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冯强

作品数:24 被引量:10H指数:2
供职机构: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广西师范大学博士科研启动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19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0篇文学
  • 1篇哲学宗教

主题

  • 8篇诗歌
  • 8篇文学
  • 4篇新诗
  • 3篇诗教
  • 3篇诗学
  • 3篇小说
  • 2篇代文
  • 2篇儒家
  • 2篇诗人
  • 2篇批评家
  • 2篇现象学
  • 2篇国诗
  • 1篇当代诗
  • 1篇当代诗歌
  • 1篇当代小说
  • 1篇新诗现代性
  • 1篇修养论
  • 1篇叙事
  • 1篇学史
  • 1篇学位

机构

  • 20篇广西师范大学

作者

  • 20篇冯强
  • 1篇曾攀

传媒

  • 3篇南方文坛
  • 2篇当代作家评论
  • 2篇贺州学院学报
  • 1篇小说评论
  • 1篇文艺争鸣
  • 1篇北方论丛
  • 1篇芒种
  • 1篇长江文艺评论
  • 1篇诗探索
  • 1篇湖南工业大学...
  • 1篇广西民族师范...
  • 1篇时代文学(下...
  • 1篇江南(诗)
  • 1篇文化与诗学
  • 1篇中国语言文学...

年份

  • 2篇2021
  • 2篇2020
  • 4篇2019
  • 1篇2018
  • 4篇2017
  • 2篇2016
  • 3篇2015
  • 2篇2014
2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看树的诗人——由《树疤记》谈及新诗意象的能量流转
2017年
看树,是不衰的文学原型。它最早可能起源于旧石器时代的采集和狩猎活动,彼时对植物或动物的凝视更多是为了生理和身体的温饱,一旦温饱解决,看树自然而然成为一种审美实践,此时精神能量取代生理能量在诗歌意象间流转。
冯强
关键词:诗歌意象新诗诗人旧石器时代文学原型
自然与文明的悖反:李少君诗歌中的“神”被引量:2
2014年
自然与文明的悖反是李少君诗歌当中一个非常明显的特征,他先后提出的"草根写作"和"新红颜写作"创作主张在深层次里都与这相关联;李少君诗歌里的"神",是他努力在自然和文明的悖反中寻求平衡的产物。
冯强
关键词:文明诗神
诗教二种:“兴”的强制阐释与密释被引量:1
2021年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1)"兴"之于中国诗教传统具有重要意义。叶嘉莹认为"中国所说的‘兴’的这种关系,在西方没有相当的一个字来表达"(2),周英雄则认为"若能以兴为枢纽,进而循历史的一轴,追踪此一修辞与文学观之演化,则或能将中国诗词的精义,做更精确的界定"。(3)从两汉到魏晋,"兴"的一个重要变迁是"从政治语用到审美语用的巨大转型"(4),刘勰《文心雕龙·比兴》所谓"诗刺道丧,故兴义销亡"(5)。
冯强
关键词:中国诗词成于乐文学观诗教传统
诗和诗的盲区:李森诗学刍议
2016年
李森认为诗人同时创造了诗和诗的盲区,类似于老子所言"知其白守其黑",这是诗"浑沌而清晰的形式"。盲区不是虚无主义地罢黜最高价值,只是虚己待物。就像李森在《羞耻者手记》中所思,一只鹰的出现使阳光下一块兀立空中的岩石更加清晰,但在鹰离开之后,岩石仍然在那里。诗人需要说出石头和鹰,也要说出鹰停驻之前和离开之后的空虚。
冯强
《食草家族》的精神分析——兼论“民间”概念的局限
2018年
