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白霜

作品数:12 被引量:27H指数:3
供职机构: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北京市科委项目北京市科委重大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期刊文章
  • 1篇专利

领域

  • 11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4篇肺炎
  • 3篇血清
  • 3篇球菌
  • 3篇免疫
  • 3篇免疫原性
  • 3篇肺炎链球菌
  • 3篇病毒
  • 2篇蛋白
  • 2篇血清学
  • 2篇乙型
  • 2篇疫苗
  • 2篇接种
  • 2篇急性乙型
  • 2篇肝炎
  • 2篇病例
  • 1篇蛋白表达
  • 1篇等级量表
  • 1篇性接触传播
  • 1篇性行为
  • 1篇血清群

机构

  • 12篇北京市疾病预...
  • 4篇首都医科大学
  • 4篇北京市预防医...
  • 1篇北京地坛医院
  • 1篇山西省疾病预...
  • 1篇北京市海淀区...
  • 1篇北京中日友好...
  • 1篇北京生物制品...

作者

  • 12篇白霜
  • 11篇吴疆
  • 11篇吕敏
  • 6篇赵伟
  • 4篇郑群
  • 4篇张鹏
  • 3篇高培
  • 3篇王怀
  • 2篇庞星火
  • 2篇陈维欣
  • 1篇李薇
  • 1篇安伟
  • 1篇史如晶
  • 1篇吕若然
  • 1篇张卫
  • 1篇李明慧
  • 1篇张璐
  • 1篇索罗丹
  • 1篇马安林
  • 1篇贾予平

传媒

  • 4篇中国公共卫生
  • 1篇疾病监测
  • 1篇中国生物制品...
  • 1篇中华预防医学...
  • 1篇中华流行病学...
  • 1篇中华传染病杂...
  • 1篇中国卫生资源
  • 1篇中华全科医学

