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娇
- 作品数:10 被引量:11H指数:2
- 供职机构:安徽医科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滁州市科技计划项目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不同胎龄早产儿凝血功能指标及其与颅内出血发生风险的关系被引量:5
- 2022年
- 目的:探讨不同胎龄早产儿凝血功能的差异及与胎龄的相关性,并分析导致早产儿颅内出血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入住我院的103例早产儿及其母亲妊娠期的临床资料,根据入组早产儿的胎龄分为A组(32~33周)和B组(34~36周),比较两组早产儿的凝血功能指标及其与胎龄的相关性,并分析两组早产儿的颅内出血发生风险。结果:两组早产儿性别、年龄、妊娠期高血压和糖尿病、剖宫产率、胎膜早破率以及胎盘早剥率等资料均无显著差异(P>0.05),A组早产儿的出生体质量和胎龄显著低于B组(P<0.05);A组早产儿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以及D-二聚体(DD)显著高于B组(P<0.05),纤维蛋白原(FIB)显著低于B组(P<0.05);相关性分析发现,早产儿凝血功能指标APPT(r=-0.247,P<0.05)和PT(r=-0.403,P<0.05)与早产儿胎龄呈负相关,FIB与早产儿胎龄呈正相关(r=0.227,P<0.05)以及D-D(r=-0.178,P>0.05)与早产儿胎龄无相关性;A组早产儿中有10例颅内出血,发病率23.26%,B组早产儿中有8例颅内出血,发病率13.33%,两组差异不显著(χ^(2)=1.710,P=0.191);以早产儿发生与未发生颅内出分为出血组和非出血组,两组出生体质量、胎龄、APTT和FIB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生体质量、APTT和FIB是颅内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方差膨胀系数(VIF)均<3。结论:不同胎龄早产儿的APTT、FIB以及D-D存在明显差异,且APTT和FIB水平与胎龄有相关性,出生体质量过低、APTT低水平和FIB高水平均可能导致早产儿颅内出血发生风险增高。
- 张娇张娇胡仁宜胡仁宜
- 关键词:早产儿颅内出血凝血功能
- 皮肤浆细胞增多症1例
- 2017年
- 患者女,26岁,面部、背部红褐斑3年余。皮肤科检查:面部、后背可见散在大小不等片状红褐斑,触之浸润,以面部双颊为主。后背部分黄豆大小红褐斑未触及浸润,前胸、后背可见少量毛细血管扩张。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表皮轻度海绵水肿;真皮血管、附件周围较多浆细胞、淋巴组织细胞团灶状浸润。直接免疫荧光(-)。免疫组化结果 LCA、Kappa(+),CD79a、CD38大部分细胞(+),Lambda、CD138部分(+)。诊断:皮肤浆细胞增多症。
- 柳莉丹张娇陈永锋
- 关键词:细胞增多症
- 获得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被引量:1
- 2016年
- 患者男,40岁。
主诉:躯干、四肢水疱4年,加重1月。
现病史:患者于4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躯干红斑、水疱,无明显自觉症状。皮疹逐渐增多,蔓延至全身。曾于外院以“大疱性类天疱疮”治疗,病情可缓解,但反复发作。1月前,患者无明显诱因上述症状加重,躯干、四肢出现大量红斑水疱。患者起病以来,精神、胃纳、睡眠可,大、小便正常,体重无明显改变。
- 张娇薛汝增陈永锋
- 关键词:表皮松解症大疱性获得性
- 不伴粘蛋白沉积的嗜毛囊性蕈样肉芽肿1例
- 2016年
- 报告不伴粘蛋白样沉积的嗜毛囊性蕈样肉芽肿1例。患者男,39岁。全身浅表淋巴结肿大10年,全身红斑、毛发脱落2年。组织病理示:淋巴细胞侵入表皮内,真皮毛囊减少,血管毛囊周围淋巴细胞浸润,部分淋巴细胞侵入毛囊内,部分细胞轻度异型。免疫组化示CD45RO、CD3、CD4和CD5阳性,CD20和CD30阴性。阿新蓝染色:毛囊内无粘蛋白沉积。皮损T细胞受体(TCR)重排阳性。结合临床、组织病理及免疫组化检查诊断为不伴粘蛋白沉积的嗜毛囊性蕈样肉芽肿。
- 张娇姜亚楠李海燕林尔艺潘慧清陈永锋
- 关键词:蕈样肉芽肿粘蛋白
- 幼年朗格汉斯组织细胞增生症1例被引量:2
- 2016年
