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薛启

作品数:14 被引量:118H指数:8
供职机构:南京农业大学园艺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江苏省林业三项工程项目国家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江苏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农业科学
  • 6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4篇胁迫
  • 4篇光合特性
  • 3篇氮素
  • 3篇氮素形态
  • 3篇幼苗
  • 3篇紫苏
  • 2篇低温胁迫
  • 2篇营养品质
  • 2篇酸橙
  • 2篇配施
  • 2篇强光
  • 2篇强光胁迫
  • 2篇抗逆
  • 2篇光胁迫
  • 2篇高温
  • 2篇高温强光
  • 2篇高温强光胁迫
  • 2篇
  • 2篇CA^(2+...
  • 1篇代谢产物

机构

  • 14篇南京农业大学

作者

  • 14篇王康才
  • 14篇薛启
  • 11篇梁永富
  • 4篇苏芸芸
  • 1篇杨嘉伟
  • 1篇陈秋芬

传媒

  • 3篇南京农业大学...
  • 2篇生态学杂志
  • 2篇中药材
  • 1篇林业科学
  • 1篇土壤通报
  • 1篇中国中药杂志
  • 1篇西北植物学报
  • 1篇草业学报
  • 1篇核农学报
  • 1篇中国现代中药

年份

  • 2篇2019
  • 6篇2018
  • 3篇2017
  • 3篇2016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氮素形态对藿香光合作用、氮代谢及品质的影响被引量:14
2016年
[目的]研究不同氮素形态及配比对藿香光合特性、氮代谢相关酶活性及品质的影响,为藿香氮肥合理施用提供依据。[方法]以蛭石为栽培基质,藿香为试验材料,采用不同铵态氮、硝态氮比例处理,分析不同铵硝比处理下藿香的光合特性、氮素代谢相关酶[硝酸还原酶(NR)、谷氨酰胺合成酶(GS)、谷氨酸合酶(GOGAT)]活性、生物量及主要化学成分的变化。[结果]藿香光合色素含量随着铵硝比的增大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当NH^+_4-N/NO^-_3-N为25∶75(质量比,下同)时,叶片中光合色素含量、净光合速率(Pn)均最高,且主要化学成分胡薄荷酮及长叶薄荷酮的相对含量均最高。在全NH^+_4-N处理下,叶片中叶绿素a、类胡萝卜素含量均最低,而主要化学成分D-柠檬烯及胡椒酚甲醚的相对含量最高;NH^+_4-N/NO^-_3-N为75∶25时,叶片中GS、GOGAT、NR活性及其不同部位铵态氮含量均达到最大值;NH^+_4-N/NO^-_3-N为50∶50时,茎中硝态氮、铵态氮含量均最低。随着NO^-_3-N比例的增加,单株干质量、鲜质量以及叶片中可溶性总糖的含量均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并在NH^+_4-N/NO^-_3-N为25∶75时,总黄酮、挥发油含量均最高。[结论]当NH^+_4-N/NO^-_3-N为25∶75时,对藿香的光合特性、生物量及主要化学成分的影响较其他铵硝配比显著,并能更加有效地促进藿香的净光合速率,提高挥发油含量,其促进效果也比单一形态氮素营养更为显著。
苏芸芸王康才薛启
关键词:氮素形态光合特性氮素代谢
不同氮素形态及其配比对紫苏品质及矿质元素累积的影响被引量:7
2018年
