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廖晖

作品数:94 被引量:360H指数:10
供职机构: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卫生部卫生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水利工程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66篇期刊文章
  • 26篇会议论文
  • 2篇科技成果

领域

  • 81篇医药卫生
  • 5篇文化科学
  • 2篇水利工程
  • 1篇哲学宗教

主题

  • 24篇细胞
  • 17篇腰椎
  • 15篇前列腺
  • 15篇前列腺癌
  • 15篇腺癌
  • 15篇疗效
  • 13篇入路
  • 13篇肿瘤
  • 13篇颈椎
  • 11篇切除
  • 10篇后路
  • 9篇手术
  • 9篇椎体
  • 9篇干细胞
  • 8篇脊柱
  • 8篇关节
  • 7篇颈椎病
  • 7篇骨转移
  • 7篇WILTSE
  • 6篇退变

机构

  • 88篇华中科技大学
  • 10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河北医科大学
  • 1篇复旦大学
  • 1篇广西医科大学...
  • 1篇贵州省人民医...
  • 1篇苏州大学附属...
  • 1篇河南省人民医...
  • 1篇中山大学
  • 1篇湖北科技学院
  • 1篇空军军医大学

作者

  • 94篇廖晖
  • 61篇李锋
  • 51篇熊伟
  • 42篇方忠
  • 27篇陈安民
  • 18篇郭风劲
  • 17篇陈安民
  • 12篇李光辉
  • 9篇宋登新
  • 9篇邱敏
  • 9篇曾恒
  • 8篇徐勇
  • 7篇肖骏
  • 6篇陈超
  • 6篇郑剑
  • 5篇祝文涛
  • 5篇徐勇
  • 5篇秦亮
  • 4篇关邯峰
  • 4篇谢柏臻

传媒

  • 18篇骨科
  • 10篇生物骨科材料...
  • 4篇华中科技大学...
  • 2篇中国癌症杂志
  • 2篇中华物理医学...
  • 2篇中国矫形外科...
  • 2篇中华医学杂志
  • 2篇华中医学杂志
  • 2篇中国医学教育...
  • 2篇中华创伤杂志
  • 2篇中国脊柱脊髓...
  • 1篇中国疼痛医学...
  • 1篇保健与生活
  • 1篇中国综合临床
  • 1篇中华外科杂志
  • 1篇肿瘤学杂志
  • 1篇临床外科杂志
  • 1篇中华小儿外科...
  • 1篇肿瘤防治研究
  • 1篇中华实验外科...

