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雪莹

作品数:16 被引量:54H指数:4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手术
  • 4篇麻醉
  • 3篇开腹
  • 2篇单肺
  • 2篇单肺通气
  • 2篇置管
  • 2篇气管
  • 2篇组织灌注
  • 2篇胃肠道手术
  • 2篇小儿
  • 2篇利多卡因
  • 2篇利多卡因乳膏
  • 2篇静脉
  • 2篇静脉麻醉
  • 2篇老年
  • 2篇老年患者
  • 2篇甲哌卡因
  • 2篇灌注
  • 2篇喉罩
  • 2篇肺通气

机构

  • 15篇中山大学孙逸...
  • 4篇南方医科大学...
  • 2篇南方医科大学
  • 1篇复旦大学
  • 1篇长江大学
  • 1篇广西医科大学
  • 1篇中山大学
  • 1篇中山大学附属...
  • 1篇中南大学

作者

  • 16篇杨雪莹
  • 6篇徐永腾
  • 4篇唐建军
  • 4篇刘高望
  • 4篇肖金仿
  • 3篇刘晓军
  • 3篇严笑
  • 2篇陈美贤
  • 2篇古妙宁
  • 1篇唐杰
  • 1篇彭俊
  • 1篇廖朝霞
  • 1篇黄海明
  • 1篇肖攀
  • 1篇叶健鸿
  • 1篇肖鸣
  • 1篇陆福鼎
  • 1篇彭书崚
  • 1篇欧阳钧
  • 1篇叶西就

传媒

  • 4篇岭南现代临床...
  • 3篇岭南急诊医学...
  • 2篇广东医学
  • 2篇中山大学学报...
  • 1篇当代医学
  • 1篇新医学
  • 1篇实用医学杂志
  • 1篇国际麻醉学与...
  • 1篇中华卫生应急...

