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攀
- 作品数:24 被引量:11H指数:2
- 供职机构:苏州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广西师范大学博士科研启动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电气工程更多>>
- 锂硫电池正极的制备方法
- 本发明涉及一种锂硫电池正极的制备方法,Fe<Sub>3</Sub>C@C/S复合材料的制备包括以下步骤:将混合溶液B滴加至混合溶液A中,混匀后得到混合溶液C;将混合溶液C冷冻干燥,得到冻干品;混合溶液A包括尿素、金属盐和...
- 张亮曾攀程晨
- 文献传递
- 文学批评向内转
- 2019年
- 文学许是有内外之分,20世纪80年代以来,文学“向内转”便引起过激烈讨论。反观文学批评,若也要辩出个内外,多少令人心生疑窦。然而,当下的文学批评,其程序化、平庸化、人情化、商业化日久,批评的个性被掩埋,批评的锋芒被磨损,批评的诚意被质疑,批评的质量被诟病,已成为不可忽视的所在。细细考量,这都是文学批评过分的向外扩张以及向内开掘的不充分引起的,故不得不呼唤文学批评的“向内转”:回到文学现场与文本内部,树立批评思想与问题意识,恢复批评的独立和自由,彰显批评家的才学和个性。
- 曾攀
- 关键词:文学批评平庸化人情化
- 人间至性——读陈建功散文集《默默且当歌》
- 2018年
- 陈建功的散文往往能够以小见大,在师友亲情的书写中折射出人间大爱,在饮食文化的沉浸中寻求真趣,并在两座城池的民间性透视中,彰显蕴藏其后的人文精神。陈建功散文细腻中见气魄,由具体平凡的生活琐事、风俗人情到人类精神与文化命运的探索,无不与作者之真性情与平常心相关联,尤其通过独立敏锐的讲述视角,凸显出幽微而深刻的情感内核和精神质地。陈建功的故土情结与民间情怀,通过徐缓有致的散文笔法呈现出来。
- 曾攀周丽华
- 关键词:平淡美真性情平常心民间性
- 物·知识·非虚构——当代中国文学的“向外转”被引量:4
- 2019年
- —、从“向内转”到“向外转”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向内转”的命题开始在中国新时期文学中发酵,文学苦于阶级政治与意识形态的笼罩已久,逐渐转入“题材的心灵化、语言的情绪化、主题的繁复化、情节的淡化、描述的意象化、结构的音乐化”等方向,如是这般的总体性动势,被称之为新时期文学的“向内转”.“向内转”不仅来自时代政治与文化观念的拨乱反正,而且关乎文学自身的审美趋势和历史沿革。
- 曾攀
- 关键词:当代中国文学新时期文学虚构知识阶级政治拨乱反正
- 那些迷失归途的灵魂,兀自发出光亮——从白先勇离散文学中的广西书写说起被引量:1
- 2017年
- 纵观白先勇的作品,可以发现其中透露出的对故土的遥望与哀思,以及对出身于斯的离散群体的关切悲悯。白先勇试图通过他的文本世界和文学话语,在故乡与他乡、过去与现在间架起桥梁,在自我与他者糅合冲撞的精神境况中,凸显其极具特点的广西书写。这种书写融入了特定时空的历史地理与人文元素,透析出寄寓其间的群体性精神创伤,并在离散与回归的拉扯中,不断进行复刻与追念。这种离散文学中的广西书写,映射出了作者的文化寻根与精神追思,以及其中不可或已之归属感、撕裂感和悲剧感。
- 曾攀廖雪霞
- 关键词:创伤悲剧灵魂
- “我愿意做这样一条水草”——与批评家冯强对谈
- 2019年
- 曾攀:冯老师是一位学院派的学者型的批评家,在广西中青年批评队伍中极具代表性,特别是涉及到诗学研究和诗歌批评,应该也是你用力很深的领域。据我的了解,你平时的阅读量很大,兴趣较广。学术上不囿于一域,文学、历史、哲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均有所涉猎,今天我们的话题就从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杜威谈起吧。你曾对杜威经验论中的情感问题进行过深入的探究,能给我们简要介绍一下杜威的情感论大致都经历了什么变化吗?从中我们能够获得什么启发呢?