年份

  • 5篇2022
  • 3篇2021
  • 5篇2020
  • 4篇2019
  • 4篇2017
  • 14篇2016
  • 7篇2015
  • 1篇2014
  • 9篇2013
  • 18篇2012
  • 2篇2011
  • 2篇2010
  • 6篇2009
  • 7篇2008
  • 4篇2007
  • 1篇2006
  • 2篇2004
9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经改良Wiltse入路TLIF技术在下腰椎手术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经改良Wiltse入路TLIF技术在下腰椎手术中的应用.方法:2008.4-2011.4经改良Wiltse入路TLIF技术治疗下腰椎疾病患者98例,其中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不稳63例,多节段腰椎管狭窄症...
邱敏李锋熊伟廖晖方忠郑剑
关键词:下腰椎肌间隙入路
SDF-1/CXCR4轴对骨肉瘤MG-63细胞血管生成拟态的影响
目的 探讨SDF-1/CXCR4轴对骨肉瘤MG-63细胞血管生成拟态(vasculogenic mimicry,VM)的影响。方法 体外培养人骨肉瘤MG-63细胞,应用CCK-8法观察不同浓度和不同作用时间SDF-1对骨...
秦亮陈安民郭风劲杨卿廖晖
关键词:骨肉瘤SDF-1血管生成拟态
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联合后路经Wiltse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L5/S1椎间隙感染被引量:9
2016年
目的:探讨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联合后路经Wiltse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L5/S1椎间隙感染的临床疗效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2015年1月我院收治并应用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联合后路经Wihse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的13例L5/S1椎间隙感染患者,其中男8例,女5例;年龄28~60岁(41.6±11.0岁);记录患者术中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并发症,记录术前、术后腰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tl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临床症状,术前术后腰骶角(lumbosacral angle,LSA)评估腰骶段前凸恢复情况。结果: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后1例m现逆行性射精,1例患者发生单侧下肢肌间静脉血栓,未出现严重并发症:前路手术时间为70~120min(90.0±27.5rain),失血量为200—600ml(361.5±150.2m1);后路手术时间为50。70min(57.7±8.3min),失血量为50~200ml(106.9±56.9m1)。术后培养结果其中7例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3例为大肠杆菌,1例为铜绿假单胞菌,2例未见细菌生长,但病理检查结果提示感染性病变。病例均获随访,时间6.30个月(16.6±7.8个月)。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均达临床愈合,骨融合率100%,随访期内未见复发病例。VAS评分术前平均7.8±0.7分.术后6个月平均1.3±0.5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SA术前4.4°±2.90°.末次随访时17.5°±2.8°.与术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联合后路经Wiltse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L5/S1椎间隙感染的手术创伤小、固定可靠、疗效确切,可以作为治疗L5/S1椎间隙感染的一种手术方法。
徐勇李锋熊伟方忠廖晖
关键词:一期前后路腰椎间隙感染
单纯前路与前后联合入路治疗退变性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对比研究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比较前路多节段(≥3)颈椎间盘切除椎管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ACDF)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ELAP)联合ACDF治疗伴颈椎后凸、巨大椎间盘突出的退变性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1月于我院接受多节段ACDF或ELAP联合ACDF治疗的41例合并颈椎后凸畸形、巨大椎间盘突出的退变性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病人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单纯前路组(21例)和前后联合入路组(20例),单纯前路组21例,男10例,女11例,年龄为(52.10±5.96)岁。前后联合入路组20例,男12例,女8例,年龄为(53.23±5.12)岁。记录病人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Nurick评分、C_(2-7)Cobb角、局部后凸角(RK)、C_(2-7)矢状面垂直轴(SVA)。结果前后联合入路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大于单纯前路组(P<0.05)。两组住院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两组VAS评分、Nurick评分均小于术前,JOA评分大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后联合入路组VAS评分、Nurick评分小于单纯前路组,JOA评分、JOA改善率大于单纯前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C_(2-7)Cobb角、RK均大于术前(P<0.05),C_(2-7)SVA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C_(2-7)Cobb角、RK、C_(2-7)SV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节段ACDF、ELAP联合ACDF治疗合并颈椎后凸畸形、巨大椎间盘突出的退变性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均可显著改善病人的临床症状及颈椎曲度。与多节段ACDF比较,ELAP联合ACDF虽然手术创伤大但术式更安全,病人的临床症状效果改善更好。
田亚豪郭健峰吴巍廖晖李锋
关键词:退变性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
两种术式治疗长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比较被引量:1
2021年
[目的]比较颈椎前路跳跃性椎体次全切除融合术(skip corpectomy and fusion,SCF)和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pos⁃terior single open-door laminoplasty,LP)治疗长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8年3月~2015年10月收治的42例长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手术患者,其中19例行SCF术,23例行LP术。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与影像资料。[结果]SCF组住院时间显著少于LP组(P<0.05),但是,SCF术后并发症显著多于LP组(P<0.05)。术后不同时间点两组患者JOA、VAS、NDI评分和综合肌力及深反射评级均较术前有显著改善(P<0.05),各相应时间点,两组间上述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SCF组颈椎伸屈ROM显著小于LP组(P<0.05)。影像方面,SCF组术后颈椎曲度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而LP组末次随访时颈椎曲度较术前显著减少(P<0.05)。术后各时间点SCF组颈椎曲度均显著大于LP组。[结论]两种手术方式均能有效治疗长节段脊髓型颈椎病。SCF手术在重建和维持颈椎曲度方面具有优势,LP组手术并发症发生相对更少,颈伸屈ROM更好。
