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荣举

作品数:23 被引量:116H指数:7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解放军总医院科技创新苗圃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6篇颅内
  • 11篇动脉
  • 11篇颅内动脉
  • 8篇血管
  • 7篇动脉瘤
  • 7篇颅内动脉瘤
  • 5篇栓塞
  • 5篇安全性
  • 5篇EZ
  • 4篇有效性
  • 3篇动脉狭窄
  • 3篇血管造影
  • 3篇血管造影术
  • 3篇硬化性
  • 3篇造影
  • 3篇造影术
  • 3篇支架置入
  • 3篇数字减影
  • 3篇疗效
  • 3篇介入

机构

  • 23篇中国人民解放...
  • 2篇北京京煤集团...
  • 1篇川北医学院附...
  • 1篇宣汉县人民医...
  • 1篇北京中西医结...

作者

  • 23篇张荣举
  • 23篇王君
  • 19篇杜志华
  • 19篇刘新峰
  • 18篇曹向宇
  • 12篇吕斌
  • 9篇于生元
  • 6篇李宝民
  • 6篇苏慧
  • 5篇田成林
  • 2篇刘金敬
  • 1篇侯磊
  • 1篇汪琦瑛
  • 1篇王中魁
  • 1篇张家堂
  • 1篇张雅静
  • 1篇梁永平
  • 1篇冯慧敏
  • 1篇王晓辉

传媒

  • 7篇中华老年心脑...
  • 7篇中国脑血管病...
  • 2篇中华内科杂志
  • 2篇中国卒中杂志
  • 1篇介入放射学杂...
  • 1篇中华神经外科...
  • 1篇中华耳科学杂...
  • 1篇中华解剖与临...
  • 1篇中国现代神经...