年份

  • 2篇2023
  • 2篇2022
  • 4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9
  • 2篇2016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一种肺炎链球菌转运培养基保存效果评估
2022年
目的评估一种转运培养基,脱脂牛奶胰蛋白胨葡萄糖甘油(STGG)对于肺炎链球菌的保存效果。方法分别使用STGG和Todd-Hewitt酵母肉汤冻存液(THY,含20%甘油)将肺炎链球菌稀释相同倍数置于4℃保存48 h、1周,置于-80℃保存1、2个月,涂板培养比较菌落数差异;同时使用STGG培养基制备不同浓度肺炎链球菌菌液分别于-20℃和-80℃保存不同时间后涂板培养观察菌落数变化。反复冻融STGG培养基制备的肺炎链球菌菌液后涂板培养观察菌落数变化。结果肺炎链球菌在THY冻存液和STGG培养基中4℃保存48 h,菌落数量相比于0 h仅变化了1.9%;保存1周后,THY冻存液中肺炎链球菌菌落数量相比于48 h下降了70.9%,STGG培养基中下降了48.3%。不同浓度的肺炎链球菌在STGG培养基中-20℃及-80℃保存1个月菌落存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0℃保存2个月存活率明显高于-20℃(P<0.05)。STGG培养基保存液-80℃冻融5次,与第一次冻融相比,菌落数变化在95%~102%以内。结论相较于THY冻存液,STGG培养基保存效果更好,且-80℃更利于肺炎链球菌于STGG培养基中的保存。
周珊珊王建白霜吕敏吕敏吴疆
关键词:培养基肺炎链球菌温度
肺炎链球菌型特异性IgG抗体定量ELISA方法建立与验证被引量:2
2021年
目的建立WHO推荐的肺炎链球菌血清型特异性IgG抗体定量ELISA检测方法。方法参照WHO Pn PS ELISA操作手册,采用ATCC来源肺炎链球菌荚膜多糖4、6B、9V、14、18C、19F、23F型为包被抗原,以007sp为标准血清建立本实验室的人血清中肺炎链球菌血清型特异性IgG抗体定量ELISA检测方法。并用WHO校准血清盘(12/278)和内部质控血清PnG对所建方法准确性、稳定性进行验证。结果确定了4、6B、9V、14、18C、19F、23F共7个血清型荚膜多糖的抗原包被浓度;建立了适用于本实验室的人血清中肺炎链球菌血清型特异性IgG抗体定量ELISA检测方法。12份WHO校准血清的验证结果显示,所测7个血清型IgG抗体中,均有>75%的检测值落在WHO参比实验室赋值的±40%范围之内,总符合率达到86.9%,相关性曲线斜率(slope)=0.94,R2=0.99,达到了WHO规定的室间评价要求。此外,连续20次的内部质控血清PnG的检测结果显示,不同批次检测值的变异系数(CV)均≤15%,达到了WHO规定的室内评价要求。结论本实验室成功建立WHO推荐的检测人血清中肺炎链球菌血清型特异性IgG抗体定量ELISA检测方法,并经验证所建方法结果准确,方法稳定,具备了开展疾病监测与疫苗效果评价应用要求。
白霜王建周珊珊赵伟赵伟吴疆张鹏郑群
关键词:肺炎链球菌荚膜多糖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埃博拉病毒重组疫苗及其应用
本公开涉及埃博拉病毒重组疫苗及其应用。本公开通过筛选获得编码埃博拉病毒的糖蛋白(GP)的分离的核酸分子,以及含该核酸分子的疫苗组合物。本公开的核酸分子或者疫苗组合物具有升高的蛋白表达和免疫原性。
赵伟白霜吴疆吕敏索罗丹
肺炎球菌调理吞噬杀菌实验方法建立与应用被引量:1
2021年
目的建立肺炎球菌多重调理吞噬杀菌实验,并在此基础上评价肺炎球菌疫苗免疫后效果。方法参照美国阿拉巴马大学多重调理吞噬杀菌实验方法(MOPA),构建7价肺炎球菌结合疫苗血清型的肺炎球菌的工作菌种库和HL-60细胞库,测定工作菌种库抗生素耐药性及稀释度,HL-60分化5~6 d后的表面标志表达量及活性,同时测定标准血清007SP和参考血清09CS的调理杀菌值;在方法建立的基础上,对疫苗免前免后获得的6对血清样本的功能性抗体进行检测。结果工作菌种稀释度均> 300倍;HL-60分化5~6 d的表面标志表达量CD11b> 80%,CD35> 70%,CD71 <15%,活细胞比例> 70%,凋亡细胞比例<21%;补体的非特异杀伤均<30%。标准血清007SP和参考血清09CS的调理杀菌值稳定在质控范围内;疫苗接种后,血清样本的杀菌曲线为S型曲线,并且调理杀菌值保持在较高水平。结论成功建立MOPA实验方法,为肺炎球菌疫苗免疫后的效果评价提供了方法依据。
王建白霜周珊珊赵伟赵伟吴疆张鹏郑群
关键词:肺炎球菌HL-60细胞