张勇方忠李锋熊伟徐勇吴巍廖晖
关键词:椎板成形术颈椎曲度
椎板成形术与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的Meta分析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系统评价椎板成形术(LAMP)与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ADF)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EMBASE、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收集LAMP与ADF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对照试验的文献,并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5.1软件对JOA改善率、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LAMP与ADF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对照试验文献7篇,其中前瞻性临床对照试验3篇,回顾性对照试验4篇,共433例,LAMP234例,ADF199例。Meta分析显示:LAMP组与ADF组JOA改善率无明显差异(SMD=-0.27,95%CI为-0.65~1.10),而手术时间(SMD=-1.39,95%CI为-2.16~-0.0.62)及术中出血量(-0.63,95%CI为-1.04~-0.33)有明显差异。结论此次Meta分析发现,对于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LAMP与ADF相比较,在3年以上随访的JOA改善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但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
韩成日熊伟廖晖关邯峰吴巍李锋
关键词:颈椎病椎体成形术META分析
不同浓度地西他滨对破骨细胞分化的影响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梯度地西他滨对破骨细胞形成、活性及吸收功能的影响。方法不同浓度地西他滨(0、0.1、0.25和0.5μmol/L)处理单核巨噬(RAW264.7)细胞。通过4’,6-联眯-2-苯基吲哚(4,6-Diamidino-2-phenylindole dihydrochloride,DAPI)染色和微丝绿色荧光探针(F-actin-Trakcer Green)染色后观察F-actin环的形成即破骨细胞轮廓;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检测试剂盒检测细胞上清中的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活性,骨板吸收实验检测破骨细胞的骨吸收能力;Q-PCR实验检测破骨细胞标志基因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artrate-resistant acid phosphatase,TRAP)、组织蛋白酶K(cathepsin K,CK)和脊髓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MMP-9)的m RNA表达。结果不同浓度地西他滨抑制核因子NF-κB配体激活因子(receptor activator of NF-κB ligand,RANKL)诱导RAW264.7细胞形成F-actin环,降低了破骨细胞的TRAP酶活性,抑制了破骨细胞的骨吸收能力,同时也下调了破骨细胞标志基因TRAP、CK和MMP-9的m RNA表达。且随着药物浓度的增高,上述的抑制作用越明显。结论地西他滨抑制破骨细胞形成、活性和骨吸收能力,且这种抑制作用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而逐渐增强。
糜宝国关邯峰刘常宇雷琢玮宋超刘慧勇邓杝熊伟廖晖方忠李锋
关键词:破骨细胞细胞分化RNA干扰
腰椎术后翻修原因及手术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腰椎术后翻修的原因、翻修对策和手术疗效观察.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1年6月期间42例腰椎术后翻修患者病例资料,其中男31例,女11例,年龄在24~72岁,平均51.4岁.翻修手术距上次手术时间为...
李锋廖晖熊伟韩成日邱敏郑剑
人前列腺癌细胞骨转移潜能差异表达蛋白的研究被引量:6
2008年
目的研究人前列腺癌不同骨转移潜能细胞株的差异表达蛋白质图谱,筛选前列腺癌骨转移相关蛋白并探讨其功能。方法应用蛋白质组学和免疫印迹等方法比较和筛选来源相同但具有不同骨转移潜能的前列腺癌细胞株(PC-3/骨转移亚克隆T3B/淋巴结转移亚克隆P2-4)的蛋白质表达差异。构建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的真核表达载体Pgenesil-1/HMGB1siRNA转染至高骨转移潜能的T3B细胞中,通过动物实验观察HMGB1对前列腺癌细胞骨转移的影响。结果蛋白质组学技术获得6个有意义的蛋白质,分别参与细胞骨架构成、转录调控、磷酸化过程和物质代谢等功能。成功构建siRNA表达载体Pgenesil-1/HMGB1siRNA,转染后可使T3B细胞HMGB1的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动物实验显示,抑制HMGB1表达可明显降低T3B细胞的骨转移能力(P〈0.05)。结论高骨转移潜能的前列腺癌细胞株中存在与前列腺癌骨转移相关的蛋白质,HMGB1与前列腺癌骨转移密切相关。应用siRNA干扰技术能有效地抑制HMGB1基因的表达,同时也能有效抑制前列癌细胞的骨转移能力。
宋登新陈安民郭风劲廖晖谢柏臻朱波陈超
关键词:前列腺肿瘤肿瘤转移骨肿瘤
绝经后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患者生活质量调查及相关因素分析被引量:21
2013年
目的调查绝经后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分析相关的影响因素。方法利用多模式随访系统对2011年6月至2012年12月本院收治的76例绝经后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患者进行调查,年龄54~86岁,平均(69.32±11.54)岁。调查采集包括患者一般情况、日常运动量、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史、脊柱骨折部位、骨折类型和畸形程度等资料,并于骨折后4周采用骨质疏松患者生活质量问卷(mini—OQLQ)对患者进行生活质量调查,通过多元回归分析,研究影响绝经后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患者生活质量的相关因素。结果绝经后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患者生活质量mini—OQLQ评分为(32.16±10.98)分,较骨折前的(51.22±15.02)分显著降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生活质量呈负相关的主要影响因素依次为脊柱骨折畸形程度、骨折类型、骨折病史、绝经年限和年龄等;与生活质量呈正相关的主要影响因素依次为日常活动量、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史等。绝经后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患者椎体骨折前和骨折后4周患者的疾病症状、情感功能、躯体功能、日常活动和休闲社交五项mini—OQLQ评分分别为(10.32±3.61和7.13±2.61)、(11.68±2.63和8.31±4.12)、(10.13±3.54和5.69±3.32)、(9.54±4.66和5.48±4.02)和(9.75±3.67和5.55±3.39)分,可见患者与生活质量相关的5个维度评分均较骨折前下降明显(P〈0.01)。结论脊柱骨折畸形程度、骨折类型和骨折史严重影响绝经后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患者的生活质量,通过提高日常运动量和抗骨质疏松治疗能促进患者的康复。
陈妍妍廖晖贺松平宫晨秦亮邱敏熊伟曾恒李锋陈安民
关键词:骨质疏松症椎体骨折绝经生活质量
共10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