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岩
- 作品数:24 被引量:107H指数:6
- 供职机构:南京医科大学鼓楼临床医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 电击致肩胛骨骨折个案报告并文献复习被引量:4
- 2017年
- 电击伤指因意外接触电源或处在高压电场作用下,电流通过人体,造成运动、心血管或中枢神经等系统损伤。电击所致骨折较为少见,多南电流刺激肌肉持续强直性收缩并牵拉骨块附着点造成。
- 张岩周正楠张子韬邱旭升施鸿飞陈一心
- 关键词:电击伤骨折肩胛骨
- 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对成骨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其机制被引量:2
- 2017年
- 成骨细胞是骨形成中重要的功能细胞,过多或过快的凋亡会使骨代谢紊乱,进而引起骨量减少、骨骼微结构变化、弹性下降及骨质变脆。研究结果显示,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BDNF)与成骨细胞凋亡密切相关,但具体的作用及机制未知。我们通过在体外培养的成骨细胞中加入BDNF,探讨BDNF对成骨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其机制。
- 王震周正楠张岩肖银龙邱旭升张子韬陈一心
- 关键词: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成骨细胞凋亡BDNF骨代谢紊乱骨量减少骨形成
- 骨创伤患者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与骨折部位及创伤程度的相关性研究
- 目的:通过分析骨折患者与正常体检者的血浆D—二聚体(D-dimer,DD)和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水平,研究其与骨折部位及创伤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4年7月~2015年7月因骨折至我院骨科入住...
- 张岩张子韬陈一心
- 关键词:骨折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
- 胫骨平台骨折内固定术后引流量增多的危险因素分析
- 胫骨平台骨折是临床常见的关节内骨折,约占全身骨折的1%,由于其周围软组织包裹紧密,且与腓总神经、腘动脉等相邻,治疗较为棘手.切开复位内固定可有效恢复膝关节解剖学力线及重建关节面,并允许早期活动,目前仍是胫骨平台骨折,尤其...
- 张岩王震肖银龙张子韬邱旭升施鸿飞陈一心
- 关键词:发病风险
- 创伤患者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与骨折部位及创伤程度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22
- 2016年
- 目的通过分析骨折患者与正常体检者的血浆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水平,研究其与骨折部位及创伤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4年7月至2015年7月因骨折至我院骨科入住的患者230例(创伤组)及同期正常体检者100例(对照组),将创伤组患者根据不同骨折部位分为7组:肱骨骨折(32例)、尺桡骨骨折(32例)、股骨骨折(35例)、胫腓骨骨折(33例)、足骨骨折(31例)、脊柱骨折(32例)、多发性骨折(35例),同时依据损伤严重程度(injury severity score,ISS)评分划分为轻度创伤组(113例),中度创伤组(47例)和重度创伤组(70例)。测定创伤组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浓度,与对照组进行比较,并就不同骨折部位及不同创伤程度的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浓度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创伤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骨折部位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有显著差异(H=104.27,P<0.01),由高到低依次为多发伤、脊柱、股骨、胫腓骨、足骨、肱骨和尺桡骨;不同骨折部位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62.84,P<0.01),由高到低依次为多发伤、脊柱、股骨、足骨、胫腓骨、肱骨和尺桡骨。创伤程度越重,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越高,各创伤程度组间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骨折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人,与骨折部位有密切相关性,且会随创伤程度的加重而逐渐升高,因此骨折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监测对其早期病情判断有重要价值。
