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2篇专利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输血
  • 2篇血液
  • 2篇原菌分布
  • 2篇凝血
  • 2篇耐药
  • 2篇耐药性
  • 1篇道炎症
  • 1篇动轮
  • 1篇血常规
  • 1篇血常规标本
  • 1篇血浆
  • 1篇血型
  • 1篇血液检测
  • 1篇血液指标
  • 1篇炎症
  • 1篇药性分析
  • 1篇疑难血型
  • 1篇荧光
  • 1篇荧光定量
  • 1篇荧光定量PC...

机构

  • 10篇漯河医学高等...

作者

  • 10篇马涛
  • 5篇郭改玲
  • 5篇李兰霞
  • 5篇张月玲
  • 3篇贾新勇
  • 2篇朱瑞
  • 1篇杜娟

传媒

  • 2篇临床医学
  • 1篇中国校医
  • 1篇实用医技杂志
  • 1篇中国医药指南
  • 1篇临床心身疾病...
  • 1篇国际检验医学...
  • 1篇航空航天医学...

年份

  • 1篇2022
  • 2篇2021
  • 2篇2020
  • 1篇2018
  • 3篇2017
  • 1篇2016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品管圈降低急诊血常规标本实验室周转时间的应用被引量:13
2016年
目的成立品管圈小组,选定"降低急诊血常规标本实验室周转时间"为活动主题,对活动前后2014年9~11月、2015年2~4月该院急诊血常规实验室周转时间进行数据分析,制定相应对策组织实施,进行持续质量改进。方法结果通过实施品管圈活动,急诊血常规标本实验室周转时间(TAT)不合格率由活动前5%降至活动后1.4%,效果显著。结论品管圈活动可有效降低急诊血常规标本实验室周转时间,通过对急诊检验工作的科学化管理,提高急诊检验及时准确性,实现无误检、无投诉、无抱怨,满足临床需求。品管手法的应用,提高了员工在工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
李兰霞张月玲郭改玲贾新勇马涛
关键词:品管圈急诊血常规
大量输血对患者血液指标的影响
2017年
目的 探讨临床大量输血对患者血液指标的影响.方法 将548例输血患者按输血量进行分组,将输血量〉2 000 ml的患者设为观察组(170例),输血量1 000 ml-2 000 ml的患者设为对照组(378例).观察两组输血前后血液血红蛋白、血小板、凝血酶原时间、凝血活酶时间、血氧饱和程度、二氧化碳分压、国际标准化比率、纤维蛋白原、凝血酶时间、红细胞比容、血液酸碱度的变化.结果 输血后两组凝血酶原时间、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较输血前延长;纤维蛋白原、血小板较输血前显著下降;红细胞比容、血氧饱和程度较输血前增加,血液酸碱度上升呈弱碱性,二氧化碳分压较输血前下降(P〈0.05或0.01),观察组各项指标变化较对照组更显著(P〈0.05或0.01).结论 大量输血易导致患者血红蛋白、血液酸碱度、红细胞比容升高,凝血酶原时间、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延长,血小板、纤维蛋白原减少,二氧化碳分压下降,国际标准化比率、氧饱和程度上升.输血量越多其影响越大.
李兰霞贾新勇马涛
关键词:大量输血血液指标急救医学输血安全
一种一次性可加热输血器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一次性可加热输血器,包括通过管路依次串联的瓶塞穿刺器、滴斗、加热袋、三通接口、接头,所述瓶塞穿刺器的头部设有瓶塞穿刺器保护套,所述滴斗上方设有进气器件,所述滴斗内设有血液及血液成分过滤网,所述加热袋外...
李兰霞朱瑞马涛
文献传递
产后出血患者大量输血前后凝血指标的变化分析被引量:6
2017年
目的探讨产后出血患者输血前后凝血指标变化。方法从我院选取40例产后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0例。对照组中患者首先进行止血,延迟输血过程;观察组的患者则根据检测情况,判断是否立即给予输血。待输血结束后,将两组产后出血患者在不同输血方法下的凝血指标变化进行比较,并分析讨论。结果在经过不同时间的治疗后,观察组的患者恢复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数据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大量输血的过程中需根据凝血指标调整输血情况,以达到有效输血。产后出血患者凝血指标对大量输血具有重要意义,值得在临床中推广运用。
李兰霞贾新勇张月玲郭改玲马涛
关键词:凝血指标变化
一种血液检测用传送装置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血液检测用传送装置,包括采血平台、验血平台、传送机构及传送机构固定架,所述传送机构由传送带、主动轮和一个以上的从动轮组成,所述传送带包裹在主动轮和一个以上的从动轮上,传送带的表面上固定安装一个以上的试...
马涛朱瑞李兰霞
文献传递
社区获得性肺炎病原菌感染类型及耐药性分析被引量:3
2020年