年份

  • 10篇2020
  • 2篇2019
  • 2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6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数字评分法测量建立口咽部区域敏感图的试验研究被引量:2
2019年
目的通过数字评分法测量口咽部敏感性,建立口咽部区域敏感图,为设计提高患者耐受性的改良口咽通气道打下基础。方法受试者共92例。使用指夹式脉搏血氧仪记录初始心率,而后使用一根棉签轻触口腔内的33个点。33个点中,7个点分布于硬腭,6个点分布于软腭,4个点分布于颊部,16个点分布于舌部。各点以咽后壁为中心,螺旋向外扩散排列。轻触每一点后让受试者使用口咽部刺激反射敏感性评分表格评分。测试者记录在每一点停留的时间及心率,并观察询问受试者有无咳嗽、呕吐等症状和其他感受。结果在92例受试者中,评分最高者为点4即咽后壁中心点,平均评分在2.5分以上者为点1、2、3、4、5、6、7、10、11、12。其中,点1为悬雍垂处;点4为咽后壁中心处;点2、3、5、6、7分别分布于腭舌弓和软腭处;点10、11、12分布于舌根部。这10点的评分与其他点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点10、11、12(舌根部)与点1、2、3、5、6、7(软腭区)评分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点10、11、12均较点1~7评分高。点4与点10、11、12之间的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左右相对应的各点(如2和6,3和5,10和12)评分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耐受时间上,点4、10、11、12这4个点的平均值明显高于其余29个点(P<0.05)。结论口咽部中咽后壁为敏感性最高区域,其次为软腭区域。如在设计中避开或减少对两处区域的刺激,有可能提高患者对于口咽通气道的耐受性。
张艾兴凌晓梅刘高望唐建军韩广源欧阳钧汪红艳肖攀卢薪严笑李睿杨雪莹肖金仿
关键词:口咽部敏感性口咽通气道
控制性萎陷的肺保护作用实验研究
2018年
目的 通过一种新型单腔肺隔离导管通气工具对开胸手术犬行控制性肺萎陷通气的肺保护作用。 方法 实验犬18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每组6只),全身麻醉后经口插入控制肺内平衡分气肺隔离导管,行股动脉穿刺、置管,右颈内静脉穿刺置入Swan-Ganz漂浮导管。首先均行双肺通气(two-lung ventilation, TLV)20 min,后进行左侧单肺通气(one-lung ventilation, OLV),右肺萎陷程度依次为100%(完全肺萎陷组,A组),90%(90%肺萎陷组,B组),50%(50%肺萎陷组,C组),各组均在肺萎陷前1 min(T1)、肺萎陷后30 min(T2)、肺萎陷后60 min(T3)、肺萎陷后120 min(T4)经股动脉和颈内静脉取血行血气分析测定肺内分流率(intrapulmonary shunt rate, Qs/Qt)、测定细胞间黏附分子-1(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 1, ICAM-1)及丙二醛(malondialdehyde, 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SOD)活性。实验过程中持续监测HR、股动脉血压(arterial blood pressure, ABP)、平均肺动脉压(mean pulmonary arterial pressure, MPAP)、PETCO2、肛温等生命体征。 结果 各组在TLV时测得的各方面生理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OLV后,各组MPAP在T2、T3、T4时较T1时均升高(P<0.05);与A组比较,B组、C组MPAP较为平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C组间各方面生理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T1时比较,3组肺内分流率Qs/Qt在T2、T3、T4时明显升高(P<0.05),血清ICAM-1、MDA含量在T2、T3、T4时升高(P<0.05),SOD活性在T2、T3、T4时下降(P<0.05);在T2、T3、T4时,B组、C组Qs/Qt低于A组(P<0.05),血清ICAM-1、MDA含量低于A组(P<0.05),SOD活性高于A组(P<0.05);C组血清ICAM-1、MDA含量低于B组(P<0.05),SOD活性高于B组(P<0.05)。 结论 与完全肺萎陷(萎陷程度100%)相比,控制性肺�
卢薪严笑刘高望唐建军刘晓军张艾兴杨雪莹古妙宁肖金仿
关键词:单肺通气肺保护
丙泊酚联合纳布啡用于血液病小儿深静脉穿刺的疗效观察被引量:2
2020年
目的探讨丙泊酚联合纳布啡静脉麻醉在血液病患儿深静脉穿刺置管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在手术室行深静脉穿刺置管的血液病患儿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丙泊酚联合纳布啡)和对照组(单纯丙泊酚),每组各30例。观察组患者使用丙泊酚联合纳布啡麻醉,对照组患者单纯使用丙泊酚麻醉。比较两组患者的丙泊酚用量、穿刺时体动发生率、呼吸抑制发生率、手术时间及清醒时间;记录患儿术后清醒即刻(T1)、术后30 min(T2)、2 h(T3)和6 h(T4)躁动及镇静评分;记录两组患儿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对照组患者的丙泊酚用量、穿刺时的体动发生率和手术时间均显著高于观察组;两组患者清醒时间和呼吸抑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儿在T1和T2时刻的躁动和镇静评分较对照组更加理想,在T3和T4时刻两组躁动及镇静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儿术后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丙泊酚联合纳布啡静脉麻醉在血液病患儿深静脉穿刺置管术中安全可行,减少术中丙泊酚用量,降低了术后躁动发生率,且不影响患儿清醒时间。
