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婧鑫
- 作品数:19 被引量:43H指数:4
- 供职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婴幼儿体外循环中零平衡超滤对炎性因子的影响被引量:4
- 2016年
- 目的探讨零平衡超滤对行体外循环(CPB)的婴幼儿体内炎性因子浓度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7月至2013年5月在北京协和医学院阜外医院心脏外科接受手术的简单轻症先天性心脏病患儿60例.心功能Ⅰ-Ⅱ级:其中男性29例.女性3l例:年龄212~1783d。平均年龄658d。随机分为平衡超滤组(BUF)和非平衡超滤组(nBUF)。分别于CPB前、超滤前、CPB结束后采集血液和超滤液标本。使用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检测白细胞介素(IL)-1、IL-6、IL-10、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NE)及肿瘤坏死因子(TNF)-α浓度。结果共纳入46例患儿,男性22例。女性24例;年龄212~1783d,平均年龄601d。其中BUF组20例,nBUF组26例。停CPB后,所有炎性因子的血浆质量浓度较超滤前显著升高(P〈0.05);两组血浆IL-1、IL-6、NE质量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UF组血浆IL-10、TNF-α质量浓度低于nBUF组(P〈0.05)。尽管两组滤液中各种炎性因子质量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滤液中各炎性因子总量BUF组大于nBUF组(P〈0.05)。清醒时间及机械通气时间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零平衡超滤可选择性增加滤除血浆中的炎性因子.但是并未改善简单轻症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的临床预后。
- 付志达方颖慧管玉龙王小龙魏新广孙鹏姜福清冯正义王惠龙村姚婧鑫林栓同
- 关键词:血液滤过体外循环婴幼儿炎性因子
- 小型幼猪体外循环模型灌注流量对脑血流灌注的影响
- 2018年
- 目的建立幼猪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模型,观察CPB灌注流量发生改变期间,脑灌注流量和局部脑氧饱和度(regional cerebral oxygen saturation,rSO_2)的变化,从而探索CPB灌注流量对脑血流量自我调节的影响,以期为婴幼儿CPB合理的灌注管理、预防脑缺血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12只幼猪按照随机表分为3组,对照组、高流量组(H组)、低流量组(L组)。建立单泵双管CPB灌注模型,用血流检测仪直接检测灌注管路流量反映不同流量下脑动脉内血液灌注的变化,并采用近红外分光广度检测技术(near infrared reflectance spectroscopy,NIRS)监测幼猪CPB模型中rSO_2的变化。在CPB开始前10 min、CPB开始后10 min、升主动脉阻断后30 min和升主动脉开放后10 min 4个时间点检测血清S100钙结合蛋白B(S100 B)浓度。分别进行苏木精-伊红(HE)染色、尼氏染色观察海马CA区组织学变化。结果在主动脉阻断期间,H组脑灌注流量[(30.8±9.9)mL/(kg·min)]较L组[(19.0±7.4)mL/(kg·min)]有增高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P=0.072),且该时间点H组rSO_2值(52.65%±3.1%)显著高于L组(47.3%±3.3%)(P<0.05)。海马组织学变化及血清S100 B蛋白水平无组间差异。结论在小型猪体外循环灌注模型中,脑动脉内流量及局部脑氧饱和度监测提示脑血流压力/血流自我调节减弱,高流量组脑灌注效果优于低流量灌注。
- 姚婧鑫魏新广王小龙李勇男李勇男龙村梁影姜福清姜福清
- 关键词:体外循环脑灌注
- 体外循环模型中灌注流量/血压对脑灌注及神经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
- 目的:体外循环中灌注流量/血压对脑灌注的影响尚不甚清楚,因此本研究旨在构建幼猪体外循环模型,研究不同灌注流量/灌注压力对脑灌注的影响。研究体外循环主动脉阻断期间不同灌注流量/压力条件下,血浆生物标记物的变化和组织学检测结...