以紫苏幼苗为试验材料,通过营养液盆栽试验,在等氮条件下设置6种不同氮素形态[NH4+-N、NO3--N、CO(NH2)2]及其配比处理,测定其采收期前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含量的变化以及营养成分和药用成分的含量,探讨不同氮素形态及其配比对紫苏叶片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含量的动态变化、营养成分、矿质元素和次生代谢产物含量的影响,为生产中合理施用氮肥提供理论基础。结果表明,(1)紫苏叶片中的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含量随栽培时间的增加而不断累积,在采收前,叶片硝酸盐含量在全铵处理下最低,亚硝酸盐含量在铵硝比(NH4+-N/NO3--N)为25∶75时最低。(2)紫苏叶片中的可溶性糖、淀粉含量在全硝态氮处理下最高,而其游离氨基酸和维生素C含量在酰胺态氮处理时达到最大值;紫苏叶片中P、K、Ca累积量在铵硝比为50∶50时最高,Zn、Fe、Mn元素的含量在全铵态氮处理下最高,而Mg元素含量在全硝态氮处理下含量最高。(3)紫苏叶片中的总黄酮含量、挥发油含量以及迷迭香酸含量均随着铵硝比的增加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并在铵硝比为25∶75时最高;紫苏叶片中花色苷相对含量在酰胺态处理下达到最大值。研究表明,在紫苏的栽培生产中,铵硝比为25∶75更有利提高其药用品质和营养品质,并且能降低其亚硝酸盐含量。
隋利易家宁王康才薛启梁永富
关键词:紫苏氮素形态营养品质次生代谢产物
赤霉素浸种对休眠期西红花养分代谢和开花期的影响被引量:8
2018年
研究不同浓度赤霉素浸种对休眠期西红花球茎的抗氧化酶活性及养分代谢的影响,揭示西红花休眠期内抗氧化酶活性和养分代谢的变化,探究西红花的休眠机理。结果表明:(1)对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SOD、POD、CAT活性在西红花休眠期内先上升后下降,随着西红花休眠解除活性逐渐降低。同时随着不同浓度的赤霉素处理,活性变化呈现显著性差异,其中以赤霉素100 mg kg^(-1)浓度的效果最好。(2)对养分代谢的影响:在西红花休眠期内不同浓度赤霉素处理后,淀粉降解明显,同时可溶性蛋白含量下降,随着休眠过程的解除,淀粉酶活性显著增强,可溶性糖含量增加。(3)对发芽期和开花期的影响:赤霉素各处理组发芽时间及开花时间均比对照组提前,其中以赤霉素100 mg kg^(-1)浓度处理对西红花发芽及开花时间影响最大。研究表明,西红花休眠解除过程中随着球茎细胞内各种生理活动的启动和加强,其抗氧化酶活性及养分代谢呈现剧烈变化。在西红花休眠期不同浓度赤霉素浸种处理对其球茎养分代谢和开花期有明显的影响。
孙晓王康才薛启毛晓敏曾佳乐陈秋芬
关键词:西红花赤霉素休眠养分代谢
铁、锌配施对藿香生长、产量及有效成分的影响被引量:2
2019年
为探究铁、锌不同浓度配施对藿香生长、产量及有效成分的影响,以藿香为试验材料,采用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研究铁锌配施对藿香生长、产量、各部位铁锌分配及挥发油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叶面喷施铁锌肥能显著影响藿香的生长发育、产量和挥发油成分,显著影响藿香的抗氧化酶活性,显著提高淀粉、还原糖、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通过影响氮代谢相关酶活性间接影响植株氮代谢过程。叶面施铁对藿香产量的影响大于叶面施锌,铁锌配施的增产效果优于单独施用铁、锌肥;综合考虑藿香的生长和产量指标,认为Fe_1Zn_1(0. 2%铁,0. 1%锌)为铁锌配施的最优处理组合。施用锌铁肥能够增加藿香各部位的铁锌含量,锌在不同部位的含量呈叶>根>茎的变化趋势,铁在不同部位的含量呈根>叶>茎的变化趋势,锌主要集中在藿香叶片,而铁则主要集中在藿香根部。高浓度的叶面施铁有助于叶片Ca含量的累积。铁锌配施能显著提高藿香挥发油含量,并影响挥发油成分,其中D-柠檬烯含量最高,在Fe_1Zn_2处理时达到最大值(22. 99%)。综上,合理配施铁锌肥能提高藿香主要化学成分的含量,但过高浓度的施用增产效果并不明显。本研究结果为铁锌肥在藿香生产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薛启王康才王康才梁永富易家宁
氮磷钾配施对藿香生长和产量的影响被引量:5
2018年
