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徐勇

作品数:5 被引量:62H指数:4
供职机构: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卫生行业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腰椎
  • 3篇入路
  • 2篇WILTSE
  • 1篇电图
  • 1篇胸椎
  • 1篇胸椎结核
  • 1篇腰椎管
  • 1篇腰椎管狭窄
  • 1篇腰椎管狭窄症
  • 1篇腰椎滑脱
  • 1篇腰椎滑脱症
  • 1篇腰椎间隙
  • 1篇腰椎间隙感染
  • 1篇腰椎椎间
  • 1篇腰椎椎间融合
  • 1篇腰椎椎间融合...
  • 1篇一期前后路
  • 1篇早期疗效
  • 1篇植骨
  • 1篇置钉

机构

  • 4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华中科技大学...

作者

  • 5篇廖晖
  • 5篇方忠
  • 5篇李锋
  • 5篇熊伟
  • 5篇徐勇
  • 1篇吴巍
  • 1篇关邯峰
  • 1篇曾恒
  • 1篇李勇
  • 1篇许浩
  • 1篇刘广武
  • 1篇高放
  • 1篇郭建峰

传媒

  • 2篇骨科
  • 1篇中华骨科杂志
  • 1篇中国脊柱脊髓...
  • 1篇生物骨科材料...

年份

  • 2篇2017
  • 3篇2016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联合后路经Wiltse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L5/S1椎间隙感染被引量:9
2016年
目的:探讨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联合后路经Wiltse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L5/S1椎间隙感染的临床疗效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2015年1月我院收治并应用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联合后路经Wihse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的13例L5/S1椎间隙感染患者,其中男8例,女5例;年龄28~60岁(41.6±11.0岁);记录患者术中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并发症,记录术前、术后腰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tl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临床症状,术前术后腰骶角(lumbosacral angle,LSA)评估腰骶段前凸恢复情况。结果: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后1例m现逆行性射精,1例患者发生单侧下肢肌间静脉血栓,未出现严重并发症:前路手术时间为70~120min(90.0±27.5rain),失血量为200—600ml(361.5±150.2m1);后路手术时间为50。70min(57.7±8.3min),失血量为50~200ml(106.9±56.9m1)。术后培养结果其中7例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3例为大肠杆菌,1例为铜绿假单胞菌,2例未见细菌生长,但病理检查结果提示感染性病变。病例均获随访,时间6.30个月(16.6±7.8个月)。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均达临床愈合,骨融合率100%,随访期内未见复发病例。VAS评分术前平均7.8±0.7分.术后6个月平均1.3±0.5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SA术前4.4°±2.90°.末次随访时17.5°±2.8°.与术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联合后路经Wiltse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L5/S1椎间隙感染的手术创伤小、固定可靠、疗效确切,可以作为治疗L5/S1椎间隙感染的一种手术方法。
徐勇李锋熊伟方忠廖晖
关键词:一期前后路腰椎间隙感染
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联合后路导航经皮置钉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症的早期疗效被引量:25
2017年
目的观察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oblique lumbar interbody fusion,OLIF)联合后路导航经皮置钉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症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2014年10月至2016年5月期间,接受OLIF联合后路导航经皮置钉固定手术治疗I、Ⅱ度腰椎滑脱症患者20例,男8例、女12例;年龄29~77岁,平均(54.1±12.3)岁。记录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并发症的情况;于术前、术后1周、术后3、6、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进行腰痛和下肢痛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健康调查简表(the MOS item short from health survey,SF-36)评价以评估临床疗效;并同期行腰椎x线,术后6个月行腰椎CT±三维重建及MR检查,测量和评估椎间隙高度、椎间孔大小、硬膜囊面积和矢状径、间隙前凸角、腰椎前凸角、滑脱率、椎间融合率等改变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手术时间平均为(119.0±23.8)min,术中出血量平均为(57.8±20.6)ml。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30个月,平均(22.9±4.8)个月。腰痛VAS评分、下肢痛VAS评分及ODl分别由术前(6.7±2.6)分、(6.3±2.7)分和50.5%±18.2%下降至末次随访时(1.3±1.0)分、(0.8±1.0)分和14.0%±9.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SF-36的PCS和MCS评分分别由术前(27.1±13.9)分和(51.O±22.7)分上升至末次随访时(67.3±18.9)分和(81.2±14.1)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平均滑脱率由术前23.5%±7.4%下降至末次随访时4.2%±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椎间隙高度、间隙前凸角及腰椎前凸角分别由术前(6.0±3.6)mm、1.8°±6.2°和39.2°±8.4°提高至末次随访时(10.8±1.7)mm、6.2°±3.5°和45.0°±7.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CT和MRI测量椎间孔大小分别由术前(140.
