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佳媚

作品数:25 被引量:117H指数:6
供职机构:西安交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陕西省科学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项目陕西省社会发展科技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4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4篇医药卫生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1篇重症
  • 9篇重症监护
  • 9篇监护
  • 8篇重症监护室
  • 8篇监护室
  • 8篇ICU
  • 4篇新生儿
  • 4篇病死率
  • 3篇队列研究
  • 3篇育龄妇女
  • 3篇孕期
  • 3篇早产
  • 3篇危重
  • 3篇围孕期
  • 3篇回顾性队列
  • 3篇回顾性队列研...
  • 3篇妇女
  • 3篇出生体重
  • 2篇新生儿出生体...
  • 2篇血管

机构

  • 25篇西安交通大学
  • 3篇西安交通大学...
  • 3篇西安交通大学...
  • 1篇陕西省人民医...
  • 1篇第四军医大学...
  • 1篇西北妇女儿童...

作者

  • 25篇李佳媚
  • 18篇王岗
  • 14篇张静静
  • 13篇王小闯
  • 12篇高雅
  • 7篇颜虹
  • 7篇侯彦丽
  • 6篇屈鹏飞
  • 6篇张小玲
  • 5篇赵玉杰
  • 4篇骆艳妮
  • 3篇党少农
  • 2篇秦博文
  • 2篇李姗姗
  • 1篇王利
  • 1篇张磊
  • 1篇苏丹
  • 1篇王春亚
  • 1篇冯辉
  • 1篇王玲玲

传媒

  • 10篇中国急救医学
  • 3篇中华流行病学...
  • 3篇西安交通大学...
  • 2篇西部医学
  • 1篇中国妇幼保健
  • 1篇中国全科医学
  • 1篇安徽医药
  • 1篇中华危重病急...
  • 1篇医学教育研究...
  • 1篇陆军军医大学...