目的:为探究藿香生产中氮磷钾的最佳施用量,建立氮、磷、钾肥料效应模型,为实际生产中藿香合理施肥提供依据。方法:以藿香(Agastache rugosa)为试验材料,采用二次回归D-最优设计中的"3414"方案,研究氮、磷、钾不同施肥处理对藿香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结果:合理的氮磷钾配施能显著的影响藿香的生理指标和光合特性,不同的氮磷钾配施能显著提高藿香根系活力、增大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提高叶片硝酸还原酶活性,并显著影响藿香的光合特性。施用氮、磷、钾肥,藿香增产效果显著,处理N_2P_2K_2达到最高产量5 202.08 kg/hm^2,比不施肥处理增产2 448.60 kg/hm^2,增产率达88.93%。氮、磷、钾肥的一元二次肥效模型、二元二次肥效模型推荐的施肥量与本试验实际设计采用的最适施用量相近,可用于实际生产中指导施肥。结论:氮、磷、钾肥施用对藿香产量影响的大小顺序为氮>磷>钾,氮肥增产效应最明显,磷肥次之,钾肥最差。综合考虑,本试验条件下获得藿香最大产量施肥方案为施氮156.29 kg/hm^2、施磷90.98 kg/hm^2、施钾121.93 kg/hm^2,最大产量可达4 994.08~5 158.55 kg/hm^2,推荐最佳施肥量为施氮150.65 kg/hm^2、施磷87.28 kg/hm^2、施钾114.77 kg/hm^2,最佳产量可达4 991.07~5 155.59 kg/hm^2。
薛启王康才隋利梁永富苏芸芸杨嘉伟
关键词:施肥模型最佳施肥量
不同形态氮素配施锌肥对紫苏生长及营养品质的影响
2019年
目的:探究紫苏在不同形态氮素配施锌肥条件下的生长及营养品质,从而确定最适比值,为大田栽培提供依据。方法:在盆栽试验条件下,设置了6种不同氮素形态以及配比的氮源,配施100 mg/L的锌肥,研究其对紫苏生长以及营养品质的影响。结果:NH4&+-N/NO3^--N为50∶50+Zn的处理下紫苏地上部分生物量最大。锌肥的施用可以增加紫苏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并能提高其净光合速率。在全硝态氮处理下施加锌肥,紫苏的净光合速率最高,同时其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也均为最高值。紫苏叶片中的SOD和CAT活性在NH4^+-N/NO3^--N为25∶75+Zn处理下达到最大值,同时紫苏叶片中亚硝酸盐含量和MDA含量最低;在NH4^+-N/NO3^--N为75∶25+Zn处理下紫苏叶片中硝酸盐含量最低。在全铵态氮+Zn处理下游离氨基酸含量最高,而Vc、可溶性蛋白和总黄酮含量在NH4^+-N/NO3^--N为25∶75+Zn处理下最高。结论:不同氮素形态以及配比下施加锌肥均可以提高紫苏地上部分的生物量和营养品质,尤其以NH+4-N/NO-3-N为50∶50和NH4^+-N/NO3^--N为25∶75供氮时,施加锌肥的效果最为显著。
隋利易家宁王康才毛晓敏梁永富薛启
关键词:紫苏氮素形态锌肥
紫苏叶片解剖结构、花色苷含量与光合特性的关系被引量:10
2017年
以9个不同产地的紫苏为研究材料,比较叶片解剖结构、色素含量、光合特性的差异。结果表明:不同产地紫苏叶片均属于异面叶类型,栅栏组织均由1列排列紧密的长柱形细胞构成,其叶片海绵组织细胞2~3层,叶片下表皮有较多的气孔和腺毛,叶片气孔多为卵圆形;不同产地紫苏叶片的气孔直径和密度存在差异;其中,烟台紫苏的气孔直径最大,无锡紫苏的气孔密度最大,南京紫苏的气孔直径和密度均为最小;不同产地紫苏叶绿素和花色苷含量差异较大,叶色越紫,花色苷含量越高,叶绿素含量越低,而保定、邯郸和邢台三地紫苏同时有较高的叶绿素和花色苷含量;紫苏叶片花色苷含量与净光合速率之间存在负相关性,如烟台紫苏花色苷含量较低,其净光合速率较高,而南京紫苏花色苷含量较高,其净光合速率较低;不同产地间紫苏叶片解剖结构和叶片色素含量均存在差异,并且与净光合速率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本研究为紫苏种质资源及育种研究奠定了基础。
隋利王康才梁永富薛启
关键词:紫苏叶片解剖结构叶绿素花色苷光合特性
Ca^(2+)对高温强光胁迫下多花黄精抗逆生理和光合特性的影响被引量:7
2018年