年份

  • 4篇2023
  • 1篇2022
  • 3篇2021
  • 4篇2020
  • 5篇2019
  • 3篇2018
  • 2篇2017
  • 1篇2016
2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Neuroform EZ支架对颅内富穿支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分析被引量:6
2020年
目的探讨Neuroform EZ支架用于富穿支动脉区域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CAS)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7年6月至2019年9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神经内科接受Neuroform EZ支架经皮腔内血管成形及支架置入术(PTAS)的富穿支区域ICAS住院患者63例,颅内富穿支区域包括大脑中动脉M1段、基底动脉中下段。记录患者的年龄、性别、高血压病、糖尿病、吸烟史及术前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狭窄段长度、狭窄率和狭窄血管形态等。主要结局为手术相关并发症,分为术中、早期(术后72 h内)和随访期(术后9个月的临床随访)并发症;次要结局为手术成功率、支架内再狭窄率。将支架的准确输送和部署,完全覆盖靶血管病变,PTAS后即刻DSA示支架部位残余狭窄率<50%定义为手术成功。分别于术后6、12个月对患者行DSA随访,支架内再狭窄定义为术后至少6个月以上支架管腔内狭窄率>50%。术后9个月对患者进行临床随访,mRS评分>2分为致残,其中mRS评分6分为死亡。结果(1)63例患者成功行Neuroform EZ支架PTAS,其中大脑中动脉M1段狭窄患者38例,基底动脉中下段狭窄患者25例。(2)大脑中动脉M1段、基底动脉中下段狭窄患者各有1例手术未成功,手术成功率为96.8%(61/63)。无术中并发症;早期并发症共4例(大脑中动脉M1段狭窄和基底动脉中下段狭窄各2例),包括穿支闭塞事件、支架内血栓形成各2例,并发症发生率为6.3%(4/63)。(3)31例患者完成影像学随访,影像学随访期平均(7.9±3.3)个月,再狭窄率为6.5%(2/31),均为基底动脉中下段狭窄。53例患者完成临床随访,临床随访期平均(16.7±5.3)个月,卒中发生率1.9%(1/53),为30 d内支架内血栓形成;致残率1.9%(1/53)。结论Neuroform EZ支架用于颅内富穿支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血管内治疗是可行的,确切的结论还需大样本和更严格的临床研究证实。
蒲圣雄杜志华刘新峰曹向宇张荣举吕斌苏慧王君
关键词:颅内动脉狭窄
Neuroform EZ支架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分析被引量:9
2020年
目的评价Neuroform EZ支架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16年11月至2018年11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神经内科连续收治、应用Neuroform EZ支架治疗的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61例(共62个靶病变血管),所有患者术前脑血管造影明确诊断,术后1、3个月进行临床随访,术后6、12个月进行临床随访和影像随访,主要观察靶病变血管支架置入术后情况及有无新发临床事件。结果62个靶病变血管中,6个位于颈动脉C5~C7;31个位于颈动脉远端(C7以远),9个位于V3~V4段,16个位于V4段以远。Mori分型:A型12个,B型31个,C型19个。靶病变血管已累及穿支30个(48.4%),未累及穿支32个(51.6%)。61例患者共使用62枚支架,技术成功率100%。40例完成了首次临床随访及影像学随访,1例患者在术后1周内发生了靶病变血管支架内血栓形成及该部位的新发脑梗死。术后6、12个月随访,40例患者均无新发神经功能障碍,其中21例患者经全脑DSA进行影像随访,19例应用CT血管成像随访,结果显示2例(3.3%)分别在随访9.3个月和13.5个月时出现支架内再狭窄。结论Neuroform EZ支架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可取得很好的影像及临床效果,但仍需长期随访来验证。
苏慧杜志华王君田成林曹向宇刘新峰吕斌张荣举于生元
关键词: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血管内治疗EZ有效性
搏动性耳鸣的新病因:岩下窦与枕窦狭窄被引量:3
2019年
目的探讨耳鸣同侧的岩下窦和枕窦狭窄结构对静脉源性搏动性耳鸣的影响。方法在MRV提示有横窦和乙状窦发育不良和枕窦代偿性回流、岩下窦纤细和同侧较大的颈静脉球结构的同时,选择难以忍受的搏动性耳鸣并出现焦虑状态的7例患者;在全脑血管造影的引导下,经测试枕窦和岩下窦球囊闭塞试验阳性后,3例枕窦狭窄接受球囊扩张并支架成形;4例岩下窦狭窄或纤细者接受单纯球囊扩张处理。结果3例枕窦狭窄的耳鸣在支架成形术后即刻消失,随访3-8年无复发;2例岩下窦狭窄在球囊扩张后耳鸣完全消失、1例耳鸣降低50%,随访4-7月无复发或加重;1例治疗无效。结论枕窦和岩下窦狭窄或纤细并同侧颈静脉球扩大的结构可能是静脉源性搏动性耳鸣的重要成因;介入血管内球囊扩张或并支架成形是消除和缓解此类搏动性耳鸣的有益方式。
李宝民王君梁永平苏慧刘新峰杜志华曹向宇张荣举张雅静
关键词:搏动性耳鸣岩下窦球囊