年份

  • 1篇2024
  • 5篇2023
  • 3篇2022
  • 3篇2021
  • 2篇2020
  • 4篇2019
  • 3篇2017
  • 4篇2016
2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ICU住院期间平均血清白蛋白水平和患者预后的相关性分析——一项多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被引量:7
2022年
目的探讨成年患者ICU住院期间平均血清白蛋白水平对死亡的影响。方法本研究利用eICU合作研究数据库(eICU-CRD),采用多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单次入院首次入ICU并且至少有2次血清白蛋白记录的成年患者,计算患者的平均血清白蛋白水平。按照ICU住院期间监测的平均血清白蛋白水平的三分位数将患者分为三组:低白蛋白组(<25 g/L)、中白蛋白组(25~30 g/L)和高白蛋白组(≥30 g/L),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并控制相关混杂因素,研究平均血清白蛋白水平和患者预后的相关性。结果本研究共纳入ICU患者20703例,低白蛋白组发生ICU死亡风险是高白蛋白组的1.368倍(95%CI 1.203~1.555),而中白蛋白组发生ICU死亡风险是高白蛋白组的1.147倍(95%CI 1.001~1.315);此外,低白蛋白组发生医院死亡风险是高白蛋白组的1.627倍(95%CI 1.458~1.816),而中白蛋白组发生医院死亡风险是高白蛋白组的1.182倍(95%CI 1.052~1.329)。结论在成年ICU患者中,平均血清白蛋白水平是其发生ICU死亡和医院死亡的危险因素。
张静静金旭婷李若寒李佳媚高雅王小闯王岗
关键词:重症监护室
陕西省妇女既往生育史与末次妊娠早产的相关分析被引量:6
2017年
目的 探讨陕西省单胎活产新生儿早产发生率及母亲既往生育史与其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分层多阶段随机抽样方法,以问卷调查方式收集2010-2013年陕西省怀孕且其结局明确的育龄妇女生育史等相关信息。结果 共调查29 608名育龄妇女及其子女,活产单胎新生儿早产发生率为2.7%。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早产史(OR=7.99,95%CI:5.59~11.43)、末次妊娠年龄≥35岁(OR=2.03,95%CI:1.59~2.59)、出生缺陷史(OR=1.54,95%CI:1.01~2.34)是发生早产的危险因素。妊娠间隔3~4年(与妊娠间隔≤2年者比,OR=0.74,95%CI:0.58~0.93)、妊娠间隔5~6年(与妊娠间隔≤2年者比,OR=0.66,95%CI:0.52~0.82)、妊娠间隔〉6年(与妊娠间隔≤2年者比,OR=0.48,95%CI:0.37~0.61)、生产次数1次(与初产者比,OR=0.80,95%CI:0.67~0.95)、生产次数≥2次(与初产者比,OR=0.62,95%CI:0.39~0.97)是早产的保护因素。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影响孕周长短的主要因素是早产史、高龄妊娠(≥35岁)及妊娠间隔时间。结论 2010-2013年陕西省单胎活产新生儿早产发生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有早产史、高龄妊娠(≥35岁)、出生缺陷史可能增加早产发生风险;妊娠间隔长、分娩次数多可能降低早产发生风险。
秦博文应佳雷倩屈鹏飞雷方良李佳媚颜虹
关键词:早产生育史影响因素
入ICU首次血清阴离子间隙与危重患者预后的关系被引量:3
2022年
目的评估血清阴离子间隙(AG)与危重患者住院病死率的关系。方法回顾性纳入来自重症监护病房合作研究数据库(eICU-Collaborative Research Database,eICU-CRD)中仅有一次ICU住院记录且在入ICU后首个24 h内有血清[Na^(+)]、[K^(+)]、[Cl^(-)]和[HCO^(-)_(3)]记录的成年ICU患者。本研究AG(mEq/L)=([Na^(+)]+[K^(+)])mEq/L-([Cl^(-)]+[HCO^(-)_(3)])mEq/L,并用血清白蛋白计算校正AG(cAG),即cAG=AG(mEq/L)+2.5×[4.4-血清白蛋白(g/dL)]。构建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探讨患者入ICU后初始血清cAG与医院病死率的关系。在不同血乳酸(Lac)浓度亚组(Lac<2 mmol/L,2≤Lac≤5 mmol/L和Lac>5 mmol/L)中进一步分析cAG与住院病死率的关系。结果共纳入7379例成年ICU患者。初步分析发现,死亡患者cAG高于生存者(mEq/L:22.26±6.20 vs.19.49±5.51,P<0.001)。单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显示,ICU患者cAG每升高1 mEq/L,其住院死亡风险增加1.082倍(95%CI 1.073~1.092)。在校正了年龄、种族、性别、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评估系统Ⅳ(APACHEⅣ)评分、心力衰竭、肾衰竭、呼吸衰竭、凝血障碍、脓毒症、休克、肝脏疾病、创伤、血Lac水平及pH后,cAG与住院病死率之间的上述相关性仍然存在(OR=1.017,95%CI 1.006~1.029)。根据cAG三分位数将研究人群分为三组,即cAG≤17.40 mEq/L组、17.40 mEq/L21.55 mEq/L组。多因素分析显示,cAG>21.55 mEq/L组患者(OR=1.452,95%CI 1.239~1.700)医院死亡风险仍高于cAG≤17.40 mEq/L组。而亚组分析中发现,只有在血Lac为2~5 mmol/L的亚组中,cAG和住院病死率的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17.40 mEq/L21.55 mEq/L:OR=1.929,95%CI 1.50~2.480)。结论入ICU后初始血清cAG升高与住院死亡的高风险相关,尤其是血Lac为2~5 mmol/L的患者。
