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柯晓斌

作品数:7 被引量:53H指数:5
供职机构:福建中医药大学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腰椎
  • 5篇腰椎间盘
  • 5篇椎间盘
  • 4篇腰椎间盘突出
  • 4篇腰椎间盘突出...
  • 4篇突出症
  • 4篇椎间盘突出
  • 4篇椎间盘突出症
  • 2篇治疗腰椎间盘...
  • 2篇治疗腰椎间盘...
  • 1篇等离子射频
  • 1篇等离子射频消...
  • 1篇等离子射频消...
  • 1篇低温等离子
  • 1篇低温等离子射...
  • 1篇低温等离子射...
  • 1篇低温等离子射...
  • 1篇电生理
  • 1篇电图
  • 1篇胸腰椎

机构

  • 7篇福建中医药大...

作者

  • 7篇王汉龙
  • 7篇柯晓斌
  • 5篇陈长贤
  • 4篇刘春华
  • 3篇吴志强
  • 2篇翁文水
  • 2篇洪友谊
  • 1篇刘联群

传媒

  • 2篇医学理论与实...
  • 1篇临床骨科杂志
  • 1篇中国中医骨伤...
  • 1篇实用中西医结...
  • 1篇中国骨与关节...
  • 1篇中国医药科学

年份

  • 2篇2019
  • 1篇2018
  • 3篇2016
  • 1篇2015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腰椎间盘矢状位MRI T2加权像高信号区与盘源性下腰痛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10
2019年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矢状位MRI T2加权像高信号区(HIZ)与盘源性下腰痛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6-10—2017-10出现腰椎间盘MRI T2加权像上HIZ的30例下盘源性腰痛患者,14例MRI T1加权像上呈高信号(A组),16例MRI T1加权像上呈低或等信号(B组)。30例均行X线片及CT检查,结合椎间盘造影疼痛诱发试验观察HIZ的真实性质,并分析HIZ与下腰痛的相关性。结果 B组影像学检查均显示腰椎间盘退变,均行椎间盘造影疼痛诱发试验,显示纤维环破,并且疼痛复制阳性。A组在CT扫描后发现局限性高信号区为后方纤维环钙化或骨化。腰椎间盘MRI T2加权像上HIZ与下腰痛的严重程度成正相关(χ~2=4.570,P=0.030)。结论腰椎间盘矢状位MRI T2加权像局限性高信号区与盘源性下腰痛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可以作为诊断盘源性腰痛的重要参考依据之一。
刘春华陈长贤吴志强王汉龙赖展龙柯晓斌张永清郑春锋
关键词:盘源性下腰痛T2加权像
正骨推手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1
2016年
目的:探讨正骨推手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观察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3月就诊的LDH患者70例,采用随机法分为2组:治疗组35例,应用正骨推手手法治疗;对照组35例,应用传统侧卧斜板法治疗。每次手法治疗前、后及疗程结束时进行治疗效果观察和记录,包括疼痛视觉的模拟评分方法(VAS)测量腰腿痛程度,腰椎疾病治疗效果评分标准评分(JOA评分),改良的Schober评分测量腰椎的前屈活动度。手法治疗2周后进行总疗效评定,并在整个疗程中进行安全性记录。所得数据采用软件SPSS18.0统计分析,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手法治疗2周后,治疗组及对照组的VAS评分、JOA评分、改良的Schober评分(MMS),在治疗前、后自身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VAS评分和JOA评分在两组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的Schober评分在两组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每次手法治疗前后,对比两组VAS评分的改善值和改良的Schober评分改善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治疗组的疗效要比对照组好。两组最终的疗效对比,经统计学分析两组治疗效果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过程中,两组研究对象均未发生不良事件。结论:正骨推手手法与传统侧卧斜扳法治疗LDH均有效且有良好的安全性,但较传统侧卧斜扳法治疗LDH能快速缓解疼痛,且改善腰椎前屈活动度上优于传统侧卧斜扳法;总之,正骨推手手法能快速缓解腰腿痛,提高生活质量,且操作简单、安全有效,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疗法。
陈长贤曹旺烽吴志强王汉龙柯晓斌翁文水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
过伸复位下后路间接减压内固定治疗无神经症状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疗效分析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探讨过伸复位下后路间接减压内固定早期治疗无神经症状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09年7月-2013年7月,共收治无神经损伤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36例,测量手术前、后伤椎前后缘高度、Cobb角、椎管前后径,记录手术时间、出血量及术中、术后并发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本组36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60个月,平均随访36个月。本组平均手术时间(90±30)min,术中出血量(300±25)ml,术后引流量(200±30)ml,所有患者均未出现脊髓神经、血管损伤,无椎弓根钉棒松动、移位、断裂以及复位丢失等相关并发症。术后1周、1年伤椎前后缘高度、Cobb角矫正程度、椎管正中失状径及椎管面积明显优于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采用过伸复位下后路间接减压内固定早期治疗无神经症状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具有创伤小、良好骨块复位、固定牢靠、椎管容积恢复满意等优点,是治疗无神经症状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较为理想的术式之一。
柯晓斌刘春华陈长贤王汉龙赖展龙
关键词:胸腰椎爆裂性骨折过伸复位内固定
肌电图应用于辅助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分析被引量:15