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治疗老年颅内动脉瘤患者的安全性及疗效分析
2023年
目的 探讨置入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PED)治疗老年颅内动脉瘤患者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0月至2022年10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神经内科介入病区的使用PED治疗的老年颅内动脉瘤患者30例(共39个动脉瘤),使用O’Kelly-Marotta(OKM)分级标准评估颅内动脉瘤的闭塞程度,使用改良的Rankin量表(mRS)评分判断老年患者出院时及随访时的临床预后。结果 30例老年患者共置入34枚支架,置入成功率为100%。动脉瘤术后即刻OKM分级A、B、C、D级分别为29个(74.4%)、10个(25.6%)、0个、0个,出院时良好预后率(mRS评分0~2分)为96.7%。14例患者共21个动脉瘤获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随访,动脉瘤缩小(OKM好转)19个(90.5%);闭塞(OKM C级+D级)12个(57.1%),随访中未发现动脉瘤复发、支架内再狭窄、神经系统症状。30例患者获电话随访,随访时间中位数为9个月,良好预后率为100%。结论 应用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治疗老年患者颅内动脉瘤,术中并发症较少,短期临床疗效较好。
孙明广江海松周华吕斌张荣举刘新峰杜志华王君曹向宇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安全性
评估Neuroform EZ支架置入治疗老年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被引量:10
2019年
目的评估Neuroform EZ支架置入治疗老年大脑中动脉(MCA)狭窄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纳入2017年2月~2018年11月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内科介入中心住院治疗的伴有临床症状的MCA M1段重度狭窄患者52例,男性36例,女性16例,平均年龄为(63.00±1.25)岁,全部行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明确存在MCA重度狭窄(70%~99%),并择期造影全麻下行Neuroform EZ支架置入治疗,术后21个月内不同时间段通过CT血管成像,DSA检查,以及电话随访,观察术后并发症情况,回顾性分析患者相关资料。结果52例患者手术均成功,共置入支架53枚,手术成功率100%。术后临床症状好转29例,占55.8%。术后出现病情恶化或新添临床表现等并发症患者3例,占5.8%,其中术后第3天出现支架内血栓形成,造成支架内闭塞1例;术后48h出现高灌注出血1例;术后出现患侧再发小穿支脑梗死事件1例。完成随访43例,随访率82.7%。结论用Neuroform EZ支架介入治疗老年MCA重度狭窄患者的疗效满意及安全性可靠。
王登宇王君张荣举刘金敬
关键词:大脑中动脉颅内动脉疾病
颅内静脉系统窦汇解剖形态学分析及其对静脉系统相关疾病的临床意义被引量:4
2019年
目的探讨颅内静脉系统窦汇解剖形态学分布特点及其对临床常见静脉相关疾病的治疗评估意义。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6年1月至2018年7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因脑血管疾病相关症状收住院患者2668例,其中男1572例,女1096例;年龄11~82岁,平均(54±14)岁。行头部DSA,根据窦汇区(枕内隆凸处)的直窦、双侧或单侧横窦、上矢状窦等各血管的解剖形态学及引流途径,将窦汇的解剖学形态分为Ⅰ型(完全窦汇型)、Ⅱ型(不全窦汇型,包括Ⅱ1A、Ⅱ1B、Ⅱ2、Ⅱ3、Ⅱ4、Ⅱ5亚型)、Ⅲ型(无窦汇型)。Ⅰ型指上矢状窦、直窦、双侧横窦4条静脉汇合于枕内隆凸处;Ⅱ型指上矢状窦、直窦、双侧横窦中任3条静脉汇合于枕内隆凸处;Ⅲ型指直窦自行汇入一侧横窦-乙状窦,且并未汇入对侧静脉引流,左右横窦间无相通。结果(1)因脑血管疾病相关症状收入院并完成DSA检查的2668例患者中,不同窦汇解剖形态学分型所占比例由高至低依次为Ⅱ型[56.4%(1504例)]、Ⅰ型[39.0%(1040例)]、Ⅲ型[3.7%(100例)]。(2)Ⅱ型中5种亚型,Ⅱ1A型占20.4%(544/2668),Ⅱ1B型占5.7%(152/2668),Ⅱ2型占19.8%(528/2668),Ⅱ3型占2.8%(76/2668),Ⅱ4型占4.3%(116/2668),Ⅱ5型占3.3%(88/2668)。(3)右侧优势引流比例最大,占50.5%(1348/2668),其次为双侧均势引流,占36.4%(972/2668),左侧优势引流比例最小,占12.1%(324/2668)。结论颅内静脉系统窦汇形态学变异很大,了解窦汇处解剖学特征,评估静脉窦汇处的分流特点,可对静脉系统疾病的诊治提供参考。
王登宇王君张荣举刘金敬
关键词:脑静脉静脉窦
支架成形术治疗主动脉弓上血管近端狭窄疗效初探
2019年