- 张岩周正楠张子韬邱旭升陈一心
- 关键词:骨创伤纤维蛋白原
- 骨折愈合过程中VEGF的表达与调控及其作用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7
- 2015年
-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是介导血管生成的重要生长因子,对骨折愈合过程中血管生成有着重要的作用。国内外学者对VEGF在骨折愈合过程中的作用及其机制做了大量研究,本文对此进行归纳和总结。
- 周正楠张岩邱旭升施鸿飞张子韬陈一心
- 关键词:血管内皮生长因子骨折骨折愈合
- 诱导膜技术治疗感染性骨缺损的疗效分析被引量:16
- 2017年
- 目的探讨采用诱导膜技术治疗感染性骨缺损的疗效。方法 2011年1月—2014年6月,采用诱导膜技术治疗感染性骨缺损36例37处创伤。其中男28例,女8例;年龄20~68岁,平均36岁。均为创伤后发生感染性骨缺损,骨缺损位于胫腓骨24例25处,股骨6例6处,尺桡骨2例2处,跟骨3例3处,锁骨1例1处。发病至采用诱导膜技术治疗时间为0.5~36.0个月,平均6.2个月;其中15例患者为急性感染(病程<3个月)。一期手术去除内固定物后,彻底清除感染坏死的骨组织及周围软组织,并在骨缺损处填充含抗生素骨水泥块;彻底清创后如果存在骨折不稳,则以外固定支架或石膏予以稳定;术后给予敏感抗生素。二期(一般一期术后6~8周)取出骨水泥,小心保护由骨水泥诱导形成的诱导膜,并在诱导膜内填充颗粒状自体髂骨。结果清创术后患者住院时间17~30 d,平均22.2 d;二期术后住院时间7~14 d,平均10 d。16例清创术后行局部皮瓣移位或游离皮瓣移植覆盖创面者,术后皮瓣均成活。1例股骨骨折患者术后11个月感染复发改行Ilizarov技术治疗;1例股骨远端骨折患者术后1个月感染复发最终行截肢术;1例胫腓骨远端骨折患者清创术后感染未能控制,后行多次清创术并最终行踝关节融合;1例胫腓骨骨折患者失访;余32例33处获随访,随访时间1~5年,平均2年。感染控制率91.7%(33/36)。患者骨折均达骨性愈合,愈合时间4~12个月,平均7.5个月;均无再骨折发生。其中1例股骨干骨缺损患者侧方成角15°,下肢短缩1.5 cm;7例出现钉道感染,经口服抗生素及钉道护理后好转。末次随访时,6例关节周围骨缺损患者邻近关节功能受限。结论采用诱导膜技术治疗感染性骨缺损,操作简便,不受限于骨缺损大小,疗效满意。
- 邱旭升陈一心戚晓阳殷志鹏张岩王震
- 关键词:感染性骨缺损清创骨水泥
- 微球在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现状被引量:1
- 2016年
- 自骨组织工程概念被提出以来,微球材料在骨组织工程技术研究中应用广泛,目前主要在3个方面,分别用于骨组织工程种子细胞的扩增;构建支架材料将细胞传递至骨缺损部位;装载生长因子以诱导骨形成。本文结合国内外研究成果,对微球在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张岩郑欣朱彦丞周正楠张子韬陈一心
- 关键词:微球骨组织工程种子细胞载药
- 乙型血友病合并骨折患者的围手术期特点及治疗
- 2017年
- 目的探讨乙型血友病合并骨折患者的围手术期特点及治疗,为这类患者的诊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6年8月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7例乙型血友病合并骨折患者,均为男性,年龄19~52岁,平均(34.9±12.2)岁。按照骨折部位不同分为:股骨远端骨折2例,股骨干骨折4例,肱骨髁间骨折1例;根据手术创伤大小,选择凝血因子替代治疗方案且所有患者均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分析患者的围手术期特点。结果 7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18个月,平均(13.4±2.1)个月。手术时长90~150min,平均(115.3±24.7)min;术中出血750~1 800mL,平均(1107.1±234.7)mL;术中输血600~1 650 mL,平均(970.0±353.1);术后引流量540~900mL,平均(685.7±80.2);围手术期凝血酶原复合物使用量518~676U/kg,平均(572.4±60.5)U/kg。术后均骨性愈合,无血肿、感染、内固定松动及断裂等并发症发生。结论乙型血友病合并骨折患者以男性青年为主,骨折主要发生在股骨,在完善术前准备和替代治疗的基础上,手术治疗能有效缓解症状,术后骨折愈合良好,但术中出血和术后引流量较多,应及时合理补充凝血因子替代物。
- 王震张岩邱旭升张子韬陈一心
- 关键词:乙型血友病骨折围手术期凝血因子
- 骨科术后患者新发房颤的危险因素分析
- 目的 探讨骨科患者术后新发房颤(POAF)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745 例骨科术后患者的资料,对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卡方检验,用Logistic 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骨科患者术后POAF 的发生率为13....
- 邱旭升朱彦丞郭遐张岩陈一心
- 关键词:骨科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