冯辉李若寒高雅张静静李佳媚王岗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炎症和凝血的交互作用被引量:2
2023年
内皮和上皮细胞损伤导致的炎症和凝血功能紊乱是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的重要病理生理基础。在此过程中,凝血与炎症相关调控通路之间存在多种相互作用,涉及内皮细胞、免疫细胞、血小板及其表达或分泌的各种分子。本文就ARDS中炎症与凝血相关的分子和细胞间的相互作用做一综述,旨在为ARDS的预防和靶向治疗提供思路。
李若寒李佳媚任佳佳侯彦丽张小玲赵玉杰王岗
关键词:炎症凝血补体系统
机器学习预测脓毒症患者血流动力学不稳定
2023年
目的 在脓毒症患者中建立基于生命体征监测数据的血流动力学不稳定事件预测模型。方法 从重症监护病房合作研究数据库(eICU-CRD)的脓毒症患者中识别在重症监护病房(ICU)住院期间发生的血流动力学不稳定事件。提取事件发生前6 h的连续生命体征监测数据(包括心率、呼吸和血氧饱和度)作为阳性样本,在未发生血流动力学不稳定事件的脓毒症患者中随机抽取6 h生命体征监测数据为阴性对照样本。建立并训练极致梯度提升(XGBoost)、轻量的梯度提升机(LightGBM)以及深度神经网络(DNN)模型进行建模及训练。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ROC-AUC)对模型效能进行评估,使用最优的模型在脓毒症血流动力学不稳定事件发生前1 h和前2 h对事件的发生进行预测。结果 本研究共提取阳性样本2 569例,阴性对照样本7 048例。XGBoost、LightGBM以及DNN模型预测脓毒症血流动力学不稳定事件的ROC-AUC值分别为0.78、0.77和0.61。XGBoost模型在脓毒症血流动力学不稳定事件发生前1 h、前2 h进行预测的ROC-AUC值分别为0.76和0.75。结论 在ICU的脓毒症患者中,基于连续生命体征监测数据的机器学习模型可用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事件的预测。
金旭婷李佳媚李若寒高雅张静静任佳佳张小玲王小闯王岗
关键词:脓毒症血流动力学不稳定
ICU住院期间体质量变化与死亡率的相关性研究
2023年
目的探讨成年患者在重症监护室(intensive care unit,ICU)住院期间体质量变化对死亡率的影响。方法采用多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利用eICU-CRD数据库,纳入首次入院单次入住ICU且ICU住院时长>24 h的成年患者。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并控制相关混杂因素,研究ICU住院期间体质量变化与死亡率之间的关系。在不同年龄组、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评估Ⅳ评分(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Ⅳscore,APACHEⅣ)评分、ICU住院时长和入院时BMI基线水平中进行亚组分析。结果本研究共纳入ICU患者34311例,其中男性占比55.1%,白种人占比82.4%,≥65岁以上人群占比51.3%;与体质量降低组患者比较,体质量升高的患者出现肾衰竭(1938例,11.1%)、肝衰竭(106例,0.6%)和败血症(2442例,14.0%)的比例更高,并且体质量增加组的患者在ICU住院时长、医院住院时长和APACHEⅣ评分也较高。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显示体质量增加组患者的住院死亡率是体质量降低组的1.25倍(95%CI:1.16~1.36,P<0.001),ICU死亡率是体质量降低组的1.36倍(95%CI:1.22~1.50,P<0.001),而且在疾病严重程度较高、ICU住院时间较长的患者中更明显,并且研究结果不受年龄及BMI基线水平的影响。结论在成年患者中,体质量变化是其发生ICU死亡和医院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张静静金旭婷任佳佳李若寒李佳媚高雅王小闯王岗
关键词:医院死亡率重症监护室
ICU患者体温昼夜变异对患者预后的影响
2023年
目的探讨重症监护室(ICU)成年患者体温昼夜变异对医院病死率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多参数重症监护数据库(MIMIC-ⅡV2.6)中首次收住ICU、住院时间>1 d且入ICU后24 h内有完整体温监测记录的成年患者。提取患者的年龄、性别、种族、首次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equential organ failure assessment,SOFA)、药物使用情况、基础患病情况、机械通气情况、28天病死率、90天病死率及体温监测数据等。根据昼夜体温变异(昼夜体温变异=夜间体温平均值/白天体温平均值)将研究对象分为两组:比值≤1组和比值>1组。采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研究体温昼夜变异与ICU患者28天病死率和90天病死率之间的关系。之后根据SOFA评分将总体人群分为两组(SOFA≤9分和SOFA>9分)进行亚组分析。结果本研究共纳入患者3534例,比值≤1组患者653例(18.5%),比值>1组患者2881例(81.5%)。比值≤1组患者的28天病死率(13.2%vs.3.3%,P<0.001)和90天病死率(17.3%vs.5.6%,P<0.001)均高于比值>1组。多因素COX回归显示,比值≤1组患者具有较高的28天死亡风险(HR=1.949,95%CI 1.422~2.670)和90天死亡风险(HR=1.531,95%CI 1.178~1.989)。亚组分析结果表明,在SOFA≤9分的亚组中,昼夜体温变异与28天病死率(HR=2.566,95%CI 1.368~4.812)和90天病死率(HR=2.666,95%CI 1.622~4.382)的相关性仍具有统计学意义;在SOFA>9分的亚组中,比值≤1组患者28天死亡风险仍高于比值>1组(HR=1.595,95%CI 1.101~2.311),但在该亚组中未显示出昼夜体温变异与90天病死率的相关性(HR=1.206,95%CI 0.883~1.646)。结论夜间体温低于白天体温的ICU患者28天病死率及90天病死率较高,提示夜间体温降低可能是危重症患者的死亡风险因素。