目的分析社区获得性肺炎病原菌感染类型及耐药性。方法收集2018年11月至2019年10月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二附属医院380例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痰液样本,进行痰培养及药敏试验。统计病原菌分布及耐药率。结果本研究共收集标本380份,细菌培养阳性标本为253份,阳性率为66.58%(253/380)。共获得菌株287株(部分标本为2种以上细菌混合感染),分离后共检测出12类菌种。以革兰氏阴性(G-)菌共148株(51.57%,148/287)占比最高,其中大肠埃希菌共23株(8.01%,23/287)、铜绿假单胞菌51株(17.78%,51/287)、肺炎克雷伯菌41(14.29%,41/287)。革兰氏阳性(G+)菌139株(48.43%,139/287),其中肺炎链球菌93株(32.40%,93/287);药敏试验显示,G-菌中,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及鲍曼不动杆菌等菌种对头孢噻肟、头孢曲松等三代头孢耐药率较高,但对头孢他啶、头孢哌酮/舒巴坦及阿米卡星等耐药率较低;G+菌中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溶血葡萄球菌对青霉素、苯唑西林及阿奇霉素耐药性较高,对万古霉素耐药性低。结论社区获得性肺炎常见致病菌以G-菌及肺炎链球菌为主,且耐药性较高,临床抗生素使用应予以重视。
张月玲马涛庞世超郭改玲邱奎
关键词:社区获得性肺炎病原菌分布耐药性
红细胞与血浆输注比例对大量输血患者凝血功能及预后的影响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了解红细胞与血浆输注比例不同的患者输血前后凝血功能情况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8年5月—2020年5月收治的120例大量输血患者病例资料,根据成分血输注比例不同分为3组,每组40例。低比例组红细胞与血浆输注比例为1:1.5,中比例组为1:1,高比例组为1.5:1。比较3组凝血功能及预后。结果输血前,3组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后,高比例组FIB为(1.89±0.27)g/L,低于低比例与中比例组的(2.49±0.44)g/L、(2.37±0.32)g/L(P<0.01),TT、PT、APTT分别为(19.42±2.13)s、(19.93±2.05)s、(47.28±6.61)s,高于低比例组的(13.99±1.64)s、(12.87±1.56)s、(33.19±4.73)s与中比例组的(14.31±1.68)s、(13.24±1.05)s、(34.11±4.89)s(P<0.01);高比例组FIB、TT PT APTT输血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低比例组、中比例组输血前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重症监护时间及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比例组死亡率为0%,中比例组为2.50%,高比例组为1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196,P=0.006)。结论红细胞与血浆输注比例为1:1或1:1.5较1.5:1对患者凝血功能影响更小,在降低大量输血患者死亡率中可获得良好效果。
马涛孙俊芳杜娟
关键词:输血红细胞血浆凝血酶
临床微生物检测中荧光定量PCR技术的应用研究被引量:5
2021年
目的探讨在临床微生物检测中应用荧光定量PCR技术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8年5月-2019年6月收治1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观察采集标本在临床微生物检测中应用荧光定量PCR技术的检测结果。结果 60例粪便标本中,检出沙门菌20株,检出率为33.33%,副溶血性弧菌12株,检出率为20.00%,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 5株,检出率为8.33%;在40例脓液标本中,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7株,检出率为17.50%,化脓性链球菌5株,检出率为12.50%;在临床微生物检测中,荧光定量PCR技术具有较高的敏感度与特异性。结论临床微生物检测中应用荧光定量PCR技术的检测结果较好,具有精确定量、敏感度好、特异性高等优点,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张月玲马涛庞世超郭改玲
关键词:荧光定量PCR技术敏感度特异度
ABO疑难血型三步分析法65例临床应用体会
2021年
目的探讨ABO疑难血型三步分析法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3月至2020年4月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二附属医院65例ABO疑难血型患者为受试对象,采用三步分析法进行样本检测,并分析导致ABO正反定型不一致的原因。结果经三步分析法检测,65例ABO疑难血型患者中,以白血病或造血系统恶性疾病因素导致ABO血型正反定型不一致占比最高(24.62%)。结论三步分析法可快速分型导致ABO血型正反定型不一致因素,缩短检测时间,准确率高。
马涛孙俊芳者朱瑞
关键词:ABO疑难血型输血分析
小儿下呼吸道感染常见病原菌分布以及耐药性分析
2020年
下呼吸道感染是一种常见病,在儿童群体中尤其具有高发病率,主要是因儿童正处于快速发育时期,新陈代谢迅速,免疫力较低,更易发生感染[1]。该疾病常见类型包括支气管炎、肺炎等,其发病原因主要为过敏及各类微生物感染,其中以细菌感染最为常见,患儿发病后常表现为咳嗽、发热、咯痰,病情严重者可导致患儿死亡[2]。临床治疗该疾病通常采用药物进行抗感染治疗,可减轻呼吸道炎症,但近年来,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导致细菌耐药性也随之增强,给临床治疗带来阻碍,明确患儿的病原菌类型及耐药性对于临床用药具有重要指导意义[3]。本研究对小儿下呼吸道感染患儿的病原菌类型及分布情况进行统计,并分析其耐药性,现报告如下。
张月玲郭改玲马涛
关键词:下呼吸道感染儿童群体呼吸道炎症细菌耐药性微生物感染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