目的探讨支架成形术治疗主动脉弓上血管近端狭窄的手术方法与疗效。方法与结果2015 年1 月至2018 年6 月采用支架成形术共治疗13 例主动脉弓上血管近端狭窄患者,包括无名动脉狭窄5 例、右侧颈总动脉狭窄5 例、左侧颈总动脉狭窄3 例,共植入11 枚Express LD 球囊扩张支架、2 枚Wallstent自膨式支架。其中,4 例患者支架释放过程中未使用保护伞(无名动脉狭窄1 例、左侧颈总动脉狭窄3 例),术后3 d 1 例无名动脉狭窄患者MRI 显示皮质小梗死;术后6 个月1 例无名动脉狭窄患者CTA 显示支架内再狭窄(狭窄率> 50%)。结论支架成形术治疗无名动脉和颈总动脉起始部狭窄安全、有效,围手术期和远期疗效满意。术中需重点关注导引导管稳定性和保护伞回收问题。
张荣举曹向宇杜志华刘新峰吕斌王君
关键词:血管成形术
颅内侧支循环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影响的研究进展被引量:21
2018年
血管再通是急性缺血性卒中治疗的关键,在发病4.5 h内进行静脉溶栓是公认的治疗方法,而因动脉闭塞部位及血栓负荷的不同,静脉溶栓对大动脉闭塞的再通率为4%~68%[1]。介入治疗前,依据时间窗并结合影像学技术对梗死部位侧支循环血流及其灌注进行评价筛选,可使患者得到最大获益,并提高血管的有效再通率及改善预后,
皮成慧王君张荣举邸海于生元
关键词:卒中侧支循环急性脑梗死预后
Neuroform Atlas支架在颅内动脉瘤治疗中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单中心观察性研究被引量:2
2023年
目的探讨Neuroform Atlas支架辅助栓塞在颅内动脉瘤治疗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单中心观察性研究。回顾性分析2020年7月至2022年5月于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神经内科医学部行Neuroform Atlas支架辅助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患者,共计77例。男34例,女43例,年龄中位数59(23~81)岁。根据术后即刻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及复查造影结果,评估Neuroform Atlas支架辅助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采用改良Raymond分级评估动脉瘤栓塞效果,术后即刻行Vaso-CT观察支架打开及贴壁情况。出院后6个月复查DSA,将动脉瘤转归分类为:治愈、稳定和复发。结果77例动脉瘤中共87枚支架均准确定位释放,技术成功率100%。术后即刻造影显示,改良RaymondⅠ级19例(24.7%),Ⅱ级10例(13.0%),Ⅲa级48例(62.3%)。围手术期并发症共3例,1例支架移位,2例为血栓事件。术后DSA复查47例,其中改良RaymondⅠ级38例(80.9%),Ⅱ级2例(4.3%),Ⅲa级7例(14.9%)。与术后即刻相比38例治愈,7例稳定,2例复发。3例(6.4%)复查出现载瘤血管狭窄,其中2例位于支架头端,1例位于支架内。结论研究初步证实,Neuroform Atlas支架辅助弹簧圈治疗颅内动脉瘤具有较好安全性和闭塞效果以及较低并发症率,但仍需长期随访、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进行验证。
吕斌张向远张荣举边洋王晓辉刘新峰杜志华曹向宇王君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
LVIS支架在颅内动脉瘤治疗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的单中心观察性研究被引量:16
2018年
目的探讨LVIS支架在囊状动脉瘤、夹层动脉瘤支架辅助栓塞术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纳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内科2016年7月-2017年7月收治的71例应用LVIS支架行动脉瘤支架辅助栓塞的颅内动脉瘤患者。根据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术后即刻图像及复查DSA图像,评估LVIS支架在动脉瘤支架辅助术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结果 71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中,破裂动脉瘤20个(28.2%),未破裂51个(71.8%);前循环动脉瘤56个(78.9%),后循环动脉瘤15个(21.1%);术中血栓事件4例(5.6%)。栓塞后即刻改良Raymond分级:1级39个(54.9%),2级13个(18.3%),3a级11个(15.5%),3b级8个(11.2%);其中破裂动脉瘤改良Raymond分级1级14个(70.0%),未破裂动脉瘤改良Raymond分级1级25个(49.0%),前循环动脉瘤改良Raymond分级1级33个(58.9%),后循环动脉瘤改良Raymond分级1级6个(40.0%)。术后半年DSA复查29例(40.8%),其中改良Raymond分级较栓塞后即刻造影级别改善7个,占2级、3级动脉瘤(32个)40.6%(3b级→1级4个,3a级→1级1个,2级→1级2个),变差2个(2级→3a级1个,2级→3b级1个)。术中发生血栓事件共4例(5.6%),术后复查DSA发现载瘤动脉狭窄2例,占复查例数6.8%。结论 LVIS支架在颅内动脉瘤支架辅助栓塞术中安全、有效,但术中血栓事件及术后载瘤动脉再狭窄亦应引起重视。
张荣举王君邸海皮成慧杜志华刘新峰曹向宇田成林于生元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安全性有效性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