北京市急性乙型肝炎病毒经血和性接触传播的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了解北京市急性HBV经血和性接触传播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国家法定传染病信息报告系统中的急性乙型肝炎患者301例,采用1:2配对方法选取与患者性别、年龄和居住街(乡)相同的健康者602名作为健康对照。对所有病例和对照进行感染危险因素问卷调查。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急性HBV经血和性接触传播的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发现,目前北京市急性HBV经血和性接触传播的主要危险因素为半年以上医疗机构注射药物史(X2=5.45,p=0.03)、手术史(X2=6.94,P=0.01)、龈上洁治术(X2=4.21,P=0.05)、捐献成分血(X2=4.43,P=0.04)、家庭成员密切接触史(X2=8.19,P=0.01)、修足(X2=4.41,P=0.04)、刮痧(X2=6.94,P=0.01)、拔罐(X2=8.94,P=0.00)。多因素条件Logistic分析将单因素分析有意义的危险因素带入方程中,结果发现半年以上医疗机构注射药物史(OR=3.44,95%CI:1.31~9.01)、手术史(OR=4.03,95%CI:1.44~11.30)、家庭成员密切接触史(OR=3.17,95%CI:1.32~7.65)和拔罐(OR=1.87,95%CI:1.03~3.40)是目前北京市急性HBV经血和性接触传播的危险因素。多因素条件Logistic分析将所有危险因素变量带入方程中,结果发现手术史(OR=1.45,95%CI:1.45~26.84)和文眉、文眼线、文身等创伤性医学美容史(OR=6.83,95%CI:1.06~44.16)是目前北京市急性HBV经血和性接触传播的危险因素。结论北京市急性HBV经血和性接触传播危险因素为半年以上医疗机构注射药物史,手术史、家庭成员密切接触史、拔罐和创伤性医学美容史。
王怀李明慧张璐路遥吕敏白霜邱国华高培陈维欣庞星火马安林谢尧吴疆
关键词:性行为病例对照研究
B群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疫苗研究进展
2022年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是由脑膜炎奈瑟菌感染引起的以脑脊髓膜炎和菌血症为主的呼吸道传染病,由于缺乏有效的预防手段,B血清群已经成为流脑主要的流行菌群之一。近年来,反向疫苗学技术的出现极大地推动了B群流脑疫苗的研究工作,疫苗的研制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为研究出更为有效的流脑疫苗,本文对B群流脑疫苗领域中新型蛋白抗原疫苗、外膜囊泡疫苗和重组蛋白疫苗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赵伟白霜康艳丽吕敏王建李琴吴疆郑群
关键词:疫苗
表达呼吸道合胞病毒F蛋白的新城疫重组病毒的构建及其免疫原性
2020年
目的利用新城疫病毒(Newcastle disease virus,NDV)反向遗传系统构建表达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RSV)F蛋白的重组病毒,并以BALB/c小鼠为动物模型,评价其免疫原性。方法在已建立的NDV反向遗传系统的基础上,将RSV F基因插入NDV全长cDNA克隆中,构建并拯救获得表达RSV F蛋白的重组病毒rLS/RSV-F。采用间接免疫荧光(indirect immunoinfluscent assay,IFA)法鉴定RSV F蛋白的表达;以HA、病毒半数鸡胚感染量(50%infective dose,EID50)、半数组织感染量(50%tissue infectious dose,TCID50)及生长曲线等生物学指标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鉴定;将rLS/RSV-F滴鼻免疫BALB/c小鼠,于免疫后第49天经眼眶后静脉丛采血,分离血清,ELISA法检测IgG抗体效价,中和试验检测中和抗体效价。结果成功拯救表达RSV F蛋白的NDV重组病毒rLS/RSV-F,具有与亲本病毒相似的感染能力及生长动力学特性;rLS/RSV-F可刺激小鼠机体产生较高水平的针对RSV F蛋白的特异抗体及RSV中和抗体,与亲本病毒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成功拯救了表达RSV F蛋白的NDV重组病毒,并通过动物实验证明重组病毒rLS/RSV-F具有较好的免疫原性,为RSV疫苗的研发提供了新思路。
白霜赵伟张鹏吕敏王建陈维新吴疆
关键词:呼吸道合胞病毒新城疫病毒反向遗传系统免疫原性
4~6岁儿童接种麻疹-流行性腮腺炎-风疹联合减毒活疫苗加强免疫的免疫原性与安全性研究被引量:3
2021年
