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世军

作品数:12 被引量:15H指数:3
供职机构:贵州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皮肤
  • 3篇细胞
  • 3篇流行病
  • 3篇流行病学
  • 3篇红斑
  • 3篇分子流
  • 3篇分子流行病学
  • 2篇疫情
  • 2篇银屑
  • 2篇银屑病
  • 2篇正常人
  • 2篇紫外线
  • 2篇最小红斑量
  • 2篇细胞癌
  • 2篇鳞状
  • 2篇鳞状细胞
  • 2篇鳞状细胞癌
  • 2篇螺旋体
  • 2篇钩端螺旋体
  • 2篇MLVA

机构

  • 10篇贵州医科大学
  • 4篇贵州省疾病预...
  • 2篇吕梁市人民医...
  • 1篇北京大学
  • 1篇中国疾病预防...
  • 1篇邵阳市第一人...
  • 1篇铜仁市人民医...

作者

  • 11篇李世军
  • 5篇陆洪光
  • 5篇张伟
  • 4篇李世军
  • 4篇刘英
  • 4篇胡勇
  • 4篇汪宇
  • 3篇刘志
  • 3篇周文明
  • 2篇周敬祝
  • 2篇姚光海
  • 2篇王丹
  • 2篇王月
  • 2篇马青
  • 2篇林建红
  • 2篇卢彬
  • 1篇李世军
  • 1篇杜娟
  • 1篇张建中
  • 1篇申小平

传媒

  • 2篇中国皮肤性病...
  • 2篇贵阳医学院学...
  • 2篇中国人兽共患...
  • 2篇中国病原生物...
  • 1篇中华皮肤科杂...
  • 1篇中国麻风皮肤...