- 报告1例幼年朗格汉斯组织细胞增生症。患者,男,1岁,全身散在丘疹3月。皮肤科检查:躯干、四肢、面部及阴茎散在的淡褐色丘疹,米粒至绿豆大小,中央偶有点状结痂,边界清楚,表面光滑。组织病理示:真皮浅层组织细胞,少许淋巴细胞,个别嗜酸性白细胞灶状浸润。免疫组化:CD68少许细胞(+),CD1a(+),S-100(+),Langrin少许细胞(+)。诊断:朗格汉斯组织细胞增生症。
- 李海燕潘慧清王晓华张娇姜亚楠李锦意柳莉丹陈永锋
- 关键词:朗格汉斯组织细胞增生症幼年
- 头皮巨大鳞状细胞癌1例
- 2016年
- 报告1例头皮巨大鳞状细胞癌。患者女,56岁,头顶部菜花样肿物5月余,逐渐增大。皮肤科检查:头顶可见一巨大肿物,约10 cm×9 cm大小,表面粗糙呈菜花状,高出皮面。组织病理示:表皮假性上皮瘤样增生;真皮见鳞状细胞瘤团和角化珠,少许细胞异型,见角化不良细胞,瘤团及血管周围淋巴组织细胞浸润。诊断:头皮巨大鳞状细胞癌。
- 姜亚楠张娇李海燕朱定衡林尔艺潘慧清陈永锋
- 关键词:头皮鳞状细胞癌
- IL36RN基因突变与寻常型银屑病及脓疱型银屑病的相关性分析被引量:2
- 2017年
- 目的:研究IL36RN基因突变与寻常型银屑病及脓疱型银屑病的相关性。方法:采用PCR扩增IL36RN基因所有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并进行Sanger测序,比较寻常型银屑病组(PV,34例)、泛发性脓疱型银屑病组(GPP,26例)与健康对照组(66例)各组之间基因突变率。结果:测序共发现5个IL36RN突变位点,其中c.115+6T>C为最常见的突变位点。IL36RN总的基因突变率在PV组、GPP组及健康对照组的突变率分别为5.9%、57.6%、7.6%。GPP组与PV组总突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健康对照组总突变率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PV组与健康对照组总突变率无明显差异(P>0.05)。c.115+6T>C的突变率在GPP组和PV组亦有明显差异(P<0.01)。结论:GPP和PV可能是两组具有遗传异质性的疾病。IL36RN可能为GPP发病的易感基因,其可能可作为脓疱型银屑病发病的潜在基因靶点。
- 王晓华张娇姜亚楠李海燕禹欢欢薛耀华陈永锋
- 关键词:寻常型银屑病脓疱型银屑病基因突变
- 儿童色素减退型蕈样肉芽肿1例
- 2021年
- 报告色素减退型蕈样肉芽肿1例。患儿男,4岁。全身散发绿豆大小色素减退斑半年余,加重1个月。皮肤科检查:颈部、胸、背及四肢可见多发类圆形或圆形色素减退斑,境界清楚,未见融合,部分白斑中央见暗红色丘疹及斑片,表面干燥,覆盖白色鳞屑。左手背有两颗高于皮面黑色斑丘疹。皮损组织病理:表皮灶性角化不全,基底细胞液化变性,淋巴样细胞进入表皮内,少许核扭曲,见空晕,真皮浅层较多淋巴组织细胞苔藓样浸润,少许细胞轻异性。免疫组化提示CD20散在少量细胞(+)、CD79a散在少量细胞(+)、CD3(+)、CD4少量细胞(+)、CD5(+)、CD7大部分细胞(+)、CD8(+)、CD4与CD8比例为1∶4;CD30约30%细胞(+)、CD68散在少量细胞(+)、TIA-1(+)、Ki-67约30%细胞(+);CD7表达减弱。EBER原位杂交:(-)。根据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和免疫荧光,诊断为色素减退型蕈样肉芽肿。予盐酸氮芥溶液治疗,后失访。
- 卢柳君张娇黄钰淇朱磊黄雪沂陈永锋
- 关键词:蕈样肉芽肿淋巴细胞儿童
- IL-36、IL-36Ra及IL-38与寻常型银屑病发病机制的相关性研究
- 1.背景与目的: 银屑病(psoriasis)是一种由多因素参与、多基因改变及多阶段发展的皮肤病。银屑病的发病机制复杂,这给银屑病的治疗及干预带来极大的困扰。近年来许多研究认为细胞因子在银屑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
- 张娇
- 关键词:银屑病发病机制
- 腮腺癌伴皮肤转移被引量:1
- 2015年
- 患者男,56岁。
主诉:面颈部及躯干红斑伴疼痛1月余。
现病史:患者1月余前在因腮腺癌行第6次放疗时出现面颈部弥漫性红斑,伴明显触痛及轻度瘙痒,行第15次放疗时皮损渐累及躯干部,疼痛较前加重,遂停止放疗,外院就诊考虑放射性皮炎激发感染,予“亚胺培南、替考拉宁及地塞米松”等药物治疗,病情无明显缓解,疼痛加重,为求进一步治疗于2015年7月10日来我院就诊,门诊拟“放射性皮炎”收入院。
- 张娇陈文静薛汝增潘慧清陈永锋
- 关键词:腮腺癌皮肤转移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