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昊
- 作品数:13 被引量:90H指数:6
- 供职机构:北京协和医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协和青年科研基金“首都临床特色应用研究”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消化道恶性肿瘤并发静脉血栓栓塞的分子机制与风险评估被引量:7
- 2021年
- 消化道恶性肿瘤(gastrointestinal cancer,GIc)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位居各类肿瘤前列,给社会带来沉重的医疗负担,而肿瘤相关血栓栓塞是这类患者最严重的心血管并发症之一,以肿瘤相关静脉血栓栓塞(cancer-associated venous thromboembolism,CAVTE)最为常见,主要包括由肿瘤导致的深静脉血栓栓塞与肺栓塞。肿瘤患者CAVTE事件的发生率可达非肿瘤患者的4~6倍,包括胃癌、胰腺癌在内的GIc是CAVTE的高危肿瘤类型。GIc患者CAVTE的发生机制包括以下两类:肿瘤细胞本身产生促凝物质以及肿瘤细胞与正常体细胞相互作用导致的血小板活化及凝血系统的激活。为识别CAVTE高危患者,目前已有数个评分系统可用于预测CAVTE的发生,然而尚无针对GIc患者的CAVTE预测评分。由此,本文将重点对GIc患者CAVTE的发生机制与风险评估方法进行综述。
- 王昊袁建松
- 关键词:消化道恶性肿瘤静脉血栓栓塞血小板
- 冠状动脉造影三维重建评估分叉角度对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中分支血管闭塞的影响被引量:13
- 2020年
- 目的:利用三维冠状动脉造影定量分析(3D-QCA)探讨分叉角度对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中分支血管闭塞的影响。方法:收集从2012年1月至2012年3月间在阜外医院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患者176例,利用3D-QCA对分叉角度等分叉病变的相关参数进行分析。以所得血管分叉角度的中位数(49°)作为分界点,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低角度组(≤49°,n=93)和高角度组(>49°,n=83)。分析两组患者分支血管的闭塞率,并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血管分叉角度对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中分支血管闭塞的影响。结果:在176例分叉病变的介入治疗中,有8例(4.5%)出现分支血管闭塞。分支血管闭塞的发生率在高角度组明显大于低角度组(8.4%vs 1.1%,P=0.019)。随着血管分叉角度逐渐增大,分支血管闭塞发生率逐渐增高,第1四分位内为0%,第2四分位内为2.5%,第3四分位内为7.0%,第4四分位内为8.7%(P=0.027)。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3D-QCA计算所得血管分叉角度大是分支血管闭塞的独立危险因素(OR=1.13,95%CI:1.005~1.271,P=0.041)。结论:3D-QCA证实,高血管分叉角度是主支血管支架置入后分支血管闭塞的独立预测因素。
- 王昊慕朝伟朱成刚尹栋丰雷刘帅赵志勇张冬窦克非
- 关键词: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
- 合并多血管疾病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长期预后的研究被引量:19
- 2019年
- 目的:探讨合并多血管疾病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冠心病患者长期预后的影响。方法:连续纳入2013年1月至12月于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行PCI的冠心病患者10 287例。多血管疾病定义为冠心病患者既往合并缺血性脑卒中和(或)外周动脉疾病。根据患者是否合并多血管疾病分为两组:多血管病组(n=1 583)和非多血管病组(n=8 704)。比较两组患者随访期间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及全因死亡、心肌梗死、再次血运重建、新发脑卒中和支架内血栓形成的发生率。MACCE为全因死亡、心肌梗死、再次血运重建和新发脑卒中的复合终点。结果:1 583例(15.4%)患者合并多血管疾病。与非多血管病组患者相比,多血管病组患者老年及女性比例高,危险因素及合并症更常见,冠状动脉病变也更加复杂,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在中位随访29(1~34)个月期间,多血管病组患者MACCE(15.0%vs 11.6%,P=0.004)、全因死亡(2.5%vs 1.2%,P=0.018)、新发脑卒中(3.2%vs 1.4%,P=0.000)和支架内血栓形成(1.8%vs 0.8%,P=0.014)的发生率均高于非多血管病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Cox分析显示,合并多血管病是PCI后MACCE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1.230,95%CI:1.067~1.418,P=0.004)。另外,在多血管病组患者中,完全血运重建的患者较非完全血运重建的患者MACCE发生率低(13.1%vs 16.5%,P=0.045)。结论:合并多血管疾病的冠心病患者PCI后远期预后较差,其中冠状动脉完全血运重建患者可能受益更多。
