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唐红艳

作品数:6 被引量:31H指数:4
供职机构:内蒙古生态与农业气象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内蒙古自治区科技计划项目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专项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局科技创新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6篇农业科学

主题

  • 3篇霜冻
  • 3篇大豆
  • 2篇玉米
  • 2篇灾害
  • 1篇地温
  • 1篇灾害风险
  • 1篇生长发育
  • 1篇适宜播种期
  • 1篇数据库
  • 1篇天气预报系统
  • 1篇土壤
  • 1篇土壤温度
  • 1篇农牧
  • 1篇农作
  • 1篇农作物
  • 1篇气候
  • 1篇气候变化
  • 1篇气象
  • 1篇气象灾害
  • 1篇秋季

机构

  • 6篇内蒙古生态与...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 6篇唐红艳
  • 2篇陈素华
  • 2篇王惠贞
  • 1篇王永利
  • 1篇李兴华
  • 1篇闫伟兄
  • 1篇张超
  • 1篇李丹
  • 1篇武荣盛
  • 1篇金林雪
  • 1篇郭瑞清
  • 1篇韩雪
  • 1篇侯琼
  • 1篇吴瑞芬
  • 1篇杨松
  • 1篇王志春
  • 1篇孙晓龙
  • 1篇吴向东

传媒

  • 1篇水土保持研究
  • 1篇干旱区资源与...
  • 1篇湖北农业科学
  • 1篇中国农学通报
  • 1篇中国农业资源...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20
  • 2篇2019
  • 1篇2016
  • 1篇2014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45年来内蒙古兴安盟作物生长季干旱时空特征被引量:9
2019年
基于内蒙古兴安盟8个气象观测站1973~2017年的逐日降水量、气温、日照时数、风速、水汽压等要素,选用国家标准中相对湿润度指数分析了兴安盟近45年生长季干旱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近45年来,兴安盟干旱发生频率平均为4. 12n/a,其中轻旱和重旱发生频率较高,其次为中旱,特旱发生频率较低。全盟多年平均干旱频率空间分布差异不大,各地平均干旱频率在3. 36n/a^4. 58n/a。干旱频率气候倾向率为0.19n/10a,增加趋势不显著。历年生长季各月干旱指数分布结果显示,全盟春旱发生范围大、强度强,秋旱次之,夏旱强度总体较小。兴安盟生长季干旱变化经历了4个明显的阶段变化,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初期,干旱程度逐渐增强; 80年代初期到90年代末期,干旱强度逐渐减弱; 90年代末期到2010年,干旱强度再一次增强;2011年以后,干旱强度有所减弱。M-K突变检测显示,兴安盟生长季干旱指数在1975年、1976年、1978年、1995年、2012年和2017年均存在突变。
高红霞唐红艳
关键词:干旱作物生长季
内蒙古农牧用天气预报系统建设
李兴华陈素华乌兰巴特尔闫伟兄吴瑞芬代海彦武荣胜孙晓龙侯琼王永利郭瑞清王志春唐红艳杨松
"内蒙古农牧用天气预报系统建设"项目是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局支持的应用研究与技术开发项目,项目执行周期2年(2011年1月-2012年12月).按照边研究边开发变应用的原则,以历史气象资料与农牧业生育期和生产活动资料为基础,...
关键词:
关键词:天气预报系统气象灾害数据库
内蒙古大豆秋季霜冻风险指数分析及灾害风险区划研究被引量:4
2022年
