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卢江林

作品数:4 被引量:24H指数:3
供职机构:暨南大学大气环境安全与污染控制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贵州省高层次人才科研条件特助经费项目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天文地球

主题

  • 2篇生态
  • 1篇地区生态
  • 1篇有机碳
  • 1篇元素碳
  • 1篇生态风险
  • 1篇生态风险评价
  • 1篇水库
  • 1篇水源保护
  • 1篇水源保护区
  • 1篇土地利用
  • 1篇土壤
  • 1篇土壤磷
  • 1篇宗地
  • 1篇粒径
  • 1篇粒径分布
  • 1篇颗粒物
  • 1篇红枫湖
  • 1篇峰丛
  • 1篇峰丛洼地
  • 1篇覆被变化

机构

  • 3篇贵州师范大学
  • 2篇暨南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广东省环境监...

作者

  • 4篇卢江林
  • 2篇李阳兵
  • 1篇李梅
  • 1篇龙健
  • 1篇刘送平
  • 1篇李小峰
  • 1篇陈多宏
  • 1篇陈峰峰
  • 1篇毕新慧
  • 1篇李秋华
  • 1篇邓玲玲
  • 1篇高廷进
  • 1篇黄正旭
  • 1篇周振
  • 1篇李磊
  • 1篇高伟
  • 1篇蒋斌
  • 1篇甘婷

传媒

  • 1篇分析化学
  • 1篇水土保持研究
  • 1篇贵州师范大学...
  • 1篇地球与环境

年份

  • 3篇2015
  • 1篇2013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基于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贵阳市红枫湖水源保护区生态风险演变被引量:9
2015年
以贵阳市饮用水源地红枫湖保护区为研究对象,基于1991年,2007年,2013年3期TM遥感影像解译数据,从生态风险评价的角度出发,利用ArcGIS,ERDAS IMAGINE平台,通过逐网格采样和空间克里金插值方法,研究红枫湖保护区不同时间范围内的土地利用变化及区域景观生态风险演变。结果表明:近22a主要以中间等级生态风险为主,1991—2007年低生态风险、较低生态风险和中生态风险所占面积比例均下降。2007—2013年低生态风险、较低生态风险和高生态风险面积比例均呈现上升趋势。土地利用转移则以林地、耕地、建设用地最为显著,耕地总体呈现降低趋势,而林地、建设用地总体则呈现上升趋势。
卢江林李阳兵
紫云县宗地乡典型峰丛洼地地区生态风险评价被引量:3
2015年
基于2010年10m分辨率的ALOS遥感影像解译数据,利用Arc GIS、ERDAS IMAGINE平台,通过逐网格采样和空间克里金插值方法,研究紫云县宗地乡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以及对该区域的景观生态风险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宗地乡生态风险值主要为中生态风险值和较高生态风险值,高生态风险区主要集中在水土流失、石漠化严重的生态脆弱区域。宗地乡的土地利用多样性指数分布由宗地乡西南向东北方向递增,其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为227.87,表明研究区主要以农业用地为主。
邓玲玲卢江林李阳兵
关键词:峰丛洼地生态风险评价
贵州百花湖消落区土壤磷赋存形态初步研究被引量:5
2013年
应用磷形态标准测试程序(SMT)对百花湖(水库)消落区土壤磷赋存形态进行了分级测定,分析了各形态磷之间与样品理化性质如有机质、pH、总氮和含水率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百花湖消落区1区全磷含量平均为1239.9mg/kg,2区为1097.4mg/kg,3区为1041.5mg/kg;各形态磷中有机磷占全磷的百分比1区为58.7%,2区为55.1%,3区降至54.7%;消落带土壤中的磷以有机磷为主,无机磷为辅。铁铝结合态磷则是无机磷的主要组分,其中1区为77.1%,2区为66.7%,3区为61.4%;全磷、有机磷和铁铝结合态磷含量的总体变化趋势为1区>2区>3区;而钙结合态磷含量却呈现出3区>2区>1区。有机磷与全磷显著性相关,是土壤中磷素增加的主要因素;无机磷与铁铝结合态磷和钙结合态磷显著性相关,二者的增加和减少对无机磷的含量具有显著影响;全磷与有机质、酸碱性显著相关;有机磷与有机质,钙结合态磷与酸碱性之间均呈现出显著性相关,表明土壤的有机质和酸碱性影响磷的含量和分布。
李秋华陈峰峰龙健刘送平李小峰高廷进卢江林
关键词:土壤
不同季节广东鹤山超级站大气颗粒物中有机碳(OC)和元素碳(EC)粒径分布研究被引量:7
2015年
为了解鹤山大气含碳颗粒物的粒径分布特征,于2014年7月和2015年1月,以广东省大气超级监测站为观测平台,采用10级串联撞击式采样器MOUDI采集了鹤山市夏季和冬季的大气颗粒物,用美国Sunset有机碳/元素碳分析仪对其中的有机碳(OC)和元素碳(EC)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鹤山夏季和冬季PM、OC和EC均主要集中在小于3.2μm的粒径段。其中OC和EC在0.32~1.0μm粒径段浓度最大,夏季分别为(2.26±0.72)μg/m^3和(0.89±0.36)μg/m^3,冬季分别为(10.85±5.49)μg/m^3和(1.47±0.71)μg/m^3。晴天OC浓度明显在各个粒径段都大于雨天,而EC浓度在晴雨天变化不明显。灰霾天气PM、EC和OC在各个粒径段的浓度都大于优良天气。鹤山大气中的OC和EC相关性以及SOC质量浓度在不同天气情况下存在较大差异。
甘婷李梅黄正旭陈多宏高伟李磊卢江林蒋斌毕新慧周振
关键词:有机碳元素碳粒径分布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