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允

作品数:9 被引量:56H指数:3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卒中
  • 3篇急性
  • 2篇蛋白
  • 2篇动脉
  • 2篇血清
  • 2篇血性
  • 2篇突变
  • 2篇缺血
  • 2篇缺血性脑卒中
  • 2篇线粒体
  • 2篇脑卒中
  • 2篇急性缺血
  • 2篇急性缺血性
  • 2篇急性缺血性脑...
  • 2篇急性缺血性脑...
  • 1篇动脉粥样硬化
  • 1篇动脉粥样硬化...
  • 1篇心肌
  • 1篇心肌肌钙蛋白
  • 1篇心肌肌钙蛋白...

机构

  • 8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浙江大学医学...

作者

  • 8篇张允
  • 5篇许敏
  • 4篇丁冀
  • 4篇张燕
  • 3篇朱筱琦
  • 3篇陆学胜
  • 3篇姚胜旗
  • 2篇李园园
  • 2篇都爱莲
  • 2篇刘改玲
  • 1篇王洁
  • 1篇付艳玲
  • 1篇王晓平

传媒

  • 1篇临床神经病学...
  • 1篇重庆医学
  • 1篇中国社区医师
  • 1篇医学临床研究
  • 1篇临床和实验医...
  • 1篇实用临床医药...
  • 1篇世界临床药物