张雪荣杨雪莹
关键词:丙泊酚静脉麻醉小儿深静脉穿刺置管
氯胺酮对SD大鼠离体外毛细胞细胞水平电生理反应特性的影响
2016年
目的:评价氯胺酮对SD鼠耳蜗外毛细胞(OHCs)电生理特性影响并分析其机制。方法:自身前后对照。18~21 d龄健康SD鼠20只,急性分离OHCs,随机选取活力高OHCs,应用膜片钳全细胞记录模式记录:(1)钳制电压(V_h)-70 m V,比较7个OHCs在给药正常细胞外液L15(C组)、100μmol/L氯胺酮(K组)时的电流-电压(I-V)曲线;(2)V_h=3 m V,记录7个OHCs在浴液先后灌流L15(K_1组)、100μmol/L氯胺酮(K2组)、L15(K_3组)中给药100μmol/L乙酰胆碱(ACh)触发的ACh电流(IACh)。(2)V_h=3 m V,记录7个OHCs在先后灌流L15(S_1组)、0.1μmol/L士的宁(S_2组)、L15(S_3组)时给药100μmol/L氯胺酮触发的氯胺酮敏感性电流。结果:(1)与C组相比,K组在大于-36 m V电位上膜电流明显减小,但两组反转电位无明显差异;(2)3组IACh幅度差异不显著;(3)3组氯胺酮敏感性电流幅度差异不显著。结论:氯胺酮可抑制OHCs生理感受器电位范围(-100 m V^-30 m V)外全细胞电流,该作用与乙酰胆碱类神经无关。
杨雪莹严笑刘晓军唐建军刘高望唐杰肖金仿
关键词:氯胺酮外毛细胞乙酰胆碱电生理
“深肌松”在肥胖患者行机器人辅助腹腔镜下根治性前列腺癌切除术中的应用观察被引量:4
2020年
目的探讨“深肌松”方案在肥胖患者行机器人辅助腹腔镜下根治性前列腺癌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及优势。方法择期行机器人辅助腹腔镜下根治性前列腺癌切除术的肥胖患者48例,随机分为常规(中度)肌松组(M组)和深肌松组(D组)。两组采用统一的镇静镇痛方案,其中M组诱导时予顺式阿曲库铵0.15~0.2 mg/kg iv,之后每间隔约45 min^1 h单次静推顺式阿曲库铵5 mg维持;D组诱导时则予罗库溴铵0.6 mg/kg静注,PTC=1~2时行气管插管;麻醉维持采用连续输注,切皮前予罗库溴铵0.6 mg/kg iv,当神经肌肉阻滞开始恢复时以5~10μg/(kg·min)泵注。比较两组诱导插管时间、苏醒时间、拔管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及躁动发生率;分别于诱导前(T0)、手术开始1小时(T1)、术毕时(T2)及离开PACU前(T3)抽取动脉血2 mL行血气分析,比较两组患者乳酸、血糖等结果的差异。结果与M组相比,D组插管时间、苏醒时间较短,拔管后VAS疼痛评分及躁动发生率较低,两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刻相比,T2、T3时刻D组的乳酸、血糖值较低,与M组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常规肌松组相比,“深肌松”麻醉方案可缩短该类患者插管时间,加速苏醒,减轻术后疼痛和躁动应激,或可改善总体麻醉质量。
陈美贤杨雪莹廖朝霞叶西就陆福鼎
关键词:肥胖前列腺癌
腹横筋膜阻滞联合全身麻醉对急诊开腹胃肠道手术患者组织灌注和术后疼痛的影响被引量:2
2020年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腹横筋膜阻滞(TAPB)联合全身麻醉对急诊开腹胃肠道手术患者组织灌注和术后疼痛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9年2月至12月在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行急诊开腹胃肠道手术ASA分级Ⅰ或Ⅱ级60例患者,其中男性39例,女性21例;年龄20~65岁,平均(48.1±4.1)岁。根据麻醉方案的不同分为TAPB组和对照组。针对两组患者基本临床特征的差异,采用倾向性得分匹配的方法,匹配按照1∶1比例进行,每组得到30例。TAPB组患者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的基础上联合应用超声引导下双侧TAPB,对照组患者接受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比较两组患者各项临床指标:(1)血流动力学指标:观察入室后、切割皮肤、分离肌肉层和分离壁层腹膜时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的变化。(2)组织灌注情况:手术开始时(T0)、手术开始1 h(T1)、手术开始2 h(T2)、术毕(T3)时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cvO2)和动脉血乳酸(ABL)水平。(3)手术相关结局:术中麻醉药物(七氟烷、瑞芬太尼)用量、血管活性药物(去甲肾上腺素、阿托品)用量,术后2 h、24 h、48 h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以及术后曲马多用量。记录并统计TAPB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较,TAPB组切割皮肤、分离肌肉层和分离壁层腹膜时MAP、HR更平稳,术中T1[(75.9±4.5)%比(73.1±3.2)%]、T2[(75.4±4.6)%比(72.8±3.3)%]、T3[(74.7±4.4)%比(71.5±3.5)%]时ScvO2水平更高,术中T3时ABL水平更低[(0.8±0.4)mmoL/L比(1.2±0.4)mmoL/L];且术中七氟烷[(52.4±7.9)mL比(61.6±10.4)mL]、瑞芬太尼[(1.7±0.4)mg比(2.6±0.5)mg]、去甲肾上腺素[(0.8±0.3)mg比(1.4±0.5)mg]、阿托品[(0.2±0.1)mg比(0.4±0.2)mg]以及术后曲马多[(127.4±32.6)mg比(252.3±62.5)mg]用量更少,术后2 h[(2.4±0.6)分比(3.8±1.0)分]、24 h[(2.0±0.5)分比(2.5±0.7)分]的VAS评分更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所有患者未发生TAPB相关并发症。结论
杨雪莹尹小清徐永腾
关键词:胃肠道手术组织灌注疼痛
股神经联合坐骨神经阻滞应用在踝关节镜手术中的效果评价被引量:4
2020年
