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晓燕

作品数:12 被引量:87H指数:5
供职机构: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复杂系统研究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中医临床重点学科建设项目浦东新区卫生系统重点学科建设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异病
  • 5篇肠癌
  • 5篇大肠
  • 5篇大肠癌
  • 4篇药理
  • 4篇药理学
  • 4篇网络药理学
  • 4篇肝癌
  • 3篇地黄
  • 3篇地黄汤
  • 3篇异病同证
  • 3篇术后
  • 3篇中药
  • 3篇中药成分
  • 3篇网络
  • 3篇六味地黄
  • 3篇六味地黄汤
  • 3篇黄汤
  • 3篇健脾
  • 3篇健脾方

机构

  • 12篇上海中医药大...
  • 3篇上海中医药大...
  • 2篇上海市第七人...

作者

  • 12篇李晓燕
  • 9篇苏式兵
  • 6篇蔡菲菲
  • 5篇魏滨
  • 4篇王文海
  • 3篇陆奕宇
  • 3篇罗运权
  • 3篇陈启龙
  • 3篇季青
  • 3篇呼雪庆
  • 2篇宋雅楠
  • 2篇董姝
  • 2篇陈健
  • 1篇李琦
  • 1篇孙阳
  • 1篇陈晓乐

传媒

  • 3篇中华中医药杂...
  • 2篇世界科学技术...
  • 1篇中国中医药信...
  • 1篇中国实验方剂...
  • 1篇中医学

年份

  • 1篇2018
  • 6篇2017
  • 4篇2016
  • 1篇2013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补肾健脾方及拆方治疗肝癌和大肠癌的分子机制研究
研究目的:探讨补肾健脾方及其拆方六味地黄汤、四君子汤治疗肝癌和大肠癌异病同治的分子机制  研究方法:①利用网络药理学技术构建补肾健脾方及其拆方的中药成分-靶标-疾病网络,对网络进行分析筛选关键成分及靶标,并构建补肾健脾方...
李晓燕
关键词:补肾健脾汤肝癌治疗大肠癌补肾健脾方六味地黄汤
热敏灸结合针刺治疗肝肾不足型雄激素源性脱发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热敏灸结合针刺治疗肝肾不足型雄激素源性脱发的临床疗效,找出治疗此病的热敏点。   方法:所有病例均来自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传统中医科门诊,治疗组30例,予热敏灸结合针刺治疗;对照组30例,予温和灸结合针...
李晓燕
关键词:雄激素源性脱发针刺疗法病理特征
基于悬液微珠抗体芯片技术的肝癌和大肠癌术后 "同病异证""异病同证"分析
目的:揭示肝癌和大肠癌术后"同病异证""异病同证"的特征性差异表达的细胞因子. 方法:运用悬液微珠抗体芯片技术,定量检测分析证候间45种细胞因子的差异表达谱;运用ELISA对TGF-β1进行定量检测,并对显著差...
陈健李晓燕蔡菲菲呼雪庆陆奕宇苏式兵
关键词:肝癌大肠癌同病异证异病同证
生命科学前沿技术在病证结合研究中的应用被引量:3
2016年
病证结合研究是目前中西医结合研究的主要思路与方法。病证结合体现了中西医2种医学的优势互补,通过多学科交叉探讨病证之间的关系,研究疾病证候诊断及辨证施治规律等。得益于现代生命科学技术的发展,病证结合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本文主要介绍了近年来数据挖掘技术、系统生物学技术、表观遗传学技术、网络生物学技术在病证结合研究中的应用和发展前景,为进一步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思路和方法。
