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文美
- 作品数:13 被引量:22H指数:2
- 供职机构:乐山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郭沫若研究中心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更多>>
- 《狂人日记》和《牧羊哀话》叙述模式比较被引量:1
- 2016年
- 鲁迅短篇小说《狂人日记》和郭沫若短篇小说《牧羊哀话》,在作家本人的创作生涯和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均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们分别代表了中国现代小说的两种不同的源头。因此,对两篇小说进行比较研究,就具有了一种发生学的意义。以叙述学为工具,从叙述分层、叙述者及小说的情感基调、不可靠叙述三个方面入手,分析、比较其叙述模式的异同,可以发现两位作者的独特匠心之处,以及他们给中国现代小说的发展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 马文美
- 关键词:《狂人日记》
- 无关紧要的紧要之处——从薛忆沩小说《无关紧要的东西》考察文化标出性被引量:1
- 2011年
- 本文以符号学关于文化标出性的理论,来分析薛忆沩的小说《无关紧要的东西》,展现出一个现代文化的寓言:在一个所谓"正常"的社会里,人们把平庸甚至是丑陋作为正常,任何超出"正常"规范的事物都将付出代价,哪怕"超常之美"也无法被容忍。这位先锋作家将自身对创作实践的深刻思考寄寓进这篇小说当中,探寻了社会现实与文化中的种种悖论,具有极强的文化批判性。
- 马文美
- 关键词:寓言符号学
- 诗意葱茏的故事 引人入魔的“物哀”——论郭沫若的情感小说与“物哀”被引量:1
- 2018年
- "物哀"是日本文化和日本文学最核心的概念之一。郭沫若久居日本,日本文化和日本文学的影响很难抹去,尤其是其早期创作的情感小说弥漫着"物哀"的特征。"物哀"的核心思想是:"感知物哀"、"徒然心动",而恋情的刻骨铭心最能体现"物哀"。"物哀"理论强调:真实的人性是幼稚愚懦的,坚强自信不是人性的本质。因此,郭沫若的情感小说,并非劝诫色欲,而是抒写自然而生的人之本性。本文欲从郭沫若情感小说的悲伤的"感知"、违背道德的恋情、死亡的阴影三个方面详细论述其展现的"物哀",这些特征充分显示了郭沫若早期小说创作中的浓郁诗意。
- 马文美
- 关键词:情感小说物哀
- 眼睛里的宿命——论《妻妾成群》中的“看”与“被看”
- 2014年
- 苏童小说《妻妾成群》采用的是有限人物叙述角度,以小说核心人物颂莲作为视角人物,她的"看"与"被看"直接构成了小说的主要内容。本文以符号学的符号自我理论作为依据,从《妻妾成群》的核心人物颂莲入手,因为"看"作为一种认知行为,具有高度自反性的经验,所以通过对颂莲的"看"与"被看"的解读,有助于厘清小说中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探寻到小说新的内涵。
- 马文美
- 关键词:《妻妾成群》
- 永远的异项——论中国当代先锋小说的标出性被引量:2
- 2012年
- 本文以文化符号学的"标出性"理论考察中国当代先锋小说的文化特征。先锋小说以主流文学(正项)和大众文学(中项)为背景和参照,主动反抗主流文学的美学规范,作为异项强势标出,自愿走向边缘,从而引来关注和排斥。而由正项、中项和异项组成的三项模式却处于动力关系之中,当先锋小说(异项)摒弃标出性而争夺中项,势必造成标出项的翻转,从而丧失先锋性。但是先锋小说并未断绝,而是由一个新的异项来充当,形成新一轮的动力关系,推动小说继续向前发展。
- 马文美
- 关键词:先锋小说
- 在现实与虚构之间:历史、身份、自我——以符号学为工具考察薛忆沩三篇历史题材小说被引量:12
- 2013年
- 本文以符号学中的符号自我理论为工具,以薛忆沩的三个中篇小说《广州暴乱》、《一段被虚构掩盖的家史》和《通往天堂的最后那一段路程》作为研究对象,考察个人在历史中的身份与自我。考察发现在历史中个人的身份和自我存在着非常复杂的关系,由于种种原因,身份脱离了历史的语境,发生了巨大的转变,由各种身份累加而成的自我就与身份之间产生了强大的张力,并对历史构成了一种反讽。
- 马文美
- 关键词:身份自我
- 从元语言理论考察后现代小说的“解释漩涡”——以托马斯·品钦长篇小说《万有引力之虹》为例被引量:2
- 2014年
- 后现代小说的多音复义往往使评论界的解读莫衷一是,其作品的主题包涵了丰富的意旨,往往具有多重性,众声喧哗的解读背后,反映了后现代小说迥异于从前的文本特征和意义建构方式。从符号学的元语言理论出发,考察后现代小说的"解释漩涡",可以成为解读后现代小说的一个有效的路径。我们以美国作家托马斯·品钦长篇小说《万有引力之虹》为考察对象,通过考察发现由元语言冲突所造成的解释漩涡是后现代小说的一种重要特征,并且预示着后现代小说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 司炳月马文美
- 关键词:元语言后现代小说《万有引力之虹》
- “看”者的新生与“被看”者的灭亡——从叙述学的视角看鲁迅小说《伤逝》与太宰治小说《斜阳》中艺术形象的异同
- 2015年
- 中国现代作家鲁迅与日本现代作家太宰治在文学上联系密切,将鲁迅和太宰治的作品进行比较研究是一种很有意义的探索。我们以鲁迅最特别也是歧义最多的短篇小说《伤逝》和作为太宰治的代表作之一的中篇小说《斜阳》为研究对象,以叙述学理论为视角,对两篇作品中的四位元主人公的人物形象进行比较研究,并由此追踪涉迹,反观叙述者和视角人物复杂的精神世界,以期窥探作者的创作匠心和对爱情、婚姻以及人性的不同理解。
- 马文美
- 关键词:《伤逝》太宰治《斜阳》
- 残春梦与肥皂泡——《残春》《肥皂》殊途同归论
- 2017年
- 郭沫若和鲁迅的婚恋小说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残春》和《肥皂》分别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通过细读作品可以发现,尽管小说中的人物特征、故事情节、写作手法存在巨大差别,但其所展现的主题意蕴和内在思想却惊人的一致,这种殊途同归的处理方式所隐含的深层的文化意义值得深究。
- 马文美
- 关键词:《肥皂》
- 理性的沉思与心灵的体悟——论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戏剧创作中的象征主义倾向被引量:1
- 2005年
- 当代一些少数民族剧作家的作品,超时空、死、美、坚忍、命运、英雄主义、信仰与爱等主题,风格化的舞台演出,诗化的语言,这些可以说是象征主义戏剧的一般特征。在剧作中,它们和谐地融为了一体,创造了一个神秘的艺术世界。尤其是剧作中的反理性、反情节与反传统的戏剧艺术,更多的运用直觉、直感和象征的方法逼视人的潜意识深处,并尽力使其得到充分的体现。这种与民族传统迥异的艺术表现,使得中国当代民族戏剧艺术走向了一个更为自觉的阶段。
- 涂鸿马文美
- 关键词:少数民族戏剧创作象征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