[目的]秋季霜冻是影响内蒙古大豆优质丰产的主要气象灾害之一,为了揭示内蒙古大豆秋季霜冻灾害风险的空间分布特征,科学合理布局大豆生产,减轻霜冻灾害造成的损失。[方法]文章利用1981-2010年内蒙古119个气象站日最低气温、初霜冻发生日期,结合内蒙古不同地区大豆成熟期和种植面积资料,根据大豆生长发育对气象条件的要求,从霜冻灾害的危险性、脆弱性、敏感性和防灾减灾能力四个方面评估内蒙古大豆秋季霜冻灾害风险,并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4个因子对霜冻风险指数的贡献,建立内蒙古大豆秋季霜冻灾害综合风险指数模型并进行灾害风险区划。[结果]从霜冻灾害综合风险指数来看,中、高风险区主要分布在大兴安岭北麓和阴山北麓偏南地区,是内蒙古自治区霜冻发生较早的地区,山地众多,霜冻发生强度频率较高,占全区总面积的36%。低风险区和较低风险区主要分布在东部偏南和西部地区,约占全区总面积的64%,主要原因是地势平坦、海拔较低,初霜冻发生日期相对延迟,有黄河和西辽河的经过,灌溉面积占耕地比例较高。[结论]在气候变暖的大气候背景条件下,优化调整种植制度,在内蒙古东南部低风险区扩大优质大豆的种植面积,东北部高风险区应尽量选育和推广早熟抗寒品种,减轻霜冻带来的损失,助力国家大豆振兴计划,实现大豆稳产增收。
王惠贞唐红艳韩雪武荣盛张超金林雪越昆
关键词:大豆霜冻风险区划
内蒙古大豆秋季霜冻发生的演变特征及气候危险性风险指数的构建被引量:4
2020年
以1981—2010年内蒙古自治区119个气象站日最低气温及初霜冻发生日期为基础,以不同气候生态区的80%保证率成熟日期作为界限日期,评定大豆[Glycine max(Linn.)Merr.]秋季霜冻灾害是否发生,并构建霜冻灾害气候危险性风险指数指标体系,分析内蒙古大豆秋季霜冻发生的演变特征及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在30年时间尺度内,内蒙古大豆不同等级秋季霜冻发生范围虽有略变小的趋势,但各等级的初霜冻日均呈提前趋势;霜冻发生的区域特征明显,轻霜冻发生范围相对较广且发生范围的年际变化较大。不同等级秋季霜冻发生频率大致呈东北高、西部和东南部低的空间分布规律,变异系数与强度频率空间分布规律相对一致,变异性较大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大兴安岭山脉和阴山山脉地区。通过气候危险性风险指数指标模型的构建和等级划分,内蒙古大豆秋季霜冻危险性存在较大的空间差异性,霜冻危险性高的区域集中在东北部地区,其中大兴安岭南麓农区是内蒙古大豆主产区之一,掌握霜冻变化规律,合理安排作物品种熟型,做好该地区的防灾减灾和气象为农服务工作是保证大豆丰产丰收的有利条件。
王惠贞唐红艳李丹吴向东
关键词:危险性
基于土壤温度的春玉米适宜播种指标及播种期分析被引量:7
2019年
为确定适宜的春玉米播种期,合理安排春播生产,利用内蒙古1961—2016年气象资料和玉米主产区农业气象观测资料,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56年里地温和霜冻变化规律,并以10 cm地温稳定通过8℃、9℃、10℃、11℃、12℃初日分别作为玉米播种指标,通过计算不同界限温度下玉米出苗后霜冻概率阈值,确定适宜的玉米播种指标和播种期。结果表明:56年来10 cm地温稳定通过8℃初日,大部分地区提前2~20天,玉米春季霜冻结束日期提前3~20天;适宜采用10 cm地温稳定通过8℃初日作为玉米播种指标的地区有扎兰屯市、突泉县、松山区和准格尔旗;科尔沁区适宜采用9℃初日,土默特左旗和临河区适宜采用11℃初日,凉城县适宜采用12℃初日作为玉米播种指标;内蒙古各地区春玉米适宜播种期在4月6日—5月3日,比目前的实际播种期普遍提前8~22天,可以适当选择生育期略长的玉米品种。
牛冬唐红艳
关键词:春玉米适宜播种期地温
大兴安岭东部近30年气候变化及对玉米、大豆生长发育的影响被引量:7
2016年
利用内蒙古大兴安岭东部扎兰屯市、阿荣旗及莫旗农业气象试验站近30a的玉米、大豆生长季(5—9月)气象观测资料及产量资料,运用数理统计、小波分析和积分回归等方法分析了该区域近30a气候变化特征及对玉米、大豆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984—2013年,研究区域生长季平均气温呈极显著上升趋势,气候倾向率为0.552℃/10a,主要周期为22~26a,经历过3次震荡,有增强趋势;生长季降水量总体呈下降趋势,气候倾向率为25.838mm/10a,主要周期为19~24a,经历过4次震荡,有增强趋势;作物生长季(5—9月)干燥指数总体呈现上升趋势,气候倾向率为0.154/10a,进入21世纪干燥指数呈明显波动上升趋势,但近期又处于低值区;气候变化对大兴安岭东部地区农作物生育期影响不大,作物播种期、收获期及各发育阶段持续天数相对稳定;温度和降水对不同农作物生长和产量的影响效应不同,对同一种作物不同阶段的生长发育影响效应亦不同。
王彦平阴秀霞候琼曲学斌唐红艳陈素华
关键词:气候变化农作物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