- 曾攀冯强
- 关键词:水草哲学家学院派经验论
- 萧红的意义:从《呼兰河传》说起被引量:1
- 2016年
- 萧红在她的小说叙事中,逾离了中国现代文学常规的"缺憾—补偿"机制;这种鲁迅所提出的"越轨的笔致",事实上指的是萧红特有的叙事语言与抒情形式,也即其迥异于现代中国文学写作中比比皆是的"缺憾—补偿"机制。具体而言,萧红的小说规避了西化的知识结构与叙事伦理对中国乡土原有的情感结构与生活语言的过度渗透;在此基础上,萧红的《呼兰河传》通过主体抒情和个性化的语言结构,统摄乡土中国以及由此而引申出来的家国民族情结,从而形成小说文本的言说方式和叙事逻辑,最终达到引渡和重建中国之"现代"的目的。
- 曾攀
- 关键词:萧红《呼兰河传》叙事机制
- 现实性与现代感——光盘小说叙事伦理探究
- 2018年
- 光盘是一位非常重视现实人生的作家,日常生活与当下现状一直是他小说中最丰富的素材之一,这使得他的小说具有现实性的特质。与此同时,他非常擅长以荒诞的方式和极具反讽意味的幽默感,剖析灵魂与人性,从而获致一种现代感。他的小说从不急于对人事物下达道德判决,不拘泥于现实的规范伦理束缚,而是构建一个更为多边的、更包容的叙事伦理。从而得以在文学的现实维度之外,形塑出关怀存在、追问意义的灵魂维度,拓宽了文学的叙事范畴。
- 曾攀周丽华
- 关键词:现实性现代感叙事伦理
- 主持人按语
- 2019年
- 第一次见小昌,是在上海,我们一同参加复旦大学中文系与《南方文坛》联合举办的“广西作家与中国文学”研讨会。那是2018 年的夏天,小昌瘦瘦高高的小镇青年形象,他虽然不是广西人,但是长期求学与工作在广西桂林和北海两地,早已在广西生根发芽。在他身上,充满着80 后特有的那种自嘲与洒脱、轻盈与快意。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会上他提到他对边缘的“喜欢”——“我再就边缘青年说几句,我还挺喜欢这个词的,我做个比喻,之前看足球看篮球很好看,有一次我看了冰壶,相信很多人不太会看这么无聊的运动,我却看进去了,后来只要有冰壶我就看,感觉这个运动很神奇,有点像冥想,看着那只壶慢慢滑行,真的挺让人着迷的。
- 曾攀
- 关键词:主持人按语青年形象中国文学中文系
- 幻梦征兆、疾病隐喻与主体形构——小昌小说论
- 2019年
- 小昌是广西近几年来异军突起的新秀作家,同时也是广西80后作家中的佼佼者,备受文坛关注。他的创作风格独特,作品带有极强的个人特色,十分值得品味。小昌多写短篇小说,其笔下的小说,在情节设计上往往平淡冷静,没有极为尖锐的矛盾冲突;而在叙事方式上,小说结构也显得有些松散,没有明显的情节线。然而细细阅读他的一些小说作品,却会发现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喜用第一人称展开叙述,以及常使用幻梦征兆与疾病隐喻这两个显得阴郁的意象,在作品的主体形构上也出现了重合之处。为何小昌的这些作品酷爱描写幻梦与疾病这两个象征意义?这二者对于小昌作品主旨的传达又有何意义?这背后所蕴含的深意,是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 曾攀罗盈盈
- 关键词:幻梦隐喻虚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