李晓燕魏滨朱美冬罗运权王文海苏式兵
关键词:病证结合中西医结合技术应用
基于iTRAQ蛋白组学技术的大肠癌和肝癌术后肝肾阴虚证血浆差异表达蛋白的研究被引量:14
2017年
目的:筛选大肠癌和肝癌术后肝肾阴虚证的血浆差异表达蛋白,探索大肠癌和肝癌"异病同证"的物质基础。方法:纳入具有典型肝肾阴虚证的大肠癌和肝癌患者各10例,对照组为无证可辨的大肠癌和肝癌患者各10例。采集患者血浆并提取蛋白,然后进行蛋白变性、还原及酶解,最后进行同位素相对标记与绝对定量技术(i TRAQ)标记和液相色谱串联质谱联用技术鉴定,得到的峰图采用Maxquant 1.3.0.5软件进行系统的蛋白差异表达分析。鉴定蛋白组间比值>1.5或<0.6被认为存在表达差异。结果:大肠癌术后肝肾阴虚证组共筛选出9个典型的差异表达蛋白,肝癌术后肝肾阴虚证组也筛选出9个典型差异表达蛋白,两组共同的差异蛋白有8个:激肽原1(KNG1)、血红蛋白α2(HBA2)、血红蛋白β(HBB)、α1微球蛋白比库蛋白前体(AMBP)、性激素结合球蛋白(SHBG)、羧肽酶N催化链(CPN1)、血浆蛋白酶C1抑制剂(SERPING1)、间α胰蛋白酶抑制剂重链H1(ITHIH1)。这些蛋白主要与补体和凝血级联途径有紧密联系。结论:本研究证实i TRAQ结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联用技术能够快速、有效地进行差异蛋白质组学研究,发现KNG1,HBA2等蛋白可能是大肠癌和肝癌"异病同证"的物质基础之一。
季青陆奕宇宋雅楠魏滨李晓燕孙阳罗运权王文海李琦苏式兵
关键词:大肠癌肝肾阴虚证差异表达蛋白
补肾健脾方的中药成分-靶标网络分析及作用机制预测
目的:通过系统药理学途径,运用网络药理学技术预测补肾健脾方的活性成分及其靶标,探讨其组方的药理机制.方法:采用TCMSP和TCM Database@Taiwan 数据库获取补肾健脾方的中药化学成分,从Drugbank数据...
李晓燕陈启龙杨梦蝶苏式兵蔡菲菲陈晓乐王文海罗运权
关键词:补肾健脾方六味地黄汤四君子汤网络药理学
基于悬液微珠抗体芯片技术的肝癌和大肠癌术后“同病异证”“异病同证”分析被引量:5
2017年
目的:揭示肝癌和大肠癌术后"同病异证""异病同证"的特征性差异表达的细胞因子。方法:运用悬液微珠抗体芯片技术,定量检测分析证候间45种细胞因子的差异表达谱;运用ELISA对TGF-β1进行定量检测,并对显著差异因子进行验证。结果:通过统计分析发现,IP-10、RANTES、MIP-1β、IL-18、IL-1RA以及IFN-γ在肝癌术后,RANTES、BDNF、PDGF-BB、IL-9以及FGF-2在肠癌术后的肝肾阴虚证、脾虚证、湿热证和隐证中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隐证相比,肝癌和大肠癌术后肝肾阴虚证、脾虚证和湿热证各具有不同的差异表达细胞因子谱。肝癌和大肠癌术后肝肾阴虚证共同的特异性细胞因子为RANTES,脾虚证共同的特异性细胞因子为TGF-β1,但湿热证中未发现共有的异病同证因子。对肝癌和大肠癌术后的共有显著差异细胞因子进行拟合和ROC分析,发现肝肾阴虚证的AUC值为0.837,脾虚证的AUC值为0.871,湿热证的AUC值为0.833,隐证的AUC值为0.936。生物学通路分析发现,Cytokine-cytokine receptor interaction、Cytosolic DNA-sensing pathway、Influenza A和Toll-like receptor signaling pathway等信号通路与肝癌术后同病异证相关;MAPK signaling pathway、Cytokine-cytokine receptor interaction以及Melanoma信号通路与肠癌术后同病异证相关。结论:肝癌和大肠癌术后肝肾阴虚证、脾虚证和湿热证有特异性细胞因子,这些细胞因子的变化可能与其证候的形成有关。
