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马永超

作品数:6 被引量:2H指数:1
供职机构:三亚学院更多>>
相关领域:艺术文学文化科学更多>>

合作作者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艺术
  • 1篇文化科学
  • 1篇文学

主题

  • 2篇生命
  • 2篇生命性
  • 2篇建筑
  • 1篇心境
  • 1篇叙事
  • 1篇张之洞
  • 1篇中国传统建筑
  • 1篇中国建筑
  • 1篇审美
  • 1篇书法
  • 1篇自我
  • 1篇梵高
  • 1篇文化
  • 1篇教育
  • 1篇教育活动
  • 1篇互文
  • 1篇荒寒
  • 1篇建筑美
  • 1篇建筑美学
  • 1篇表现主义

机构

  • 5篇三亚学院

作者

  • 5篇马永超
  • 2篇冯建章

传媒

  • 1篇湖州师范学院...
  • 1篇美与时代(美...
  • 1篇美术教育研究
  • 1篇美与时代(城...
  • 1篇中国美术研究

年份

  • 1篇2023
  • 2篇2021
  • 1篇2019
  • 1篇2015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试论张之洞的早期工艺教育活动
2015年
张之洞在历史上曾扮演多种角色,但鲜为人知的是,其对中国近代设计教育的萌芽也产生过巨大的刺激作用。无论是其建立的各种工艺学堂,参与制定的"癸卯学制",还是促成留日风潮,都为中国近代设计教育的诞生作出了贡献。然而张之洞的思想与实践也并非铁板一块,其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各有独特的活动轨迹,并产生了不同的影响。文章主要阐述张之洞早期的工艺教育实践。
马永超
关键词:张之洞
中国书法与建筑的审美互文——兼谈林语堂的建筑美学
2023年
林语堂论中国建筑,是将其视作与书法、绘画同等的中国艺术的一个独特门类来阐释的。最能证明此点的是,林语堂选择被其称为中国“性灵”原理之代表的书法作为参照对象,来观照中国建筑的“艺”与“道”。通过其正向或反向的观照过程,林语堂阐释了中国建筑与“自然”这个中国艺术灵感之源间的密切关系,揭示了中国建筑与书法在美学原理上可互通的“艺术”属性,以及论述了中国建筑本身所蕴含的独特的以“善”为核心的建筑之“道”。
马永超冯建章
关键词:中国建筑书法
梵高与徐渭的比较研究之一面
2019年
梵高和徐渭都是在中西绘画史上举足轻重的艺术家,他们共同的画家身份和相似的传奇性的人生经历,使得研究艺术史的学者经常将他们放在一起,其因此成为中西艺术比较的经典案例。文章着重从他们的性情、经历与其画风的同一性关系,探索他们在各自绘画上对表现"自我"的革新性成就,并以此展现不同文化和时代背景下艺术家突破传统、推进艺术进步的难处和做出的努力。
马永超
关键词:梵高表现主义自我
“生命的建筑”——汉宝德论中国传统建筑的“生命性”
2021年
著名建筑家、建筑学者汉宝德先生从中国文化的视角切入,深度剖析了中国传统建筑在形式中的"生命"意象、空间中的"生命"追求和自身演化中的"生命"特征,提出了"生命的建筑"的概念,不仅展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文化特质与独特美感,也对"文化"的中国建筑史述、史观的建构具有启示意义。同时,对于近年建筑学界所注重的"生命"关怀也提供了一个"科学"以外的"艺术"视角。
马永超
关键词:生命建筑文化
潘玉良后期绘画的生命性叙事被引量:2
2021年
潘玉良是二十世纪中国首屈一指的女画家。正是其生命境遇的特质造就了其特有的创作心境与作品美感。客居法国期间,潘氏的创作风格日臻成熟,可从三方面来解读:一是月宫般荒寒的生命境遇,二是春江月夜般的心理境遇,三是欢乐颂般大自在的生命境界。读懂潘玉良是了解二十世纪中国现代绘画史的一把钥匙,正确评价其艺术成就,将对当代美术从形式创新到情感表达具有正面的启示意义。
冯建章马永超
关键词:心境荒寒生命性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