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承佑

作品数:6 被引量:34H指数:3
供职机构: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动脉
  • 2篇动脉瘤
  • 2篇动脉瘤形成
  • 2篇血管
  • 2篇颅内
  • 2篇颅内动脉
  • 2篇颅内动脉瘤
  • 1篇电生理
  • 1篇电生理监测
  • 1篇动静脉
  • 1篇动静脉畸形
  • 1篇动脉瘤破裂
  • 1篇形态学
  • 1篇形态学特征
  • 1篇血管壁
  • 1篇血管内治疗
  • 1篇炎性
  • 1篇炎性肉芽肿
  • 1篇疑似
  • 1篇硬膜

机构

  • 6篇暨南大学附属...

作者

  • 6篇杨承佑
  • 5篇王向宇
  • 4篇徐伟伟
  • 4篇李旭
  • 1篇王红
  • 1篇欧阳辉
  • 1篇陈卓铭
  • 1篇陈善成
  • 1篇牟志伟
  • 1篇关敏
  • 1篇文军

传媒

  • 3篇中国微侵袭神...
  • 1篇中国康复医学...
  • 1篇岭南急诊医学...

年份

  • 1篇2019
  • 1篇2017
  • 3篇2016
  • 1篇2015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在脑功能区动静脉畸形血管内治疗的应用:附2例报道
目的: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在脑功能区动静脉畸形(AVM)血管内治疗中的应用初探。方法:收集2 例在神经电生理监测下行功能区AVM 血管内栓塞治疗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患者术前均进行CT、MRI、DSA 检查及神经功能的评价。...
文军曾嘉豪杨承佑王向宇陈善成
关键词:动静脉畸形神经电生理功能区
颅内动脉瘤形成的研究现状被引量:3
2015年
颅内动脉瘤是颅内血管壁瘤样异常突起形成的囊状样改变。在人群中的平均发病率约为2.4%,好发于任何年龄,其中以其40-60岁最多见。其破裂出血是造成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的最主要原因,约占75%~80%。颅内动脉瘤破裂后形成的SHA和颅内血肿,是颅内动脉瘤患者致残甚至死亡的主要原因。既往研究表明,颅内动脉瘤首次破裂出血导致的死亡率高达30%,如未经治疗,发生再次出血,其死亡率可上升至60%~65%,或者发生严重的残疾。
杨承佑徐伟伟李旭万前全王向宇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破裂HEMORRHAGE破裂出血再次出血血管壁
疑似恶性骨肿瘤的硬膜外炎性肉芽肿1例
2016年
1 病历摘要男,2岁6个月;因右侧眶外侧壁肿块1个月余入院。查体:精神较差,夜间有发热,体温波动36.5°~37.3°之间,右侧眶外侧壁可触及一大小约5 cm×4 cm包块,质软,边界清楚,周围皮肤张力较高。双侧耳后及下颌可触及数个肿大的淋巴结,大小约0.8 cm×0.5 cm,质硬,与周围组织无黏连。
杨承佑徐伟伟李旭万前全王向宇
关键词:硬膜外
3D-DSA评估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动脉瘤形成的形态学特征被引量:6
2016年
目的分析颈内动脉眼动脉段与后交通动脉长轴方向的夹角(Apcom)、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和后交通段的夹角(Aica)、颈内动脉后交通段与后交通动脉长轴的夹角(Apcom’)大小对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动脉瘤形成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动脉瘤(动脉瘤组)与22例非脑动脉瘤(对照组)的临床资料。通过三维血管重建技术获得满意的三维血管立体图像,从而测量其血管夹角参数。结果两组间Apcom、Aica和Apcom’、性别和年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仅Apcom(P=0.008)和Aica(P=0.007)与动脉瘤的发生具有独立相关性。Apcom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ROC curve,AUC)为0.799(95%CI:0.661~0.938),最佳诊断界值为100.2°。Aica的AUC为0.764(95%CI:0.622~0.906),最佳诊断界值为113.3°。结论 Apcom和Aica的大小与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动脉瘤形成具有相关性。
杨承佑关敏徐伟伟李旭万前全王向宇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后交通动脉形态学特征
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对重症颅脑损伤后意识障碍的促醒疗效被引量:25
2019年
目的:探讨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对重症颅脑损伤后意识障碍的促醒疗效。方法:2017年4月至2018年5月将我院康复科、神经外科56例重症颅脑损伤后持续植物状态(VS)/无反应觉醒综合征(UWS)意识障碍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28)和试验组(n=28)。试验组按频率3Hz的rTMS治疗及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给假r TMS治疗及常规康复治疗,每天1次,每周5天,rTMS时间20min,共治疗20次。治疗前后采用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改良昏迷恢复量表(CRS-R)量表评估,脑电图(EEG)、上肢体感诱发电位(SSEP)神经电生理检查,评估患者能否从VS/UWS进入微弱意识状态(MCS)。结果:共55例患者完成试验。①治疗组GCS的评分较对照组有改善(P<0.05);②治疗组CRS-R的评分较对照组有改善(P<0.05);③治疗组脑电图慢波减少,出现α节律或α波波幅增高(P<0.05);④上肢SSEP波间潜伏期缩短,出现N20波或波幅增高(P<0.05)。结论: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能有效帮助重症颅脑损伤后意识障碍的患者从VS/UWS进入MCS,对重症颅脑损伤后意识障碍患者的促醒有效。
沈龙彬欧阳辉杨承佑林珍萍牟志伟王红陈卓铭
关键词:重症颅脑损伤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康复促醒
基底核区良性腺性神经鞘瘤1例
2016年
目的为诊治颅内良性腺性神经鞘瘤积累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左侧基底核区良性腺性神经鞘瘤病人的临床资料,显微镜下完整切除肿瘤,标本送病理检查,诊断为良性腺性神经鞘瘤。结果病人术后恢复良好,随访34个月未见复发。结论基底核区良性腺性神经鞘瘤非常罕见,需提高诊治能力,单纯手术切除疗效还需要长期随访。
李旭徐伟伟杨承佑万前全王向宇
关键词:基底神经节神经外科手术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