2016年
目的探讨神经电生理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我院4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神经电生理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进行周围神经传导、F波及H反射的检测、常规针极检测。结果 48例中35例神经传导出现异常,异常率73%。被检测的周围神经中共检查381条神经(双下肢胫神经93、腓总神经96、腓浅神经96、腓肠神经96),异常率达21%(81/381)。肌电图检查48例中,23例出现异常,异常率为48%,共检查肌肉532块,肌肉异常91块,肌肉异常率17%,提示L_5、S1根神经源性损害7例患者占百分比15%(7/48),L_5神经根损害占23%(11/48),L_(4、5)神经根损害17%(8/48),L4、5、S_1神经根损害19%(9/48),L_(3、4、5)神经根损害6%(3/48),L_(3、4、5)、S1神经根损害6%(3/48),S1神经根损害2%(1/48)。F波潜伏期的异常率与腰椎神经根的部位密切相关,当根性损害主要累及L4、L_5神经部位时,F波传导异常率较高73%(35/48)。H反射潜伏期的异常率与骶1神经根的存在有很大关系,48例患者中,23例患者H反射未引出,异常率达48%(23/48)。结论神经电生理检查可了解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神经根定位和神经的功能状态,还可以确定损害的部位和范围,有助于鉴别诊断及判断预后,是辅助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重要方法和判断神经损害程度的客观指标[3]。
柳三凤王汉龙翁文水柯晓斌刘春华刘联群陈长贤
关键词:肌电图神经电生理腰椎间盘突出症腰骶神经根病
臭氧介入+射频消融术配合身痛逐瘀汤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被引量:6
2018年
目的:观察臭氧介入+射频消融术配合身痛逐瘀汤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4月~2017年3月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予以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联合臭氧介入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身痛逐瘀汤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1 d、7 d及3个月的VA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臭氧介入+射频消融术配合身痛逐瘀汤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效果显著,能够有效减轻术后疼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洪友谊赖展龙王汉龙柯晓斌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身痛逐瘀汤
通道下单侧钉棒固定微创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被引量:6
2019年
目的探讨通道下单侧钉棒固定微创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术(MIS-TLIF)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Quadrant通道下单侧椎弓根钉棒固定MIS-TLIF治疗3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记录疼痛VAS评分、ODI评分、椎间cage植骨融合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1~28个月。所有患者未出现椎间隙感染、内固定松动断裂、椎间融合器移位等并发症。末次随访均达到椎间骨性融合。VAS评分: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分别为0~4(1.25±0.65)分、0~2(1.01±0.35)分,与术前6~10(7.81±1.63)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末次随访与术后3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ODI评分: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分别为4~36(15.3±7.5)分、0~16(9.1±2.7)分,与术前42~88(61.25±12.53)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末次随访与术后3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Quadrant通道辅助下单侧椎弓根钉棒固定结合MIS-TLIF微创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确切。
洪友谊赖展龙王汉龙吴志强柯晓斌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
经后路椎间植骨融合联合GSS脊柱内固定系统治疗腰椎滑脱症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探讨经后路椎间植骨融合联合GSS(General Spine System,GSS)脊柱内固定系统治疗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疗效。方法:我科2011年7月-2014年7月,共收治腰椎滑脱48例。对48例经后路椎间植骨融合联合GSS脊柱内固定系统治疗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采用JOA评分标准、影像学指标对疗效进行综合评定。结果:本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185.21±30.41)min,出血量(560.24±35.32)ml。术后随访时间6个月~3年(平均24个月),所有患者均获得骨性融合,均未出现血管神经损伤,钉棒松动、移位、断裂及复位丢失等并发症。按JOA评分系统,末次随访优45例,良2例,可1例,优良率达97.9%;其中Ⅰ°滑脱32例完全复位、4例部分复位,10例Ⅱ°滑脱中的8例完全复位、2例改善为Ⅰ°,Ⅲ°滑脱2例复位至小于Ⅰ°,术后患者完全复位率为83.3%。结论:采用后路椎间植骨融合联合GSS脊柱内固定系统治疗腰椎滑脱症,具有疗效满意、固定牢靠、融合率高等优点,是治疗腰椎滑脱症较为理想的术式之一。
柯晓斌刘春华陈长贤王汉龙
关键词:椎间植骨GSS系统腰椎滑脱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