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渝

作品数:4 被引量:51H指数:4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国家环境保护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3篇PM
  • 2篇化学组分
  • 2篇PM2.5
  • 1篇直喷
  • 1篇直喷汽油机
  • 1篇生物质燃烧
  • 1篇排放特征
  • 1篇排放因子
  • 1篇汽油
  • 1篇汽油机
  • 1篇汽油机排放
  • 1篇燃烧
  • 1篇燃烧排放
  • 1篇污染
  • 1篇污染特征
  • 1篇物质燃烧
  • 1篇吸湿
  • 1篇吸湿特性
  • 1篇吸湿性
  • 1篇粒径

机构

  • 4篇北京大学
  • 1篇清华大学
  • 1篇郑州大学

作者

  • 4篇胡敏
  • 4篇王渝
  • 3篇吴志军
  • 2篇秦艳红
  • 2篇王玉珏
  • 1篇彭剑飞
  • 1篇郭庆丰
  • 1篇何凌燕
  • 1篇吴宇声
  • 1篇帅石金
  • 1篇王银辉
  • 1篇张瑞芹
  • 1篇曾立民
  • 1篇郑荣
  • 1篇黄晓锋
  • 1篇雷建容
  • 1篇陈红阳
  • 1篇郑竞
  • 1篇杜卓菲

传媒

  • 3篇中国环境科学
  • 1篇化学学报

年份

  • 1篇2017
  • 3篇2016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缸内直喷汽油机排放PM_(2.5)的理化特征及影响因素被引量:5
2016年
通过发动机台架实验研究了发动机的转速、负荷对缸内直喷(GDI)汽油机排放PM_(2.5)的排放水平、化学组成及颗粒物数浓度等的影响.结果表明:GDI汽油机排放PM_(2.5),OC,EC的排放因子分别为(49.8±28.2),(21.6±6.9),(11.4±10.8)mg/kg.低转速时,PM_(2.5)排放量随着负荷的增加先减少后增加,中、高转速时随着负荷的增加逐渐增加.碳质气溶胶是GDI汽油机排放的PM_(2.5)的主要组成成分,
秦艳红胡敏李梦仁王银辉彭剑飞郑荣郑竞王玉珏吴宇声王渝顾芳婷杜卓菲帅石金
关键词:缸内直喷汽油机化学组成排放特征
北京2009~2010年冬、春季PM_(2.5)污染特征被引量:24
2016年
针对北京地区冬季和春季PM_(2.5)污染特征进行研究.于2009年12月~2010年5月在城市点采集24h大气颗粒物样品,进行颗粒物主要化学组分分析.冬季和春季颗粒物的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84.97±68.98)μg/m^3和(65.25±45.76)μg/m^3.冬季和春季颗粒物中二次组分(SNA+SOA)有重要贡献,二次组分分别占颗粒物质量浓度的49%和47%.冬春季重污染时期较强的源排放和低温、低风速、高相对湿度等不利的气象特征使得颗粒物中二次无机离子SNA(NH_4^+、NO_3^-、SO_4^(2-))的比重较干净天明显上升,其中硝酸盐贡献的增强最为显著.同时冬春季有机物中二次有机组分贡献显著.而受一次源的影响,冬春季重污染时期一次有机物的增强.
顾芳婷胡敏王渝李梦仁郭庆丰吴志军
关键词:PM2.5春季化学组分
秸秆燃烧排放PM_(2.5)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被引量:17
2016年
生物质燃烧向大气中排放大量颗粒污染物,在中国,收获季节大量秸秆被直接露天燃烧处理,对区域环境质量和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影响.对我国最主要的两种粮食作物玉米和小麦秸秆的露天燃烧进行模拟,分析颗粒物排放水平,特征及影响因素.玉米和小麦秸秆燃烧PM_(2.5)排放因子分别为1082.8和835.7~897.3 mg/kg.有机物是颗粒物最主要组分,总量占PM_(2.5)质量的42%~66%.Cl^-和K^+分别占PM_(2.5)总质量的4%~15%和2%~14%,K^+/EC值为0.5~3.8.各物种在颗粒物中所占比例与之前研究结果一致.秸秆含水量和燃烧温度影响PM_(2.5)排放水平和组成特征.随秸秆含水量增加,PM_(2.5)和OC的排放因子增加;秸秆含水量增加,燃烧温度逐渐降低,由生物质燃料释放进入烟气中的K^+和Cl^-比例逐渐减小导致二者在颗粒物中的比例降低.我国每年由玉米和小麦秸秆露天燃烧排放的PM_(2.5)和OC分别为92.7 Gg和47.5 Gg,在总量中占重要比例.
王玉珏胡敏王渝秦艳红陈红阳曾立民雷建容黄晓锋何凌燕张瑞芹吴志军
关键词:生物质燃烧秸秆PM2.5排放因子
我国不同大气环境下亚微米颗粒物吸湿特性被引量:5
2017年
利用吸湿性串联微分电迁移粒径分析仪(H-TDMA)开展颗粒物吸湿性测量,通过对观测结果进行整理,并结合其他研究成果对我国不同环境下亚微米颗粒物吸湿性进行表征.梳理了包括城市、乡村、高山和郊区近海岸点不同大气环境下11个观测点的测量数据,发现不同环境、不同季节的大气颗粒物来源不同,颗粒物吸湿性、粒径分布及模态分布特征差异大.城市点的吸湿参数?观测值约为0.1~0.3;乡村点比城市点略高,约0.15~0.4;高山点(118.11°E,30.07°N)的?约为0.2~0.3;郊区近海岸点(114.17°E,22.28°N)的?约为0.2~0.4.除北京郊区点(怀柔冬季观测)外,其余乡村点和城市点均观测到亚微米颗粒物吸湿性随粒径增加而增强;高山点和郊区近海岸点的颗粒物吸湿性随粒径的变化不显著.除高山点(黄山)观测到较高频率的单模态分布(只有吸湿模态)外,其他观测点均呈现2~3个模态分布,说明颗粒物呈外混态.北京和杭州的H-TDMA观测结果显示颗粒物吸湿性随着相对湿度(RH)的增加而增加,没有表现出与纯硫酸铵类似的潮解行为.颗粒物吸湿性与化学组分的闭合研究发现,与离线膜采样获取的化学组分相比,高时间分辨率的在线化学粒径谱分布信息可以有效提高闭合度,同时有机物的密度与吸湿性,黑碳颗粒物质量浓度谱分布的精确估算将进一步提高闭合度.
王渝吴志军胡敏
关键词:粒径分布化学组分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