赵苗李若寒任佳佳金旭婷李佳媚张静静高雅王岗
关键词:昼夜节律重症监护室病死率
自主呼吸频率变异对ICU患者临床结局的影响
2023年
目的探究自主呼吸频率变异对ICU患者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从重症监护合作研究数据库(eICU-CRD)中提取首次入ICU且有入ICU后首个24 h内自主呼吸频率记录的成年患者,提取患者的年龄、性别、种族、首次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评价Ⅳ、疾病诊断、药物使用及自主呼吸频率记录。根据患者入ICU后首个24 h内自主呼吸频率变异系数(coefficient of variation,CV),将患者分为低呼吸频率变异组(CV≤20%)和高呼吸频率变异组(CV>20%)。卡方检验比较两组患者ICU病死率及医院病死率。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呼吸频率变异与临床结局的相关性,并进一步在重症监护数据库(MIMIC-Ⅱ)中进行外部验证。结果本研究共纳入40229例患者,低呼吸频率变异组ICU病死率(2.7%vs.2.4%,P=0.043)和医院病死率(5.6%vs.5.1%,P=0.030)均比高呼吸频率变异组高。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低呼吸频率变异是ICU病死率(OR=1.211,95%CI 1.051~1.396)及医院病死率(OR=1.130,95%CI 1.023~1.248)增加的独立危险因素。外部验证结果显示,低呼吸频率变异组发生ICU及医院死亡事件的风险分别是高呼吸频率变异组的1.329倍(95%CI 1.085~1.627)和1.267倍(95%CI 1.080~1.487)。结论在ICU患者中,低呼吸频率变异与其发生ICU死亡和医院死亡有关。
高雅金旭婷李若寒李佳媚侯彦丽骆艳妮张静静王小闯王岗
关键词:重症监护室病死率LOGISTIC回归
红细胞分布宽度与危重症患者病死率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7
2021年
目的探讨危重症患者入重症监护室(intensive care unit,ICU)时红细胞分布宽度(red cell distribution width,RDW)与病死率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美国重症监护数据库Ⅱ版本2.6(Multiparameter Intelligent Monitoring in Intensive CareⅡversion 2.6,MIMIC-Ⅱv2.6)中单次入院且ICU住院时长> 24 h,同时有RDW检测记录的成年患者。根据RDW预测病死率的最佳cut-off值(14.55%)将研究对象分为低RDW组(RDW <14.55%)及高RDW组(RDW≥14.55%),比较两组的病死率,进一步使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和Cox回归分析评估RDW与病死率的关系。结果本研究最终共有13 822例患者入组。高RDW组的医院病死率、ICU病死率、28 d病死率及1年病死率均高于低RDW组(分别为19.73%vs.8.42%,15.04%vs.6.65%,22.68%vs.9.12%,36.22%vs.14.45%,均P <0.001)。RDW作为连续变量,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RDW越高,医院病死率(OR=1.227,95%CI 1.190~1.265)、ICU病死率(OR=1.180,95%CI 1.141~1.220)、28 d病死率(HR=1.161,95%CI 1.138~1.185)和1年病死率(HR=1.177,95%CI 1.159~1.195)越高。分组后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低水平RDW组相比,高水平RDW组患者的医院病死率增加0.912倍(OR=1.912,95%CI 1.683~2.172),ICU病死率增加0.673倍(OR=1.673,95%CI 1.452~1.928),28 d病死率增加0.850倍(HR=1.850,95%CI 1.675~2.043),1年病死率增加1.045倍(HR=2.045,95%CI 1.891~2.212),且存在统计学意义(P <0.001)。结论入ICU首次RDW增高是危重症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
侯彦丽金旭婷李佳媚张静静骆艳妮王小闯王岗
关键词:病死率
陕西省育龄妇女围孕期增补叶酸与新生儿出生体重的关系
探讨陕西省育龄妇女围孕期增补叶酸对新生儿出生体重的影响.围孕期增补叶酸可以提高新生儿出生体重,对体重较轻的新生儿影响更大,体重较重的新生儿影响较小甚至无影响。建议卫生部门重视低出生体重儿高发地区叶酸服用率的提高,孕期发生...
李佳媚颜虹
关键词:孕期保健育龄妇女增补叶酸新生儿出生体重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