目的探讨4~6岁儿童接种麻疹-流行性腮腺炎-风疹联合减毒活疫苗(MMR)后的加强免疫原性与安全性。方法分别在山西省、内蒙古自治区以及北京市招募曾有8月龄和18月龄接种过1剂麻疹-风疹联合减毒活疫苗和MMR疫苗免疫史的4~6岁儿童作为研究对象,分为4、5、6岁组,进行MMR疫苗加强免疫研究。接种MMR疫苗前与接种后35~42 d各采集血标本3 ml。在研究期间,主动监测疫苗接种后30 min、1 d、2 d、3 d、4~12 d,以及13~42 d的不良事件。血清采用酶标法检测麻疹、流行性腮腺炎和风疹的IgG抗体。采用方差分析或非参数检验比较研究组间麻疹、腮腺炎和风疹抗体几何平均浓度(GMC),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比较组间阳性率和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共500名完成免后采血儿童纳入免疫原性分析,535名儿童纳入安全性分析。总体不良事件发生率为20.37%,轻度不良事件最多。局部与全身不良事件发生率分别为0.37%和20.00%。局部不良事件的症状以接种部位发红为主,全身不良事件以发热症状为主,其次为咳嗽、皮疹、流涕等。在4~6岁进行1剂MMR疫苗加强免疫后,麻疹抗体、腮腺炎抗体与风疹抗体阳性率均在99%以上,3组间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组间仅腮腺炎抗体GM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2),麻疹与风疹抗体相关结果均无差异。免前阴性者的麻疹、腮腺炎及风疹抗体GMC均低于免前阳性者。结论在4~6岁儿童中进行MMR疫苗的加强免疫,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与安全性,在4~6岁之间的加强免疫效果相近。
肖艳慧常少英白霜赵润毛王洁红王学秋杨云凯马燕丽刘小琴罗林云吕敏陈海平
关键词:加强免疫免疫原性安全性
北京市区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机构设置和人员配置现状被引量:8
2021年
目的了解北京市区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以下简称“疾控中心”)机构设置和人员配置现状。方法2020年4月,对北京市16家区级疾控中心进行调查,按照国家相关规范性文件要求,评价机构设置和人员配置的合理性。结果16家区级疾控中心在编总人数2196人,在编人数与辖区内常住人口的比例为(0.57~2.54)/万,业务科室数量占所有内设科室数量的比例为56%~81%,专业技术岗位在编人员比例为67%~94%,其中,12家区级疾控中心的在编人数与辖区内常住人口的比例未达到不低于1.75/万的要求,7家区级疾控中心的业务科室所占比例未达到不低于70%的要求,5家区级疾控中心专业技术岗位在编人员比例未达到不低于85%的要求。在编人员组成情况:男女比为1.0:1.8;30~<50岁人群比例占71%;文化程度以本科和硕士为主,占81%;专业以公共卫生和检验专业为主,占72%;职称以中级和初级为主,占73%。2017—2019年16家区级疾控中心共144人离职,以文化程度较高的初级和中级专业技术人员为主。结论北京市部分区级疾控中心机构设置、人员编制和专业技术人员构成未达到国家相关核定标准。部分区级疾控中心缺乏有较高文化程度的专业技术人才,人员结构不合理,同时存在人才引不来和留不住的双重问题。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以下简称“疾控机构”)改革中,应加强对全市区级疾控机构的统筹管理,统一机构设置,增加人员编制,优化人员结构,改革激励机制,确保薪酬水平,实现人才总量合理增长、队伍素质大幅提升、队伍结构更加优化的目标。
李娟李薇李薇宋卫萍安伟吕若然吕敏邵开建贾予平刘伟白霜吴疆
肺炎链球菌国家标准株的建立与评价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依据《病原微生物菌(毒)种国家标准菌株评价技术标准》(WS/T 812-2022)对肺炎链球菌临床分离株进行筛选,建立肺炎链球菌国家标准株候选株。方法通过对肺炎链球菌候选株菌落形态、染色特征、生化特性等进行菌种确认;通过乳胶凝集实验、荚膜肿胀实验、多重聚合酶链式反应、cpsB基因测序等进行菌种分型鉴定;利用Nanopore三代测序平台对菌种进行全基因组测序。结果在700余株肺炎链球菌临床分离株中,共筛选出21株具有肺炎链球菌典型特征的菌株纳入国家标准株候选株。21株肺炎链球菌经3种方法分型诊断一致证实为血清型3、4、6A、6B、7F、8、9N、9V、10A、11A、12F、14、15B、17F、18C、19A、19F、20、22F、23F、33F。菌株稳定性实验结果显示,连续传代30代后,其菌落形态、染色特性、生化特性以及血清型与原代菌株均保持良好一致性。研究所选21株肺炎链球菌均符合国家标准菌株的要求。结论本研究所获21株肺炎链球菌菌株具有相应病原菌的典型特征,可作为肺炎链球菌相关疾病监测、疫苗评价等工作的国家标准株的候选株。
白霜张鹏赵伟郑群吴疆
关键词:肺炎链球菌血清学分型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