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武淑芬

作品数:30 被引量:41H指数:3
供职机构:天津科技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轻工技术与工程生物学化学工程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期刊文章
  • 10篇专利
  • 4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4篇轻工技术与工...
  • 8篇生物学
  • 3篇化学工程
  • 2篇医药卫生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12篇红曲
  • 7篇色素
  • 4篇亚麻籽
  • 4篇曲霉
  • 4篇红曲霉
  • 3篇秀丽隐杆线虫
  • 3篇药物
  • 3篇链霉菌
  • 3篇黄色素
  • 3篇基因
  • 3篇红曲色素
  • 2篇药物筛选
  • 2篇抑制剂
  • 2篇脂肪酶
  • 2篇制剂
  • 2篇色素稳定性
  • 2篇生防微生物
  • 2篇提取物
  • 2篇铁载体
  • 2篇尿酸

机构

  • 30篇天津科技大学
  • 1篇教育部
  • 1篇中粮营养健康...
  • 1篇天津兰瑞生物...

作者

  • 30篇武淑芬
  • 23篇王昌禄
  • 17篇李贞景
  • 17篇陈勉华
  • 6篇路来风
  • 4篇李风娟
  • 3篇李志
  • 3篇陈宝英
  • 2篇刘春静
  • 2篇林琳
  • 2篇陈迪
  • 1篇张春慧
  • 1篇杨鑫
  • 1篇赵楠
  • 1篇孔宇
  • 1篇崔海燕
  • 1篇张丽红
  • 1篇李鹏程
  • 1篇郭敏
  • 1篇张鸣宇

传媒

  • 3篇中国食品添加...
  • 3篇食品科学技术...
  • 2篇食品工业科技
  • 2篇食品科学
  • 2篇中国食品科学...
  • 2篇中国食品科学...
  • 1篇氨基酸和生物...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江苏农业科学
  • 1篇河北工业大学...
  • 1篇食品研究与开...
  • 1篇天津科技大学...