陈健李晓燕蔡菲菲呼雪庆陆奕宇苏式兵
关键词:肝癌大肠癌术后同病异证异病同证
茵陈蒿汤治疗湿热证的应用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被引量:2
2016年
茵陈蒿汤作为治疗湿热证的经典方,在临床上不仅用于治疗湿热黄疸或肝胆疾病,也常用于辨治湿热为患的皮肤病、内分泌疾病以及妇产科疾病等,其药理学疗效机制在于调节湿热证的主要病理变化。本文基于配伍规律,临床应用,疗效机制及其所作用于湿热证的病理机制,综述了茵陈蒿汤近年来的研究进展,为今后进一步深入开展茵陈蒿汤的研究工作提供参考。
蔡菲菲李晓燕苏式兵
关键词:茵陈蒿汤湿热证异病同治
六味地黄汤中药成分-靶标-疾病网络分析及效应机制预测被引量:21
2017年
目的:运用网络药理学技术预测六味地黄汤的化学成分、药物靶标以及可能治疗的疾病,探讨其配伍及对多种疾病"异病同治"的分子机制。方法:采用TCMSP数据库的口服生物利用度(OB)和类药性指数(DL),筛选六味地黄汤的活性成分和相关疾病,从Drugbank数据库获得药物靶标,用Cytoscape软件构建中药成分-靶标-疾病网络,并进行网络拓扑分析及靶标功能和信号通路分析。结果:在六味地黄汤507种化合物中符合OB≥30%,DL≥0.18有42种,其相关靶标有221个,并富集出九大类56种疾病,以肿瘤、心血管系统疾病以及呼吸系统疾病的网络相关度最大。六味地黄汤、三补和三泻的配伍都能调节细胞凋亡、代谢、增殖、以及血管平滑肌收缩;六味地黄汤还有调控蛋白的合成修饰和分泌作用;三补能够调控离子跨膜转运、血压以及前列腺素、视黄酸的代谢等;三泻则侧重于对细胞的信号传导以及细胞的生物合成作用的影响。结论:本研究筛选出六味地黄汤活性成分42种,预测靶标221个及疾病56个,其三补三泻的配伍使药物作用产生了1+1>2的效应机制。六味地黄汤对多种疾病"异病同治"具有多靶标、多功能以及多通路的调节机制。
李晓燕董姝魏滨陈启龙蔡菲菲王文海苏式兵
关键词:六味地黄汤网络药理学分子机制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补肾健脾方治疗肝癌的作用机制研究被引量:13
2018年
目的:探讨补肾健脾方治疗肝癌的分子机制。方法:利用网络药理学技术筛选补肾健脾方治疗肝癌关键成分及靶标。采用MTS法检测肝癌HepG2细胞活力;MuseTM Cell Analyzer检测细胞凋亡;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核心靶标蛋白的表达。结果:利用相关数据库及拓扑分析共筛选出9个化合物、56个靶标及10条信号通路。与空白血清组及正常对照组比较,20%补肾健脾方含药血清在48h和72h明显抑制HepG2细胞的存活率(P<0.05),并在48h能够诱导HepG2细胞凋亡(P<0.05)。同时补肾健脾方组能抑制了PI3K、P-Akt及BCLXL的表达,增加了p53、Cleaved CASP9与Cleaved CASP3的表达(P<0.05,P<0.01)。结论:补肾健脾方通过调节复杂分子网络对肝癌起到治疗作用,其部分作用机制可能与调控PI3K/Akt/mTOR信号通路,诱导细胞凋亡,从而抑制肝癌细胞的生长相关。
武容李晓燕蔡菲菲陈晓乐杨梦蝶潘秋莎陈启龙苏式兵
关键词:补肾健脾汤网络药理学肝癌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