年份

  • 1篇2021
  • 1篇2019
  • 1篇2018
  • 2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5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梗死位置预测大脑中动脉区脑梗死进展性运动神经功能损伤被引量:7
2018年
目的探讨脑梗死位置与进展性运动神经功能损伤(PMD)发生的相关性。方法纳入发病24h内、未行溶栓治疗的大脑中动脉区梗死患者,以发病7d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运动项目较基线升高大于或等于2分作为PMD的诊断标准,比较PMD组与非PMD组的临床、实验室资料及梗死位置的差异。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预测PMD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大脑中动脉区急性脑梗死患者121例,分为PMD组(45例)与非PMD组(76例)。PMD组内分水岭梗死的发生率高于非PMD组(26.7%vs.5.3%,P=0.001)。穿支动脉区梗死的发生率在PMD组与非PMD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2.2%vs.35.5%,P=0.463),进一步将穿支动脉区梗死分为穿支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BAD)及脂质玻璃样变(LD)后。PMD组中BAD的发生率高于非PM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8.9%vs.9.2%,P=0.005)。逐步Logistic回归显示内分水岭梗死(OR=9.750,95%CI:2.828~33.612,P=0.000)与BAD病变(OR=6.036,95%CI:2.119~17.190,P=0.001)是PMD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内分水岭梗死、BAD病变可以预测PMD的发生。梗死位置有助于发现脑梗死进展的高危人群。
朱筱琦陆学胜张允许敏严乾峰丁冀
额颞叶痴呆与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认知功能和神经精神行为的差异性研究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观察额颞叶痴呆(FTD)与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认知功能和神经精神行为的差异性。【方法】选择2014年3月至2015年10月于本院接受治疗的n.1)与AD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FTD患者40例,AD患者60例,采用简易精神状态评定量表(MMSE)、听觉词语学习测验(AVLT)、神经精神问卷(NPI)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定量表(BI)对两组患者的认知功能和神经精神行为进行观察。【结果】AD组患者的定向力、瞬时记忆、短时记忆水平较FTD患者高,而语言能力、延迟回忆和长时延迟再认能力较n’D患者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FTD组患者妄想、幻觉、激越、脱抑制和易激惹情况较AD组患者严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各维度得分均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FrD与AD患者认知功能和神经精神行为存在明显差异,可作为临床观察指标。
王洁许敏张燕张允丁冀
关键词:阿尔茨海默病痴呆额叶颞叶精神病状态评定量表神经症性障碍
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血清肌钙蛋白I升高的临床意义被引量:7
2015年
目的 探讨血清c Tn I水平变化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90例急性缺血脑卒中患者临床资料。根据c Tn I水平分为c Tn I正常组和c Tn I增高组,分析2组患者心电图改变和急性期死亡率的差异,以及2组患者随访期间心脑血管严重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c Tn I水平与NIHSS评分呈显著正相关(r=0.504,P〈0.01);c Tn I增高组急性期死亡率(Fisher's精确概率检验:P=0.041)高于c Tn I正常组。Cox回归分析表明c Tn I增高组较正常组发生严重心脑血管不良事件的风险显著增加(RR=2.759,95%CI:1.171~6.500,P=0.020)。结论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c Tn I水平与卒中严重程度呈正相关,c Tn I水平增高提示预后不良。
张允陆学胜张燕许敏朱筱琦付艳玲
关键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心肌肌钙蛋白I预后
7个的线粒体病家系mtDNA 3243A>G突变的定量分析
刘改玲张允李园园都爱莲
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性非急性颅内大动脉闭塞治疗进展被引量:1
2021年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非急性大动脉闭塞是导致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原因之一,缺血性脑卒中常导致严重残疾或认知功能和情感障碍,给患者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既往研究尝试颅内外动脉搭桥治疗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闭塞.但是由于较高的围手术期风险、技术要求以及入选患者的严格适应证,其临床应用受限。近年来,一些小样本、单中心的研究表明,血管内治疗可能成为治疗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闭塞的可选择手段,但缺乏大样本、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证据的支持。目前针对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性非急性颅内大动脉闭塞,专家共识建议还是以内科药物治疗为主。
张会军吕清张允姚胜旗王晓平
盐酸美金刚联合用药治疗帕金森痴呆的疗效分析被引量:36
2016年
目的探讨盐酸美金刚联合用药治疗帕金森痴呆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符合随访标准的帕金森痴呆患者270例,随机分为4组。A组采用多巴丝肼治疗,B组采用多巴丝肼+盐酸美金刚,C组多巴丝肼+盐酸多奈哌齐,D组采用盐酸多奈哌齐+盐酸美金刚。统计观察4组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 CA)、日常生活能力(ADL)、神经精神症状问卷(NPI)以及不良反应。结果 A组MMSE、Mo CA、NPI、ADL与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C组、D组各项指标均较治疗前好转,且与A组比较,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和C组经治疗6个月后,虽然B组各项指标较C组恢复的好,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组将盐酸美金刚与盐酸多奈哌齐联合应用,显示出较好的效果,与其他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P<0.05),D组最低(P<0.05),其余各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治疗帕金森痴呆盐酸美金刚具备一线用药价值,不良反应较少,与盐酸多奈哌齐联合效果更佳。
姚胜旗陆学胜许敏张燕张允丁冀
关键词:盐酸美金刚疗效
小牛血清去蛋白注射液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观察被引量:1
2019年
目的:观察小牛血清去蛋白注射液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17年1-12月收治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对照组(n=80)和试验组(n=80)。两组均采取常规疗法,治疗14 d。试验组在常规疗法基础上,加用小牛血清去蛋白注射液25 mL/(d·次),静脉滴注,连续应用14 d。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ADL)量表(Barthel指数)及临床疗效的变化,并记录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情况。结果:治疗前NIHSS得分,对照组(11.79±6.32)分,试验组(12.27±6.58)分,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DL评分,对照组(58.2±8.16)分,试验组(59.3±8.52)分,两组患者AD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NIHSS得分,对照组(9.28±2.98)分,试验组(6.37±2.62)分,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DL评分,对照组(52.6±10.19)分,试验组(42.7±9.52)分,两组患者ADL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临床有效率88.7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小牛血清去蛋白注射液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疗效明显,无明显不良反应,可提高肢体运动能力,减少神经功能缺损,对患者的康复及神经功能的维持具有重要意义。
严乾峰任今鹏许敏张燕姚胜旗张允朱筱琦丁冀
关键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小牛血清去蛋白注射液
线粒体基因T13094C突变致伴颈髓病变的线粒体脑肌病伴高乳酸血症和卒中样发作/Leigh叠加综合征的临床、影像、病理及基因突变特点(附1例报告)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探讨线粒体基因T13094C突变致伴有颈髓病变的线粒体脑肌病伴高乳酸血症和卒中样发作(MELAS)/Leigh叠加综合征的临床、影像、病理及基因突变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伴颈髓病变的MELAS/Leigh叠加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患者为14岁女性,以双下肢麻木、抽搐起病,症状反复发作并进展,逐渐出现呕吐、眼球运动障碍、共济失调、乳酸酸中毒、易激惹、呼吸衰竭、昏迷等,于发病后20个月时死于癫痫持续状态。影像学表现为双侧大脑半球、C_(2-6)段颈髓、丘脑、双侧小脑半球、中脑、脑桥、延髓等处不断变化的新病灶。肌肉病理学检查示Gomori染色可见破碎红纤维,琥珀酸脱氢酶染色可见周边深染的肌纤维,电镜示明显的线粒体数量和形态异常。血和肌肉线粒体基因测序示T13094C杂合突变。结论线粒体基因T13094G突变致MELAS/Leigh综合征出现颈髓病变为线粒体病所罕见;持续进展乃至死亡的病程不同于A3243G突变患者。
刘改玲张允李园园都爱莲
关键词:线粒体脑肌病伴高乳酸血症和卒中样发作LEIGH综合征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