年份

  • 3篇2023
  • 2篇2022
  • 2篇2017
  • 4篇2016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贵阳地区正常人紫外线最小红斑量测定及相关因素探讨
目的:测定健康志愿者紫外线最小红斑量(MED)值的正常值范围,并探究其与皮肤日光反应类型、性别、年龄、季节等因素的相关性。  方法:以SUV-l000型日光紫外模拟器为光源,测定贵阳地区190例正常人MED值,分组进行比...
李世军
关键词:最小红斑量健康志愿者
手足银屑病1例
2017年
1临床资料 患者男,25岁。双足皮疹3年,加重伴瘙痒1年。3年前,患者双足背部无明显诱因出现绿豆大红斑,自觉瘙痒,无水疱、糜烂及渗出。外院曾按“足癣”、“湿疹”治疗,瘙痒减轻,但皮疹增厚并扩大,逐渐波及全足背。1年前,患者病情加重。双足跟及双手虎口部位出现红斑及丘疹,局部肥厚并皲裂,上覆较多鳞屑,但未见水疱及脓疱等,外院仍按“湿疹”予抗过敏及止痒等对症治疗(具体用药及剂量不详),皮疹未见明显好转,遂就诊于我科。发病以来无发热、关节疼痛等,家族也无类似病史。
李世军汪宇林建红张伟周文明陆洪光
关键词:银屑病手足对症治疗关节疼痛大红斑足背部
角质形成细胞无血清培养基条件下构建组织工程皮肤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探讨在角质形成细胞无血清培养基条件下,用人成纤维细胞、角质形成细胞和黑素细胞接种于人去表皮真皮构建组织工程皮肤。方法胰酶和胶原酶消化处理健康小儿包皮,获得表皮和真皮细胞悬液。分别将角质形成细胞、黑素细胞传至第3代,成纤维细胞传至第5代,调整细胞密度为2.5×10^5/ml。制备人去表皮真皮(含部分基底膜成分),先将成纤维细胞悬液种于6孔板板底,24h后将人去表皮真皮放入6孔板,角质形成细胞、黑素细胞悬液接种于人去表皮真皮表面(成纤维细胞、角质形成细胞、黑素细胞比例为1:4:1。实验组用角质形成细胞无血清培养基培养,对照组用含10%FBS的DMEM、K-SFM、M254,3种培养液比例为1:1:1的混合培养基培养,人去表皮真皮作为空白对照。液下培养3d后,空气液面培养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培养,每3天换液1次,2周后取培养的组织工程皮肤分别行HE染色,Melan-A、S-100、HMB45、CKpan、P63、K5、K6、K14、Ki67、Vimentin、Collagen Ⅳ、Laminin免疫组化染色及PAS染色并取正常皮肤做阳性对照。结果经过14d的气液培养,实验组出现完整的新生表皮结构,CKpan、P63、K5、K6、K14、Ki67、Melan—A、S-100、HMB45、Collagen Ⅳ、Laminin免疫组化染色阳性;对照组出现完整的新生表皮结构,可见角质层,CKpan、P63、K5/6、K14、Ki67、Laminin免疫组化染色阳性。结论角质形成细胞、黑素细胞及成纤维细胞与人去表皮真皮在角质形成细胞无血清培养基条件下,体外可构建组织工程皮肤。
林建红汪宇卢彬刘志江蕾微王今朝张伟李世军陆洪光
关键词:培养基无血清成纤维细胞黑素细胞角蛋白细胞
贵阳地区190例正常人紫外线最小红斑量测定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测定贵阳地区正常人群长波紫外线(UVA)、中波紫外线(UVB)的最小红斑量(MED)。方法:以SUV-l000型日光紫外线模拟器作为照射光源,测定190例健康志愿者腹部正常皮肤UVA-MED及UVB-MED,比较不同皮肤类型、性别、年龄及季节受试者UVA-MED及UVB-MED。结果:190例志愿者UVA-MED中位数为48.25 J/cm2,UVB-MED为35.24 m J/cm2,男性UVA-MED和UVB-MED中位数均高于女性(P〈0.01),Ⅳ型皮肤MED中位数亦均显著高于Ⅲ型皮肤(P〈0.01);男性10~29岁组及30~49岁组UVA-MED明显高于≥50岁组(P〈0.01),10~29岁组UVB-MED高于30~49岁组及≥50岁组(P〈0.05);男性夏季UVA-MED显著低于春、秋两季(P〈0.01),女性夏季UVA-MED亦显著低于春、冬两季(P〈0.01);男、女性夏季UVB-MED低于春、秋、冬季(P〈0.05)。结论:皮肤日光反应类型、性别、年龄及季节是影响贵阳地区人群MED的重要因素。
李世军汪宇张伟蔡灵龙刘倩韦蓉陆洪光
关键词:最小红斑量紫外线
贵州省2株牛种布鲁氏菌分子流行病学特征分析被引量:2
2023年
目的分析贵州省牛种布鲁氏菌分子流行病学特征,为牛种布鲁氏菌病疫情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BCSP31-PCR及AMOS-PCR技术对经传统方法鉴定为牛种布鲁氏菌的2株分离株进行属/种复核,采用基于布鲁氏菌rpoB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分析了解其rpoB基因型,采用MLVA-16技术进行MLVA分型,了解其与国内牛种布鲁氏菌的聚类关系,采用MLST技术分析其序列型及其与国内菌株间的遗传进化关系。结果2株分离株经BCSP31-PCR和AMOS-PCR技术被鉴定为布鲁氏菌属细菌,未能明确其具体种型;其rpoB基因型相同;MLVA分型与新疆牛种布鲁氏菌共享同一MLVA-16型(4-5-3-12-2-2-3-1-6-43-8-5-5-5-3-3);MLST分析鉴定2株菌均为ST2型,最小间距图显示2株菌与布鲁氏菌属内的牛种布鲁氏菌遗传距离最近,属同一个遗传复合体。结论贵州省2株牛种布鲁氏菌分离株间的遗传距离近,与新疆牛种3型布鲁氏菌为同一MLVA型,提示分离株引起的感染可能为外省输入。
谭勤琴王月刘英营夏杨幸贵马青胡勇李世军
关键词:RPOBMLVAMLST
贵州省一起布鲁氏菌病聚集性疫情的病原学调查与分子流行病学分析被引量:4
2022年