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对莫言作品的两极化评价使它们长期处于面目模糊的状态,本文从《食草家族》人手,分析80年代以来以“民间”概念阐释当代小说的局促之处,试图以此为莫言的文学世界给出一个相对准确的定位。
冯强
关键词:家族当代小说文学世界两极化
中国现代文学史教学中的浪漫主义及其诗教
2014年
浪漫主义问题是中国现代文学史教学中一个重要问题。本文致力于辨析其中的个体性和阶级性问题,并进一步提出儒家思想对浪漫主义进行改造的可能。
冯强
关键词:文学史教学浪漫主义诗教
李洱小说与儒家诗教
2021年
中国现代文学与儒家传统的命运曾经紧密关联在一起。《呐喊》《子夜》《家》等作品对儒家传统的批判异常激烈,但新文化运动的发起者胡适、陈独秀、吴虞等并不一味排儒斥孔。20世纪20—40年代梁启超、梁漱溟、张君劢、张东荪等学者已经开始把制度层面三纲五伦的儒家与内心修养层面的儒家相离析,但50年代之后直至文革“评法批儒运动”,儒家传统一步步被扁平化,彻底成为众矢之的。目前正面讨论这层关系的著述有张均的《中国现代文学与儒家传统(1917-1976)》与何亦聪的《周作人与儒家思想的现代困境》。另有台湾学者彭小妍的《唯情与理性的辩证:五四的反启蒙》以“唯情”“还原一个完整的五四故事”,此故事中,正是带有儒家色彩的学者跨文化地反思了启蒙理性,甚至可以说现代新儒家就“兴起于五四的东西跨文化交汇场域”。彭小妍:《唯情与理性的辩证:五四的反启蒙》,第153页,台北,联经出版公司,2019。相比之下直接讨论儒家传统的文学作品更加少见,限于视野,笔者所知仅限于李洱的《应物兄》和梁鸿的《四象》。
冯强
关键词:《子夜》《呐喊》儒家诗教儒家传统反启蒙
新诗经验的当代性:结构思维和虚—待意向
2019年
借助罗姆巴赫和索科拉夫斯基等现象学家的研究成果将现代性话语问题化。借此生发出一种强调结构思维(而非系统思维)的当代性话语,它旨在恢复中国古典诗学传统尤其是儒道传统的某些确认,借助现象学思维,孔子的“仁”和庄子的“气”彰显了新的生机。
冯强
关键词:结构思维
“我愿意做这样一条水草”——与批评家冯强对谈
2019年
曾攀:冯老师是一位学院派的学者型的批评家,在广西中青年批评队伍中极具代表性,特别是涉及到诗学研究和诗歌批评,应该也是你用力很深的领域。据我的了解,你平时的阅读量很大,兴趣较广。学术上不囿于一域,文学、历史、哲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均有所涉猎,今天我们的话题就从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杜威谈起吧。你曾对杜威经验论中的情感问题进行过深入的探究,能给我们简要介绍一下杜威的情感论大致都经历了什么变化吗?从中我们能够获得什么启发呢?
曾攀冯强
关键词:水草哲学家学院派经验论
行到水穷处?--眺望一个新历史主体被引量:1
2015年
2014年11月,中国现代文学馆和《南方文坛》联合举办的第五届“今日批评家”论坛在南宁举行。中国现代文学馆的客座研究员们介绍了2014年中国文坛各文体的创作情况。谈到小说时,几位批评家或委婉或直白地批评今年除了少数几部作品,绝大多数都是在技巧上做做文章。点评时中国作协副主席李敬泽用“行到水穷处?”概括了众位批评家的意见,指出小说的形式主义已经异常严重,很多小说家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境地。同时,社会对故事的需求越来越不依赖于小说,影视文化产业更能胜任讲故事的角色(2014年底上映、赵冬苓编剧,郑晓龙导演的六十集电视剧《红高粱》,把《甄嫒传》《傲骨贤妻》的因素添加进来,以及对罗汉和朱豪三的重塑,其可观性确实不亚于原著)。而批评家的责任,是要敏锐地关注天地之间一些非常微小的新的消息,发现那些有意思的、重要的、蕴含生长可能性的因素。
冯强
关键词:历史主体中国现代文学馆影视文化产业批评家《红高粱》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