方忠高放李锋刘广武郭建峰李勇徐勇吴巍关邯峰廖晖曾恒熊伟
关键词:腰椎脊椎滑脱脊柱融合术
经Wiltse入路置入Dynesys系统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探讨经Wiltse入路置入Dynesys系统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手术效果。方法 2010年9月~2012年10月,采用Wiltse入路行椎板开窗减压+Dynesys动态内固定系统治疗单节段退变性腰椎管狭窄共14例,男9例,女5例;年龄32~65岁,平均46.9岁;治疗节段L4/56例,L5/S18例。以术前、末次随访时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ODI)评估术后疗效。同时拍摄腰椎正侧位、过伸过屈位X线片,测量手术节段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作为影像学研究指标。结果随访12~24个月,平均17.6个月。术前VAS评分(6.7±0.9),末次随访为(2.1±0.7);术前ODI评分(51.4±9.6),术后末次随访为(11.1±4.1);术后VAS、ODI评分明显改善,术前与末次随访的VAS、ODI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节段活动度术前为(9.1±2.4)°,术后末次随访时为(5.1±1.2)°,术前与末次随访时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Wiltse入路行椎板切除减压+Dynesys动态内固定系统治疗单节段退变性腰椎管狭窄保留了腰椎生理曲度和固定节段的活动度,减少对椎旁肌的损伤,临床疗效满意。
徐勇李锋熊伟方忠廖晖
关键词:腰椎管狭窄
椎旁肌间隙入路经关节突病灶清除椎体间植骨融合治疗胸椎结核被引量:9
2017年
目的探讨椎旁肌间隙入路经关节突病灶清除、椎体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胸椎结核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于2012年6月至2014年8月应用椎旁肌间隙入路经关节突病灶清除、椎体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的单节段胸椎结核病人25例,其中男11例,女14例;年龄为21~63岁,平均为39.5岁。其中T_(4/5)4例,T_(5/6)1例,T_(7/8)3例,T_(8/9)4例,T_(9/10)5例,T_(10/11)3例,T_(11/12)5例。X线片显示病人均有不同程度的脊椎局部后凸畸形,CT及MRI显示所有病灶均有不同程度骨质破坏及脓肿形成。术前美国脊柱损伤协会(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ASIA)脊髓损伤功能分级:D级5例,E级20例。记录并评价病人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及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所有病人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平均手术时间为210 min,平均失血量为900 ml。病人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2~30个月,平均为20个月。术后3个月内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及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恢复至正常水平。末次随访时植骨融合良好,融合率100%。末次随访神经功能均得到改善。结论椎旁肌间隙入路经关节突病灶清除、椎体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胸椎结核具有疗效确切、创伤小及并发症较少的优点,是治疗胸椎结核的有效方法。
徐勇许浩李锋熊伟方忠廖晖
关键词:胸椎
术中肌电图监测在全身麻醉下腰椎椎间孔镜手术中的应用被引量:16
2016年
目的评估术中肌电图监测在全身麻醉下腰椎椎间孔镜手术中的可行性以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10月至2015年8月使用全身麻醉下联合自发肌电图监测行椎间孔镜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145例患者,其中椎间孔入路93例,椎板间入路52例。记录术中异常肌电图信号的发生情况、术后新发神经功能障碍;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价手术疗效。结果 145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术中有21例(14.5%,21/145)出现异常肌电反应,经椎间孔入路14例,其中发生于穿刺及放置工作通道过程者4例(4.3%,4/93),在椎间盘切除过程的有12例(12.9%,12/93),2例在上述过程中均有异常肌电反应;经椎板间入路的有7例出现异常肌电反应,其中发生于穿刺及放置工作通道过程的有1例(1.9%,1/52),切除椎间盘过程中的有7例(13.4%,7/52),1例在上述过程中均有异常肌电反应。术后2例(1.4%,2/145)患者麻木症状加重,2周后缓解。手术前后VAS评分及ODI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全身麻醉联合肌电图监测下行椎间孔镜手术可取得与局部麻醉同样的手术效果,可减轻患者术中紧张及痛苦,患者易于接受;术中使用神经电生理监测可保证手术安全性,避免神经并发症的发生。
徐勇李锋熊伟方忠廖晖
关键词:全身麻醉内窥镜椎间盘切除术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