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君

作品数:3 被引量:9H指数:2
供职机构: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肝病
  • 2篇自身免疫
  • 2篇自身免疫性
  • 2篇自身免疫性肝...
  • 2篇免疫性
  • 2篇免疫性肝病
  • 1篇蛋白
  • 1篇受体
  • 1篇受体相互作用...
  • 1篇自身免疫疾病
  • 1篇相互作用
  • 1篇相互作用蛋白
  • 1篇新靶点
  • 1篇免疫疾病
  • 1篇介导
  • 1篇抗原
  • 1篇抗原呈递
  • 1篇坏死
  • 1篇疾病特征
  • 1篇肝病研究

机构

  • 3篇天津医科大学...
  • 1篇天津市泰达医...

作者

  • 3篇周璐
  • 3篇张君
  • 2篇王邦茂
  • 2篇郭丽萍
  • 2篇李燕妮
  • 1篇李虹霞
  • 1篇邓宝茹
  • 1篇张洁
  • 1篇荆洋

传媒

  • 1篇中国实验诊断...
  • 1篇临床肝胆病杂...
  • 1篇中华肝脏病杂...

年份

  • 2篇2017
  • 1篇2016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CD40、HLA-DR在自身免疫性肝病Kupffer细胞的表达变化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研究自身免疫性肝病Kupffer细胞抗原呈递分子的表达变化。方法按照自身免疫性肝炎、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的诊断标准进行分组,脂肪肝作为对照组。入选患者的肝穿石蜡切片进行CD40、HLA-DR免疫组化染色,随机选取10个显微镜高倍视野(×400倍),观察染色情况,并统计CD40+、HLA-DR+细胞数目。结果 CD40在自身免疫性肝病组的阳性细胞数低于对照组。CD40免疫组化阳性产物呈棕褐色或棕黄色颗粒状着色,主要位于细胞膜,少部分位于细胞质。分别计算自身免疫性肝炎、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和脂肪肝3组肝穿标本中的CD40阳性的kupffer细胞数绝对值,结果显示:3组间CD40阳性的kupffer细胞的计数绝对值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P<0.05)。AIH与PBC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428,P>0.05);AIH与脂肪肝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P<0.05)。免疫组化中,HLA-DR在自身免疫性肝病组的阳性细胞数低于对照组,HLA-DR免疫组化染色阳性产物呈棕褐色颗粒,主要位于细胞膜。分别统计AIH、PBC和脂肪肝3组的HLA-DR阳性的kupffer细胞计数的绝对值,结果显示3组比较其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5,P<0.05),AIH与脂肪肝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7,P<0.05)。CD40、HLA-DR结果与肝功能、凝血功能化验检查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具有相关性。结论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组的肝穿石蜡切片免疫组化染色显示CD40及HLA-DR表达较脂肪肝组数量减少,且CD40、HLA-DR与自身免疫性肝病的转氨酶变化相关,提示自身免疫性肝病可能存在kupffer细胞抗原呈递功能减弱,是导致自身免疫性肝病肝损害的原因之一。
李虹霞郭丽萍张君周璐
关键词:自身免疫性肝病抗原呈递肝功能损害
受体相互作用蛋白3介导的程序性坏死途径:肝病研究的新靶点
2016年
肝脏中的细胞死亡主要包括凋亡和坏死,是不同原因肝损伤病理生理机制的重要环节。近期研究发现抑制凋亡关键调控分子如caspase不能在临床上作为抑制疾病进程的靶点。最近,受体相互作用蛋白(RIP)3介导的程序性坏死成为一个崭新的研究热点,其不仅在诱发炎症反应过程中起着关键性作用,同时又受细胞内信号因子的严密调控,是一种可以人为干预的主动的细胞死亡方式。与凋亡相比,细胞坏死过程伴随着大量炎症因子的释放,显著影响局部免疫微环境。RIP3介导的程序性坏死在多种疾病领域受到了广泛重视,尽管目前其在肝病中的作用机制仍不完全清楚,但新近研究结果肯定了其在肝病发病过程中的关键作用。现就RIP3介导的程序性坏死途径信号通路在不同原因肝病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探讨其作为肝病新治疗靶点的可能。
张君荆洋李燕妮周璐王邦茂
关键词:肝病程序性坏死受体相互作用蛋白
自身免疫性肝病首诊临床特征的年代变迁被引量:7
2017年
目的分析自身免疫性肝病(AILD)患者在不同年代中,首诊时临床特征的改变、首诊肝硬化及是否出现并发症的变化趋势,以及首诊途径和肝穿刺病理结果的变化情况,总结AILD患者首诊特征的年代变迁,为早期筛查和规范化诊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2015年12月514例首诊于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消化科的AILD患者,根据时间划分为2个年度段,即2000年1月-2007年12月(n=86)、2008年1月-2015年12月(n=428),比较患者首诊年龄、疾病特征、诊断途径、首诊肝硬化及其并发症的比例、合并肝外自身免疫性疾病情况和肝穿刺病理特征。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不满足χ2检验条件则采用校正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 514例AILD患者中,326例自身免疫性肝炎(AIH)、106例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62例为PBC-AIH重叠综合征、2例为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18例为Ig G4相关胆胰疾病。以2007年12月31日为分界点,2个年度段的患者首诊为肝硬化的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3.72%vs 29.91%,χ2=84.996,P<0.05)。514例患者中204例(39.69%)因体检发现肝功能异常(首诊无症状),男女比例分别为6.4%(13例)、93.6%(191例),2007年后因体检发现转氨酶升高而就诊的无症状女性患者比例增多(22.4%vs 50.3%,χ2=16.525,P<0.01)。514例患者中97例(18.87%)为因合并其他疾病从相关科室(如风湿免疫科)转诊的患者,男女比例分别为32.0%(31例)、68.0%(66例),2007年前后相关科室转诊女性患者的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5.4%vs 14.0%,χ2=4.640,P=0.031)。2007年前后首诊消化道出血女性患者的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1.3%vs 4.0%,χ2=51.184,P<0.01)。171例合并其他肝外自身免疫性疾病的AILD患者中,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病比例为34.5%(59例)。在2006-2015年完成的244例AILD患者肝穿刺活组织检查中,每年肝纤维化/肝硬化患者
李燕妮周璐张洁邓宝茹郭丽萍张君王邦茂
关键词:肝疾病自身免疫疾病疾病特征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