年份

  • 5篇2024
  • 1篇2022
  • 3篇2021
  • 1篇2020
  • 2篇2019
  • 5篇2018
  • 2篇2017
  • 8篇2016
  • 3篇2015
3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一种由红曲霉液态发酵法生产高纯度红曲素和红曲黄素的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由红曲霉液态发酵法生产高纯度红曲素(Monascin)和红曲黄素(Ankaflavin)的方法,步骤如下:⑴种子培养;⑵发酵;⑶离心;⑷干燥;⑸粉碎;⑹超声波辅助提取;⑺粗提物浓缩;⑻预分离;⑼浓缩;⑽精制...
王昌禄陈迪薛春茂李贞景陈勉华武淑芬路来风
文献传递
白灵菇多糖诱导A549肺癌细胞凋亡机制的研究
本文主要研究了PN50G对A549肺癌小鼠移植瘤生长的抑制作用。结果显示,PN50G诱导荷瘤小鼠肿瘤细胞G0/G1期阻滞,同时细胞周期相关蛋白(包括cyclin D1,cyclin A,and cyclin B1)的表达...
武淑芬崔海燕王昌禄
关键词:凋亡活性氧PI3
β-乳球蛋白与红曲色素非共价相互作用及其对色素稳定性的影响被引量:1
2024年
为探究在不同pH值(2.6、6.2、7.1、8.2)条件下,β-乳球蛋白(β-lactoglobulin,β-LG)与红曲色素(monascus pigments,Mps)提取物之间的结合特性,构建了4种复合体系,并利用荧光光谱、圆二色谱以及分子对接方法对β-LG与Mps之间的互作行为进行研究,同时评价了复合物(β-LG&Mps)的抗氧化活性、热稳定性以及光稳定性。结果表明,在实验pH值范围内,Mps与β-LG的结合导致β-LG内源荧光发生猝灭,二者主要借助范德华力、疏水相互作用以及氢键等非共价作用力结合,但β-LG的二级结构变化不显著;β-LG&Mps的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高于单独任一组分,但低于两组分之和,即β-LG与Mps在DPPH自由基清除方面表现出拮抗作用。与β-LG形成复合物后,在pH值为6.2、7.1、8.2,温度为50℃时,与未复合的Mps相比,Mps的保留率分别提高了58%、30%和24%;在pH值为6.2、7.1、8.2,温度为25℃,光照强度为600 Lux,光照时间为36 h时,与未复合的Mps相比,Mps的保留率分别提高了65%、43%和43%。在pH值为2.6时Mps热稳定性和光稳定性仍然较差,即β-LG提高了Mps在pH值为6.2、7.1、8.2时的热稳定性与光稳定性。通过食品组分相互作用对改善Mps稳定性的探讨,旨在为Mps相关产品的开发提供有益参考。
赵楠李秉桓宋宇宁韩钊武淑芬
关键词:Β-乳球蛋白红曲色素相互作用PH值
一种白黄链霉菌及利用该微生物制备生防微生物菌剂的方法与应用
本发明涉及一种白黄链霉菌及利用该微生物制备生防微生物菌剂的方法和应用,制备方法步骤为:将白黄链霉菌置于保藏培养基中,于28~32℃活化5~7d后置于种子培养基中,30℃、160~180r/min培养36~48h,得到种子...
王昌禄薛意斌路来风李贞景刘春静武淑芬陈勉华郭庆彬刘欢欢杨明冠李风娟
文献传递
紫苏提取物的抗氧化性能及其对晚期糖基化末端产物的抑制作用被引量:5
2020年
本研究采用单纯形-重心设计方法提取紫苏中的活性成分,在对其进行抗氧化性能评价的基础上,考察其对BSA/Glucose模拟体系中晚期糖基化末端产物(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s,AGEs)生成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最佳提取溶剂组成为无水乙醇、蒸馏水、无水甲醇(1∶1.2∶3.4,v/v),三种溶剂之间存在的交互作用同时对紫苏中提取的抗氧化物质浓度产生影响;紫苏提取物对AGEs生成的抑制作用呈浓度依赖性,相同浓度的紫苏提取物与氨基胍(aminogunidine,AG)对AGEs生成的抑制效果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当二者浓度为625μg/mL时,紫苏对AGEs生成抑制率为78.1%,而AG对其抑制率仅为60.3%;紫苏提取物中含有较高含量的迷迭香酸,含量为14.8 mg/g;紫苏提取物的添加可减少BSA/Glucose模拟体系中羰基的形成,抑制巯基的氧化及蛋白质与葡萄糖的交联。本研究为深入开发紫苏应用价值及有效控制食品热加工过程中AGEs的生成提供理论支撑。
包宇欣陈宝英马妍妍武淑芬陈勉华
关键词:紫苏抗氧化
蓖麻GA20-氧化酶基因表达分析
2019年
为研究GA20氧化酶基因在蓖麻中的表达情况,以具有典型代表的4种高秆和4种矮秆蓖麻品种为材料,采用实时定量PCR和荧光定量PCR技术,对GA20氧化酶基因在蓖麻的不同器官及器官发育的不同阶段的表达特异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蓖麻的矮化不是由GA20氧化酶基因的突变所引起;GA20氧化酶基因在种子和嫩叶中的表达量最高,在成熟叶中可大量表达,在茎中可微量表达,在根中可痕量进行表达;同一生长时期,高秆品种的GA20氧化酶基因表达量明显高于矮秆品种,不同生长时期高秆品种GA20氧化酶基因的表达量呈现由高到低再升高的变化趋势,而矮秆蓖麻GA20氧化酶基因的表达量始终处于相对较低水平。该研究结果为进一步阐明蓖麻GA20氧化酶基因的功能特征及揭示其参与调控植物生长的分子机制提供了参考。
侯宇奇李贞景翟雨佳谢彩梅武淑芬王昌禄
关键词:RT-PCR荧光定量PCR表达量
水溶性红曲橙色素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水溶性红曲橙色素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制备红曲橙色素溶解液;制备两亲性多糖溶液;将红曲橙色素溶解液和两亲性多糖溶液混合并搅拌形成混合液,混合液中两亲性多糖与红曲橙色素的质量为0.5:1~100:1;将混...
武淑芬包宇欣王泽平陈勉华王昌禄
文献传递
基于单纯形-重心设计实验红曲色素类脂肪酶抑制剂提取研究被引量:2
2018年
研究表明,某些红曲色素或其衍生物具有显著的脂肪酶抑制活性。该类物质通过抑制消化道内脂肪酶活性,阻止食物中脂肪的水解,达到减少脂肪吸收,预防和改善肥胖症状的目的。以发酵过程中添加氨基酸混合物(L-甲硫氨酸、L-缬氨酸、L-苯丙氨酸、L-色氨酸、L-亮氨酸和L-组氨酸)的红曲发酵产物为提取原料,以脂肪酶抑制率以及色价为考察指标,借助单纯形-重心设计实验方法考察了三种溶剂(水、乙醇和乙腈)的不同组合与比例对原料中色素类脂肪酶抑制剂的提取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溶剂组合为水/乙醇(1/2∶1/2, v/v)时,提取物的脂肪酶抑制活性最高,同时色价也较高,因此该溶剂体系更适合红曲色素衍生物类脂肪酶抑制剂的提取,为开发抗肥胖红曲产品提供有益依据。
武淑芬包宇欣王泽平陈勉华王昌禄
关键词:色素色价脂肪酶
红曲黄色素组合物及其应用、具有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的组合物及其应用
本发明申请提供了红曲黄色素组合物及其应用、具有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的组合物及其应用,进一步地,在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中应用,属于天然活性化合物抑制α‑葡萄糖苷酶技术领域。本发明的组合物包含红曲素和红曲黄素中的一种或两种...
武淑芬王文玉孙月李超杨本旭王昌禄
石油降解菌群的构建及室内修复石油污染土壤的研究被引量:3
2016年
为生物修复石油污染的土壤,采用排列组合法以石油降解率为指标筛选出高效石油降解菌群,制备游离及固定化菌剂,室内模拟石油污染的土壤并进行生物修复实验,采用气相–质谱联用(GC-MS)技术分析降解前后石油成分的变化.结果表明:摇瓶培养条件下,由菌株10-1、10-2和10-3的种子浓缩液按体积比1﹕1﹕1的比例组成的10#菌群石油降解率最高(73.34%),且降解后除C18组分外,其他烷烃成分未被检出;在10%,的投菌量下,60,d后,10#菌群固定化菌剂组对室内石油污染土壤的石油降解率(32.5%)高于游离菌剂组(24.9%),且降解后其短链烷烃含量(11.42%)也高于游离菌剂组(7.91%)和空白组(5.12%).本文研究结果为10#菌群应用于野外石油污染土壤的修复奠定了基础.
李贞景武淑芬杨鑫李鹏程王昌禄
关键词:微生物石油降解率生物修复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