- 姚婧鑫
- 关键词:体外循环灌注流量血压脑灌注脑氧饱和度
- 文献传递
- 心脏术后成人体外膜氧合建立时机对预后的影响被引量:2
- 2018年
- 目的成人心外科术后不同体外膜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ECMO)建立时机是否影响预后的相关研究尚无报道。该研究拟通过单中心回顾研究探讨ECMO建立时机和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收集了84例因心源性疾病接受静脉-动脉(venousarterial,VA)ECMO支持的成年患者(≥18周岁)。患者分为术后1天内(early,E组)和术后1天以后(late,L组)两组。结果 65例(77.4%)患者于术后1天内建立ECMO,,建立时间中位数为1 d(0~1d),最长为17 d。E组患者术前NYHA评分3~4级(73.9%vs47.4%,P<0.01)、Euro SCORE评分中~高危组患者(69.2%vs 42.2%,P=0.039)显著高于L组,E组转机时间显著长于L组([314±125]min vs[176±88]min,P<0.01)、建立ECMO的原因不同(P<0.01),E组主要为不能脱机(39/65),L组患者为低心排和或低氧血症(19/19)。ECMO辅助第一天的最高血浆乳酸水平(P=0.02)、平均动脉压最小值(P=0.019)、血小板最小值(P=0.033)E高于L组,最大多巴胺剂量(P=0.019)E组低于L组。ECMO辅助期间,感染(P=0.044),急性肾衰竭(P=0.025)和缺血性肝炎(P=0.032)的发生率在L组中更高。两组患者在血制品的输注量上并无统计学差异。E组在住院期间的全因死亡率低于L组(52.3%[34/65]vs 78.9%[15/19],P=0.038),ECMO辅助时间和ICU停留时间、住院间时两组无显著差异。结论心脏术后早期建立ECMO的患者生存率高,且急性肾衰、缺血性肝炎等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 姚婧鑫吕琳高国栋龙村于坤黑飞龙刘晋萍吉冰洋
- 关键词:体外膜氧合心脏术后
- 低血浆胶体渗透压在成人静-动体外膜氧合支持中的发生率、危险因素以及预后
- 2016年
- 目的:体外膜氧合(ECMO)支持作为一种终末治疗手段,在重症患者中已经得到广泛应用。近期有研究证实,在严重的创伤患者中,低血浆胶体渗透压(COP)可在早期预示创伤的严重性。因此,本研究旨在通过观察成人VA-ECMO中低COP的发生率以及低COP与VA-ECMO临床预后的关系,以期发现低COP的相关危险因素。
- 姚婧鑫吕琳高国栋龙村
- 体外膜肺氧合支持中发生严重溶血的危险因素及结局:一项5年的单中心回顾分析被引量:15
- 2016年
- 【摘要】目的探讨体外膜肺氧合(ECMO)过程中发生严重溶血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2月至2015年10月阜外医院收治的心脏手术后需要ECMO辅助支持的成人患者临床资料,记录其人口学特征、肾功能基础值、原发疾病、手术资料、ECMO辅助过程中临床资料及结局。根据ECMO辅助过程中游离血红蛋白(FHB)值将患者分为FHB正常组(FHB≤500mg/L)和严重溶血组(FHB〉500mg/L)。比较两组患者ECMO建立前后的临床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导致严重溶血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共81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严重溶血组19例、FHB正常组62例。两组患者ECMO建立前体外循环(CPB)时间、阻断时间、血乳酸水平、行心肺复苏、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IABP)、中心静脉插管的比例等临床资料均无明显差异。在ECMO辅助过程中,严重溶血组血肌酐(SCr)和FHB的最高值明显高于FHB正常组[最高SCr(umol/L):281.02±164.11比196.67±87.31,最高FHB(mg/L):600(600,700)比200(100,300)],且氧合器或管路血栓、感染发生率和血液滤过应用率均较FHB正常组明显升高[分别为26.3%(5/19)比4.8%(3/62),31.6%(6/19)比12.9%(8/62),36.8%(7/19)比14.5%(9/62),均P〈0.1]。在临床结局中,严重溶血组患者插管或手术部位出血、急性肾衰竭(ARF)发生率均明显高于FHB正常组[分别为57.9%(11/19)比30.6%(19/62),94.7%(18/19)比41.9%(26/62),均P〈0.05],存活率明显低于FHB正常组[10.5%(2/19)比51.6%(32/62)。P〈0.05]。将单因素回归分析中P〈0.1的3项因素(血液滤过、感染、氧合器或管路血栓)纳入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氧合器或管路血栓是ECMO辅助过程中发生严重溶血的危险因素[优势比(OR)=6.262,95%�
- 吕琳高国栋胡金晓胡强姚婧鑫龙村黑飞龙吉冰洋刘晋萍于坤
- 关键词:体外膜肺氧合溶血
- 白蛋白预处理管路对主动脉弓置换患者血小板功能和凝血功能的影响被引量:4
- 2016年