- 王昊朱成刚宁晓晖尹栋丰雷窦克非
- 关键词: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长期预后
- 轻度慢性肾脏疾病对冠心病患者PCI术后长期预后的影响被引量:4
- 2020年
- 目的慢性肾脏疾病是影响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既往研究较少关注轻度慢性肾脏疾病(eGFR:60~89 ml/min/1.73m2)的患者。本研究旨在研究大样本患者中轻度慢性肾脏疾病与冠心病PCI术后长期预后的关系。方法本研究入选2013年1月1日至12月31日10270例在阜外医院接受PCI治疗的轻度慢性肾脏疾病患者以及肾功能基本正常(eGFR≥90 ml/min/1.73m2)的患者。研究中选择针对中国人群校准的简化MDRD公式计算患者的eGFR。对研究人群进行平均30个月的随访,终点事件包括全因死亡、心源性死亡、急性心肌梗死、支架内血栓形成、再次血运重建以及全因死亡与急性心肌梗死组成的复合终点事件。结果轻度慢性肾脏疾病是PCI术后长期死亡(HR=1.552,95%CI:1.019-2.362,P=0.041),心源性死亡(HR=1.933,95%CI:1.113-3.356,P=0.019),急性心肌梗死(HR=1.983,95%CI:1.236-3.183,P=0.005),支架内血栓(HR=1.962,95%CI:1.156-3.331,P=0.013)以及全因死亡与急性心肌梗死复合事件(HR=1.562,95%CI:1.104-2.210,P=0.012)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与肾功能正常患者相比,轻度慢性肾脏疾病的冠心病患者行PCI治疗的长期预后不佳。
- 赵志勇王昊丰雷朱成刚尹栋窦克非慕朝伟
- 关键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慢性肾脏疾病
- 结合心血管共病指标的结直肠癌与胃癌患者预后预测模型
- 王昊
- 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围术期心肌梗死的原因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4
- 2017年
- 目的:根据美国心血管造影及介入协会(SCAI)新标准评估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围术期心肌梗死(PMI)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根据最新的SCAI标准选取我院PCI术后PMI的患者3 371例(3 516例次择期PCI),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的临床基线特征、造影结果以及操作特点,应用多因素回归分析识别PMI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入选患者共发生108次(3.1%)PMI。经多因素回归分析,年龄[比值比(OR)=1.037,95%可信区间(CI):1.016~1.058]、处理多支血管病变(OR=1.697,95%CI:1.095~2.629)、至少处理一处分叉病变(OR=1.869,95%CI:1.213~2.878)以及靶病变总长度(OR=1.016,95%CI:1.009~1.024)是PMI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年龄、多支病变PCI、至少处理一处分叉病变以及靶病变总长度是发生PMI的独立危险因素。
- 丰雷张冬尹栋王昊赵志勇高国峰窦克非
- 关键词:心肌梗死围术期
- 冠脉分叉病变主支血管支架置入术后分支闭塞的预测因素被引量:7
- 2015年
- 目的较大的分支血管(SB)闭塞是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患者介入治疗中最为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本研究旨在分析阐明冠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中大分支血管闭塞事件的发生率及其预测因素。方法本研究纳入了累及较大分支血管的分叉病变并接受PCI治疗的连续患者。收集并记录所有入选患者的临床特征、冠脉造影及PCI手术情况、冠脉造影定量分析数据等,通过多因素回归分析确定分支闭塞的独立预测因素。主支血管(MV)支架置入后的SB闭塞的定义为分支血管无血流或TIMI血流分级下降。结果本研究共纳入652例分叉病变,共32例(占4.91%)发生SB闭塞,其中无血流18例,TIMI血流分级下降14例。多因素分析显示,MV/SB直径比(比值比[OR]:7.71;95%置信区间[CI]:1.53-38.85;P=0.01)、分叉角度(OR:1.03;95%CI:1.02-1.05;P<0.01)、MV支架置入前SB直径狭窄率(OR:1.05;95%CI:1.03-1.07;P<0.01)、MV支架置入前SB的TIMI血流分级(OR:3.59;95%CI:1.48-8.72;P<0.01)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OR:1.06;95%CI:1.02-1.11;P<0.01)均为SB闭塞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在临床与冠脉造影相关的多项因素中,MV/SB直径比、分叉角度、主支血管支架置入前分支血管直径狭窄率及TIMI血流分级以及LVEF对于MV支架置入后的大分支闭塞事件具有预测作用。
- 杨昊翰张冬王昊赵志勇高国峰尹栋窦克非
- 关键词:冠脉分叉病变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 界嵴角度对冠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时分支闭塞的影响被引量:4