目的对2021年贵州省一起疑似布鲁氏菌病聚集性疫情开展病原学调查和分子流行病学分析。方法采用血培养法从疑似感染布鲁氏菌病的患者和病羊的血液分离布鲁氏菌,分别运用BCSP31-PCR和AMOS-PCR对疑似菌株进行布鲁氏菌属及种/型的鉴定,应用多位点可变数目串联重复序列(MLVA-16)分析技术对其进行分子分型,将MLVA分型结果与近年来贵州省及国内各地布鲁氏菌代表株进行聚类分析,了解菌株间的聚类关系。结果从16份疑似患者全血标本分离出5株疑似布鲁氏菌,从19份疑似病羊全血标分离出1株疑似布鲁氏菌,BCSP31-PCR将6株疑似菌均鉴定为布鲁氏菌属细菌,AMOS-PCR其均鉴定为羊种布鲁氏菌。MLVA-16分析显示6株疫情菌株被分为3种MLVA型,其中来自患者的分离株GZ-QN 1、GZ-QN 4及GZ-QN 6共享MLVA型1(1-5-3-13-2-2-3-2-4-20-8-7-4-3-4-6),来自1患者分离株GZ-QN 8与来自1病羊分离株株GZ-QN A691共享MLVA型2(1-5-3-13-2-2-3-2-4-20-8-8-4-3-6-6),来自1患者分离株GZ-QN 14为独立的MLVA型3(1-5-3-13-2-2-3-2-4-20-8-8-4-3-7-6)。基于MLVA-16分型数据聚类显示,引起贵州省本起疫情的布鲁氏菌与羊种生物3型菌株聚类较近,且与来自福建、新疆的布鲁氏菌聚在同一小分支。结论引起本起疫情病原体为的羊种布鲁氏菌且具有MLVA型别多样性,可能为与福建、新疆等地的羊种布鲁氏菌菌株具有关联的输入性感染引起的聚集性疫情。
谭勤琴王月刘英陶忠发杨幸贵马青胡勇李世军
关键词:布鲁氏菌病布鲁氏菌MLVA
掌跖银屑病1例
2016年
银屑病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在我国患病率为0.123%,其皮疹既可局限出现,又可泛发于全身,如指甲、手掌、足底等,以寻常型最为常见。掌跖银屑病是一种临床少见的寻常型银屑病类型,以典型的角化性斑块、脱屑为特征,常被误诊、漏诊,国内罕有报道。现报道1例掌跖受力区出现特征性的皮损的掌跖银屑病。
李世军张伟卢彬汪宇刘志周文明李远英陆洪光
关键词:银屑病掌跖同形反应
2021年贵州省一起人间钩端螺旋体病疫情的分子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2023年
目的对2021年贵州省一起疑似钩端螺旋体病(钩体病)疫情开展病原学调查和分子流行病学分析,为病例的确诊和疫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收集的疑似钩体病例全血样本进行分离培养和致病性钩体特异性PCR检测,同时采用显微镜凝集试验(MAT)对病例血清进行钩体抗体检测。采用“夹夜法”捕捉疫区鼠类宿主动物,取肾脏进行钩体分离培养,采用致病性钩体特异性PCR进行检测,进一步采用血清群特异PCR进行鉴定。应用多位点序列分析(MLST)对本起疫情菌株进行基因分型,构建聚类分析图谱,分析其与国内菌株间的遗传和进化关系。结果3份疑似钩体病例样本经分离培养均为阴性,MAT试验分别为黄疸出血群、秋季群和爪哇群抗体阳性,经致病性钩体特异性PCR检出1例阳性。从鼠类宿主动物样本中分离出6株疑似钩体菌株,经鉴定分别为黄疸出血群(5/6)和秋季群菌株(1/6)。MLST分析显示,鼠类宿主动物携带的5株钩体为ST1型(83.33%),另1株为ST129型(16.67%)。聚类分析显示,鼠类宿主动物携带钩体与四川省、湖南省、江西省和贵州省往年菌株存在同一ST型。结论本起疫情是由致病性钩体感染引起,优势血清群和ST型与本省和周边省份往年分离株一致。秋季群菌株为贵州省近年来首次发现的钩体血清群,当地应加强监测以更好地预防和控制钩体病。
营夏刘英姚光海王铭胡灿周敬祝王丹杨幸贵谭勤琴胡勇李世军
关键词:钩端螺旋体病钩端螺旋体聚合酶链式反应
CD163^+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在常见上皮性皮肤肿瘤中的分布被引量:5
2017年
目的:检测CD163+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在皮肤鳞状细胞癌、基底细胞癌、鲍温病、日光性角化病中的分布。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Max Vision法)检测CD163标记的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在正常皮肤、鳞状细胞癌、基底细胞癌、鲍温病、日光性角化病中的分布。结果:每高倍镜视野下正常皮肤、鲍温病、日光性角化病真皮浅层中CD163+巨噬细胞个数为(9.5000±1.71594)、(43.9200±9.98716)和(49.4000±8.73830)个;基底细胞癌肿瘤间质中为(42.1724 1±11.73234),鳞状细胞癌的肿瘤间质中及肿瘤实质内为(65.8421±14.05649)。结论:CD163+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可能与皮肤上皮性肿瘤的发生、发展相关。
周文明张伟申小平刘志李世军陆洪光
关键词:肿瘤相关巨噬细胞皮肤鳞状细胞癌基底细胞癌鲍温病日光性角化病
误诊为玫瑰痤疮的鼻部鳞状细胞癌1例
2022年
患者男,65岁,鼻部皮疹2年,加重6个月,破溃1个月,外院曾诊断为玫瑰痤疮并行激光治疗。皮肤科情况:鼻部大片暗红斑,其上毛细血管明显扩张,呈线状近平行排列;鼻尖背部增生明显,欠对称,触之坚实;左侧鼻孔明显受压,表面可见破溃结痂。皮损组织病理示:真皮内可见巢片状生长的鳞状上皮细胞团块,细胞异型及核异型明显,核分裂易见,可见角珠,局灶可见浸润性生长。诊断:鳞状细胞癌。
李世军李世军王双珍杜娟张建中张建中
关键词:鳞状细胞癌玫瑰痤疮误诊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