Shannon-Wiener指数影响显著(P<0.05),且混交度对草本Patrick指数影响达到显著水平(P<0.05);空间密度、开敞度对草本Shannon-Wiener指数影响显著(P<0.05),且开敞度对灌木Patrick指数的影响达显著水平(P<0.05),空间密度对灌木盖度的影响达显著水平(P<0.05);各种空间结构指数对Pielou指数的影响均不显著(P>0.05)。总体上,林下植被多样性表现为林木随机分布的林分高于聚集分布的林分,混交林高于纯林,中等密度林分高于高密度林分,开敞度基本充足的林分高于开敞度严重不足的林分。(2)受林下植被物种多样性影响最大的是空间密度,最小的是大小比数。因此,以调整林分密度为主,综合调整林木分布格局、树种结构及其开敞度,将有利于提高林下植被的多样性。
黎芳潘萍宁金魁赖国桢欧阳勋志徐辉郭丽玲吴自荣易祖滨
关键词:飞播造林马尾松林林下植被林分空间结构植被多样性
赣南马尾松天然林不同生长阶段碳密度分布特征被引量:8
2018年
【目的】通过对赣南马尾松天然林碳密度的分析,为其区域尺度上森林碳储量的准确估算以及开展碳汇林业的科学经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基于标准地调查与碳含量的测定,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LSD多重比较法,分析不同林龄、层次及不同组分碳密度的分布特征。【结果】(1)林分总碳密度为129.00 t/hm^2,表现为成熟林(185.41 t/hm^2)>近熟林(140.54 t/hm^2)>中龄林(114.21 t/hm^2)>幼龄林(75.83 t/hm^2);各层碳密度为土壤层(80.02 t/hm^2)>乔木层(43.81 t/hm^2)>林下植被层(4.60 t/hm^2)>凋落物层(0.57 t/hm^2),分别占总碳密度的62.03%、33.96%、3.57%和0.44%;每层碳密度的分配规律表现为:乔木层为树干>树枝>树根>树叶,林下植被为草本层>灌木层,凋落物为半分解层>未分解层,土壤各层单位厚度的碳密度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2)随林龄的增大,各层碳密度的变化规律不尽相同。其中,乔木层、土壤层的碳密度均呈增加趋势,且均以成熟林最大,成熟林的林木各组分碳密度均显著高于其他龄组(P<0.05),而土壤层碳密度在不同龄组间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林下植被层碳密度随林龄变化表现出先减后增趋势,但以幼龄林最大。不同龄组间的灌木层、草本层及其各组分碳密度均有显著差异(P<0.05),其中灌木层碳密度以近熟林最大,草本层碳密度以成熟林最大;凋落物层碳密度随林龄增大表现为先增后减的趋势,近熟林未分解层碳密度显著高于其他龄组(P<0.05),而半分解层碳密度各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土壤层和乔木层是马尾松天然林整个生态系统碳密度的主体;随着林龄的增大,乔木层及其各组分和土壤层的碳密度均呈增加趋势,而林下植被层、凋落物层及其各组分碳密度的变化并未表现出相同规律。
郭丽玲潘萍欧阳勋志宁金魁臧颢刘苑秋杨阳桂亚可
关键词:马尾松天然林碳密度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