- 目的观察深低温停循环下(DHCA)主动脉弓置换术患者围手术期的血常规、血小板功能、凝血功能、炎性介质和输血等指标的变化;对比白蛋白不同的加入方法对上述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4月至2015年3月主动脉夹层或主动脉瘤患者入组,将所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SG组)和对照组(CG组)。SG组体外循环管路预充液中加入40 g白蛋白,并在体外循环前自循环5 min;CG组在体外循环开始后5 min加入40 g白蛋白。选取麻醉诱导后(T1)、鱼精蛋白中和10 min后(输血之前T2)两个时间点,采用常规实验室检验测定血常规、出凝血;用快速血栓弹力图仪行凝血功能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炎性因子和凝血因子X等指标。结果 60例患者,SG组31例,CG组29例。T2相比于T1,两组的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纤维蛋白原均明显下降,但血小板功能和纤维蛋白原水平的均值/中位数在正常范围内;两组之间的血小板下降程度存在统计学差异(P=0.031);鱼精蛋白中和后炎性因子明显升高(P<0.01),且两组之间未见差异性。SG组围手术期红细胞输血量相对较少,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HCA主动脉弓置换术鱼精蛋白中和后,大部分患者血小板功能和纤维蛋白原在正常范围;白蛋白预处理管路可明显缓解血小板计数的下降,有减少红细胞输血量的倾向,但对血小板功能、炎性介质无明显缓解作用。
- 陈良吕琳姚婧鑫龙村楼松
- 关键词:体外循环白蛋白主动脉弓置换术血小板功能
- 主动脉弓置换术后血小板功能改变及影响因素被引量:2
- 2017年
- 目的了解深低温停循环下(DHCA)全主动脉弓置换患者术前及鱼精蛋白中和后的凝血功能和血小板功能,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 2014年6月至2015年3月主动脉夹层患者入组,排除标准为:发病时间超过30 d、二次手术、术前7天内服用抗血小板药物、血液系统慢性疾病。记录术前和转机一般临床资料;取麻醉诱导后(T1)、鱼精蛋白中和5 min后(T2)两个时间点的静脉血,用血栓弹力图(TEG)行凝血功能检测,常规实验室方法测定血常规、出凝血。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50名患者,与T1比较,T2血凝块强度最大振幅值(MA)和纤维蛋白含量(FIB)均明显下降,且差异均有显著性(P<0.001),但中位数均在正常范围内。相比于T1,T2血小板计数和血红蛋白均明显下降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T1 MA水平与T1血小板呈直线相关(r=0.76,P=0.008);T1 MA与发病时间存在二次方曲线关系(R2=0.551、P<0.001),T2MA与T1血小板呈线性关系(r=0.60,P=0.002)。多因素logistics回归显示女性(OR=0.097,P=0.047)、体重指数(BMI)(OR=1.197,P=0.036)是停循环后输血小板的危险因素,而术前血小板功能(OR=0.852,P=0.026)为保护因素。术前MA对预测停循环后是否输血小板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43±0.093)(95%CI:0.660-1.000,P=0.004),术前MA以59.95 mm为最佳界值点,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3%和75%。结论 DHCA全主动脉弓置换患者鱼精蛋白中和后血小板功能及FIB水平明显下降,但多数患者均在正常范围内。女性、BMI偏低和术前MA低于59.95 mm患者可能更需要输血小板。
- 陈良姚婧鑫吕琳龙村楼松
- 关键词:深低温停循环血小板功能
- 心脏外科术后不同建立地点体外膜肺氧合患者的特征及预后:单中心回顾性研究
- 2017年
- 目的:相较其他建立地点而言,在手术室建立体外膜肺氧合(ECMO)可能更为及时,预后可能较好,但目前尚缺乏相关报临床报道.因此我们期望通过本研究,描述不同建立地点 VA ECMO 患者的特征及预后,以期为临床 ECMO 建立的时机提供相关依据.
- 姚婧鑫吕琳龙村高国栋
- 主动脉弓部动脉瘤术中灌注效果的监测与评估被引量:2
- 2016年
- 目的研究主动脉弓部动脉瘤术中单泵双管灌注期间的血液灌注状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9月至2014年4月我院实施主动脉弓全弓置换手术3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女9例、男28例,年龄19.0~72.0(48.1±10.8)岁。患者术中体外循环均采用单泵双管灌注,采用血流检测仪进行上、下半身灌注管路流量监测,经颅多普勒超声和脑血氧饱和度(rSO_2)监测装置实时监测脑组织内的灌注状况。结果 37例患者总体体外循环(CPB)时间为136.0~277.0(195.8±40.5)min,停循环选择性脑灌注时间为5.0~35.0(21.6±5.6)min。降、复温阶段腋动脉插管流量约占全身灌注管路灌注流量的31.5%~40.8%。2例患者停循环期间rSO_2监测和大脑中动脉血流显著低于术前,提高灌注流量至15.0 ml/(kg·min)后监测指标恢复,患者顺利康复;2例类似病例未处理,术后1例死亡,1例有脊髓并发症。结论主动脉弓部动脉瘤术中体外循环单泵双管灌注技术合理有效,脑灌注监测有助于发现术中灌注异常。
- 王小龙方颖慧王茜付志达魏新广管玉龙杨九光姜福清孙鹏龙村姚婧鑫林栓同
- 关键词:主动脉弓缺血选择性脑灌注氧代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