通过分析不同Ca^(2+)浓度对高温强光胁迫下多花黄精光合作用及抗逆生理指标的影响,探讨外源Ca^(2+)缓解多花黄精高温强光胁迫伤害的可行性。以遮阴处理的盆栽多花黄精为材料,用改良的Hoagland溶液进行培养,培养液Ca^(2+)浓度分别为5、10、15、20、25mmol·L-1,在高温强光天气来临之前撤掉遮阴棚进行胁迫处理,胁迫处理10 d后测定多花黄精光合及生理等指标,待多花黄精倒苗后,测定其根茎产量和活性成分含量。实验设置常温25℃遮阴和高温强光胁迫下浇Hoagland溶液2个对照。结果表明,适宜浓度的Ca^(2+)处理可显著增强多花黄精SOD、POD和CAT酶活性,减少细胞中O2-·和H_2O_2含量,降低MDA含量和相对电导率,有效减轻了多花黄精的高温胁迫伤害。同时,Ca^(2+)处理还提高了叶绿素含量、气孔导度、可溶性蛋白和脯氨酸含量,并加快了光合电子传递,降低了NPQ,提高了多花黄精PSII实际光化学效率、ETR和qP,使多花黄精能够在高温强光胁迫下维持较高的净光合速率。但随着Ca^(2+)浓度的增加,多花黄精的抗逆性会降低。就本试验而言,10mmol·L-1的Ca^(2+)处理能显著降低多花黄精的高温强光胁迫伤害,提高其根茎收获量及活性成分含量。
梁永富王康才隋利薛启易家宁
关键词:高温强光生理指标
Ca^(2+)对酸橙幼苗低温胁迫下抗逆生理指标的影响被引量:1
2016年
分析Ca(NO_3)_2对低温胁迫下酸橙幼苗抗逆生理指标的影响,探讨Ca(NO_3)_2对酸橙幼苗低温胁迫调控的可行性。该实验以盆栽酸橙幼苗为材料,叶面喷施5、10、15、20、25mmol·L^(-1)的Ca(NO_3)_2溶液,置于4℃/0℃(昼/夜),光照为600μmol·m^(-2)·s^(-1)的人工气候箱内,以常温25℃喷施蒸馏水和低温胁迫下喷施蒸馏水为对照,处理3d后,测定酸橙幼苗POD、SOD和CAT酶活性、可溶性蛋白含量、脯氨酸含量、MDA含量、相对电导率和叶绿素含量。结果表明,低温胁迫下叶面喷施Ca(NO_3)_2溶液可提高酸橙幼苗叶片POD、SOD和CAT酶活性,显著提高可溶性蛋白和脯氨酸等渗透调节物质的含量,降低细胞MDA含量和相对电导率,减缓叶绿素下降的趋势,提高了叶片光合效率。叶面喷施一定浓度Ca(NO_3)_2溶液可减轻低温胁迫对酸橙幼苗叶片的伤害。
梁永富王康才隋利薛启叶军陈兴忠
关键词:CA(NO3)2酸橙低温胁迫
藿香不同部位浸提液对其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化感作用被引量:19
2017年
[目的]研究藿香不同部位水浸提液对其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化感作用,为分析连作障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化感作用较明显的藿香为材料,采用水浸提液来模拟自然条件下雨雾淋溶的化感作用方式,以霍香叶、茎、根各部位不同质量浓度(0、0.012 5、0.025 0、0.050 0、0.100 0 g·m L^(-1))水浸提液处理藿香种子及幼苗,检测其相关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结果]霍香叶、茎、根各部位不同质量浓度水浸提液处理降低了藿香幼苗根系活力、叶绿素含量及可溶性蛋白含量,抑制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提高了幼苗叶片相对电导率与丙二醛(MDA)含量。不同部位水浸提液均能抑制藿香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表现出显著的浓度梯度效应和部位差异,水浸提液浓度越高,抑制作用越强,其中同一部位以质量浓度0.100 0 g·m L^(-1)的水浸提液处理抑制作用最强,不同部位相同浓度处理以叶的水浸提液处理对幼苗的抑制作用最强,且均达到了显著水平。[结论]藿香水浸提液处理对其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具有抑制作用,表现出一定的化感自毒作用,生产中应采取必要的耕作措施避免连作障碍。藿香不同部位水浸提液对其幼苗的化感作用由强到弱表现为叶、根、茎。
薛启王康才梁永富苏芸芸
关键词:化感作用水浸提液幼苗生长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