- 2017年
- 目的斑块和界嵴的移位可能是造成分支血管闭塞的主要原因。为确认界嵴移位与分支闭塞的关系,我们比较了不同界嵴角度的两组分叉病变在分支闭塞发生率方面的差别。方法和结果本研究连续入选1200例分叉病变,均采用单支架或必要时双支架策略。以中位数31°为界,将病变分为高界嵴角度和低界嵴角度两组,比较两组的分支闭塞发生率,应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识别分支闭塞的独立预测因素。高界嵴角度组的分支闭塞发生率(61/597,10.2%)明显高于低界嵴角度组(27/603,4.5%)(p<0.01)。经多变量分析后证实:高界嵴角度是发生分支血管闭塞的独立预测因子(OR:1.024,95%CI:1.015-1.034,p<0.01)。结论高界嵴角度与分支闭塞发生率增高相关。既往关于低界嵴角度更易出现界嵴移位从而导致分支闭塞的假说有必要进一步探讨。
- 丰雷赵志勇王昊高国峰徐晗刘帅尹栋窦克非
- 关键词:分叉病变
- 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介入治疗成功与否对患者预后影响的研究被引量:18
- 2019年
-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介入治疗成功与否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纳入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于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行介入治疗的CTO患者1 363例。根据介入治疗是否成功分为两组:成功组(n=1 090)和失败组(n=273)。比较两组患者临床及造影情况,多因素Cox生存分析比较两组随访期间发生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包括全因死亡、心肌梗死和再次血运重建。结果:与成功组相比,失败组吸烟(68.1%vs 60.6%, P=0.023)及既往PCI患者(28.2%vs 22.2%,P=0.036)比例更高,失败组右冠状动脉CTO更常见(57.1%vs 44.0%,P=0.000),迂曲病变(70.7%vs 60.9%,P=0.003)和中、重度钙化病变(30.0%vs 21.2%,P=0.002)的比例更高。在平均29个月的随访期间内,成功组MACE(14.6%vs 23.1%,P=0.000)和再次血运重建(12.0%vs 22.3%,P=0.000)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失败组,而全因死亡(2.3%vs 0.7%,P=0.112)和心肌梗死(1.3%vs 1.1%,P=0.796)的发生率在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Cox分析显示,在排除其他影响因素的情况下,CTO介入治疗成功仍然可以减少术后的MACE风险(HR=0.661,95%CI:0.488~0.894,P=0.007)。当靶病变为左前降支或右冠状动脉时,成功组MACE事件显著减少;当靶病变为左回旋支时,成功组和失败组的MACE事件发生率相当。结论:成功的冠状动脉CTO介入治疗可以减少患者远期MACE事件的发生率。其主要减少了患者再次血运重建的需要,而在全因死亡和心肌梗死方面,成功组和失败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王昊慕朝伟丰雷尹栋朱成刚刘帅赵志勇窦克非
- 关键词:慢性完全闭塞病变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长期预后
-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中小分支闭塞的发生率、预测因素及对围术期心肌梗死的影响被引量:8
- 2015年
-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中小分支闭塞导致的围术期心肌损伤的发生率及其预测因素。方法:连续入选925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患者,共包括949个分叉病变[冠状动脉造影定量分析(QCA)测量分支直径≤2.0mm],根据分叉病变是否发生了小分支闭塞分为小分支闭塞组(85例,86个分叉病变)和小分支未闭塞组(840例,863个分叉病变)。收集所有入选患者的临床特征、冠状动脉造影及PCI术中的情况、QCA的数据。采用多元回归分析来确定小分支闭塞的独立预测因素。比较小分支闭塞组和小分支未闭塞组的围术期心肌损伤的发生率。结果:949个分叉病变中共有86个(9.1%)分叉病变发生了小分支闭塞,小分支闭塞组围术期心肌损伤的发生率(26/83,313%)明显高于小分支未闭塞组(77/821,9.4%;P<0.001),围术期心肌梗死的发生率(6/83,7.2%)也显著高于小分支未闭塞组(11/821,1.3%;P<0.001)。两组间主支近段、主支远段、小分支、分叉核心的血管直径及狭窄程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主支/小分支直径比值小分支闭塞组明显大于小分支未闭塞组(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小分支闭塞的独立预测因素包括真分叉病变、斑块不规则、预扩张小分支、术前小分支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临床试验(TIMI)血流分级、术前主支远端的狭窄程度、术前分叉病变核心的狭窄程度、分叉病变角度、主支/小分支直径比值、主支支架置入前小分支狭窄程度。结论:小分支闭塞的患者围术期心肌损伤的发生率明显增高,部分病变特征与小分叉病变闭塞有关。
- 张峻张冬赵志勇王昊尹栋窦克非
- 关键词:冠状动脉介入治疗