目的比较两种不同的麻醉方式在踝关节镜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行踝关节镜手术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股神经组和腰丛组,每组各30例,股神经组实施股神经联合坐骨神经阻滞,腰丛组实施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和术后的麻醉和镇痛效果、麻醉操作时间、不同时间的心率及平均血压和麻醉并发症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术中额外使用局麻药和麻醉性镇痛药人数、术后24小时内静息或运动的VAS评分及额外使用镇痛药的人数和使用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股神经组麻醉操作时间显著少于腰丛组;股神经组在麻醉操作过程中的心率和平均血压显著低于腰丛组;两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股神经联合坐骨神经阻滞与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在踝关节镜手术中的麻醉和术后镇痛效果无显著差别,但前者麻醉操作时间更短,围术期生命体征更平稳。
张雪荣杨雪莹
关键词: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踝关节镜手术
术中输液加温对开腹胃肠道手术患者组织氧合灌注和苏醒期的影响被引量:1
2020年
目的观察术中输液加温对开腹胃肠道手术患者组织氧合灌注和苏醒期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ASA分级Ⅰ或Ⅱ级拟开腹胃肠道肿瘤手术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其分为对照组、输液加温组(加温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术中采用常规保温措施;加温组患者在常规保温措施的基础上术中使用输液加温仪持续输液加温,温度设置为41℃。记录两组患者麻醉诱导前10 min(T0)、手术开始时(T1)、手术开始1 h(T2)、手术开始2 h(T3)、术毕(T4)时的鼻咽温、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cvO2)和动脉血乳酸(ABL);比较两组患者麻醉苏醒期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拔管时间、PACU停留时间,寒颤、躁动发生率,躁动评分(RS)、Ramsay镇静评分(RSS)及患者麻醉满意度。结果加温组T2、T3、T4时的鼻咽温、ScvO2均较对照组高(P<0.05),ABL较对照组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加温组麻醉苏醒期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拔管时间、PACU停留时间明显缩短,寒颤、躁动发生率显著降低,躁动评分(RS)更低、Ramsay镇静评分(RSS)及患者麻醉满意度更高(P<0.05)。结论术中输液加温可保证开腹胃肠道手术患者术中良好组织氧合灌注,有利于快速麻醉复苏,明显减少患者麻醉苏醒期寒颤及躁动发生,提高患者麻醉满意度。
杨雪莹张雪荣徐永腾
关键词:胃肠道手术组织灌注麻醉苏醒期
经鼻高流量吸氧对预充氧及安全窒息时限的影响被引量:22
2018年
【目的】评价经鼻高流量吸氧在全麻诱导前行预充氧的有效性及在插管期延长"安全窒息时限"的效果。【方法】随机将80例非困难气道病例纳入全麻面罩组(FM)、全麻面罩复合经鼻高流量吸氧组(FM+HFNCI)、经鼻高流量吸氧组(HFNCI)以及经鼻高流量吸氧复合鼻咽通气道组(HFNCI+NPA)。麻醉诱导前预充氧阶段,FM及FM+HFNCI组经全麻面罩而HFNCI及HFNCI+NPA组经鼻导管行预充氧;在气管插管期,除FM组外,余患者均接受经鼻高流量氧吹入。记录不同时点血氧分压、血氧饱和度、心率及血压。【结果】预充氧结束时,PaO_2值、SaO_2值在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窒息插管期,PaO_2值在FM组下降明显,而在HFNCI+NPA组上升;FM组ΔPaO_2值最大(均数为-5.4 k Pa),与其余组比较(ΔPaO_2值均数在FM+HFNCI、HFNCI及HFNCI+NPA组分别为-0.5、-0.8、1.4 k P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插管成功时FM、FM+HFNCI、HFNCI、HFNCI+NPA组PaO_2值(均数分别为46.7、48.3、37.7、43.7 k Pa)、SaO_2值(均数分别为99.7%、99.8%、99.4%、99.7%)均远高于各自安全低限值。【结论】HFNCI用于非困难气道病例,麻醉诱导前预充氧有效性高、可能延长"安全窒息时限",提高围插管期安全;为达最佳氧合效果,实施HFNCI时应保证气道通畅。
彭俊陈羽青叶健鸿杨雪莹彭书崚左志义
利多卡因乳膏减轻男性下尿路手术后尿管相关刺激症状的效果被引量:5
2020年
目的探讨利多卡因乳膏能否减轻接受下尿路手术的男性患者术后尿管相关刺激症状(CRBD)。方法将择期于全身麻醉下接受下尿路手术、术后需留置20号或22号三腔尿管的男性患者80例随机分为乳膏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乳膏组插尿管前于其前端涂抹利多卡因乳膏5 g再行导尿,对照组则行常规导尿。记录麻醉诱导前(T1)、手术结束时(T2)、喉罩拔出后5 min(T3)、30 min(T4)和2 h(T5)5个时间点的心率和平均血压。评估2组患者T3、T4、T5的CRBD发生率及其严重程度。结果乳膏组T3、T4的心率和平均血压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乳膏组T3、T4时中至重度CRBD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全身麻醉下行下尿路手术后,对于需留置20号或22号三腔尿管的男性患者,利多卡因乳膏可降低其术后2 h内中至重度CRBD的发生率,且能使全身麻醉苏醒期的血流动力学更平稳。
张雪荣杨雪莹
关键词:三腔尿管下尿路手术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